五常市教師進修學校
摘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是助推我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基于監測報告的解讀,立足數據和實證,找準問題、多措并舉,依靠學校建設和課堂改革,探索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途徑,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均衡化、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
關鍵詞:質量監測;結果應用;優質均衡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的有效應用是助推我市教育質量和品質提升、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2021年哈爾濱市南崗區、賓縣作為國家樣本縣參測,五常市作為協議參測縣,共抽取14所小學的346名四年級學生、8所中學的225名八年級學生(包括部分校長、教師),參加數學、心理健康、體育學科的紙筆測試及相關因素問卷調查。我市教育局和進修學校高度重視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把做好質量監測、用好監測結果作為提升區域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2022年3月,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對我市學生學科學業表現、學科學業均衡狀況、影響學生學科學業表現的關鍵因素、專題聚焦等維度進行科學評價,同時關注師資隊伍、學校資源配備及使用、教師培訓及教研狀況等。國測數據綜合分析我市國家監測報告各項指標,監測結果顯示突出問題是五常市雙項指標,即義務教育學業水平和校際差異與全省和全國相比較差距明顯,特別是城鄉校際間差異過大。如我市八年級學生數學成績校際差異為34.4%,在全國所處的等級為2星;八年級數學周課時數超過教育部規定,在全國所處的等級為1星。這反映出我市(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工作任務十分艱巨。此外,我市(縣)周課時數普遍超標現象,綜合體育健康、心理健康監測等數據,反映出部分學校的育人理念、教育管理、教師綜合素養和課堂教學質量尚須改進。
監測是體檢,整改是治療。監測的目的在于發現問題,找準破力點,從而改進提高。我市教育局結合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和城鄉教育現狀,積極開展質量監測和評估研究,全面掌握教學質量監測的數據信息,特別注重分析各農村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優勢和薄弱點,精準施策,提高改進教學工作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歸納起來主要從以下三個維度開展:
政策落實與資源配置情況。第一,教育法律法規、政策文件貫徹執行。關注各校對“雙減”“五項管理”等工作的落實,貫徹落實《關于建立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的意見(試行)》《教育督導問責辦法》等政策情況。第二,教育資源配置和城鄉學校辦學條件實地調查研究。根據適齡人口逐年減少、學校網點萎縮的實際情況,對全市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老舊公辦學校辦學條件待改善;部分鄉鎮出現部分校舍空置,學生生源不足現象。
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情況。聚焦我市城鄉、不同群體及校間差異,通過學生、教師、學校以及多元協同育人的視角進行科學研判。尤其關注不同群體間存在的差異,例如鄉鎮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相對集中的學校易出現學生基礎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此外,學校在體育、勞動、藝術教育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常態化、制度化、多向性的協同育人機制有待進一步凸顯。
區域教師教研與培訓情況。從監測數據看,我市區域的教研形式不夠豐富、教研活動針對性和有效性不足、形式單一,教師老齡化嚴重,出現結構性斷層,培訓時間與工作沖突等;分層分類培訓,跨學科、跨學段、跨區域的多維度培訓都有待開發和拓展。教師教學單元設計、作業設計及命題能力有待提升;教師探究性教學行為使用頻率有待進一步提高等。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著力改善民生、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工程。基于監測結果的數據和實證分析迫切需要我市突出質量、創新方法,探索縣域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優質均衡新路徑。我市多措并舉,依靠“規范學校建設”“課堂教學改革”和“家社共建課堂外延”形成合力,進一步縮小城鄉、校際差距,以滿足人民群眾對教育均衡化、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
(一)規范學校建設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1.完善和落實教育均衡發展機制,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努力實現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完善和加大市內校長及教師交流力度,激勵和引導優秀教育管理人員及名優骨干教師向農村、薄弱學校流動。支持我市骨干教師評選、各類教學競賽等教育教學活動向農村、薄弱學校傾斜;加大教研員對農村、薄弱學校的視導及專項培訓的頻率和力度,建立教研員農村、薄弱學校定點支持制度和機制,支持和幫助這些學校加快發展速度。對入職1-3年青年教師點對點跟蹤聽課指導,通過研課磨課、示范總結提升等環節,助力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根據適齡人口逐年減少、學校網點萎縮的實際情況,按照《哈爾濱市教育局關于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網點布局調整的通知》精神,對全市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一是合理調整學校網點布局;二是合理調配教育和教師資源;三是加大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在保證教育資產不流失和人力資源不浪費的同時,使師資及教學設施實現共享,優化了教育資源配置、縮小了城鄉學校辦學條件的差距。
2.全面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優化學生成長環境。
要全面完善學校內部質量監控機制,強化教育內涵評價,推動學校建立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不斷改進教育教學過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持續提高辦學質量。要加強區域教學質量監測和學校辦學水平督導評估,建立質量監測結果反饋改進機制,促進區域義務教育質量整體提升。要持續加強對學生課業負擔的調查與監控,根據負擔來源采取相應措施,下功夫解決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學校、教師、學生的評價機制,健全并落實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活動規范要求,建立區域、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秩序。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大研培力度,提升我市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
切實加強對中小學教師和校長的專業培訓,繼續實施“城鄉學校結對幫扶,教師攜手共進計劃”。進一步加大“研培”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2023年4月,全市7063名教師參加課程標準解讀與課例分享活動,凝聚教學智慧,助力課堂教學質量提高。通過骨干教師評選、培訓和各級各類競賽,強力推進我市教學模式改革和新課標理念落實,努力提高全市課堂教學質量,縮小城鄉、區域、校際間差距。每年有計劃地安排農村優秀中青年教師到城鎮學校中接受輪崗培訓,擇優招聘優秀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使農村教育煥發生機和活力。這些年輕的教師在嶄新的工作環境和崗位上,意氣風發,嶄露頭角,為五常教育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
4.進一步規范課程開設,統籌制定教學計劃,加強和改進音體美勞教學。
嚴格按照2022版新課標和《黑龍江省義務教育課程實施方案》的要求開齊開滿課時,不得擠占政史地生等課時進行其它活動,保證教學的課時總量。實施“零起點教學”,杜絕提前開設課程,不得隨意增減課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音體美勞教學。各學校制定實施方案,將勞動教育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地方技術課程,在其他學科教學和相關教育活動中也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中小教部將開展推進“五色”勞動教育主題研究項目。在農村中小學召開勞動教育現場會。采用現場與線上結合(二維碼)勞動教育推進會,推出勞動教育實施建議、課程指導建議及資源,積極探索勞動教育新模式。
(二)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育品質
1.深化以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重點的課堂教學改革,向課堂教學要質量,突出抓好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必須貫徹到教育教學全程之中,把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思想體現在教學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真正實現課堂的育人功能。向教學常規要質量,突出抓好教學整體環節。強化課業輔導,加強作業設計、布置方式、批改講評的研究。倡導教師學科教學融合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手段,重視情境教學,努力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關注學生高階能力的發展。
2.以“焦點式”教研為基點,向課程標準要質量,突出抓好新課標的落實;向教研科研要質量,突出抓好成果轉化與推廣。
繼續深入開展“研課標、促教學、強素養———五常市小初高中教研系列活動”。學校要加強教研組建設,把集體備課做實、做細、做到位。各教研組以“焦點式”教研為著力點,采取大小教研相結合的方式,“小教研”聚焦集體備課,商討教學內容、方式、作業設計;“大教研”聚焦單元整體教學,就學科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策略分析指導。我市“焦點式”教研將教師基本功重點集中在:新課標的學習與應用、命題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教學資源開發與建設能力、課堂教學水平等五個方面。教研員采用專題講座、課例研討、主題沙龍、微論壇、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幫助教師深刻、準確理解課程理念、課程目標和課程內容,讓新課標的頂層設計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進一步發揮五常市校本研修網絡平臺的作用,圍繞省市級核心課題,以“五常市學科工作室”為引領,以市名優骨干教師工作室為輻射,聚焦課堂,指向教與學的研究,讓工作室課題研究與常規教學融合在一起,使課題研究常態化,常規教學課題化,形成市、校協同、聯合攻關的新型研修機制,開創主題統一、服務實踐、高質高效的校本研修新局面。
3.以“教研聯盟”牽動,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教學質量,推動優質均衡發展。
結合五常市“再學杯”、哈爾濱市“燭光杯”、黑龍江省“飛鶴杯”等多種教研活動和教學競賽活動,創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培育、推廣成功做法,打造一批教育教學范式轉型的典型。加強基地學校建設和農村點校的幫扶工作。加強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調研和指導,開展蹲點調研。建立以學校、教育聯盟為基礎,建立“點校———教育聯盟———教研室”三級教研制度,開展多級教研活動。“點校”側重校本教研,“教育聯盟”側重校本教研成果的校際交流,“教研室”側重校本教研成果的總結提升,促進區域教育聯盟的共同發展,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三)家社共建課堂外延提升教育質量
學校、家庭和社會緊密聯系,建立家庭教育公共服務平臺,課堂外延滿足學生多樣化成長需求,形成促進教育質量全面提升的合力。要努力爭取家長對我們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理解、支持與配合,健全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工作聯動機制;要重視與家長密切聯系,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學校、家庭、社會健康與安全共識,確保學校體育運動順利開展。我市倡導“1+1”課后服務新模式,即作業和特長發展項目,鼓勵課后服務課程多樣化。利用寒暑假走訪文化場館,項目化學習從學期延展到假期。強化課業輔導,嚴把作業設計關,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加強指導幫助,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拓寬課堂教學的外延,助力教育質量提升。
開展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能夠精準把握五常市義務教育質量的發展現狀,反映存在的突出問題,查找問題產生原因,提出問題解決策略。五常市將進一步探索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應用的新途徑,依靠學校建設和課堂改革雙輪驅動,在落實“雙新”,城鄉教科研培一體化、課程一體化,實施賦能學校高質量發展的路上攜手共進,合作共贏,推動五常教育事業均衡、優質、可持續發展。
(執筆人:石玉鳳)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