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
摘要:古詩詞“融合式教學”,打破學科知識的界限,放大知識效益,實現課堂教學的融合,學生學習的融合,帶給學生多角度、多視野的課程體驗,給予學生充分自主學習、自發活動、活用學科知識的機會,實現學習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憶江南》的教學為例,探討小學古詩詞“融合教學”小課題研究的路徑及方法,促使學生獲得解決現實問題或面向未來的力量。
關鍵詞:融合教學;學習任務群;小學語文;古詩詞;憶江南
如何讓學生的視野更寬廣、思維更活躍,更喜愛古詩詞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指出,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依托學習任務群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1]。這里的整合就是“融合教學”?!叭诤稀?,相融互通,合和共生。“融合教學”,是一種打開邊界、走向開放的教育。打破學科邊界、教師邊界、學段邊界、資源邊界,根據國家基礎課程中各學科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結合教材所體現的古詩知識體系進行統整,突破層級邊界上的高一層次的融合,而不是簡單的疊加,是一個主題的多學科表達,是多種方式的綜合表達。
專家及一線教師關于“融合教學”有不少精辟論述。就種類而言,如古詩詞與小學音樂教學的融合、與傳統文化的融合、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與書法的融合。就意義而言,“融合教學”是對碎片化學習的有力回應;學科間的交叉、連接和疊加,能夠放大單一學科的功效。還有研究指出部分“融合教學”不盡人意的一面———普遍存在“應景”“冷拼盤”的現象,是不同學科或多個學科的簡單累加,缺少深入的融合和有效的跨界。鑒于此,小學古詩詞“融合教學”小課題研究不僅必要,而且重要。
古詩詞融合的“鏈式”課程構建,使學科知識不再是單一的呈現,通過體驗增進學生多樣思維方式交融、多種器官協同、各種興趣點擊發,學會用更多元的視角、更寬廣的視野去認識事物。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憶江南》的教學為例,分析教師如何在教學中探尋“古詩詞融合”教學路徑,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資源、教育形式、教育策略等進行深度融合,構建一種綜合性的古詩學習方式。
沒有任何一種課程是唯一涵蓋全部知識的,更沒有一種知識是唯一滿足學生成長所需能力的,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從來不是學科、學?!敖纭眱葘W習的單一結果。在一個不設“界”的場域中左右勾連,前后貫通,才能發揮學科間的協同效應。古詩詞中含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地理知識,通過古詩詞與音樂、美術、歷史、英語等學科的融合,可以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從而提高詩詞審美鑒賞與創新素養,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古詩詞“融合教學”由此應運而生,它以古詩教學內容為主切入,多科相鄰知識融入課堂,讓課堂“無邊界”,讓多門學科的知識在同節課里融合,促使學生獲得能力的遷移與運用。
于是,課堂呈現出這樣的變化:在學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憶江南》時,我邀請音樂、美術教師共同來上課,整節課分為三部分:憶江南———詩情江南開啟了第一篇章。圍繞著①你對“憶江南”這三個字的理解和你所知道詞牌的有關知識;②詩人白居易用一個“好”字來贊頌江南,這個“好”讓你體會到了什么?換成“美”字行不行?這兩個問題展開學習。接著“藝”江南———聲韻江南在優美的樂曲中拉開第二篇章,從模唱到填詞唱,唱完二憶唱三憶。一唱一吟,使課堂再度掀起一個小高潮。這樣的聽覺盛宴,震撼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讓人陶醉其中。就在這意猶未盡中,江南的美景已悄然在每個學生腦海中徐徐展開?!耙狻苯稀谌滤享槃荻?。在語文、音樂教師的引領與情境預設下,學生學習興趣高到極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拿起畫筆,畫出詩中的美景。此時,為讓學生對古詩配畫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可帶領學生欣賞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畫中沒有蛙,卻猶如聞見蛙聲,蛙聲伴著泉水聲傳出不止十里二十里,構思巧妙,意境深遠。學生理解到詩配畫的絕妙之處是畫出詩的意境,引領學生再次提升,重新創意。學生的思路一下被打開,創意不斷迸發。當美術教師告訴大家,作品要在扇子上畫的時候,學生都被這個創意折服了。在實物投影儀下,美術教師一步步從構圖、用筆、用色、筆墨濃淡進行示范。在古箏夢江南的樂曲中,師生一同完成了作品。整節課就在吟詩、唱曲、展示作品中落幕。師生融合,生生融合,師師融合,一節唯美的語文、音樂、美術融合課就這樣完成了,最終實現了學習的延伸與素養的提升。
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急于求成,教學隨意性較大,學生對古詩詞的把握缺少整體性、系統性,往往陷入無序的、零碎的積累狀態。新課標闡述的“大觀念”“大任務”“真實性”和“實踐性”這4個關鍵正好可以解決此問題。大觀念的核心是關注碎片、零散知識背后的結構、聯系和規律。大任務就是將學習內容統整在一個項目學習、一項具體任務中?!罢鎸嵭浴焙汀皩嵺`性”則強調與日常生活掛鉤,關注學習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如此,與日常生活融合,學生感受到知識的系統性、學習的挑戰性,學生通過自己努力獲取的學習成果一定比教師傳授的記憶更扎實并能遷移運用。
例如,《憶江南》一課臨結束時,學生意猶未盡,為了激發學生持續學習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提高古典詩詞學習能力的應用和遷移,統籌課內外、校內外的各種學習資源與學習活動,教師精心布置了白居易詩詞小課題研究活動。聽到這個活動,學生充滿了好奇和喜悅。但是白居易的詩詞歌賦燦若繁星,僅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高效完成的,所以小課題研究分三步展開:啟動課(擬定課題、方法探討、尋找伙伴)———實踐課(角色分工、整理匯總、撰寫報告)———分享課(匯報分享、互助評價、修改報告)。學生的小課題《白居易的朋友圈》,從詩歌入手分析白居易的好友劉禹錫、韓愈、元稹的古詩;《白居易園林詩文研究》搜集查找白居易的園林詩,研究這些園林的地理位置,白居易為什么喜歡園林;《白居易詩詞歌賦中的風景名勝研究》圍繞著“探尋白居易一生行跡,找到白居易寫過的詩詞歌賦中的風景名勝,找出這些風景名勝中的典故,研究這些風景名勝產生的名人效應。
這樣的“小課題”研究基于生活,植根于生活土壤,學生在查找資料、分工合作、調查研究、對比分析中較系統、全面地了解白居易的古詩,拓寬學習寬度,豐富文學素養,提升學習能力。
教育家錢夢龍先生說:“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開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學科,是母語教學,它是源、是根、是魂、是傳統文化的魂。”新課程改革也對此做了明確的要求,指出傳統文化是當今語文教學中培育學生人文素養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從小就在學生的心田中播撒傳統文化的種子,無異于二次覺醒———學生緊隨著天性的角度后又從文化的角度上覺醒了“根”與“魂”。從教學的可操作性和學生的可接受性層面看,可以從倫理道德文化、歷史哲學文化、民俗鄉土文化等方面來挖掘中華民族文化。
唐詩宋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易于誦記,啟人心智[2]。難忘春晚舞臺創意音舞歌畫節目《憶江南》,那是華夏兒女對民族血脈的眷戀與歸屬,是融于歷史長河中飽滿的文化自信與連綿的家國情懷。所以在講解《憶江南》最后一部分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詩的結尾處一句能不憶江南,你讀出了什么?
生:我讀出了詩人對江南的美景永生難忘。
師:詩人難忘的僅僅是江南的美景嗎?
生:詩人難忘的還有江南的人和在江南發生的事。
師:是啊,一句能不憶江南訴說著詩人對江南的無限懷念之情,所以又寫下了另外兩首《憶江南》其一、其二。
師:從這兩首詞中你又看到詩人還難忘江南的什么?
生:難忘杭州靈隱寺。
生:難忘洶涌澎湃的錢塘潮。
師:白居易的三首《憶江南》,足以看出他的江南情結。江南美景數不勝數,杭州西湖、嘉興烏鎮、蘇州園林……現在我們帶著詩人那濃濃的江南情一起觀看春晚節目《憶江南》。
當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被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廣泛喜愛。濃濃的中國風,潺潺的江南情,其感召力和影響力被進一步放大,這也是鮮活的當代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惫旁娫从谏?,又應用于生活,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知識才具有學習的實用價值。“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被诮滩亩鴺嫿ǜ叨汝P聯實踐活動鏈,理應成為“融合教學”向深處挺進的風向標?;谌诤系墓旁妼嵺`活動集知識性、活動性和娛樂性于一體,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能夠解決真實問題。高質量的融合教學,除了體現在字詞句義、聽說背演的綜合上,還應體現在古詩與其他課程的融合,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的融合,促使學生獲得遷移力與學習力的提升。
在講完《憶江南》后,我在班級開展了“穿越時空,走近白居易”的專項實踐活動。第一篇章:歌中的白居易。學生聲情并茂地和著古典背景樂朗誦著白居易的詩詞,還有的學生用渾厚的歌聲來表現白居易的灑脫與豪放,用優美的歌聲唱出白居易詩中的細膩與柔情。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白居易,在表演中講述自己心中的白居易。第二篇章:白居易的名片。學生將所了解的關于白居易的詩篇名作、人生經歷、個人形象等信息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設計出一張張精美絕倫又富有個性的名片。他們還為白居易繪制了一個個專屬的卡通頭像。第三篇章:舌尖上的古詩。平凡的食材與古典詩詞相結合,成為一幅幅韻味十足的盤中“風景畫”。這項融入了蔬菜、水果、勞動和創意的實踐活動大受學生的歡迎。他們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一句句古詩在普通的蔬菜、水果的詮釋下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真是充滿意蘊的成果!李卓桐同學以黃瓜瓤為山峰、黃瓜皮為江水、胡蘿卜為旭日、蘋果為小船、洋蔥為荷花、蒜苔為垂柳,營造“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江南美景。
致美語文,致美古詩詞。《憶江南》一課教學是古詩詞“融合教學”的詮釋。守心拓路,敦行致遠。古詩詞“融合課堂”將古詩詞學習融入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以詩詞之美涵養思想、潤澤心靈,為學生多元發展提供優質純凈的生態環境,讓學生在充滿生命活力的生長環境中自由輕盈地呼吸……我們有理由相信,打破學科壁壘,形成一種“上下左右一盤棋”的融合格局,學生將生長出面向未來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
[2] 周樂.語文核心素養視野下的古詩詞教學:以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憶江南》一詩教學為例[J].新課程,2022(38).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