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軍 葛寧靜
〔內容提要〕隨著“互聯網+”深化發展,農村電商正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動力。江蘇省沭陽縣全力扶持“花木電商”發展,為經濟落后農業縣發展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提供了樣板。遼寧省具有良好的網絡經濟發展土壤,應在農產品特色鮮明、農民收入較低的縣(市)借鑒和推廣江蘇省沭陽縣經驗,突出黨組織引領,優化網絡創業環境,健全產業體系,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為農業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提供支持。
〔關鍵詞〕農村電商;沭陽模式;產業發展;鄉村振興
沭陽縣位于江蘇省北部,是全國人口第二大縣,江蘇省人口第一大縣。20世紀90年代初,沭陽縣農村人均收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是江蘇省有名的貧困縣,全縣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扶貧的鄉鎮占全省扶貧鄉鎮的半數以上。經過30年的發展,如今的沭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入選全國農產品生產貢獻力和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雙百強縣,“沭陽電商”“沭派盆景工匠”成功入選省級勞務品牌,獲評省農業現代化先行區,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取得明顯效果。
沭陽縣始終將具有比較優勢的花木產業作為農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提出“花木興農”戰略,全力扶持花木電商發展。2022年沭陽縣花木類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約占全國1/3,以花木交易為核心的“沭陽電商”勞務品牌帶動創業就業總量進入全國第一方陣,位居江蘇省前列。沭陽縣充分利用自然稟賦和區位優勢,將花木產業同互聯網深度融合,以“花木電商”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對處于經濟洼地的農業縣實現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
一、沭陽縣花木產業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中期,沭陽縣委、縣政府開始扶持花木產業發展,出臺花木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同省內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引進花木種植技術,設立花木協會傳授技術、指導花木生產,推動“公司+農戶”“大戶帶農戶”發展模式建設。2000年,花木面積發展到約1.23萬公頃,從業人員約6.5萬人,年銷售額約8億元。
21世紀初,沭陽縣委、縣政府提出“花木興農”戰略,花木產業向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邁進。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制定出臺《沭陽花木產業發展規劃》,明確花木產業發展戰略;組建“縣花木產業辦公室”,成立“花木綜合開發示范區管委會”;規劃建設花木主產區重點道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設立高效農業發展資金;舉辦花木節慶活動,擴大花木產業國內外影響力;加大銷售端建設力度,推動建設若干同花木生產基地緊密聯動的花木集散市場及中心。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產業政策的逐漸完備,花木種植面積穩步增加,銷售額快速增長。2010年,沭陽縣花木面積擴大到約2.39萬公頃,年銷售額約30億元。
在線下交易穩步發展的同時,線上交易模式悄然興起。2007年,沭陽實現了“寬帶村村通”,沭陽人“跑市場”的精神在互聯網上被再次激發,一些花木種植戶嘗試使用淘寶等電商平臺尋找銷路,“花木電商”開始嶄露頭角。2013年沭陽縣顏集鎮入選首批中國淘寶村名單,“花木電商”正式進入快車道。2022年,沭陽縣12個鄉鎮獲評“中國淘寶鎮”,86個村居獲評“中國淘寶村”,成為全國十大淘寶村集群之一,全國唯一的農產品淘寶村集群,以花木交易為核心的“沭陽電商”成功入選省級勞務品牌。
目前,全縣花木種植面積約千萬公頃,年銷售額約200億元,從業人員約30萬人。全縣淘寶鎮、淘寶村、4萬余家網店中約有80%從事花卉苗木類商品的銷售,花木交易總額中網上交易額占比超一半,花木農產品網絡電商銷售額位列全國首位。
二、沭陽縣發展農村電商的主要做法
(一)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激發創業激情
沭陽縣把“網絡創業”列入全縣“全民創業”重點工程,引導廣大花農轉變傳統思路,依托淘寶等網絡銷售平臺,建立新的商業模式和營銷理念。發揮“花木電商能人”的榜樣力量,大力推進網絡創業,推動農村電子商務與花木產業的融合發展,形成“家家有項目、戶戶搞經營、人人有錢賺”的創業氛圍。制定出臺《沭陽軟件產業及電子商務優惠政策》,在補貼獎勵、市場準入、建設用地和其他各方面給予特殊政策,開辟“綠色通道”,全方位支持花木電商產業發展。設立全民創業風險扶持資金、創業就業貸款擔保資金,率先推出電商貸,解決電商創業者的后顧無憂。
(二)外引內培,打造多層次電商人才體系
廣泛深入開展農產品電商,要求有一批既懂技術又懂互聯網運營知識的從業者。沭陽縣依托縣花卉苗木研究中心、縣花木科技培訓中心、縣盆景研究院、縣花木科技超市等花木科研機構開展“科技入戶工程”,深入村頭、花圃田頭、花農家中開展網絡創業指導;依托淘寶大學、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職業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職業技能培訓等載體開展訂單式培訓,重點培養產業帶頭人、農業經紀人和鄉土人才;實施“電商精英”扶持計劃,對“電商精英”參加高水平培訓給予經費補貼,對引進的“電商精英”提供住房補貼等優惠。
(三)堅持黨建引領,黨政主導
沭陽縣聚焦“頭雁競飛”振興村集體經濟行動,突出村級黨組織引領作用,以強化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建設為抓手,圍繞花木經濟做文章,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具體做法包括:在電商基礎較好的鄉鎮,創新“支部+協會+電商大戶+貧困戶”富民機制,4000余名黨員從事電商,帶動近30萬人就業創業;利用特色盆景資源等優勢,建設新村干公益直播基地;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生產盆景、鮮花、多肉等高附加值產品;招引大型苗木生產基地、生態農業園入駐,收取土地、廠房、大棚租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四)豐富產品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
傳統農業受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需求價格彈性低等因素的限制,產品單位利潤普遍較低。互聯網為農產品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銷售通道,降低了倉儲、銷售等環節成本,擴大了農產品品牌影響力,有利于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推動鄉村產業振興。沭陽縣堅持市場導向,緊貼市場需求,引導、扶持農戶向花木產品精深加工方向發展,布局花木產業鏈延鏈補鏈,構建高附加值產品體系,推動花木產業由苗木向鮮花、種植向園藝、綠色向彩色、賣產品向賣風景轉型,目前已形成苗木、干花、盆景、鮮花、多肉和家庭園藝六大產業板塊。
(五)建設載體和平臺,引導工商資本入鄉
引導工商資本入鄉,促進工商資本在城鄉合理配置,是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手段。沭陽縣成功創建全國首個以花卉苗木為主導的國家級農業園區,招商引資創建中國沭陽國際花木城、沭陽花木大世界、沭陽華東花木大世界等10余個大型花木集散市場,為花木電商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品牌、物流、貨源等多方位支撐。沭陽縣新河鎮是沭陽縣搭建花木載體的典型代表,該鎮先后建成周圈盆景市場、新槐淘寶市場、沃彩互聯網園藝基地和干花電商產業園等載體,所有花木產品全部上網銷售,該鎮園藝產品銷售量位居全國第一。
(六)加強行業自律,擦亮誠信品牌
在花木電商剛興起的幾年,沭陽花木電商領域曾經出現過一定程度的“貨不對版”“以次充好”“無證經營”“虛假廣告”等違法現象,嚴重損害了沭陽花木之鄉的聲譽。為了杜絕花木電商領域的造假現象,沭陽縣成立沭陽縣網絡電商互助聯合會,推動電商產業規范化、品牌化和示范化發展;綜合運用法治、自治、德治手段,引導和規范電商誠信經營,首創《誠信經營村規民約》,引導網絡電商誠信經營、守法經營,推進全縣花木領域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推動花木電商誠信體系建設。
三、遼寧省以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經驗啟示
遼寧省2022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908元,位居東部11個省份的第9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21,位居東部11個省份的第4位。就東部省份而言,遼寧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對較低,城鄉收入差距相對較高。無論從構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格局來看,還是從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來看,加快鄉村產業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全國網紅看東北,東北網紅數遼寧”,遼寧具有良好的網絡經濟發展土壤,在農產品特色鮮明、農民收入較低的縣市借鑒和推廣江蘇省沭陽縣“花木電商”經驗,對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優化網絡創業環境,樹立電商誠信經營品牌
一是將網絡創業工作納入全縣目標考核,制定出臺縣網絡創業考核評比辦法。二是出臺支持農產品網絡電商創業優惠政策,推動政企對接及政銀合作,為創業人員提供網絡創業場所。出臺金融政策,為創業者提供貸款服務,開通綠色通道,簡化相關手續。三是建立網絡交易糾紛的先行賠付機制。由地方財政安排網絡交易誠信管理專項資金,為及時解決交易糾紛的先行賠付提供保障。四是建設電商公共服務中心,打造“零門檻、零成本、零風險”的電商創業環境。五是加強行業自律,引導農產品網絡電商從業者誠信經營,守法經營,營造農產品電商誠信品牌。
(二)引導工商資本入鄉建設線下集聚載體,推動線上線下共同發展
發展農產品電商絕不意味著放棄線下經營載體的建設,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和增強消費黏性的需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成為了諸多農產品生產銷售集聚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線下集聚載體承擔產品展示、產業招商、品牌宣傳、線下交易、網絡銷售轉化等功能,為農產品電商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但是農業產業園、大型農產品集散地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對于財力薄弱的縣市是一個不小的負擔,需要將引入外部工商資本作為重要方向。以江蘇省沭陽縣為例,該縣已建或在建的十余個大型花木集散市場,除了江蘇蘇北花卉股份有限公司由沭陽縣本地人投資建設之外,沭陽國際花木城、沭陽花木大世界、沭陽華東花木大世界等大型花木集散市場均由香港、福建等地的工商資本投資建設,建成的集聚載體為花木電商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品牌、物流、貨源等多方位支撐。
(三)健全產業體系,完善農產品電商生態圈
打造涵蓋生產、銷售、物流、第三方服務協調發展的電商生態圈,對農產品電商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一是打造多品類、高附加值產品體系。豐富的產品體系有利于形成品牌效應,增強消費黏性,又可以通過長尾效應獲得更高的利潤。以沭陽“花木電商”為例,該縣最初以銷售傳統苗木為主,后來逐漸向多肉、盆景、干花、園藝資材等高附加值產品延伸。同時,盆景制作、干花制作等又豐富了電商銷售的場景。二是大力發展鄉村物流產業,完善鄉村寄遞物流體系建設。引導寄遞企業為農村電商提供“零距離”寄遞服務,將門店和分揀點設在農產品生產加工區域周邊。整合交通運輸與郵政、快遞資源,深化“交郵融合”。依托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疊加建設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深化“社郵共建”。三是引導城市要素資源向鄉村流動,賦能農產品電商圈生態環境打造。引導城市直播等電商企業和人才到鄉村開展創業和培訓,探索城市工商資本與村集體合作共贏模式,帶動農民就業、盤活農村資源、促進傳統農業改造升級和轉型。
(四)深化一、二、三產業融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是簡單的一產‘接二連三,關鍵是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不能富了老板、丟了老鄉,要通過就業帶動、保底分紅、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發展農產品電商要注意利益聯結機制的構建。為此,一是將農村電商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電商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二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臺農藝等創意農業,推動農產品電商高質量發展。三是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業電商提供貸款擔保,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四是采用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方式,生產銷售高附加值農產品,保障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同步。
(五)突出黨組織政治引領,找準黨建工作與農產品電商發展融合點
突出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立足新業態行業特點,找準黨建工作與電商產業融合點,在陣地建設、隊伍帶動、制度保障方面發揮引領。一是推行“黨建+電商”“黨員+電商”“黨建陣地+電商”等工作模式。二是采取電商與基層支部書記結對模式。組織電商合伙人(企業)等與村(社區)黨支部第一書記結對,以黨員帶頭“觸網”激活鄉村產業振興。三是廣泛開展電商應用、網店開設、直播帶貨、短視頻制作等技能培訓,組織村(社區)黨支部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開展電商教育培訓。四是將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集體經濟富民帶動作用作為考察鄉村黨支部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抓手,將發展農產品電商作為重點考核指標,突出村級黨組織引領作用。
(作者單位:1.江蘇開放大學公共管理學院;2.江蘇基層社會治理研究協同創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