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艷杰,馬 琳,孫勁毅,湛志華
(嶺南師范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全球能源的快速消耗,促使人類去不斷探尋高性能的可再生能源存儲設備[1]。作為一種超級電容器,贗電容器及贗電容材料由于比容量高、充放電速度快、循環壽命長、功率密度高等優點而引發了廣泛研究。
高校實驗教學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2]。綜合化學實驗是培養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有效途徑,是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3-4]。
本綜合化學實驗以硫化錳/碳納米復合材料的制備、表征及性能測試為內容,內容豐富,覆蓋程度高,涉及材料合成、現代測試技術、電化學測量等多個環節,可從多角度鍛煉學生的操作能力,讓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的基礎上,了解前沿領域的研究進展,整合化學各二級學科實驗理論和方法[5],掌握先進實驗技術手段,提升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和相關實驗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6]。
1)培養學生在實驗全過程中的綜合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科研素養;
2)了解硫化錳/碳復合材料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及制備方法;
3)掌握電極材料制備、三電極體系組裝、電化學測試及性能評價;
4)熟悉大型表征儀器的基本原理、構造及測試方法。
作為一種超級電容器,因氧化還原電極反應中涉及更多的載流子,贗電容器具有更大的電容。硫化錳(MnS)因比電容高、經濟、環境友好等優點,是一種潛在的贗電容材料。由于MnS顆粒易團聚,反復充放電時體積變化大,導電性不足,因而比電容有限、工作壽命短、倍率性能較差,限制了MnS的大規模應用[7-8]。
六亞甲基四胺(HMTA)呈頂點有4個氮原子的四面體結構,憑借多種配位模式,可形成金屬-HMTA配位框架的多種拓撲結構,是制備氮摻雜碳材料的理想前驅體。
在適當條件下,將Mn(II)離子在乙醇中與HMTA配位生成二維(2D)Mn-HMTA配位框架。以Mn-HMTA配位框架為前驅體,經高溫煅燒和硫化,將有機配體轉化為氮硫共摻雜的二維碳質材料,同時,將Mn(II)離子原位硫化成MnS納米顆粒。MnS納米顆粒分散并摻入碳質網絡中,形成MnS-NSC異質結構復合材料,從而有效抑制粒子聚集和體積膨脹,提高材料導電性能。實驗過程如圖1所示。

圖1 MnS-NSC復合材料的制備流程圖
氯化錳、無水乙醇、六亞甲基四胺、硫脲、氫氧化鉀、N-甲基吡咯烷酮,均為分析純,購于阿拉丁;導電炭黑(super P)、聚偏氟乙烯、飽和甘汞電極、鉑片、泡沫鎳。
掃描電鏡(FEI Quanta 3D FEG,SEM)、X射線衍射儀(Rigaku Smartlab SE,XRD)、氮吸附儀(Micromeritics Gemini VII 2390,BET)、電化學工作站(CHI 760E)、管式爐、真空干燥箱等。
將 3 mmol 氯化錳溶解于 50 mL 無水乙醇中,得到溶液A。將等量的六亞甲基四胺加入至 100 mL 無水乙醇中,形成溶液B。不斷攪拌下,將A溶液滴加至B溶液中,逐漸生成白色膠體沉淀,生成Mn-HMTA配位骨架。產物用乙醇沖洗3次,離心分離,真空干燥,得到Mn-HMTA樣品。將Mn-HMTA樣品和硫脲分別轉移到瓷舟,并置于管式爐中,Mn-HMTA位于硫脲的下游。氬氣氣氛下,600 ℃ 煅燒硫化 2 h,生成最終產物MnS-NSC。為進行對照,同時用氯化錳和硫脲在 600 ℃ 下直接燒結 2 h,得到純MnS樣品。
以N-甲基吡咯烷酮為分散劑,以MnS或MnS-NSC為電活性材料,聚偏氟乙烯為黏結劑,炭黑為導電劑,按7∶1.5∶1.5的質量比進行混合,充分攪拌使漿液混合均勻。將制備好的漿液均勻涂覆在泡沫鎳上(泡沫鎳使用前先用稀鹽酸處理,以除去可能的氧化層,后用丙酮洗滌、真空干燥),真空干燥。
以錳基電極(MnS或MnS-NSC)為工作電極、鉑片為輔助電極、標準甘汞電極為參比電極組成三電極體系,以 1.0 mol/L 氫氧化鉀溶液為電解液,在-0.1~0.5 V 電壓范圍內進行循環伏安和恒電流充放電實驗,研究電極的贗電容性能。
在XRD圖中兩MnS基樣品衍射峰基本一致(圖2)。與標準衍射卡(JCPDS 06-0518)對應的立方相α-MnS吻合,無明顯雜質峰,樣品純度高。MnS-NSC峰強度較弱,可能是由于碳材料阻止了金屬硫化物的晶體生長。

(a)MnS;(b)MnS-NSC圖2 X射線衍射圖
圖3a中MnS樣品呈不規則顆粒聚集。圖3b中Mn-HMTA前驅體呈2D片狀結構。經高溫退火和硫化,Mn-HMTA前驅體轉變為MnS-NSC,二維片狀結構基本保持不變(圖3c)。MnS-NSC薄片表面放大后看到,大量MnS納米顆粒嵌在碳薄片上(圖3d)。

(a)MnS;(b)Mn-HMTA前驅體;(c-d)MnS-NSC圖3 掃描電鏡圖
圖4a中MnS呈II型吸/脫附等溫線,無明顯遲滯回線,MnS孔隙較少。圖4b中MnS-NSC呈IV型等溫線,在相對壓力0.6~1.0范圍內存在滯后回線,表明MnS-NSC樣品具有介孔結構。與MnS相比,MnS-NSC具有更大的表面積和介孔結構,有利于電解質的滲透,為離子傳輸提供更多位點,緩解體積變化,提升電化學性能。

(a)MnS (b)MnS-NSC圖4 氮氣吸附/脫附等溫線
圖5a為MnS和MnS-NSC電極的CV曲線。顯著的陰極和陽極峰表明,MnS基電極具有法拉第電荷存儲特性。與雙電層電容器近似矩形的CV曲線不同,幾乎對稱的氧化還原峰表明電極過程可逆性良好。MnS-NSC的CV曲線覆蓋面積更大,表明MnS-NSC具有更高的比電容。

(a)2 mV/s掃描速率下電極循環伏安曲線(CV);不同電流密度下電極充放電曲線(b)MnS(c)MnS-NSC;(d)電流密度與比容的關系;(e)40 A/g下MnS-NSC電極循環穩定性。圖5 電化學性能測試曲線
圖5b和5c為MnS和MnS-NSC的恒電流充放電(GCD)曲線。不同于雙電層電容器的三角形曲線,兩GCD曲線均有一個相對穩定階段,表明MnS基電極的法拉第電荷存儲特性。MnS-NSC電極充放電時間更長,比電容更高。圖5d為比電容與電流密度關系圖,在1、2、4、10、20和 40 A/g 下,MnS-NSC電容分別為1881.8、1466.2、1070.1、885.3、693.3和 472.7 F/g,高于MnS電極(654.1、474.4、396.8、276.2、166.8和 56.5 F/g)。圖5e中MnS-NSC電極在 40 A/g 下循環3000次后,仍保持 404.3 F/g 的電容,循環耐久性強。
圖6a和圖6b為不同掃描速率下的CV曲線。隨著掃描速率增加,由于內部擴散電阻增加,陽極和陰極峰向正、負位置遷移。電容感應陰極或陽極電流(i)與掃描速率(v)的關系可由式(1)表示。

(a)MnS;(b)MnS-NSC;以lgi與lgv作圖得到線性系數b值(c)MnS;(d)MnS-NSC;(e)MnS(f)MnS-NSC。圖6 電極循環伏安曲線及電容貢獻柱狀圖
i=avb
(1)
其中,lgi與lgv呈線性相關,b為斜率,其值取決于不同的電極動力學過程。對于擴散為主的電化學行為,b為0.5;當非擴散控制的電容行為成為限速步驟時,b值接近1.0。由此可計算CV曲線中氧化還原峰的b值,如6c和6d所示。MnS和MnS-NSC電極的b值分別接近0.5和1.0,表明MnS和MnS-NSC電極在電化學過程中分別以擴散和非擴散為主。
公式(2)可用來計算電容貢獻大小。k1和k2在固定電位下為常數,k1v值為電容調節電化學過程引起的電流。MnS和MnS-NSC在不同掃描速率下的電容行為所誘導產生的電流比例如圖6e和6f所示。與MnS電極相比,MnS-NSC電極由于具有二維介孔結構和更大的比表面積,表現出更高的電容貢獻比例。
i=k1v+k2v0.5
(2)
實驗以2~3人/組的形式進行,整個實驗過程共16學時。實驗前講解過程約2學時,包含研究背景概述,材料、電極制備及三電極體系組裝操作講解,電化學工作站使用,數據處理及實驗報告撰寫要求;MnS-NSC材料制備約4學時;大型表征儀器的使用介紹及測試約4學時;電極材料制備約1學時;三電極體系的組裝及性能測試約5學時。
1)實驗前
實驗開始前,指導學生對硫化錳基材料、三電極體系等實驗相關知識進行文獻檢索,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實驗背景、研究進展、實驗可行性和創新性。確立實驗方案及實驗安排,此工作在課下進行。
2)實驗中
在實驗整個操作過程中,監督指導學生按實驗操作規程,規范、安全操作,及時、準確記錄實驗過程及現象。對出現的異常及突發情況,能及時合理應對,分析可能的原因,必要時可采用對比實驗進行確認和排除。
3)性能測試
由于實驗中涉及多種大型儀器的表征及性能測試,儀器價格昂貴,管理使用嚴格,因此需提前征得儀器管理員同意,在管理員的指導下進行,嚴格規范操作。通過此過程,學生可對現代表征技術及大型儀器的原理、操作有基本了解,為后續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
4)實驗后
實驗結束后,學生需對所得數據進行數據處理,結果分析討論,并撰寫完成實驗報告。通過此過程,學生對整個實驗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時,由于實驗涉及多種儀器的結果分析,需使用Origin、Jade等軟件,并通過借助查閱相關文獻完成。此過程可培養學生數據處理、文獻查閱、分析討論的能力,對學生的綜合科研能力有很大提升。
以Mn-HMTA配位框架為前驅體,通過簡單的熱處理方法合成了二維MnS-NSC復合材料。材料由MnS納米顆粒緊密錨定在氮和硫摻雜的碳片上,材料比表面積大,碳基質能有效分散和限制MnS納米顆粒,從而抑制聚集,緩解體積變化。二維導電碳基體可縮短離子擴散距離,保證電子快速傳遞,提升材料的導電性能,因而MnS-NSC電極具有容量高、循環性能好和速率能力提升等顯著的贗電容性能。該綜合化學實驗內容豐富,體系完整,涉及材料制備、表征、性能測試,從初期文獻檢索,方案確定,到實驗過程實際操作,實驗結束后數據處理與分析,可在全流程中鍛煉學生的綜合實驗能力,樹立基本科研意識,提升科研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