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藏族文化特色,對于豐富我國民族舞蹈藝術、推動我國藝術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隨著現代舞蹈藝術的發展和興起,藏族舞蹈的發展空間逐漸縮小,舞蹈表演也逐漸失去了以往的活力,其傳承和發展面臨著挑戰。基于此,本文簡要概述藏族舞蹈的種類,以藏族舞蹈《卓瑪》為例分析藏族舞蹈的特點,然后就藏族舞蹈的傳承提出一些建議和看法,以期推動藏族舞蹈的長期發展和創新。
藏族舞蹈是藏族獨有的舞蹈藝術形式,其舞蹈中不僅融合了藏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宗教思想,還體現著藏族人民的思想理念和價值觀念,是藏族人民文化和藝術的集中體現,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藏族舞蹈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服飾特色吸引了很多關注,深受各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但隨著現代藝術文化形式種類的豐富,藏族舞蹈表演的受眾范圍和生存空間逐漸縮小。因此,加強對藏族舞蹈的保護和傳承,充分發揮藏族舞蹈的藝術特色和價值,積極拓展發展和傳播路徑,培養新時代的傳承人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藏族舞蹈概述
(一)藏族舞蹈的種類
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種類非常多,且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通過藏族舞蹈進行分類,可以將藏族舞蹈大體分為民間舞蹈、宗教舞蹈、宮廷舞蹈和戲曲舞蹈四類。其中民間舞蹈主要包括堆諧、果諧、康諧、果卓等;宗教舞蹈包括家把舞、羌姆等;宮廷舞蹈包括供去舞、即嘎爾等。這些舞蹈經過不斷的發展和創新,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類別,大致分為以下兩種形式。
一種舞蹈形式被稱為諧,在藏語中是“弦子”的意思。這種舞蹈在表演中由男女互相配合,女演員在舞蹈過程中不斷變化舞步,并舞動自己的長裙,男演員則拉著胡琴為女演員伴奏,也會與女演員圍成半圈進行舞蹈。其中“堆諧”是藏語的發音,在漢語中譯為踢踏,由表演者穿著西藏硬底皮鞋,伴隨音樂發出輕重長短不一的聲音,形成美妙的
音樂。
另一種舞蹈形式被稱為果卓,即圓圈舞。這種舞蹈由男女互相配合,各自排成半圓,以拉手或者扶肩的形式形成圓圈,然后以問答的形式進行對唱,整個舞蹈的節奏會由慢變快,不斷進行隊形變化。
(二)藏族舞蹈的表演形態
藏族舞蹈的舞蹈形態主要特征是身體重心的前傾,但是男女之間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對于男子來講,在舞蹈過程中要表現出粗獷豪爽的性格特征,以下半身的動作帶動上臂的運動,女子則要求呈現出含蓄內斂的美感,多以含胸、前傾和垂臂等動作為主。例如,在舞蹈《卓瑪》中,很多女舞蹈演員的動作都是弓腰、含胸、上身前傾等姿態,體現了藏族姑娘善良美麗、可愛淳樸的美好品質,表現出安詳、舒展、優雅的風格。也正因此,藏族舞蹈中的服飾以長袖、長裙等為主,不僅能夠體現女子的柔美,還能夠在揮舞過程中展現男子的豪邁氣概。
二、藏族舞蹈的動作特點
雖然藏族舞蹈的種類很多,其舞蹈表現形式和用途也不盡相同,但是這些舞蹈都具有共同的舞蹈元素和動作特點,本文以藏族舞蹈《卓瑪》為例,對舞蹈動作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
“顫”是藏族舞蹈中最常見的動作,主要表現為兩個膝蓋的同時顫動。在進行表演的時候,表演者的雙腳要呈現自然站立狀態,在膝蓋盡量保持放松的情況下進行輕微的顫動,值得注意的是,在舞蹈過程中,始終由膝關節保持相應動作的動律特征。藏族舞蹈《卓瑪》中,有一段關于“獻哈達”的動作,這個舞蹈動作就體現了“顫膝”這一舞蹈特點。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腳步穩健,利用勾腳、蹦腳、點地等動作表現出藏族姑娘的活潑可愛。
“開”也是藏族舞蹈中腿部常見的舞蹈動作,舞蹈過程中雙腳自然外開,跟隨舞蹈韻律形成“三步一撩”“退踏步”等律動,并根據音樂和舞蹈內容變換舞蹈動作,形成不同的舞蹈風格。藏族舞蹈《卓瑪》中,舞蹈者在表演第一句歌詞“草原的風,草原的雨”時,所采用的舞蹈步伐就是最基本的“三步一踏”“后撤前踏”“倒腳輾轉”“四步回轉”等動作。
“順”在藏族舞蹈中突出表現為“一邊順”,這也是藏族舞蹈最大的審美特征和區別于其他舞蹈的特色。“順”是指在舞蹈動作中手和腳同一方向,通過這種順手順腳給人們呈現出一種協調的美感。很多藏族舞蹈如果不按照“順”的特征進行表演,反而會讓人覺得舞蹈別扭、不夠和諧。因此,在欣賞藏族舞蹈動作時常會發現有順靠、順踏、順擺等舞蹈動作,形成了藏族舞蹈的獨特風格。例如,在舞蹈《卓瑪》中,歌詞“你把美麗獻給草原養育你的草原”部分采取了一二三扭動作,具體表現為側邁右腳,兩手向右打開,右手高左手低,左手腳同時擺動兩下,扭的時候則左手上撩,左腳在前點地。
“左”簡單來講就是由左向右按照順時針方向繞圓的運動規律。受宗教信仰的影響,藏族人民的舞蹈也融入了宗教元素,在舞蹈中順時針旋轉與日常生活中轉經筒、繞寺廟向左旋具有一致性,舞蹈者在旋轉時也會從身體左側開始,體現出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在藏族舞蹈《卓瑪》中也有這部分舞蹈特征的表達,舞者根據音樂節奏從左向右,按照順時針的方向行走,以表現他們對太陽的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繞”是藏族舞蹈中的亮點和特色,也可以稱之為“水袖”,常出現在“鍋莊舞”“弦子舞”當中。藏族人民通過舞動長袖來展現藏族姑娘優美的舞姿,抒發人們的感情。這個動作有單臂禮和雙臂禮兩種表現形式,在行單臂禮時重心放在左腳上,以右腳稍稍往前點地,雙腿膝蓋稍稍彎曲,右手臂屈肘并往前抬,右手肘由左手手背輕輕托起,身體稍向前傾。行雙臂禮時重心放在左腳上,且膝蓋微微彎曲,右腳在左腳前,并且做出勾腳點地的動作,雙手揚起且身體往前傾。值得注意的是,舞蹈者在抓握袖的時候手指要握成空心的拳頭,以呈現出自然、放松的狀態。舞蹈《卓瑪》就是典型的藏族水袖舞,舞蹈中運用了大量的水袖動作,舞蹈者用柔軟的手臂配合水袖的飄動,配合音樂呈現出各種優美的動作,帶給人美的享受。
三、藏族舞蹈傳承的重要性
(一)藏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它不僅是一種舞蹈藝術形式,同時也見證了藏族人民的發展和歷史演變,是藏族人民歷史、文化、精神的重要體現。通過傳承藏族舞蹈,能夠將藏族舞蹈中所蘊藏的民族精神,如藏族人民的豪爽、豁達、堅強不屈等民族精神代代相傳,讓其他民族和國家的人們了解藏族的民族精神與文化。同時,藏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藏族舞蹈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和發展有助于豐富我國民族文化形式,促進我國民族藝術文化的繁榮昌盛。
(二)有利于弘揚原生態舞蹈藝術
通過分析我國目前的舞蹈藝術種類,可以發現近幾年國內舞蹈以現代舞種為主,很多原生態舞蹈已經逐漸消失,不利于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而藏族舞蹈作為原生態舞蹈藝術的代表,其沒有經過現代舞蹈藝術的改造和指導,具有鮮明的民族和鄉土特征,其原生態唱法、舞蹈和表演形式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因此,積極做好藏族舞蹈的傳承工作能夠保護原生態舞蹈藝術,避免藏族原生態舞蹈的沒落和消失,能夠為現代藏族或者其他民族舞蹈的發展提供參考和指導,促進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四、藏族舞蹈傳承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對藏族舞蹈的創新
藏族舞蹈傳承的重要舉措在于要順應時代的發展積極創新,打造符合現代人們審美需要的藏族舞蹈風格。藏族舞蹈表演的創新發展要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發展需要,創作能夠體現現代藏族人民精神風貌、生活狀態、心愿理想的藝術作品,從而引起人民對藏族舞蹈作品的共鳴。因此,藏族舞蹈創作者要加強對藏族人民生活的了解,深入當地藏族人民的生活當中,了解人民的所思所想,根據實際情況創作舞蹈作品,展現新時期藏族地區的發展風貌,將藏族舞蹈打造成向全國和世界展示藏族生活狀態的名片,提升藏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對藏族舞蹈的認同感,提高藏族舞蹈的傳播力度,擴大其影響范圍,從而實現藏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
(二)善于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寬傳承路徑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藏族舞蹈只能在小范圍內或者借助傳統媒體進行傳播,其傳播范圍和力度都比較小,很難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但新媒體的發展為藏族舞蹈的傳播提供了更多途徑和傳播模式,打破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因此,藏族舞蹈要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創新藏族舞蹈的傳播方式,借助新媒體構建全新的傳播模式。
例如,地方藏族舞蹈藝術團可以開設專門的微信公共號,定期更新傳統的藏族表演曲目,宣傳藏族舞蹈表演知識,使其成為推廣和宣傳藏族舞蹈的重要陣地。再有,短視頻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獲取資訊的方式,借助短視頻能夠讓人們在有限時間內快速了解藏族舞蹈表演。因此,地方藏族舞蹈劇團可以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設官方賬號,定期更新藏族舞蹈的演出內容、幕后故事、創作歷史等,滿足不同的受眾需求,拓寬藏族舞蹈的傳播渠道。
(三)加強藏族舞蹈人才的培養工作
藏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的作用,藏族舞蹈者不僅是藏族舞蹈的創作者,也是藏族舞蹈的擁有者和傳承者,是藏族舞蹈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相關部門要強化保護和培養意識,從以下兩個方面逐步擴大藏族舞蹈者隊伍,提升戲曲舞蹈者團隊質量: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傳承人的保護,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給予藏族舞蹈創作者一定的資金支持和獎勵,為他們的創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條件;另一方面,政府部門可以借助現有傳承人資源成立或舉辦藏族舞蹈培訓和宣傳機構,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學習和發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藏族舞蹈的發展現狀,感受藏族舞蹈的獨特魅力,從而為藏族舞蹈的發展創造提供更多的人才。
五、結語
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歷史和文化發展的產物,是藏族人民精神風貌、民族特征和文化的重要體現,對于研究藏族文化、藝術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藏族舞蹈的靈感大多來自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信仰,因此其舞蹈動作中也充分體現出民族特色,以藏族舞蹈《卓瑪》為例,舞蹈中將藏族舞蹈“顫”“開”“順”“左”“繞”的特征體現得淋漓盡致。在新的歷史社會發展時期,要意識到藏族舞蹈的藝術價值和重要性,加強對藏族舞蹈的創新和發展,積極拓展藏族舞蹈的傳承和發展途徑,加大對藏族人才的培養和保護力度,進一步增強藏族舞蹈的活力和生機,實現藏族舞蹈的長期向好發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華清學院)
作者簡介:俞婧雯(1991—),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為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