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少女形象為切入點,對比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初戀》與中國女作家三三(本名王麗瑩)的作品《舞蹈課》,分析作品中中日少女形象的異同,探討少女心理奧秘,了解當代少女的生存現狀,希望對少女文學的發展、對少女們的成長有所啟發。
一、少女與少女文學
少女一般指年輕未婚的女子,通常的年齡范圍是12~18歲。少女文學是指面向這一群體的一種文學,書寫少女的成長經歷,刻畫少女的生理變化與內心世界,揭示少女的成長問題并分析原因,給讀者帶來思考和啟迪。少女文學作家以細膩的筆觸記錄童年感受或青春經歷,展示少女的青澀心理,又滿含母性關懷,體現了女作家對少女成長的密切關注和人文關懷。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少女文學的存在具有重要意義。弗洛伊德曾提出有關人格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他認為,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自我則是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而來,個人必須遷就現實,學習如何在現實中滿足需求。超我則是由于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對于成長期的少女來說,青春就是一個喚醒本我、認識自我、追求超我的過程。向內審視,少女在成長中不斷滿足內在需求:向外來看,少女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尋求自身定位,這是一個不斷實現自我發現與自我突破的過程。透過少女文學作品,可以了解少女在漫長人生中實現自我蛻變與完善的過程,因而研究少女文學作品具有很強的現實
意義。
二、《初戀》與《舞蹈課》梗概
在《初戀》中,14歲的少女飯塚夕子父親常年在美國工作,家里只剩她和母親一起生活。夕子渴望父愛和美滿的家庭。在繪畫課上,她戀上二十六七歲的繪畫老師久君。夕子向久君告白后,二人愈發親近。夕子了解到久君的成長經歷,并重新審視自己的家庭生活。在交往的過程中夕子向久君敞開心扉,相互治愈,共同成長,對于父母之愛和家庭的概念也逐漸有了新的理解。
在《舞蹈課》中,14歲的少女盛拍拍母親早逝,父親再娶,暑假的時候父親和繼母度蜜月,拍拍被寄放在繼母的母親“老太太”家。在芭蕾舞課上,拍拍被舞蹈老師童家棣所吸引并暗戀他,童老師給予成長中孤獨的少女許多溫情和鼓勵。在老太太和繼母的干涉和引導下,最終少女遺憾地結束暗戀,但同時也獲得成長,以更加堅定的姿態面對人生。
這兩部作品雖然分別由中日兩國作家書寫,但都具有女作家特有的細膩筆調,都是少女文學中值得品鑒的佳作。
三、少女形象分析
青春期的少女心思細膩,多愁善感,她們渴望愛與被關注,或是依賴家庭,或是傾慕長者,探尋自我內心聲音的同時也向往尋求力量,幫助自己渡過迷茫的青春階段。
(一)《初戀》中的少女形象:細膩敏感,依賴家庭
《初戀》中的少女飯塚夕子是個富有觀察力、心思細膩的女孩,能細致入微地感知自然景物的變化。小說開篇就如此描寫:“在十四歲時那個清秋的伊始,好像預感到什么似的,我眼中的世界變得繽紛多彩、熠熠生輝。”自然之美令少女的“心緒好像過于飽滿而要漲破似的”。除了親身感知到的現實場景,少女還具有看到幻象的能力,比如在課堂上盯著同學后背的時候會忽然看到同學的父母吵架的畫面,并暗自期待他們重歸于好。此處為后文交代夕子父母分居兩國這一家庭背景作鋪墊,暗示了夕子擔憂父母分開的心境。
夕子心地善良。看到一只垂死的野貓,想給它喝點水,就在取水的時候野貓死了,她在包里找出一只手帕輕輕蓋在貓咪身上。“雖然我覺得這樣做會玷污貓咪高潔的死亡,但是對于當時在場的人類這種種類的生物而言,也只能用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敬意了,所以我還是這么做了。”
夕子還是個戀家的女孩,對父母充滿依賴。爸爸常年在美國,雖和家里偶有聯絡,但是對夕子來說并不是稱職的爸爸。“我出生以來第一次失去喜愛的人,第一次甩掉我的人,或許就是爸爸吧。”直接表明少女失落的心情。小說前半部的夕子對于爸爸的依戀近乎畸形:“我們不在的時候爸爸依然能開心快樂的畫面,一直如針扎似的存留著。”從爸爸的朋友那里得知爸爸在異國生活得很好,夕子產生嫉妒和怨憤。夕子還曾做噩夢,夢見自己出車禍去世父母在一旁痛哭的場景,夢境具有揭示人物真實內心的作用,在初戀以前,少女夕子極度缺乏安全感,對父母和家庭極度依賴。
(二)《舞蹈課》中的少女形象:多愁善感,逃離家庭
《舞蹈課》中的少女盛拍拍的形象是柔美、纖細、善良的,皮膚白皙,嘴角生有三個俏皮的雀斑,走路是芭蕾舞女孩特有的外八鴿子步,具有少女特有的浪漫情懷,崇拜烏蘭諾娃,喜歡周杰倫,愛聽《斯卡布羅集市》。
在生活中,她正直而有同理心。老太太被人欺侮,為了維護她,向來文靜的拍拍第一次跟人當街吵架;舞蹈老師為保護學生取消商演而被校長責罵,她帶著班級同學去校長辦公室維護老師……雖然纖細柔弱,但在關鍵時刻她總是挺身而出,是個富有擔當的女孩。
然而拍拍也跟夕子一樣缺乏安全感。盛拍拍的家庭也具有特殊性:母親去世,父親再娶,借宿在繼母的母親“老太太”家。父親疏于陪伴令少女產生怨恨;對于繼母,拍拍是疏遠的,嫉妒她分走了父親對自己的愛。“繼母的出現,就像投入湖中的一塊大石頭,打破了我們原有的寧靜和秩序,更大的水花濺到我們生命里來。”老太太則是客氣的,把拍拍當成客人一樣照顧。對于這種“混亂”的家庭環境,拍拍充滿疏離感,與夕子的過度依賴不同,拍拍對于家庭的姿態是逃離的。她逃往所有芭蕾舞課堂、舞蹈老師童家棣的摩托車后座。
夕子能看到幻象,拍拍則愛幻想。“我十四歲的人生有好多夢想,童家棣是其中之一。他是我生日卡片上的那顆紅心,而爸爸和繼母是朦朧的底色背景,芭蕾舞是點綴的花邊。”一次拍拍夢到自己被壞人追趕,她拼命逃跑,跑到奶奶家。“這里每一個角落我都了如指掌……然而我還是害怕,不行!我得找一個比這兒更安全的地方。”“這時我看到前面有一處燈光忽隱忽現……啊!是我們的舞蹈教室。童家棣站在那里,我飛奔向他,累得氣喘吁吁。”此處夢境揭示少女的內心深處:即使在熟悉的奶奶家都沒有安全感,真正令她覺得安心的地方竟然是有童老師的舞蹈教室,此處揭示了暗戀對象在少女心中的重要位置。
四、少女的戀愛
青春期的少女性心理早熟,細膩敏感,在成長過程中更易產生心理波動與不安感,因而更易戀慕長者,從閱歷較廣、心理成熟的長者身上尋求精神慰藉,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訴求。少女期望通過這些異性長者來印證自己未來的美好愛情,實現精神上的寄托。
(一)少女初戀成因分析
在《初戀》中,夕子萌生初戀并非偶然。一方面,家庭環境是少女戀愛的因素。對“愛”的需要和所得“愛”的匱乏促成少女形成初戀心理。夕子的家庭里父親角色缺失,對于父愛的渴望是夕子的本我需要。這種需要驅使她接近年長的繪畫老師久君并與之交往,逐漸敞開心扉,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久君的獨特個性也吸引著少女。他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課堂刺激有趣。他和夕子的家庭亦有相似之處,童年時父母爭吵、母親離家出走的經歷給久君留下心靈創傷,這令缺失父愛的夕子找到同病相憐之感。
在《舞蹈課》中,少女盛拍拍對老師的暗戀也是基于成長期的一種本我需求。一方面,特殊的家庭環境是影響少女尋求愛的原因。父親忙于工作,極少與女兒溝通,生活中的拍拍安靜內斂,羞于表達真實想法,極其需要一個情感的發泄口。另一方面,戀愛對象的人格魅力吸引著少女。舞蹈老師童家棣極其關愛學生,如下課后騎摩托送拍拍回家;拍拍初潮時身體疼痛帶拍拍看老中醫;送拍拍芭蕾舞演出門票并接送她觀演。他對待拍拍更像是父親對待女兒,小心翼翼地陪伴、呵護,滿足了拍拍對父親形象的幻想,愛的匱乏感在舞蹈老師身上得到了彌補和滿足。
兩部作品的少女都有不太幸福的家庭,對于親情和愛的渴望使之向家庭外部尋求愛;同時,年長教師以其獨特魅力吸引少女,并承擔關懷、治愈少女的責任,因而使少女萌發感情。
(二)少女的初戀結果及影響
1.《初戀》中少女的初戀結果及影響
《初戀》中夕子感受到自己對久君的情意并直接跟久君告白,最終成功交往。相處過程中與久君敞開心扉,相互治愈,同時心理變得成熟,更加理解父母。
在和久君交往過程中,久君童年時母親離家出走致使久君過度悲傷流淚而失明的經歷讓夕子產生同病相憐之感,二人互相慰藉,使夕子心情變豁達。同時,與久君的談話令夕子產生新的思考:“生活,就意味著激越不息、忙碌不止,一刻都不能浪費。”在久君的啟發下,夕子逐漸擁有直面生活的勇氣。
小說結尾,夕子從久君媽媽那里得到一尊河童雕塑,那是久君媽媽飽含對孩子的深情做出來的,寄托了一位母親虔誠的祝福。從那一刻起,夕子恍然明白,錯的不是爸爸,而是自己,所有的痛苦都來源于自己幼稚的心靈,此后她開始真正體悟。“我的媽媽和爸爸無論在何處過著怎樣的生活,都會給予我無限的愛。”“我永遠是他們的夢想和希望。”“我依舊會堅持尋覓那些小小的奇跡,因為這就是我的戰斗,這就是我的人生啊。”這里表明少女內心的轉變,由糾結得不到的父愛轉變為更寬容地去理解親情,同時少女也由過度依賴家庭轉變為獨立的存在。
2.《舞蹈課》中少女的初戀結果及影響
《舞蹈課》中的少女拍拍含蓄內斂,始終未向暗戀的舞蹈老師吐露心意,二人以師生之間不逾矩的方式相處。最終在老太太的干涉下,童老師離開拍拍的班級,拍拍也遺憾地結束暗戀。
在二人相處過程中,童老師帶給拍拍很多精神慰藉,并告訴害怕長大的少女,成長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拍拍最終也獲得成長,不僅對新家庭釋懷,且對于繼母懷孕的事甚是欣喜:“我就要做姐姐了!”小說最后,拍拍對繼母母親的稱呼也由“老太太”變成外婆,表明少女接納了新家庭。
童老師的關懷、繼母和外婆的包容是拍拍成長不可或缺的助推力。中國家長對待孩子早戀的態度較為保守,14歲的拍拍對成年舞蹈老師的暗戀注定是無果的,但小說中以繼母為代表的“家長”的處理方式值得借鑒——不是小題大做窮追濫打,而是循循善誘,講述父母輩的經驗,引導孩子以正確的態度對待青春的情感。“現在,他像一個正在遠去的夢,漸漸地模糊起來。我決意在他之前離開……于是我轉過身,在那一刻,我看到碧空如洗,天光如此之藍,我的身體里涌動著無限的力量,簡直要飛翔起來。”暗示了拍拍的成長,告別青澀的愛戀,告別對成長和對家庭的膽怯,以更加積極無畏的姿態面向未來。
總之,無論是坦然戀愛還是默默喜歡,都對少女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處于不安青春期的少女由脆弱變得堅強,從逃離家庭到直面親情,勇敢地面對成長與未來的漫長人生。可以說兩部作品是記述少女身心成長成熟的美好詩篇。
五、《初戀》和《舞蹈課》中少女成長中的引渡者
社會學家布魯默認為:“社會是處于符號互動過程中的人構成的,是人際間互動的結果。”人是社會性動物,每個人的成長都伴隨著社會交往。青春期的少女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身邊人的影響是其成長中的重要因素。在兩部作品中,少女身邊的人給予少女莫大的慰藉和支持,對于少女處理戀愛的態度和成長歷程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初戀》中少女的引渡者
《初戀》中的母親是默默的守護者。夕子的幸運之處在于她有一個通情達理的母親,成為她成長道路的引路人。
對于少女的青春期煩惱,母親會給出合理解答:“雖然有很多事我都不能專注,媽媽卻沒有過多地指責我。‘你是有些地方很古怪,不過這是因為你正處于青春期。’”母親的理解給夕子帶來莫大的安慰。對于女兒初戀一事,母親沒有過多追問,而是尊重女兒的想法,默默守護。母親表示:“我會特別注意在和他見面的時候,不要讓他的責任過分沉重。”她還叮囑女兒:“無論是什么事,如果是初次遇到,一定要自己去思考解決。”父母對于青少年的戀愛相對來說比較開放,這為少年少女提供了一個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
(二)《舞蹈課》中少女的引渡者
《舞蹈課》中的繼母和外婆是開明的引導者。外婆和繼母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雖反對少女戀愛,但采取的方式溫和開明:外婆對童家棣旁敲側擊,使得童家棣離開拍拍;繼母與拍拍促膝談心,講述自己和外婆青年時的經歷,引導拍拍理智處理感情。雖然想法保守嚴謹,但是方式溫和開明,易于接受,促成拍拍思想轉變成熟。
總而言之,兩部作品的積極意義都在于揭示了成年人對少女成長的重要影響,對于家長如何引導青春期少女跨越心靈的坎坷提供了范本。
六、兩部作品中少女形象的對比及其現實意義
(一)形象對比
《初戀》中的日本少女在母親的支持下直面感情,直接告白,和喜歡的對象交往,在交往中了解彼此,受到啟發,對于人生、親情有了新的認識。夕子所展示的是一個在包容開放的環境中自由成長的少女形象。而《舞蹈課》中的中國少女面對感情的處理方式則較含蓄,沒有直接表達愛意,也未曾跟長輩透露,同時長輩對于早戀是持有保留態度的,少女的暗戀沒有得到支持,卻也并未凋零。中國長輩以開明的方式進行教育,使少女在情竇初開的懵懂中有了方向,正確看待戀情,保留美好情感,心態也由對家庭的抵觸與逃避、對成長的畏懼轉變為坦然接受,無畏前行。拍拍所展示的是一個在傳統中國家庭的關愛與呵護下順利成長的少女形象。
(二)現實意義
兩部作品中的少女都處于細膩敏感的青春期,渴望愛與關懷,對年長異性萌發好感成為其成長中的本我需求,這種需求在長輩的關懷下得到合理釋放和正確對待,且在本我需求的實現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與現實生活中迷茫、煩惱的自我和解,最終追尋心靈內在的超我。兩部作品通過描繪少女經歷戀愛的成長成熟過程,展示出少女成長中具有的無限可能性,也展現了成年人面對未成年人萌發青春感情時的正確態度與合理措施,強調了成年人的關懷與呵護對未成年人成長產生的重要影響。
七、結語
吉本芭娜娜與三三的少女文學作品情感豐沛,語言細膩,意蘊深刻。具有鮮明的少女感,探索少女的心靈奧秘,揭示少女的成長煩惱,飽含對少女成長現狀的關懷,對少女的成長有著積極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總的來說,少女文學引導少女將青春期的細膩情感與成長的傷痛升華成為一種更高尚的價值理想,一種互相激勵、共同前進的精神,而這種理想和精神對于現代社會中青少年的成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遼寧大學)
作者簡介:宋琦(1998—),女,遼寧瓦房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