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太浦河是貫穿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的一級清水綠廊和唯一一條流域骨干河道,其生態廊道建設關乎示范區的生態本底健康和以生態綠色引領示范區高質量發展實踐的成效。該文分析確定太浦河清水綠廊功能需求、生態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分析河道、湖蕩、溇港圩田、林地及村鎮人居五大類生態系統分布和功能特征,診斷太浦河生態廊道建設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為水環境質量有待提升、河湖濕地生境質量和多樣性不佳、林地生態空間不足及濱水空間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未有效發揮,確定汾湖生態核心建設、鄰近湖蕩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河灣建設、生態林地建設、生態綠地建設、沿岸水生態建設、防護林帶貫通與風景道和綠道建設8項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工程措施。
關鍵詞:太浦河;生態廊道;河流;生態空間;清水綠廊
中圖分類號:X17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5-2945(2023)31-0146-04
Abstract: Taipu River is the first-class Clear Water Green Corridor and the only watershed backbone river that runs through the ecological green integr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ecological corridor is related to the ecological background health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ecological green lead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etermines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and main tasks of the Clear Water Green Corridor of Taipu River, and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kinds of ecosystems, such as river course, lake, Gangang polder, woodland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 villages and towns. It is diagnosed that the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faced by the ecological corridor construction of Taipu River are mainly the improv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the poor habitat quality and diversity of river and lake wetlands, the shortage of woodland ecological space and the ineffective exertion of waterfront space eco-cultural service function. The ecological core construction of Fenhu Lake,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adjacent Hudang wetland, ecological river bay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woodland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coastal water ecologital construction, shelterbelt penetration, scenic road and greenway construction eigh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measures of Clear Water Green Corridor of Taipu River are determined.
Keywords: Taipu River; ecological corridor; river; ecological space; clear water green corridor
在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導致部分自然棲息地消失、區域生態系統破碎、生物多樣性降低背景下,加強生態廊道建設,以少量生態用地構建生態網絡,從而緩解城鎮建設和工農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用地矛盾,保障區域生態系統安全,是我國當前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途徑。河流廊道是生態廊道的主要類型之一[1],是由河道及其兩岸灘區、水域岸線區及與之連通的湖泊等形成的空間區域[2],具有物質和能量交換、洪水調控、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質凈化、污染攔截和防止水土流失等多種自然功能[1],以及親水休閑、遺產保護、旅游康養和經濟文化等社會功能[3],對于解決我國城鎮化造成的城鄉景觀破碎化及隨之而來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幸福河湖的重要抓手。
太浦河全長57.2 km,連通太湖和黃浦江,流經江蘇吳江、浙江嘉善和上海青浦2省1市15個鄉鎮,是太湖流域重要骨干河道,兼具防洪、排澇、供水、航運、生態和文旅等復合功能。隨著作為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先手棋和突破口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推進,太浦河作為貫穿示范區的唯一一條流域性骨干河道,被確定為示范區“一心兩廊、三鏈四區”生態安全格局中的橫向一級清水走廊,并在上位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的要求[4],其生態廊道建設對于示范區打造“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有著重要的意義。
太浦河由于岸線開發強度大、河流渠道化嚴重,導致太浦河河濱帶濕地結構和景觀面貌破損,濕地生境質量和生物多樣性不佳,林地生態空間不足,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等問題,不能滿足一體化示范區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本文針對太浦河生態廊道建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圍繞一體化示范區“生態綠色”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研究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方案,以期為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1" 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目標與任務分析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示范區國土空間規劃》)提出將太浦河一級清水綠廊建設成為“綠色水源通道、綠色行洪通道、綠色生態廊道”的要求,具體要求:聚焦水體優化提質、土地功能調整、產業轉型升級、公共空間連通和環境景觀塑造等方面,清退兩側污染源,嚴控臨側建設,增強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生態功能,打造集聚防洪、排澇、航運和生態等功能的綜合綠色生態廊道。
太浦河清水綠廊作為示范區的生態綠脊,其生態功能需求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水質維護與水源涵養。太浦河作為流域清水輸送通道及上海和嘉興的飲用水水源地,對于河道水質維護和飲用水水源地水源安全保護有極高要求,對于太浦河水質凈化能力和濱岸緩沖帶面源削減能力存在較大需求。②生物遷徙通道維護。從示范區生態安全格局來看,太浦河是示范區生態網絡之脊梁,鏈接了太湖和示范區生態綠心(淀山湖、元蕩)兩大生態源地,連通了京杭大運河等多條縱向生態廊道,串聯了沿線多個重要湖蕩和生態林地等眾多示范區生態節點,是示范區核心生態廊道和關鍵水生動物和陸地動物遷徙通道,需要維持其水生生物遷徙通道和陸地生物遷徙通道的暢通。③生物多樣性保護。太浦河連通兩大生態源地,貫穿示范區第三大湖泊汾湖及多個湖蕩,生物多樣性豐富,是示范區水生生物的核心棲息地之一。此外,太浦河吳江段沿線分布生態公益林,東段集中分布有大片青浦和嘉善生態林地,是鳥類、爬行類、哺乳類等陸地野生生物的主要棲息地之一。太浦河清水綠廊承擔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重要功能。④生態文化服務。太浦河貫穿示范區中部,貫通兩區一縣,串聯現代城鎮、水鄉古鎮、鄉村田園和郊野林地等示范區最具代表性地域景觀和人文資源,生態基底優良,具備提供高品質的休閑游憩、康養運動、生態旅游、歷史文化和教育等生態文化服務的優良條件,是示范區打造“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桿”的極佳展示窗口。從太浦河清水綠廊的“綠色生態廊道”建設要求出發,結合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功能需求,可以確定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目標具體如下: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生物遷徙走廊、水源涵養與水質凈化廊道和生態景觀人文畫廊。
當前,太浦河生態環境現狀與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不能滿足示范區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從太浦河現狀生態環境問題出發,以太浦河清水綠廊的生態建設目標為導向,可以確定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有以下4個主要任務:①高質量棲息地營造。該任務針對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目標,主要解決太浦河濱岸帶濕地植被缺失、水生植被覆蓋度低、生態濕地空間總體偏少、船行波擾動劇烈、河道棲息地功能較差和林地生態空間不足等生態問題,提升太浦河清水廊道水、陸棲息地生境質量。②生物遷徙通道貫通。該任務針對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生物遷徙走廊”目標,主要解決太浦河防護林帶貫通性不佳,難以為鳥類等陸地生物提供高質量棲息地的生態問題,實現陸地生物遷徙通道貫通。③生態擴容。該任務針對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水源涵養與水質凈化廊道”目標,主要應對太浦河水質與示范區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需求有差距,存在環境風險的問題,提升太浦河生態自凈能力和防護林帶的面源污染削減和水源涵養能力,加強飲用水水源地水源安全保護。④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提升。該任務針對太浦河清水綠廊建設“生態景觀人文畫廊”目標,主要解決太浦河濱水空間連通性不足,風景道和綠道欠缺,太浦河清水綠廊文化服務功能未充分發揮等問題,通過濱水公共空間連通、環境景觀塑造提升太浦河清水綠廊文化服務功能。
2" 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系統現狀分析
以太浦河河口線外擴2 km為研究范圍,根據太浦河現場踏勘情況并結合區域衛星圖分析,現狀太浦河清水廊道生態系統可以分為水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兩大類別,具體可劃分為以下5種類型(圖1):①河道生態系統。主要分布于太浦河、京杭大運河等骨干河道。生境類型主要為河道敞水區、河濱帶濕地。主導生態功能為河道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質凈化、水源涵養。②湖蕩生態系統。主要分布于汾湖,以及黃家湖、雪落漾、長漾、大龍漾、楊家漾、牛頭蕩、前村蕩、鳳仙蕩、木瓜蕩、袁浪蕩、張青蕩、馬斜湖、火澤蕩和白魚蕩等太浦河鄰近重要湖蕩。生境類型主要為湖蕩敞水區、湖灣及湖濱帶濕地。主導生態功能為湖蕩生物多樣性保護、水質凈化、水源涵養。③林地生態系統。主要為太浦河西端的浦江源生態半島林地,太浦河東段的華字圩林地、南月圩林地、三泖片林等,以及吳江段沿岸分布的生態公益林帶。生境類型主要為林地、草地。主導生態功能為陸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防護緩沖、面源污染削減。④溇港圩田生態系統。是太浦河清水綠廊的生態基底,在全段廣泛分布。生境類型主要為溇港、圩田、魚塘和田間防護林帶;主導生態功能為農業生態系統保護、面源污染削減。⑤村鎮人居生態系統。包括汾湖、黎里、平望和橫扇等集鎮區,以及散落分布的村莊。生境類型為城鎮、村莊;主導生態功能為人居環境維護與提升及休閑游憩、康養運動、生態旅游、歷史文化和教育等生態文化服務功能。
3" 太浦河生態環境問題診斷
根據文獻資料分析和現場調查,發現太浦河生態環境現狀與示范區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水質與示范區發展需求有差距,水環境質量有待提升。太浦河水質目標為2025年穩定達到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至2035年水質達到II- III類[4]。2021年太浦河干流多數點位的TN及個別點位的TP濃度超過地表水Ⅲ類限值。太浦河表層沉積物TP的平均質量分數為759 mg/kg[5],超過了500 mg/kg的我國河湖底泥磷污染經驗值[6],可判斷太浦河存在底泥磷污染風險。太浦河周邊區域面源污染負荷占比高,總磷、總氮治理壓力較大[7-8]。太浦河中下游河段石油污染物濃度超過Ⅲ類水質標準,對水源地造成安全風險[9]。太浦河中游河段存在底泥重金屬銻、鎘等重金屬潛在生態風險[10]。此外,太浦河是在多個天然湖蕩基礎上人工開挖連接而成,河(湖)灣較多,河灣和汾湖湖灣局部區域存在環流現象,易出現污染物、水葫蘆、藻類聚集等現象。太浦河支河口門眾多,受彎道及河道縮窄影響,支河口門處易出現水體流動能力不足、水質不佳、水體易污染等現象。②河湖濕地生境質量和多樣性不佳,棲息地功能較差。太浦河河道順直,大部分河段建有直立硬化護岸,導致沿岸灘地面積狹小,僅在河(湖)灣處和少數河段有分布,灘涂濕地空間總量較小。再加上太浦河航運繁忙、船行波擾動劇烈,導致水體濁度較高,濕地生境質量較差。總體來看,太浦河水生植被覆蓋度較低,面積狹窄且分布不連續,河道沿岸以蘆葦為主,沉水植物主要分布于汾湖,底棲動物以螺類和水絲蚓為主,魚類小型化趨勢明顯,外來物種(水葫蘆、福壽螺)全河段可見,濕地生物多樣性不高,棲息地質量不佳[7,11]。③林地生態空間不足,濱水空間生態功能有待提升。太浦河河道兩岸開發強度大,居住區、企業碼頭,以及農田緊鄰河岸分布,造成河道兩岸防護林帶狹窄且分布不連續,吳江區段的植被連續性平均為1.1 km,嘉興段和青浦段的植被連續性平均值為2.6 km,導致濱水生態緩沖空間不足,不能有效發揮面源污染攔截凈化功能,防護林帶貫通性不佳,難以為鳥類等陸地生物提供高質量棲息地和遷徙通道。④公共空間連通不足,濱水空間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未有效發揮。太浦河沿岸風景道和綠道建設不足,南岸梅堰大橋至汾湖段道路尚未貫通,綠道僅在汾湖北岸等少數河段有分布,公共空間連通較差。濱水空間以直立硬化岸線為主,水生植被匱乏,生態景觀缺少層次感和豐富度,親水空間建設面積偏低,口門建筑物其設備陳舊、老化,人文景觀缺乏定位、彰顯差、銜接不足,人文傳承欠缺,難以提供高品質的親近自然、休閑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展示等生態公共產品。
4" 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方案
從太浦河清水綠廊“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生物遷徙走廊”“水源涵養與水質凈化廊道”“生態景觀人文畫廊”四大生態建設目標出發,結合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的高質量棲息地營造、生物遷徙通道貫通、生態擴容和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提升四大主要任務,確定太浦河清水綠廊生態建設主要包括汾湖生態核心建設、鄰近湖蕩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河灣建設、生態林地建設、生態綠地建設、沿岸水生態建設、防護林帶貫通及風景道與綠道建設8項工程措施(圖2)。各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汾湖生態核心建設。該措施主要服務于高質量棲息地營造、生態擴容、生態文化服務功能提升三大任務,主要內容包括南部湖區水下地形重塑與水下森林構建、湖灣生態濕地建設、環湖濱岸水生植被帶恢復重建、硬質護岸生態化改造、湖心生態鳥島建設和公園綠地與游步道建設等,將汾湖建設為太浦河清水綠廊的核心生物棲息地、生態凈化核心及生態人文景觀展示中心。②鄰近湖蕩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該措施針對與太浦河相通的鄰近湖蕩,主要服務于高質量棲息地營造和生態擴容兩大任務。主要內容包括通過優化閘站調度、生態湖濱帶恢復重建、湖岸水源涵養林帶建設、生物控制、放養濾食魚類及底棲生物移植等,提高河湖的物質交流與輸送和生物交流與繁衍效率,增強湖泊水體的自凈能力和納污能力,修復湖蕩濕地生態系統。③生態河灣建設。該措施針對太浦河的河灣等具備開闊河漫灘建設條件河段,主要服務于高質量棲息地營造和生態擴容兩大任務。主要內容為通過河漫灘地形重塑和水生植物群落恢復重建等措施營建河漫灘開闊、水生植被茂盛的生態河灣,將其建設成為太浦河清水綠廊的水生態重要節點,在為水生生物遷徙擴散提供生態踏腳石的同時,成為生態凈化節點。④沿岸水生態建設。該措施針對太浦河河道,主要服務于生態擴容和高質量棲息地營造兩大任務。主要內容包括硬質護岸生態化改造、生態護岸建設、沿岸水生植物植被帶構建,提升河岸帶的水質凈化和生物遷徙擴散能力。⑤生態林地建設。該措施針對具備林地建設條件的太浦河沿岸區域,主要服務于高質量棲息地營造和生態擴容兩大任務。在北琶蕩閘西側-寺后蕩閘段南岸、汾湖湖心島等現狀荒地進行生態林地建設,構建不同寬度、交錯分布的混交林、純林、草地等植被帶,在垂直空間形成高大喬木、小喬木、灌叢及地被草等多層結構,提升林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發揮陸地生態踏腳石的生物棲息、水源涵養、休閑游憩等生態服務功能。⑥生態綠地建設。在毗鄰居民區的太浦河滄浦社區段北岸、平橋港西側段北岸、汾湖北庫段北岸、汾湖包堤段兩端和蘆墟段北岸等處建設生態綠地,營造疏密有致、曲徑通幽的林地景觀,科學選擇、合理搭配、兼顧季相色彩,因地制宜地構建喬灌草相結合的、功能穩定的林地布局,在充分發揮陸地生態踏腳石的休閑游憩功能的同時,兼顧水源涵養、生物棲息等其他生態服務功能。⑦防護林帶貫通。堤防達標加固與防汛道路建設結合,在具備林草地建設條件的沿岸防護林帶空缺段建設林草帶,發揮陸地生態通道的防護隔離和遷徙擴散通道作用。⑧風景道和綠道建設。結合防護林帶貫通,打造兩岸全線貫通的風景道和綠道系統,提供漫步、慢跑、騎行和自駕等豐富出行體驗。
參考文獻:
[1]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生態學報,2005(9):2406-2412.
[2] 水利部.河湖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技術導則:SL\T 800—2020[S].2020.
[3] 魯春霞,謝高地,成升魁.河流生態系統的休閑娛樂功能及其價值評估[J].資源科學,2001(5):77-81.
[4]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Z].2020.
[5] 田豐彥,陳瑞弘,毛凌晨,等.典型相通河湖中總氮和總磷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相關性[J].凈水技術,2022,41(10):29-37,160.
[6] 張建華.太湖生態清淤關鍵技術及效果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1.
[7] 生態環境部太湖流域東海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河三湖”生態環境調查評估報告[R].2022.
[8] 李昊洋,周宏偉,陸沈鈞.太浦河沿線污水環境污染源調查[J].水利技術監督,2017,25(4):52-56.
[9] 謝伊涵.太浦河水源地石油污染特征與環境風險評估[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9.
[10] 羅鵬程,涂耀仁,孫婷婷,等.太浦河水體與沉積物中重金屬的季節變化特征與污染評價[J].環境科學,2023,44(6):3184-3197.
[11] 王秀英,白音包力皋,許鳳冉,等.太浦河水生態調查分區與改善措施研究[J].水利學報,2013,44(9):13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