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是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最早的作品產生于西周初年,最遲的作品產生于春秋時期,在我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地位。《詩經》中有大量篇章描述女子生活,對于她們的生活乃至情感都有細膩的描繪,其中不乏一些描述女子之美的詩篇,對于女性外在美及內在美都有一定篇幅的描述,這些詩篇促進了女性審美意識的發展與完善。本文從多角度分析《詩經》中的女性形象,進一步探索當時女性審美標準。
《詩經》對我國美學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彰顯了屬于當時社會的女性美。對《詩經》進行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其不僅具有重要的創作價值及文學內涵,而且蘊含著不同角度的女性美,因此本文對《詩經》內容進行分析,梳理詩歌作品中對當時女性的外貌及服裝的描述,根據詩歌內容探討女性的內在美,深入研究當時社會女性審美形態。《詩經》以一篇篇動人的旋律向我們展示當時社會狀態下人們對美的理解及獨到的認知,描繪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女性形象,以文字形式向我們展示了當時社會的女性美。《詩經》著重強調人的內在美,側重對于女性優良品質的描述,深入刻畫了女性的健康之美及女性特有的自然、質樸之美。這種優秀的女性美學文化至今仍深刻影響著當代審美標準,激勵女性不斷提升道德素養。可以說,《詩經》對當代審美意識的形成、發展的影響十分深遠,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詩經》中的女性外在美
女性外在美歷來在文學詩句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許多詩句中不乏對女性美貌的描寫。女性外貌是視覺上美感的比較直觀的體現,是對女性進行初步了解的重要條件,在審美過程中占據重要地位。《詩經》中有許多描寫女性美貌的詩句,其中蘊含女性形態美、外貌美及服裝造型美。
(一)《詩經》中的女子形態美
《詩經》中描寫女子形態美的詩句不勝枚舉,對于女性形態美描寫極為細致的當屬《衛風·碩人》,它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中最早刻畫女性形態美的詩篇。“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該詩在開頭介紹了她不平凡的身份地位,接著對她的外在形態進行深入刻畫,手就像春荑一般柔嫩,皮膚猶如凝脂,細嫩白潤,脖頸就像蝤蠐,頎長優美,牙齒像瓠子一般整齊無暇,眼眉彎彎,額庭飽滿,嫣然一笑最是動人心弦。尤其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兩句描寫,對女性外貌形態之美的刻畫達到頂峰,生動細致地描述了古典美人的嫣然一笑、含情一瞥,由形態美延伸至神態美,成為流傳至今的描寫女性美的名句,更被清代學者姚際恒贊嘆為“千古頌美人者,無出其右,是為絕唱”。從這首詩篇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深刻體會當時社會的審美標準。古人以身材高大健碩為美,在五官方面以皮膚白潤、牙齒整潔為美,強調美人要擁有頎長的脖頸,彎彎的眉毛,回眸一笑格外動人。這種健康的審美觀也延續至今。《國風·鄭風·有女同車》中著重描寫了女性體態輕盈之美,“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這首詩描述了女子美麗的容顏、輕盈的身姿以及嫻雅高貴的舉止,生動展現了女子的外在形態美,古人也以窈窕靜雅形容女性恬靜之美。《詩經》中描述女性美貌的詩篇可謂比比皆是,彰顯了當時社會背景下人們對女性的美好贊美之情,也展現出當時社會條件下人們的審美觀念,多尊崇自然古典之美,女性形象也以自然質樸為主,這種審美標準一代代流傳至今,為當代美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詩經》中的女子容貌之美
《詩經》中也不乏對女子容貌之美描述的詩篇,但多與描述形態之美的詩篇重合,不同篇章的側重點各有千秋,但對女性的贊美之情卻表達得淋漓盡致。女性姣好的容貌使人印象深刻。例如,《周南·桃夭》中對女性的描述,《周南·桃夭》是祝福出嫁姑娘的詩篇,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一千古名句也從側面表達出女子容貌的姣好,它將女子的容貌之美比作綻放的桃花,借助茂盛美麗、生機勃勃的桃花來間接描述女子自然健康的外貌形態。該詩篇以豐富繽紛的象征寓意展開,嬌艷的桃花與明媚的女子遙相呼應,賦予詩歌不同層次的感情色彩。“灼灼其華”的描述將桃花的明艷表達到極致,同時也說明此刻待嫁的新娘面映桃花、兩頰緋紅,彰顯了人面桃花兩相呼應的美妙韻味。詩中將寫景與寫人相融合,既烘托了熱烈的氛圍,又描繪了女子的羞澀與曼妙,女子雖不施粉黛,卻呈現出自然別致的美妙容顏,生機盎然的桃花也表達了對女子未來生活的美好祝福之情。
二、《詩經》中的女性內在美
內在美指的是一個人內心世界散發出來的美,是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品德等內在素質的體現,也就是我們日常所說的心靈美,具體包括文化內涵、道德情操、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意識等,心靈美可以充分反映人的本質。《詩經》中有許多作品描寫了女子辛勤勞作、勤儉持家、愛國憂民等品質,是研究女性審美意識發展的寶貴財富。
(一)擁有家國情懷的女性
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對女性家國情懷的美好贊譽。“巾幗不讓須眉”這一詞語充分表現了我國女英雄的英姿颯爽,表現出女英雄保衛國家、舍生取義的優秀品質。《詩經》中就描述了這樣一位憂國憂民、堅韌不拔的女性——許穆夫人,許穆夫人是春秋時期衛國人,她從小便聰明異常、博學多智,成年后出嫁許國。多年后,當許穆夫人聽說衛國被狄所滅,內心萬分著急,便想假借去漕邑吊唁來向衛國周邊強國求助,以幫助衛國,但是許穆夫人這個行為遭到許國大臣的反對、抱怨和責怪,于是她寫了《載馳》:“載馳載驅,歸唁衛侯。驅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則憂。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視爾不臧,我思不遠。既不我嘉,不能旋濟?視爾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懷,亦各有行。許人尤之,眾稚且狂。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控于大邦,誰因誰極?大夫君子,無我有尤。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這首詩抒發了許穆夫人內心的不滿,并且表達了自己堅持拯救衛國的決心,最終感動齊桓公,得到齊桓公以及周邊列國的支持,幫助衛國打退了北狄,衛國的都城得以重建,逐漸走向繁榮并由此延續了400多年。許穆夫人打破重重阻礙最終挽救國家于危難,其愛國之情讓人敬佩,通過這首詩歌,人們可以感受奇女子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品質,欣賞“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形象,體會美好意境。
(二)勤于勞動的女性
《詩經》作為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將勤勞這一美德作為描寫重點之一。《詩經》中,許多我們較為熟悉的詩詞目錄以“采”命名,如《采蘩》《采蘋》《采葛》等。當時背景條件下,女性從事的勞動形式較為多樣,如采集食物與藥草、服飾的著色和制作等,詩歌作品中展現了不同領域的勞動女性形象。例如,《唐風·采苓》中采集的是一種草藥;《小雅·采綠》中則是采集可以制作衣物的染料。在當時社會背景下,衣服及飾品等是需要女子親手縫制的,《鄭風·緇衣》就描述了女性為自己的丈夫親自制衣的場景。“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不僅體現了女子節儉的好品質,也表現出女子辛勤勞作的美好形象,更體現出當時情況下家庭和諧友愛的氛圍,夫妻間相互尊重,舉案齊眉。這些詩歌作品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三)《詩經》中的女性“情感美”
情感描寫也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重要方向之一,是文學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詩經》中也有許多詩詞描繪了女性的情感,具有一定的美學意義。《詩經》中對女子感情描述的詩篇眾多,盡管詩詞中對女子感情的表達比較隱晦,但也不難看出女性勇敢追求美好愛情的形象。例如,《召南·摽有梅》是一位待嫁女子詠唱的情歌,該詩以循序漸進的手法逐步描繪了女子等待嫁人的心情,“迨其吉兮”表達出女子從容等待之情,“迨其今兮”已略顯女子焦灼之意,到了末章,“迨其謂之”充分表達了女子的急切心情。此詩篇以層層遞進的手法生動有趣地描繪出待嫁女子的急切心情,凸顯了勇敢追求愛情的女性形象,詩歌質樸清新,感情熱烈深邃,彰顯了女性身上勇敢的優秀品質。
三、《詩經》的審美意識探析
《詩經》中有許多描繪女性的詩篇,分別表現出不同的女性形象,有少女的明艷動人,有少婦的繾綣情思,有辛勤勞作的美好品質,還有貞烈之女的堅貞不屈……通過詩篇動人的描述,對女性形象細膩傳神的刻畫,讀者可以感受到不同形象的女性之美。《詩經》中的詩歌作品達到三百余篇,不同作者表述的內容略有差別,但是所頌揚的審美觀高度統一,為審美意識的啟蒙、為美學發展夯實了基礎。《詩經》以德品人,其中的優良傳統及美好的品德流傳至今,對女性美的描述特色鮮明,促進了審美意識體系的完善。《詩經》的創作關注現實,通過現實生活來抒發真情實感,這種創作風格與創作態度充分體現出雄厚的藝術魅力,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創作者通過對女性外在美與內在美相結合的描寫方式,將女性的優秀特點展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展現了女性的良好品德與美好形象。同時,《詩經》也為道德觀念的完善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詩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為主流,將善與美相融合,這一審美意識形態在當今社會仍是必不可缺的,可見《詩經》對后世審美意識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所傳遞的價值觀、審美觀時至今日仍不過時,善與美應達到高度統一,當代女性不能一味追求畸形審美,應明確何為正確的審美意識形態,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自身道德素養,真正傳承優良傳統文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審美觀,進一步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四、結語
《詩經》采用了生動的描繪手法,描繪的女性形象既廣泛又深刻,為讀者展現了先秦時代特有的女性美。《詩經》為世人傳遞了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警醒世人要以善為貴,推動了正確審美意識形態的形成。(黑龍江工商學院)
作者簡介:薛淑敏(1980—),女,黑龍江大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