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作為西洋古典音樂中最常見的鍵盤樂器,自傳入我國一個多世紀以來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藝術體系。我國鋼琴藝術本土化的開端,可以追溯到賀綠汀先生創作的第一首民族化鋼琴作品《牧童短笛》,之后越來越多的作曲家朝著這一方向努力,不斷探索、追求本真。他們通過新穎的手法、多樣的風格及新的理念,將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傳統民族戲曲運用到鋼琴音樂創作中,在豐富中國傳統音樂表現方法的同時,使得鋼琴音樂作品兼具濃郁中國民族音樂韻味和西方經典藝術的構建范式。張朝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巧妙地將民族音樂元素融入鋼琴的創作和演奏中,完美地展現出戲曲音樂與鋼琴藝術相結合的獨特魅力。本文所探析的《皮黃》便是張朝先生所作的極具戲曲性風格的鋼琴音樂作品,作曲家通過個性化的修飾和聲效果,挖掘現代音樂藝術特色,并將濃厚的敘事風格與京劇色彩呈現出來,使演奏者和聽眾能夠感受傳統京劇的藝術美。
一、作曲家張朝及其鋼琴曲《皮黃》
《皮黃》作為一首具有“中國風味”的鋼琴音樂作品,在張朝先生靈動的音樂筆觸下,通過傳統板式結構、唱腔核心音調及對京劇伴奏樂器的模仿,在表現出豐富內涵與表現張力的同時,傳達出中國鋼琴藝術的意蘊與氣度,并展現了作曲家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一)作曲家張朝簡介
張朝先生是我國一級作曲家,出生于云南省紅河市的一個音樂世家。早期良好的音樂氛圍與音樂教育,及其自身對音樂濃厚的興趣與天賦,為他音樂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央民族大學和中央音樂學院本碩求學期間,師從多名優秀的鋼琴家、作曲家,在學習鉆研西方傳統經典作曲理論與技法的同時,深入研究國內外多種音樂形式,將傳統與現代音樂元素進行融合,創新性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在音樂創作的宏觀層面,張朝先生以中國優秀的文化為基底,秉承音樂傳達情感的原則,從人生、哲學、民族和人性等多視角傳遞音樂的內涵與主題思想;在音樂體裁方面涉及多個領域,包括鋼琴曲、交響樂、室內樂、歌曲、音樂劇、舞劇、影視音樂等,且作品數量眾多。其中,在鋼琴音樂創作上,代表性的作品有協奏曲《哀牢狂想》,獨奏曲《皮黃》《滇南山謠》《努瑪阿美》等。張朝先生作為我國音樂界杰出的代表人物,以卓越的音樂才華而聞名,音樂作品中的創新和表現力深受聽眾喜愛,且在民族與現代融合的音樂創作中展現出自我本真的藝術理念和音樂風格。總之,張朝先生在作曲、演奏及音樂教育領域的實踐與探索,為中國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鋼琴曲《皮黃》的創作背景
《皮黃》是作曲家張朝初創于1995年的一首具有中國京劇風格的鋼琴獨奏作品,后經過多年不斷地修訂于2005年最終定稿。這一時期,中國音樂文化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且充滿活力的階段,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傳承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作曲家在鋼琴作品《皮黃》的創作過程中,受云南地域美麗景色和多樣民族音樂的影響,生發出無限的音樂創作靈感。整首鋼琴曲展現了他兒時天真爛漫、內心豐富的生活經歷,也表達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鋼琴作品《皮黃》中戲曲性元素的創造性應用,使整部作品的聲腔體系和藝術表現手法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也促使該作品成為兼具傳統戲曲與現代音樂形式的藝術佳作。整體而言,鋼琴曲《皮黃》的音樂構建邏輯與創作技法十分獨特,是中西文化創新性結合的產物。自該作品問世以來贏得了多項獎項,受到國內外眾多音樂家和作曲家的關注。
(三)作品的藝術特征
張朝先生在創作這首具有鮮明中國風格鋼琴作品的過程中,通過運用傳統“起承轉合”的四部性板式結構,借鑒戲曲中的京劇元素,對鋼琴這一樂器進行了“器樂聲腔化”的探索與嘗試,使其呈現出別樣的中國韻味。在曲式結構方面,作曲家將傳統京劇的板式結構作為構建的核心,將回龍和快板等京劇所具有的板式元素集中起來,形成一個以京劇板式為主體的個性化變奏的曲式結構。整部作品一氣呵成,不同情緒的變奏段落極具戲劇性色彩,結構中的引子、主題表現出作曲家對山水的喜愛之情,而變奏段落的回旋重復給人一種余音繞梁之感;在旋律進行方面,作曲家則將g-bb-c三音作為全曲的核心動機,以西皮和二黃音調為基礎,通過創新的方式對原有曲調加以解構和重構,使動機兼具京劇元素與京劇的唱腔特點;在對京劇伴奏樂器的模仿中,作曲家通過顫音和倚音的演奏技法模仿京劇中的傳統樂器。例如,作品的低音聲部模仿板鼓,制造緊張感,與上方聲部形成鮮明對比。
二、鋼琴曲《皮黃》中京劇元素的運用
(一)傳統的“板式結構”
鋼琴曲《皮黃》的曲式結構是基于京劇板式結構創作的,作曲家通過個性化的創作手段注入諸多新的元素,在“原板”的基礎上變奏發展,形成緊密相連的十個段落,分別為“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慢板”“快板”“搖板”“垛板”“尾聲”。張朝先生力圖把京劇所有特點的板式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一個以京劇戲曲板式為主體的變奏趨勢結構。從宏觀的視角看,鋼琴曲《皮黃》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部分,“導板”“原板”“二六”“流水”“快三眼”組成第一部分;“慢板”獨自構建第二部分;“快板”“搖板”“垛板”組成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中,“導板”是全曲的前奏段,自由的節奏和bE宮的調式調性引出樂曲的主題;作為主題原型的“原板”是全曲變奏的基礎,是一個bE宮的復樂段結構,緩慢的速度及其富有彈性的樂句過渡,給人一種優雅知性的藝術美感;該部分中的“二六”“流水”“快三眼”段落則一氣呵成,器樂化的拖腔、加花變奏的旋律及同宮系統bE宮-bB徵將該部分的音樂推向高潮。單獨組成的第二部分“慢板”則是一個大的樂段結構,幻想稍自由的情緒在bG宮調式下給人一種“天人合一”的意境感。第三部分的快板是二黃音調的變奏,而F羽調式的“搖板”在京劇緊拉慢唱的形式下表現焦躁不安的心情;在結束處的“垛板”,作曲家對西皮、二黃兩種音調進行融合,表現憤慨的情緒。最后,在附屬結構的尾聲中則通過擴大“原板”主題動機的方式,呈現出光輝的藝術形象。總而言之,鋼琴曲《皮黃》中對于傳統京劇“板式結構”創新性的應用,不僅展現了京劇藝術的戲劇性,豐富了中國鋼琴藝術的內容,而且在把握住京劇藝術的靈魂的同時使曲調風格更具韻味。
(二)京劇唱腔的旋律音調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旋律一直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是音樂的核心元素之一。許多作曲家常常以民間音樂的旋律為靈感創作或重新演繹作品,融合原有曲調并賦予其新的藝術創意,從而呈現出獨具個性的音樂作品。在鋼琴曲《皮黃》的創作中,張朝先生除運用傳統的京劇“板式結構”外,還將京劇唱腔中的旋律音調進行高度提煉,形成具有鮮明特征的核心音,并將其作為旋樂曲發展的主要動機。在這首鋼琴作品中,張朝先生將g-bb-c三音作為核心音進行重構,通過在高中低不同聲部的循環出現貫穿全曲,使鋼琴曲《皮黃》既保留了傳統京劇的音調與音色色彩,又更好地展現出民族音樂的唱腔特點。例如,在鋼琴曲“導板”這一段落中,通過對三音動機的上四度模仿形成c-be-f的變體,配以自由的節奏與京劇的“起調過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14—15小節內聲部核心音調七度及四度的模仿模進為“原板”主題的呈現進行了鋪墊。縱觀全曲,可以發現作品中的三音核心音調合計百余次,分布在三個部分的十個段落,對作品《皮黃》的創作具有引領的效果。與此同時,“導板”段落與樂曲末尾的c-f-be音調也形成了首尾呼應,具有統一與再現的作用。總之,作曲家通過對傳統音樂“西皮”“二黃”核心音的提煉,使得音調在“原板”主題和變奏段落的發展中呈現出獨特風格的“京劇韻味”。此外,京劇唱腔的旋律音調與鋼琴藝術的融合,也成為戲曲風格鋼琴曲的新特質,在突出京劇氣質神韻的同時,消除了京劇音調簡單復制的枯燥乏味感。
三、鋼琴曲《皮黃》中京劇樂器音色的模仿
鋼琴曲《皮黃》的創作手法和音樂構建的邏輯,充分展示出作曲家極具民族特色的各種藝術表現手段,如不同板式的變奏、音樂旋律的起伏及自由靈活的節奏變換,都很好地展現出情緒上的對立與矛盾的沖突。在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張朝先生借助鋼琴豐富的演奏方式與表現手段,對京劇中常用的伴奏樂器進行了“神似”的模仿,生動再現了京劇伴奏樂器的韻味和強烈的民族特性。縱觀整首作品,作曲家大量運用文場與武場的切換,并通過力度、節奏、踏板及演奏的技巧來實現對京劇中月琴、京胡及彈撥發聲伴奏等樂器的模仿。
對于京劇中常見的器樂——打擊樂和管弦樂,作曲家通過鋼琴演奏技巧進行了模仿。例如,在第一部分的“二六”板式中,左手低音伴奏聲部連續的屬音進行有極強的節奏律動感,模擬了京劇中板鼓的音響。踏板的延音不僅再現了京胡拖腔的藝術效果,而且對高聲部旋律聲部有很好的襯托作用。其中,在“慢板”段落的第94小節中,清晰明朗的織體形式與音響效果,生動形象地對板鼓和鑼進行了模仿。在第三部分的“搖板”段落中,作曲家通過高低四個聲部分別模擬了京劇的拖腔唱腔、京胡的滑指及打擊樂器板鼓;結尾處的“垛板”中,高低音聲部則分別模仿了板鼓和拉弦樂器。總之,鋼琴曲《皮黃》展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審美意蘊,其音響效果充滿了戲曲的特色,給人極強的鋼琴民族化審美感受。當然,鋼琴曲《皮黃》的美學意義也是深遠且獨特的,三部性結構的均衡與對稱,在表現中國傳統伴奏樂器音響與色彩的同時,給人一種內斂、含蓄的情感體驗。此外,整首鋼琴作品力度的變化幅度和張力較大,除弱、強、中強、漸弱及漸強等常用的力度記號,張朝先生還標注了大量的突強、突弱和重音等。因而,在演奏作品前需要從宏觀角度把握力度,如此才能使音樂在縱向上呈現出豐富的、多層次的立體音響效果。
四、結語
鋼琴曲《皮黃》是一首抒情且兼具中國風格的鋼琴敘事曲,也是西方鋼琴音樂藝術與中國古典戲曲文化集合的現代音樂經典佳作之一。在這部民族化特色的鋼琴典范作品中,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戲劇的藝術特點與西方鋼琴音樂的創作技法的巧妙融合。張朝先生在《皮黃》的創作中,借助鋼琴這一樂器具有的寬廣的音域、縱向多聲部的和諧及豐富的音樂表現張力,呈現傳統音樂中的戲曲性元素,展現京劇音樂的神韻氣質。同時多聲部線條在縱向上的疊置,使京劇音樂中原本單一的旋律線條更加立體化、層次化,賦予了戲曲藝術嶄新的面貌。《皮黃》這部鋼琴作品的誕生,不僅突顯了鋼琴在演繹戲曲音樂方面的潛力,還推動了中國鋼琴藝術朝著更多元化和現代化的方向邁進,加速了中國鋼琴藝術民族化發展的進程。總之,張朝先生這一充滿創新精神的嘗試,不僅有助于保持傳統戲曲藝術的新穎感,也為中國音樂創作開闊了視野,對中國鋼琴音樂藝術的發展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哈爾濱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張馨心(199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