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小說中女性的死亡類型主要有兩種:疾病死亡和自殺。疾病,是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殺則是一種有意識地選擇死亡的行為。蘇曼殊筆下的女性自殺原因有二:一是不堪忍受現實的痛苦;二是以柔弱的生命對社會的鐵壁進行反抗。對女性死亡的書寫,是對當時社會中女性嚴酷的生存處境的隱喻,也是對女性追尋自我價值的肯定。
民國初年(1912),蘇曼殊的悲情小說《斷鴻零雁記》風行一時,蘇曼殊幾篇小說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延續了《斷鴻零雁記》的風格:“以愛情為題材,情節曲折生動,文詞清麗淡雅,情調凄涼苦澀?!鼻嗄昴信g的愛戀悲劇有極強的感染力,引起了當時很多讀者的情感共鳴,而小說里多個秀外慧中的女性主人公,在青春年華之時生命之花就已凋零,渲染了小說的悲劇性,令讀者扼腕。有論者認為蘇曼殊寫女性悲劇命運的目的是借此傳播一種神秘的“宿命論”:“小說把個人身世的凄苦和婚姻問題上的不幸遭遇,歸結為命運的撥弄,似乎一切都由冥冥中的天意所使然,因而顯露出非理性的悲觀色彩?!贝擞^點其實是對于作者意愿的一種簡單化處理。實際上,一個個年輕女性的死去,與社會現實的圍困與扼殺不無關系。解讀蘇曼殊小說中的女性死亡敘事,可以一窺當時女性壓抑的生存處境,并從審美角度探尋其死亡的價值。
一、蘇曼殊小說里的女性死亡類型
在蘇曼殊的小說里,女性的死亡類型主要有兩種:疾病死亡和自殺。
(一)因病而亡
小說中因病而死的女性相對較少,共有三人。除《斷鴻零雁記》里病故的三郎乳母年紀較長,另兩位女性——五姑和阿蘭都很年輕,她們均病死在了為愛“逃家”的路上。
五姑和阿蘭年紀輕輕就患上重病的情節設置,自然有作者在敘事功能上的考慮,一是有意制造情節之“曲”,二是渲染作品的悲劇性。如果拓寬解讀的視野,就不能將人物的“病”僅僅視作身體疾病,還可以看出其寄寓了蘇曼殊對社會的絕望和控訴之意。對于疾病的社會隱喻功能,蘇珊·桑塔格早已指出,疾病“顯示出個體與社會之間一種深刻的失調,而社會被看作是個體的對立面”。五姑和阿蘭的“疾病”,從社會隱喻的角度看,可以從兩方面來解讀。一方面,“疾病”是殘酷的社會現實之折射。小說設置的時代背景為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當時中國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正處于動蕩之際,衰落腐朽的封建思想還未從這片土地上離去,西方文化又進行了一番猛烈沖擊,社會呈現出“禮崩樂壞”的局面。封建家長們既墨守成規,維護傳統,不允許子女自由戀愛,可在“重利”的商業文化影響之下,又會因利益驅使而將婚約隨意作廢。正因為蘇曼殊的每一篇小說中都有這樣一個因貪財而悔婚或阻礙有情人來往的家長,“重情重義”的少女們才會毅然離家?!督{紗記》里,五姑與曇鸞本已訂婚,但其養父卻因為曇鸞的舅舅生意失敗而逼他退婚,五姑與曇鸞坐船私奔,卻因沉船失散。后來,五姑患上干血癥,在對曇鸞深深的思念之中死去?!斗賱τ洝防?,阿蘭的爺爺在臨死前將她托付給她一直心儀的獨孤粲,可嫌貧愛富的姨媽要另訂婚事,阿蘭只得出走,在亂世中歷經坎坷,暴病而亡??梢哉f,人物的疾病是其遭受“失愛”精神折磨的一種身體外化,而“失愛”的幕后黑手,不是“負心漢”,正是嚴酷的現實。
另一方面,惡劣的社會環境也給她們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出走,只能逃離自私冷酷的封建家長,卻無法逃離兵荒馬亂的現實世界。雖然蘇曼殊的小說以男女情愛傳奇為主要內容,但穿插其中的盜匪劫財、小人欺詐、官員大造冤獄等反映社會治安混亂的事件層出不窮。《焚劍記》里甚至出現了一個以“人肉”為食的村莊,這可怖的“人吃人”村莊不是個別的存在,正是當時社會環境的象征。除了人禍,還有天災,在人物的漂泊之旅中,常面臨水災、饑荒等災難。惡劣的社會生存環境使這些弱女子屢受折磨,也對她們的身體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傷害。小說中對黑暗的社會現象的多處著墨,不僅勾畫出人物的悲劇處境,其實也投射了有著豐富游歷體驗、于各地漂泊的蘇曼殊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
(二)自殺
蘇曼殊的小說皆為悲情之作,才子佳人的愛情注定會在哀傷和怨愁中成為永遠的遺憾。自殺,成了作家筆下很多癡情女子的選擇,與“病死”不同,這是一種主動選擇死亡的行為?!稊帏櫫阊阌洝防?,三郎的未婚妻雪梅堅定地等待著幼時有婚約的三郎,還在他出家、落難之后贈金予他,當繼母逼其另嫁時,雪梅絕食而死?!端轸⒂洝分校f堤身陷杜靈芳、蓮佩二女的情感旋渦中,最后,杜靈芳自縊,蓮佩以小刀自斷喉部而死?!斗菈粲洝分校嗪G倥c畫師汪玄度的女兒薇香有婚約,但嬸嬸劉氏卻嫌棄薇香家境貧寒,極力撮合他與自己的外甥女鳳嫻——一個富家女。另外,燕海琴也誤會薇香已與其他男子相好,進而悲觀地認為情愛只不過存在于夢境中,現實卻總是殘忍傷人,“世人夢中,悠然自得真趣;若在日間,海闊天空,都無意味也”。于是,燕海琴以自己身體多病為借口,出家為僧。之后,薇香歷經劫難,還坐了一年冤獄,出獄后,她矢志不嫁。燕海琴始終牽掛薇香,卻得知她已投江而死的噩耗。
絕食、割喉……一個個弱女子選擇以極度痛苦的方式結束生命,其性情之剛烈、意志之強大,令人震撼。具體可以將自殺的原因總結為如下兩點。
第一,在愛情之夢破滅時,弱女子以個體的犧牲向愛人作“終極告白”。面對家中一個個嫌貧愛富、棒打鴛鴦的親人,這些女性已經很難感受到家庭溫暖。心儀的異性喚醒了這些深閨女子的生命意識,她們在心靈空間里為自己構建出理想的個人天地。有時,這種情感的熾熱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莫名,像雪梅只是在幼年見過三郎,就一直堅守;靈芳只因為莊堤是哥哥的朋友,且見過莊堤的照片,就已經認定莊堤。也許這些少女太過寂寞,社交圈又太過狹窄,其“心儀對象”太過“隨機”,而其“犧牲”精神又太過驚人,她們奉行一種高度理想化的愛情。伴隨著“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樣生死與共的愛情觀,她們以對另一半的忠貞作為自己的終極價值,死亡在她們看來是一種生命的超越。
愛情需要兩個人的努力才能維系,更何況是處在這樣一個個體生命不被尊重的時代??杀氖?,她們心儀的才子多為敏感脆弱之人,或者因長輩反對而退縮,或者在同時曖昧的兩女之間猶豫不決。面對困難,他們沒幾分抗爭的勇氣,一受挫就自憐自傷,當壓力逼近才子們的極限時,他們就獨自出走或出家,如三郎、燕海琴,最肯為愛情承擔的行為也不過就像《絳紗記》里的曇鸞那樣,帶著愛人五姑一起離家。當失去了愛人這個唯一的情感慰藉后,這些女性對于即將到來的生存境遇深感絕望,義無反顧地以肉體的毀滅來結束生之痛苦。
第二,女性以自毀身體的行為,尋找個體的尊嚴。在封建禮教觀念中,自殺是一種不孝的行為,因為身體屬于父母家長而不屬于自己。于是,家長就會不顧兒女的意愿、完全依照自己的意見來決定兒女身體的未來去處。傳統的婚姻制度對女性精神造成了巨大傷害,這些青春佳人的身體被禁錮于強大的傳統觀念之中,成為家族獲取經濟利益或者社會利益的工具,“自殺是維護人的生存尊嚴的一種殘酷無奈的手段,也是主體勇氣的強烈釋放”。為了找回個人的尊嚴,她們寧愿以決絕的方式為自己的身體作最后一次抉擇。
二、蘇曼殊小說里女性死亡的價值
“死亡價值暗含了兩類目的性:一是外在性的主人公的目的,他以自我的死亡去實現某種目的和意義;二是內在性的創造者即藝術家的目的,他憑借死亡意象的創造去追求某種藝術目的,實現文本的美學價值?!?/p>
首先,死亡價值的第一種目的:當蘇曼殊為我們呈現出一幕幕個體的死亡悲劇時,除了對當時社會中女性嚴酷的生存處境有所隱喻,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有所揭露與批判,也是對女性抗爭社會、追尋自我認定的價值的一種肯定。蘇曼殊借死亡敘事傳遞的觀念其實與他自身的經歷不無關系。蘇曼殊的身世比較特殊,父親是到日本經商的中國人,母親則是父親在日本的情婦。蘇曼殊7歲的時候離開了日本,也離開了母親,來到廣東老家。因為蘇曼殊尷尬的出身,家族里的人對他十分歧視,他在這個沒有溫暖的環境里過了幾年極度壓抑痛苦的生活,封建家族給他帶來的不是本體性安全和溫情,而是對個體生命的壓抑,所以在蘇曼殊的小說作品中,“家”的面貌也是如此。
李蓉認為,女性身體一直處于權力結構之中,“在傳統的社會中,男性文化控制女性的手段是通過控制女性的身體而使之成為一種缺失主體意識的物的存在”。蘇曼殊小說中的雪梅、蓮佩、杜靈芳、薇香等如花少女自殺而死,不是對生命價值的漠視,而是試圖擺脫他人的權力控制、尋找自身的一種手段。以現在的觀點來看,也許這些女性的反抗有時代的局限,她們缺乏真正的獨立意識,將自身價值系于家庭或系于某一個鐘情的男性,將愛情視作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一旦失去了希望,其生命也無所附著。但是,回到當時的社會環境,長期依附于家庭的她們一旦走出家門、親身面對殘酷的生活現實,也很難憑一己之力在社會上謀生。所以她們的絕望自盡不僅僅是愛情毀滅的痛苦之舉,也是在時代局限之下無路可走所發出的最后的悲吟。
其次,從小說美學角度考量,人物的死亡價值有二:其一,渲染了小說的悲劇性。在演繹著悲歡離合的言情故事里,死亡宣告著“情”之終結,愛人之死也給小說里的男性主人公留下了巨大的心理創傷,為擺脫俗世的情愛折磨,《絳紗記》里的曇鸞、《非夢記》里的燕海琴均選擇了出家為僧,以宗教為精神逃遁之所。其二,增添了小說的戲劇性和神秘色彩。從敘事藝術的角度來看,人物“死亡”是一種突發、極端的情況,有將情節推至“高潮”之敘事功能。而且從敘述視角看,蘇曼殊的小說中的女性人物的死亡不是由男性主人公現場見證的,都是通過他人的轉述。這一方面增強了“死亡”事件的震撼性和戲劇性,在情節上造成了極具戲劇性的“突變”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細致的正面描寫,也沒有對女性進行深入的內心刻畫,這些年輕美麗的女性之死“事實”的突然被揭露,無疑為情節增加了一層神秘色彩。
三、結語
蘇曼殊小說中女性的死亡,是肉體的毀滅,卻不是精神的終結。這一剎那用強大的意志迸發出的生命之光雖然很快會被無邊的黑暗吞噬,但卻會留下她們對生命意義追尋的痕跡。當然,死亡絕不會成為女性在反抗道路上的終點,若干年后,五四新文化運動將幾千年禮教束縛下女性身體的“解放”視為重要目標,婚戀自由題材在小說家們的筆下大放異彩,小說中一個又一個女性踏上了反抗社會、尋找個體生命價值的道路。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蘇曼殊小說的身體敘事特征”(2023KY0974)。
作者簡介:高珊(1980—),女,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基礎寫作、現當代文學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