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是歌劇《游吟詩人》中的主角曼里科的唱段之一,表現出他對萊奧諾拉無限忠誠的愛情,是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的作品。這首詠嘆調展示了歌劇中的復雜人物形象、性格與心理特征,具有很強的象征性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作品中的音樂結構、調性、音型等特點,探究作品中的深刻人性內涵。
一、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的結構與調性布局
(一)曲式結構
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是威爾第在其歌劇《游吟詩人》的“決斗”一幕中設計的詠嘆調唱段,表達曼里科對萊奧諾拉的無限愛戀與思念。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的曲式結構如圖1所示。
這首詠嘆調的基本結構是帶引子與連接的復樂段結構,但是是一個非方整性的結構,無論是在轉調和聲的運用,還是在大小調式交替方面,都體現出獨特的結構特征。這首詠嘆調作品一共包含49個不同的小節。其中,詠嘆調的引子前半部分素材建立在其屬和弦和屬七和弦的基礎上,從而形成鮮明的音色連接與對比。在第二部分中的四個小節調性在主調降e小調上,采用終止式的方式結束樂曲,在降e小調的主和弦上等待主題旋律的到來。
第一個樂段中有重復的三個樂句,前兩個樂句為重復性的平行樂句關系,第三樂句是帶有素材擴充特征的獨立樂句。第一樂句的終止與第二樂句的擴充素材形成不對稱的內部結構特點,使用的阻礙終止和聲語匯,使聽眾對音樂主題的再現與回歸產生更加強烈的期待感,從而推動音樂的快速發展。第二樂段出現之前的中間部分是對引子素材的縮減,第二樂段的三樂句結構隨之完全再現,最后結束在降E大調的主和弦上實現完滿終止。至此,“決斗”中的結構與調性布局徹底完成。
(二)調性特點
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的結構是采用帶引子和連接部的復樂段結構,表達了死亡對曼里科來說是最好的解脫。因此,在這個結構的調性布局設計中配合了降e小調的調性和聲。在第一樂段中使用了短暫的離調到降G大調進行、降E大調進行的方式展現出曼里科遠離復仇陰謀的擺布,同時又堅守與蕾奧諾拉的堅貞愛情。這個音樂調式的設計,有助于塑造曼里科遠離世俗喧囂,守護凈土般心靈的形象。
第一、第二樂段中的第三個樂句雖然采用的不是原來的音樂素材,是新的材料與調性,但依然在其同主音的降E大調上進行,在節奏音型與旋律上也與此前的音樂元素進行銜接。因此,這里的同主音調性都在降e調上彼此呼應。
二、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的音型與節拍特點
(一)音型特點分析
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是由劇中曼里科——戲劇抒情男高音擔任主唱的,“世界是荒蕪的沙漠,為了兇惡的命運他在斗爭,他的心里只為游吟詩人跳動,如果他擁有這么一顆心,具有純潔和忠誠之美,那么他比國王還偉大,這就是游吟詩人”。為了打造浪漫主義氣息,營造濃郁的歌詞意境與氛圍,詠嘆調中采用了多種特殊的節奏音型配合旋律線條的發展。
在歌劇《游吟詩人》中,角色都具有獨特的、具有象征性的音型特點。在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中的男主人公曼里科所演唱的唱段中,不僅人物的形象比較鮮明,而且在配合的節奏方面也較有特點——這些個性化的節奏型不僅隨著劇情和音樂不斷變換,還在特定劇情、特定場景中具有明確的、導向性的意義。例如,固定節奏音型的運用,很好地象征了人物的內心變化與情緒起伏,或者起到氣氛渲染、情感表達的作用。在這首詠嘆調中,個性化音型的運用與音型的交替、變化,對于活躍詠嘆調中的律動性與情感性變化,都是具有重要意義的。這些獨特的節奏型突出了戲劇抒情的男高音角色形象、性格特征與情感變化特點。
(二)節拍特點
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還采用了律動感很強的 3/8 拍子,而且在速度標記上為行板。這首作品中在開頭的四個小節采用不同的音型進行導入,然后采用相同的節奏音型,實現對游吟詩人的情景模仿,即邊彈樂器邊歌唱的形象樂器演奏特點,特殊的音型形象塑造出彈撥樂器的點狀音響特征。
如圖2所示,這一樂曲片段中使用的音型不僅有大調性的明朗、歡快的氣質,在使用的三拍子節奏方面,也突出工整性的柱式和弦色彩,從而形成有力的音響,形象地塑造出歷史上里拉琴的演奏音效,襯托了男主人公曼里科對蕾奧諾拉的愛慕之情。樂句風格細膩、溫馨,還有浪漫的情景、場面。三拍子的律動節奏特點不僅可以打破傳統的節奏均衡,還可以讓這首作品中的節奏型更加緊湊,有利于表達出真摯的情感。
如圖3所示,在這個樂句中,采用的是相對輕緩的行板速度,體現出從緩至快的推進特點。節奏型的運用在整體的速度布局方面產生了重要的作用,旋律與節奏的巧妙配合,推動著三拍子的拍點、重音朝著更富有流動性的方向發展。
而伴奏柱式和弦的連續運用,產生了連斷結合、交替的效果,從而給人一種豐富的聽覺層次變化感覺,產生較強的內在推動力,烘托出主人公對愛人的贊美和對愛情的渴望。
三、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內涵解讀
(一)“二度創作”與“移情”
《世界是荒蕪的沙漠》這首詠嘆調中蘊含著很深的內涵特征。
其一,在作品中需要在結合男主人公性格、背景的基礎上進行“二度創作”。鑒于曼里科生在伯爵家庭,有貴族血統,所以演唱這一唱段時需要展現出曼里科的貴族氣質、英雄形象。這首詠嘆調要演唱出氣勢昂揚,但充滿溫情的特點。就整部歌劇的劇情而言,這首詠嘆調是“決斗”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詠嘆調。其中,人物形象與氣質的“二度創作”是最為重要的內容。
其二,這首詠嘆調還是歌劇中最抒情的唱段,表現出故事中英雄在遇到美神時的單純的形象特點。這首詠嘆調是整個歌劇戲劇劇情真正開始的地方,歌劇進入了真正的故事敘事階段。在這首作品的譜面上明確的標注有“cantabile a mezza voce”(如歌的、半聲的演唱)提示,演唱者在演唱時需要進行巧妙的“移情”,需要將生活中的現實情感和想象融入這首詠嘆調,從而塑造出一種縹緲、浪漫的意境。
其三,這首詠嘆調中還運用特殊的音型來模擬古代樂器,使用豎琴來伴奏,從而產生一種近似于抒情小夜曲的氣質特征。在這首詠嘆調中,一方面需要塑造出輕柔、舒緩的小夜曲主題特點,另一方面也需要穿越歷史,形象地描繪出一種里拉琴的樂器音效特征和柱式和弦的分解琶音帶來的獨特演奏效果。所有這些都需要在力度變化基礎上,呈現出從f到PP的逐層變化特點,表現出明顯的強弱對比特征,通過想象在意境上營造出一種具有浪漫主義特征的縹緲、虛幻的感覺。
(二)戲劇性主題的表現
《世界是荒蕪的沙漠》這首詠嘆調中包含兩個與曼里科有關的戲劇性主題。
其一,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而言,曼里科是一位天生就不乏高貴氣質的貴族,也具有濃郁騎士精神,還有游吟詩人身份特征與養子的身份特征。因此,他身上綜合了這些不同的氣質特點、人物特點。例如,曼里科既有中世紀騎士精神、決斗斗士的性格特征,又有對在山上生活的養母的親情,這一點表現在當他聽到母親被敵方納魯伯爵抓走時,從正在舉行的婚禮上率領部下沖到火場去營救母親。
而且,曼里科還具有天真、浪漫的一面,向往美好的愛情。面對萊奧諾拉,他如癡如醉,義無反顧。他不顧養母的極力反對,帶著嚴重的傷,冒著生命危險去拯救他的心上人萊奧諾拉。此時,在對親情與愛情的維護中,曼里科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其二,當面對親情、愛情的激烈沖突時,曼里科又展現出他作為貴族的大氣、英勇的一面。在他不幸卷入一場復仇的陰謀時,他甘愿成為這場親情、愛情的犧牲品。他以生命為代價,成為這場復仇陰謀的最終犧牲品,同時又引發新的矛盾,養母追求平靜、放棄復仇的美好愿望被打破了。曼里科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又是幸福的,他在短暫的一生中,以多種身份實現了自由、英勇、浪漫和忠誠的人生體驗與價值追求。
這首詠嘆調圍繞著曼里科的復雜人物形象、復雜人物性格、復雜人物背景展開。而在樂曲中,無論是對琶音的運用,還是對豎琴或是對其他特殊音型的運用,都有連接時空的作用——模仿里拉琴的彈奏、撥弦的音效,強調了作品的整體悲劇性內涵、傳奇性內容及浪漫主義風格。多變的情緒不僅是優美的,還具有較強的象征性特征,從而使得這首詠嘆調本身也具有很強的“文學性”色彩。
四、結語
這首詠嘆調《世界是荒蕪的沙漠》在整部歌劇里具有凸顯男主角曼里科人物形象、性格與心理的作用。對于一部歌劇而言,一首詠嘆調的表達效果僅有管窺的意義,但對于曼里科的形象而言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作曲家威爾第之所以在這首詠嘆調中運用了先抑后揚的寫作思路,就是為了更好地突出歌劇后面的戲劇性劇情與情感發展的悲劇性。而且,在之前的劇情中所進行的美好愛情描繪與真誠的情感抒發,對于后面的戲劇焦點、主題的表達也至關重要。從某種意義講,前面描繪美好、動人的愛情,就是為了對比最后的“悲劇性”結尾,為了凸顯更加慘烈、觸動人心的悲劇結局,從而使聽眾的感觸更深,獲得更好的表達效果。這首詠嘆調中所用的這種具有強烈戲劇性的對比手法,也是威爾第慣用的一種創作技法,在多部歌劇中出現過,具有明顯的風格特征。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陳家寧( 1982—) ,男,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與音樂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