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道﹃一口通商﹄的御旨頒布,粵海關從之前﹃江浙閩粵四口通關﹄(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和粵海關)中脫穎而出,成為清政府唯一特許經營中西貿易的關口。一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八十余年間,廣州府成為中國造工藝產品的集散地,琳瑯滿目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從廣州走向世界。這其中就包括中西融合、異趣盎然的廣府外銷扇。
不同于在古代中國扇子多為文人雅客所用,在同時代的歐洲扇子被女性視為必不可少的服裝點綴品,并因其價格昂貴,宮廷貴婦往往以擁有一把奢華精美的扇子作為炫耀攀比的資本——小小的一把扇子,可說是身份、地位和禮儀的象征。廣府外銷扇很好地順應了這種市場需求和特點,其制作工匠將廣式工藝與西方審美相融合,創作出了大量中西風格共融、專供外銷的扇子。這些精巧華美的外銷扇價格相對低廉,極大滿足了西方市場對扇子的熱切渴望和需求。
與此同時,與外銷扇一同漂洋過海的,還有神秘的東方文化。在18—19世紀的西方,廣府外銷扇掀起了一股﹃中國風﹄的時尚風潮。
扇面
18—19世紀的中國風尚
一口通商,廣州十三行
廣府,即廣州府,始設于明洪武元年(1368),在清代轄14縣。其地處南海之濱,峽灣內良港眾多,幾乎覆蓋了如今珠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區。廣府“獨大”之前,自16世紀葡萄牙探險家達·伽馬打通東西航線開始,中國的茶葉、絲綢和瓷器就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國家。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神秘的東方古國——中國,她的能工巧技,她的審美意趣,在西方世界吹起了一股“中國風”。隨著清政府關閉江、浙、閩海關,僅保留粵海關一口通商,廣州成為西方人在中國唯一的貿易口岸,“廣州制作(Made in Canton)”也成了馳名標志和“中國風”的代言。
當年在廣府做外貿生意,有著諸多限制。其一,西方人通商只能通過“十三行”這樣的洋行。“廣州十三行”設立于清康熙年間,位于廣州城郊西南角,靠近珠海,在一口通商時期是全國唯一經營出口貿易的機構。十三行包括丹麥行、西班牙行、法蘭西行、美洲行、帝國行、瑞典行、英國行、荷蘭行,以及小溪行、豐泰行(啾啾行)、隆順行(老英國行)、寶順行、章官行(明官行);到后來,陸續還有新加入的商行,數量不止十三家,只是依舊沿用了“十三行”的名稱。
洋商交易活動的區域被限定在十三行內,甚至交易的時間也被限定在冬季貿易季。廣州冬季貿易季結束后,洋商們鑒于返程不容易,一般會選擇在澳門度過剩下的日子。而西方人要想和中國貿易,也必須通過壟斷了外貿交易的東印度公司。縱然有諸多限制,但當時的西方市場對中國茶葉、瓷器、絲綢以及漆器等需求持續爆增,仍然給貿易雙方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對彼時的中國來說,在廣府西南一隅,各色中國式帆船載滿貨物,數以百計的舢板連接著貨船和陸地,讓廣府有著絕對的國際港口城市范兒。
蘇州樣,廣州匠
帶給廣府如此地位的,除了“一口通關”,還有極具智慧的中國能工巧匠。當時流行一句話叫“蘇州樣,廣州匠”,可見廣府匠人在中國的地位。
蒂芙尼在《中國廣東》一書中寫道:“店鋪的銀匠能制造任何物品,由小小的一只鹽羹到整套餐具,都能制造出優美的效果。……這里的銀器十分精細出色,而價格則很低廉。……而整套銀器餐具的價格,卻比任何地方都要便宜……”這個說法道出了兩點“廣府制作”的優勢:一是制作精美優良,二是價格低廉。
18、19世紀廣府外銷扇風靡歐美,成為“廣府制作”中的暢銷品。在當時,外銷扇曾被歐洲上流社會貴婦、小姐們當作比拼時尚的工具,風靡于各種社交場合。就連維多利亞女王也愛不釋手。
這些外銷扇與中國傳統扇有著明顯區別,它們色彩艷麗,紋飾華美,材質多樣,工藝復雜。它們集成了廣府聞名于世的多種工藝——廣府有“三雕一彩一繡”的說法,包括牙雕、玉雕、木雕和廣彩、廣繡。雖說西方流行的是寫實審美,產生的只是純粹的商品,但并不妨礙廣府的各種工藝品受到西方市場的追捧。
走向世界,融匯東西
在廣府與西方產生交集的歲月里,“廣府制作”的商品融通著彼此不同的文化。廣府所在地的嶺南文化,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粵語、粵劇、曲藝、舞蹈、傳統技藝、嶺南書法到飲食文化、傳統民俗等,絢麗多姿,輝煌燦爛。拿“三雕一彩一繡”中的“一彩”舉例,它是廣州地區釉上彩瓷藝術的簡稱,又稱“廣州織金彩瓷”,以絢麗多彩、金碧輝煌的特點聞名于世。廣彩的源起和興盛跟廣州十三行的興起時間幾乎一致,始于清康熙,盛于乾隆、嘉慶年間,流傳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且不說廣彩的制瓷技術,單就色彩搭配和審美而言,就異于中國傳統的淡雅清逸,而是濃墨重彩、繁復多姿,這一點和當時西方審美“不謀而合”。
與廣彩同源,當年這些由廣東生產并銷往海外的藝術品,從廣繡、廣彩、廣雕到外銷畫、外銷銀器、外銷漆器、外銷扇等,無不洋溢著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廣東本地的審美趣味,又散發著西方的異國情調。它們大量融合中西藝術風格,展現了十三行時期中外藝術交流和互鑒的過程。無論是中國藝術品的外傳,還是西方藝術技藝的傳入,廣州十三行都書寫下中外藝術文化交流過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十三行在促進中外貿易的同時,還促進了中西藝術的融合與交流,推動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與革新,讓中國風尚揚名海外、享譽世界。
扇藝
巧奪天工話扇藝
它輕搖慢曳,暗藏諸葛神機妙算;它團如明月,宮女撲螢訴說無盡寂寥;它引來清風,開合自如盡顯文士風流。它是歷史悠久的扇子,因納涼避暑之用得名“搖風”“涼友”,又因藏于文士袖中現于手間,被稱為“懷袖雅物”。千百年來,制扇工藝不斷流傳創新,小小的扇子折射時代風味和文化脈搏,于方寸之間展現東方匠心巧藝。
從最初的羽扇到紈扇、檀香扇、牛骨扇、黑紙扇等,扇子因材質、做工各異,形成龐大的家族。以是否能折疊作為區分標準,扇子可分為平扇和折扇。平扇包括羽扇、團扇、蒲扇、麥草扇、玉版扇等。折扇包括白紙扇類、黑紙扇類、各色女扇、其他扇類等,其中絹扇、檀香扇、香木扇、象牙扇等屬于女扇,綢舞扇、帽扇、袖珍扇屬于其他扇類。
羽扇可謂是扇子家族的元老,以禽鳥羽毛為材料,除常見的鵝毛,還有雉尾、鶴尾、雕翎、鷹翎、孔雀翎、鵲翅等。從古到今,羽扇的制作工藝變化不大。以安徽三河羽扇為例,主要分為采羽、分揀、清洗、打孔、扎把、上色、裝潢、包裝等工序。晉朝陸機、唐代張九齡都寫過《羽扇賦》,可見羽扇的人文內涵深厚。羽扇受人青睞,一則因其造型飄逸柔美,二則因其扇出的風輕柔溫和,喚作“和風”,病弱者用之亦不傷風感冒。
羽扇自帶仙氣,團扇則更為宮廷化、女性氣息濃郁。團扇,又稱宮扇、紈扇,多用竹木作扇柄、扇框,絹緞、緙絲作扇面。取長度適宜的竹條,烘烤掰彎成型作為扇框,與扇柄合成,再覆絹絲扇面,壓緊收邊,扇柄末端加上扇墜,一把精美的團扇便成了。扇面或描摹人物花鳥,或渲染水墨青山,扇墜或垂流蘇或帶碧玉,文雅氣息撲面而來。正如《杖扇新錄》記載:“近世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瓷青、湖色,有月圓、腰圓、六角諸式,皆倩名人書畫,柄用梅烙、湘妃、棕竹,亦有洋漆、象牙之類。”詩句“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也生動描繪了團扇制作的材質及形態。
被譽為“懷袖雅物”的便是折扇,開之則用,合之則藏,進退自如,逍遙從容。于中國文人,折扇既是身份的象征,又寄寓著個人的文化趣味。折扇又名“聚頭扇”“聚骨扇”“撒扇”,由扇骨、扇面、扇釘組成,扇骨分為小骨和大骨。折扇也是一個龐大的家族,按扇骨的材質劃分,有竹折扇、木折扇和骨質折扇;以扇骨裝飾手法劃分,有鏤空扇、雕刻折扇、鑲嵌折扇。除了扇骨,扇面的不同材質樣式也可區分折扇,如紙扇、絹扇、絲扇等。典型的有宣紙折扇、絹折扇、仿古皮紙折扇,其中宣紙折扇最為常見。以扇面裝飾來區別,有空白折扇、書法折扇、手繪折扇等。此外,還可按折扇用途劃分,如實用扇、觀賞扇、廣告扇、舞蹈扇、儀仗扇等。
折扇扇骨可用“竹木牙角”。“竹”有湘妃竹、梅鹿竹、鳳眼竹、紫竹、棕竹、羅漢竹、玉竹、油竹;“木”有檀香紫檀、降香黃檀、老山檀香、烏木、雞翅木、蛇紋木、黃楊木;“牙”主要是象牙;“角”常用獸骨(牛骨或駱駝骨)、玳瑁鱗片。總體而言,扇骨用竹最多。經過破篾、打孔、撲稍、磨光、烘干、沖花等流程,翠竹便變為精致的扇骨。輕薄的宣紙刷上特制的漆料重疊幾次,晾干后裁為扇形即為扇面,兩個扇面刷漆對折,中間以襯條隔開留出扇道,再依據扇骨數量依次折疊扇面。把扇面套進扇骨,大骨小骨依次排好粘牢,用絲線捆綁定型,一把折扇初步完成。接下來就是美化扇面,根據材質、色彩配上風格不同的花鳥蟲魚、人物山水等。
人們不光在扇面上“大做文章”,在扇墜上也多加修飾,除了用竹、木等普通之材,也以和田玉、琥珀、水晶、翡翠、象牙、犀牛角、沉香等較為貴重之物制為扇墜。扇墜多有雕工,雕出虎、鳳、蝴蝶、雙魚、蜻蜓等,也有菱形、方形、圓形等。此外,扇袋、扇箍等也是扇子的重要衍生品。
延續古老又豐富的制扇工藝,被西方市場追捧的廣府外銷扇技藝巧奪天工,熠熠生輝。它們材質多樣,有典雅古拙的累絲銀扇、細膩精巧的紙面折扇、質薄輕盈的羽毛扇……款式層出不窮,色調、質感不盡相同;它們色彩旖旎,其上有彩繪西方園林、田園風光、樹木花蝶,妙趣橫生,令人嘆為觀止;它們紋飾精美,黑漆描金、燒藍、刺繡,構圖新穎別致,色彩奇巧絢麗,往往集多種工藝于一扇,極盡裝點之能事。件件風物組合成史上驚艷的“年代秀”,在方寸之間散發出無盡優雅的東方韻味。
扇骨
中西交融于一扇之中
廣府外銷扇中,有比較特別的一類,扇面或扇骨上印著或刻著某種標記,有的有不同的形狀,有的有不同的花體字母,有的有不同的裝飾——像是某種簽名,標記著不同的所有權。實際上,它們還真是留在扇面或扇骨上的簽名,不同的是,它們夸張而繁復的“圖案”有著強烈的西方文化特色。帶著這樣標記的工藝扇在數量龐大的廣府外銷扇中占比不大,但別具一格的它們兼備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在當時的價格更為昂貴,到如今也多了一層中西文化交融的見證意義。
外銷扇上的這些特殊標記被稱作“紋章”,它們確實也是作為明確身份的“簽名”來使用的。紋章的誕生大約發生在11世紀到12世紀。當時的歐洲戰場上,兩方騎士對壘,都穿著相似的鎧甲,握著相似的盾牌和兵器,很難區分敵我,大家便在盾牌、頭盔和兵器上標記不同的花紋作為區分,這樣就形成了最初的紋章。之后紋章慢慢延伸成為不同家族、團體或個人的專屬標志,并衍生出關于紋章設計、授予、展示、描述和記錄的專門學問,稱為紋章學。在僅有貴族和神職人員識字的年代,圖像化的紋章也極大方便了普通人對領主、不同貴族歸屬和層次的辨識。
由于紋章誕生自盾牌,盾形章也成了比較普遍的樣式。在廣府外銷扇有紋章的扇子上,盾形章也比比皆是。但跟普通紋章不同的是,受限于扇子的面積,有著繁復圖案的紋章不易制作在扇子上,我們見到更多的是簡單“紋章”上書寫“花押字”。花押字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紋章”,它也叫文織字母,通過重疊、結合等方式,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母元素經過設計,從而構成一種符號裝飾圖案作為代號或標志。常見的花體字母有雕刻在金屬板上的“銅板印刷體”、文藝復興時期的潮流“哥特體”、極為優美華麗的“斯賓塞體”,以及千變萬化的組合體。花押字有點類似中國的書法,用字本身架構成美的圖案,富有設計感。
有紋章和花押字“加持”的廣府外銷扇,一定是客戶專門定制的“高定”,工藝要求嚴格,制作精美,因此在當時價格不菲也是理所應當。這些有了個人或家族身份認證的外銷扇,不論作為私人用品、藏品,還是作為贈予親朋好友的定制禮物,都顯得更加珍貴,因為它們彰顯了擁有者的身份。到今天,獨特的紋章讓風雅的扇子有了明確的歸屬,也給后人留足了想象故事的空間。
紋章扇由當時的工匠按照歐美商人提供的紋章圖樣,結合中國傳統紋飾圖案制作而成,既有中國傳統工藝特點,又體現了西方精致典雅的裝飾風格,東西文化在方寸間交融碰撞。一件件精雕細琢的紋章扇既體現了前人無窮的智慧與創造力,又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互惠的歷史物證,見證著古代海上貿易的繁榮興盛。
扇語
東方神韻一扇藏
“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等待梧桐落葉時,主人送我入冷宮。”猜猜謎底是什么?沒錯,扇子。中國歷來被譽為“制扇王國”,小小的扇子里藏著無盡的東方神韻。
相傳“舜始制扇”,那時的扇子是儀仗扇,為帝王遮陽擋塵。西漢以后,扇子成為消暑納涼的物件,被稱作“涼友”。唐宋時期,隨著制扇工藝的進步和文化繁榮,扇子成為文人的“懷袖雅物”,衍生出不少故事。提到文人和扇子的故事,首推王羲之“題扇”。《晉書·王羲之傳》講到王羲之途經蕺山看到一個老婦人在橋邊賣六角扇,買的人很少。生出惻隱之心的他在扇子上各題了五個字,老婦人還有些不高興。王羲之對她說:你只要對人說這是王右軍題的字,每把扇子必能賣出百錢。果然,題過字的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人們為了紀念王羲之,專門把那橋命名為“題扇橋”。
名家在扇面題字作畫,既能增加扇子的藝術價值,又能解除賣扇之人的困境。除了王羲之“題扇”,“東坡畫扇”也是美談。蘇軾在杭州任職時,遇到一起欠綾絹兩萬錢的訴訟案。欠錢者以制扇為生,因開春后連日下雨,扇子賣不出去且遇到父親逝去,家中一時困窘才拖欠絹款。了解原委后的蘇軾讓欠錢者拿來二十把夾絹扇面的扇子,用判筆在扇面上寫行書、草書,畫下枯木竹石。又讓欠錢者抱著扇子出去賣,很快喜歡詩畫的人以一千文一把的價格買完全部扇子。
這些故事令人感到溫馨,扇面上的字畫之美也充滿人性光輝。不論團扇還是折扇,方寸之間或著筆花鳥蟲魚,或描摹美人笑靨,或渲染霞光水色,都極具東方美感。文人之間題扇相贈,或者普通人求得名家扇面一幅,都蘊含著人與物相互映照的情意。然而,扇面也不是說寫就寫、說畫就畫的,它隱藏著文人的風骨和氣度。羊欣是王獻之的外甥,跟隨王獻之學書法,隸、行、草書都很不錯,名重當時,被評為“一時絕妙”“最得王體”。當時有一句流行的俗話說“買王得羊,不失所望” ,能得到有如此盛名的羊欣的扇面題字,是當時權貴心儀之事。會稽王世子元顯幾次請羊欣為之書扇,羊欣卻屢次拒絕。遭拒的元顯一怒之下貶羊欣為后軍舍人,羊欣則欣然受之,毫不后悔。
題寫扇面蘊含巨大的藝術價值,扇子的存在與使用也具有極深的人文內涵。諸葛亮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羽扇盡顯孔明之飄逸俊美與睿智神秘。南朝的張敷生下來時就失去了母親,長大后發現母親遺物中有一把扇子,便時常對著扇子哭泣。或許他能感到扇子上“母澤尚存”,想象著母親搖扇的畫面,因而對扇長哭念母吧。中國古代傳統婚禮中的“卻扇禮”,一為辟邪,二為遮羞,三為刁難。唐代李商隱就曾這樣描述過卻扇禮:“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所謂“文人扇胸,武人扇肚,農民扇背,和尚扇領口,轎夫扇褲襠,青士扇袖筒”,可見通過拿扇的方式,便知持扇人的來歷和背景。
在璀璨的扇子文化中,“扇詩”意蘊深厚。杜牧的《秋夕》寫“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失意宮女的幽怨孤寂躍然紙上,那無處訴說的寂寥隨著團扇撲閃著,令人動容。被漢成帝冷落的班婕妤寫下一首《團圓扇》,從“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到“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恩寵消失,悲涼無比,令人唏噓。美人神傷時,怕是那團扇也跟著黯然落淚吧。班固所著的《竹扇賦》敘述了竹扇的制作過程、形制、功用,讓人感受到竹扇之美。郭沫若也曾賦詩“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以此盛贊扇子。
扇子不僅是詩詞字畫的重要承載對象,也是小說戲曲的重要道具。《西游記》中鐵扇公主的芭蕉扇神通廣大,《紅樓夢》中寶釵用扇撲蝶、晴雯撕扇令人印象深刻,《桃花扇》《買花扇》《檀香扇》等戲曲以扇為名,京劇、川劇等表演中也時常用到扇子,以凸顯人物性格,豐富表演形態。
古人言“文不離扇,武不離刀”。一把貫穿千年的中國扇,是十里紅妝的敘事者,也是古今文人藝術創作的呈現者。它可渲染跌宕起伏的人生,展現文人心中的山水,也可給予人們納涼清暑的閑適。清風搖曳,搖來詩情畫意,無盡的東方神韻蕩漾在方寸之扇間。
西方搖曳的風情扇意
據文獻記載,至少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人便開始使用扇子。那時的扇子是由染色的蘆葦編制而成,形狀類似芭蕉葉。羅馬帝國時期,貴族使用鴕鳥羽毛編制而成納涼扇。而歐洲最重要的扇子要屬宗教儀式中所用的圣扇。其細長的手柄材質或金或銀或象牙,扇面由皮革、孔雀羽毛或絲綢制成,上面雕刻著宗教人物。儀式中,圣扇用來驅趕“圣體”(面包)和“圣血”(葡萄酒)周圍的飛舞小蟲。圣扇大約于中世紀消失在歐洲。
13世紀到14世紀,中東的手執扇在歐洲風靡一時。而后15世紀,明朝的正德年間,中國折扇開始通過葡萄牙人的商船遠涉重洋,流傳至歐洲,并迅速成為貴族的時髦單品,進而從實用、禮儀和審美上深遠地影響了西方人的生活日常。
中國趣味,西方異想
17世紀至19世紀初,是歐洲與東亞貿易、思想交流的高峰階段。“中國風”高頻地出現在歐洲貴族的裝飾藝術中。折扇,手持的咫尺方圓間,即可再現豐富的中國趣味和生活場景:山石間的高鼻梁道士、園林中的雙眼皮侍女、略帶滑稽的斗笠和花瓶……中國畫的技巧和歐洲的視角,帶來熟悉與陌生的獨特碰撞。
中國傳入的折扇在歐洲普及后,反之又影響著中國的外銷扇制作,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以清朝官員為主題的扇子。扇中人物由象牙或云母繪制粘貼,這亦是一項應運而生的奢華制扇工藝。
17世紀,“扇子迷”安妮女王促成了英國折扇同業公會的成立,聚集了兩百多位匠人,并且推出了設計出眾的褶皺扇、骨扇和帽章扇。此后,歐洲折扇從臨摹借鑒,逐漸融入自身的藝術情趣和文化內涵,扇面開始出現宗教和古典主義主題。
上層貴婦們偏愛身著繡有中國花卉圖案的服飾參加宴會,手中的折扇也一度以刻繪或織繡的中國花卉為流行樣式。與西方靜物的滿瓶綻放不同,中國的花卉紋樣多以折枝花卉為組合。對花枝節選性和概括性的藝術表現,通過陶器、絲綢影響著歐洲藝術和日常生活,也啟發了洛可可藝術的締造者蓬巴杜夫人,她甚至設計了自己的“蓬巴杜紋飾”。
除了18世紀末新古典主義風行時,折扇短暫“樸素低調”過一段時間,歐洲折扇的迭代總是富麗華貴的。扇面常選用羽毛、絲綢、薄紗,繪制細膩圖景;扇骨挨得緊實,鮮有縫隙,且由貴重的象牙或玳瑁制成,甚或鑲金嵌銀。小小折扇,如此精益求精,自然成為彰顯女性優雅、高貴和華麗品位的載體。
女子扇藏,時代臻品
折扇因輕盈自然又造型多變,徹底替代了手帕,替代了16世紀與之并行一時的團扇,成為歐洲貴婦們各個場合中的重要配飾。無論是參加婚禮葬禮、宴請舞會,還是逛逛街喝個下午茶,貴族女性都會根據服裝慎重地搭配不同的折扇。大概跟現在的姑娘穿不同的衣服時會搭配不同的手機殼一樣,看似漫不經心卻又藏著各種小心思。不同的是,那時的折扇同時也是身份、地位和禮儀的象征。
折扇深受王室喜愛,甚至一度被喻為“貴族女性的權杖”。在位六十四年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便是扇子的重度愛好者。比利時的路易絲·瑪麗王后曾在維多利亞女王繼位后,贈予其一把別致的象牙扇,而這把扇子原本是屬于“斷頭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的。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結婚時,親王贈送的結婚禮物中,便有四把來自德國哥達的古扇。此二例可見,扇子不僅是重要事件上的體面贈禮,更富有傳承和珍藏之意。
法國的瑪麗王后一生中擁有四百多柄扇子,每款她都會做好標記,以防混用。如今看來,每柄手扇都是收藏級別的珍寶。她擁有一頂嵌滿鉆石的琺瑯王冠,于是在與之相搭配的羽毛扇上,也用鉆石拼綴了家族姓氏。如果要在纖秀的折扇上鑲嵌珠寶,那扇骨自然需要精雕細琢,描繪的圖案紋飾也都得精巧奢貴……折扇已然成為那個時代的藝術臻品。
扇語綿綿,情意百轉
在生活層面,作為流行的社交之物,上流社會還產生了與之對應的扇語來傳情達意。這些扇語因地制宜,略有差異,但都是利用扇子的正反面和不同的持握扇方式來傳遞各種信息。
1827年,法國巴黎的扇子和皮具制造商迪韋勒羅伊發布了一份扇子的使用指南。雖然這一行為具有商業銷售的用意,卻也順應了當時的社會需要。這份“扇語”成為圈中人士的通行密碼,用扇子輕拂臉頰意為“我愛你”;打開扇子遮住左耳是在說“不要泄露我們的秘密”;放下扇子即為“我們將要成為朋友”;若是用左手轉動扇子則表示“我們被監視了”……這家制造商并非“扇語”的開創者,但是卻成功地引起了維多利亞女王的注意,并在此后成為女王折扇的御用供應商。
在歐洲,扇子作為一個社交媒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社交法則。除了用折扇眉目傳情,折扇也能玩游戲。類似于17世紀歐洲宮廷中用于飲酒游戲的華麗物件,折扇成為派對游戲“會說話的扇子”中必不可少的道具——游戲進行時,人們在扇子兩面印上問題和答案,僅通過手勢在聚會上進行對話。不知道這樣的扇語游戲會不會比現在的“比手畫腳”更容易讓人心領神會。
盡管曾經的扇語只能在舞臺和影視作品中窺見一斑,但據說西班牙仍有不少女性保留著使用折扇和獨特扇語的習慣。當然,最易直觀感受的西班牙扇語,當屬熱情翩然的弗拉門戈舞扇。響板、魚尾裙以及開合的折扇,令人遙想起幾個世紀之前中國折扇隨西班牙海船抵達時,那些海浪拍岸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