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文化以華夏文化為核心,汲取各個民族的文化精髓,造物藝術講求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形成氣象宏偉博大、質樸雄強、清新自然的漢代美學特征。《淮南子》為西漢哲學著作,以道家思想為主旨,雜糅儒家、墨家、法家等諸家思想編撰而成,倡導天然為美、順應自然發展的造物藝術觀念。天然,并非否定人工技藝,而是提倡裝飾有度的適宜之美。《淮南子》蘊含的造物藝術審美思想,為當今的設計發展提供了啟示與借鑒。
一、《淮南子》審美觀念的思想淵源
我國古代造物思想的形成受到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先秦時期,由于列國諸侯殺戮相繼,為倡導救世而興起的儒、道、墨、法等諸子百家各抒宏旨,各種思想學術流派形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豐富了我國古代的造物思想。至漢代,在思想上流行道家的“清凈無為”。劉安編撰的《淮南子》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創立以黃老道學為核心的造物思想。《淮南子》涉及人與自然相互感應的觀點,蘊含的造物藝術思想以道為主,融合百家之說且有所創新,提倡自然為美、樸素為美的審美觀念,認為自然萬物存在豐富多樣的美,人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天然之美,與先秦時期倡導從主體內在的精神世界中去追求美的傾向并不相同。文中多次出現關于“美”的解讀,論及自然和人世間諸多事理。雖對天然之美加以肯定,卻不否定“丑”的存在,“美”與“丑”對立統一,求美則不得,不求則美,反之求丑也是如此。若不求美又不求丑,則無美無丑,道相統一了。關于器物“美”與“丑”的判斷,則要有條件地觀察,對作為審美和藝術創造主體的人作了一定的分析。《淮南子》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有其理論的創新性,對后世的美學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具有史學研究價值和精神智慧。
二、《淮南子》造物藝術的審美觀
(一)取于自然,天然為美
先秦時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倡道法自然。崇尚天然之美,造物活動與自然和諧發展也是老子對藝術審美境界的追求。《淮南子》論及自然規律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規律不但“化生萬物”,而且“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書中肯定了物質世界的美與萬物存在其發展規律性。“天下之事不可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所謂天下涵蓋之廣,不能違背規律去行事,應按照其自然特點探求。《淮南子》列舉自然環境中動植物的生活習性,浮萍生存扎根于水中,樹木生長扎根于土壤,飛禽鳥類需要在空中飛翔,獸類能夠在陸地上奔跑……以此說明天地生成的特性,自然界的萬物存在其生存法則。又提到造物活動中不同材質有其自身的特性,若破壞規律則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需要了解清楚工序,按照材質特性的先后順序進行。依托高地而筑臺,靠近低處而掘池,利用它們的地勢建造,不能有所變更。工匠的造物活動需要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厘清每個步驟應有的工序,順應自然。
《淮南子》從自然之道出發,認為美存在于大自然的各個角落,是客觀存在的。我國疆域遼闊、地大物博,工匠進行造物活動時能夠依地取材,各有特色。《地形訓》中列舉各地富足的物產,實則超越了本身的山川之美、物產之富的表達,而是所崇尚的天然之美。天然之物并不代表完美無缺,瑕疵也可作為一種殘缺之美。潔白的珍珠存在污點,寶玉有了瑕疵,放置器物則能夠保全其完整性。若為追求器物的完美,將瑕疵雕除,雖不見瑕疵,但破壞了珠玉的完整性和天然性,變為殘缺之品。
(二)節制人工,適宜之美
所謂天然,是指純粹樸素,質地純正潔白,不曾與其他的東西混雜在一起;所謂人為,是指反復無常,玩弄智巧。關于自然與人為的區別,牛蹄岔開而頭上長角,馬兒披散鬃毛而長單只蹄子,為天然;套著馬頭、穿著牛鼻子,為人為。《淮南子》也提到人工技藝的重要性,技藝只能對器物起修飾作用,提倡有所節制的適宜之美,對達到美的境界進行條件的約束。《齊俗訓》中闡釋了物的特性不同的材質需要使用在適合本身特性的位置,使用在適合其發揮作用的環境中。《淮南子》中所提的“適宜”是通過對“美”提出條件,平衡好人工技藝與器物發展的關系,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下,漢代的造物技藝不斷發展,裝飾風格自然樸素,充分考慮使用功能和使用環境的要求。
美的事物需要技藝加工,但需注意人工的節制,不過度追求奇技淫巧。《脩務訓》以毛墻、西施這樣的美人為例,即便是天生麗質的美人,也需要恰當地進行修飾而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一塊天然的寶玉,也需要雕琢才能成器。如何在自然之美與技藝之美中找到適宜的平衡點,與工匠的審美水平、技藝成熟程度等有關。《淮南子》中雖并未對此問題進行諸多探討,但從側面可以看出,早在幾千年前的封建社會,古人已經從審美的角度分析造物活動所需的條件和因素。器物通過技藝裝飾出美感,在此基礎上把握好裝飾的度,有所節制,適宜之美則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美除精巧熟練的技藝之外,也對工匠自身的審美水平有所要求,應利用自然提供的環境條件,以“天時,地利,人和”進行造物活動,“失本則亂,得本則治;其美在調,其失在權”。失去根本則會造成混亂,掌握根本則得到大治,其精美在于調和,其失敗在于權變。
各種器物都有適宜的標準,萬物各有適宜的條件,要將器物的裝飾放置于合適之處。古人留下無數巧奪天工的工藝美術作品,足以證明他們在造物活動中的合理嘗試,工匠對于材料的性質、造物的技藝、審美的藝術、氣候的變化,都要熟練掌握。樓臺亭閣的木雕,雖雕刻精細色彩鮮明,但文飾奇特曲回如波,著色細密擾亂木材原本的色澤,向著奇技淫巧發展,反而失去了其本身的自然之美。造物活動的發展應尊重自然本質之美,即便運用技藝藏拙也應有所節制,人工技藝即便再高超,與自然產生的清新之美相比,還是無法媲美。歷史上明式家具的發展到達了中國古代家具史發展的巔峰,正是遵循了這一原則。為充分體現木材的色澤和紋理而不加油漆,保持木材的原色;為提高家具造型的美感、增強家具結構的穩定性而多用榫結構組合;為滿足人最基本的實用功能,采用適當的比例和尺度,具有一定的人體工學考量;除此之外裝飾簡單,并未過分追求裝飾技藝。明式家具落落大方,風格典雅,展現出一種古樸之美,其設計美學至今仍不過時。
三、《淮南子》審美觀念對造物活動的借鑒意義
《淮南子》中蘊含的造物藝術的審美觀,對漢代的美學發展與造物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直至今日,還能夠給現代設計發展帶來一些啟示。造物活動不能脫離自然和破壞自然,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合適的材料,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注重器物功能與審美的發展關系,從而設計出符合人們生活需要、自然質樸的器物。
(一)注重自然和諧的生態設計
莊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的大美、四時的序列、萬物的榮枯,這些都是大自然容納萬物的生命力所創造的,人在自然面前應保持敬畏。了解自然萬物的變化規律,才能更合理地利用規律,制造出精良的器物。“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若材質優良、工藝精巧,制造的器物卻不精良,則是由于不合天時、不得地氣。《時則訓》中記載不同月份的節氣、農事、星宿等各個方面變化,倡導人們適應自然變化,以自然規律進行造物活動。
隨著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極大的提高,而全球性的資源枯竭、環境惡化也成為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因此與自然環境發展相和諧、使用可降解材料、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生態設計應運而生。人類在生存與發展中,必然要在合適的范圍內改造自然,有節制地獲取材料,不破壞生態環境。人們依附于自然,順從自然,也可以憑借勞動智慧利用自然,從而使設計造物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在現代設計中,要建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意識,以保護綠色生態環境和節約資源為出發點,做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設計,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順其自然的思想融入現代設計,賦予器物傳統文化內涵。
(二)注重設計兼備功能與審美
道家學派的老子對于工藝技術持一種“否定”的態度,否定以技藝創造出的美。老子雖對技藝態度消極,但其強調“大巧若拙”,這種“巧”的本質是人工創造的“自然”之美,保持器物樸素自然的狀態。宋代的蘇轍解釋為:“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淮南子》提到潔白的美玉不假雕琢,美麗的珍珠不修飾文采,保留其天然的質樸則足夠美矣。美玉在淤泥之中依然會保留美玉的本質;清廉之人因此不會放棄;破爛的席墊和陶甑放在豪華的氈褥,即便是貪財之人也不會拾取。《淮南子》對“質”的美更為重視,雖沒有否定“文”的存在,但“質有余也”。
“工為奇器,歷歲而后成,不周于用。”工匠若以大量的時間制造奇巧的器物,歷經多年,那便脫離了實用,使人失去心智,為物所累。古代社會的生產水平低下,若再以追求技藝而發展,超于實用之上而過于追求外在的形式,則會造成生產的匱乏。若“文”與“質”有所沖突,《淮南子》則選擇重“質”的發展。“錦繡登廟,貴文也;圭璋在前,尚質也。文不勝質,之謂君子。”珍視錦繡絲織品的文采,崇尚圭璋玉器的質樸,“文”不勝“質”,行事需要考慮在滿足實用的基礎上再探究審美。否定奇技淫巧,但不意味著完全否定技藝,而是肯定技藝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實用價值。現代設計中,設計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功能是重中之重,器物需要有一定的實用性,能為之所用。審美層面的追求上也應有所重視,在不影響器物使用的情況下,裝飾將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豐富人們精神世界的感受。
四、結語
《淮南子》作為一部融合道家、儒家等諸家思想的哲學著作,雖不是設計學專著,卻對漢代造物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審美觀作為造物活動中重要的思想觀念,在幾千年的造物活動中不斷發展,有所創新。書中推崇自然之美,也肯定了人工技藝之美,二者沒有明顯的界線。人在生活中必定會產生種種需求,有需求才會生產,這也是人類最初造物活動的目的。因此,造物設計過程涉及的因素存在于各個方面,一件好的設計作品需要設計師統籌兼顧,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淮南子》造物藝術的審美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造物活動的前進方向,中國古代工匠在造物活動中不斷積累經驗,利用匠心精神與智慧勤于創造、勤于總結,留下了寶貴的作品與精神財富。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作者簡介:王夢夢(1998—),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設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