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大幅度改善,開始將更多時間放在精神文化提升方面,而這也對基層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組織開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同時,有助于繼承和弘揚鄉村本土文化,對于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相關部門需要強化職能,明確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意義,積極整合區域特色民俗文化,推動群眾文化活動高水平發展,吸引更多群眾參與,助力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本文分析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情況,剖析其中應注意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研究后續發展路徑,以期為實際工作開展提供參考。
在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過程中,群眾文化活動憑借著獨特的魅力得到了快速發展,滲透到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成為滿足群眾多元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是群眾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組織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引導基層群眾參與其中,可以讓群眾文化在活動參與過程中陶冶情操、緩解精神壓力,對于群眾的文化素養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是面向全體民眾的,新時期,相關部門應積極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和發展,并賦予群眾文化持久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提升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水平。
一、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特點和意義
(一)特點
1.活動空間廣闊
相較于城市而言,鄉鎮地區的人口數量少,活動空間較為廣闊。廣闊的活動空間,可以滿足多元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需求,應創設有利條件,為活動發揮積極效應奠定基礎。
2.區域特色鮮明
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同時,鄉鎮文化也隨之繁榮,不斷有新鮮元素融入其中,為鄉鎮群眾文化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科技支持有助于深挖區域特色文化并進行大范圍弘揚和推廣,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讓更多人了解區域特色文化。挖掘區域特色文化風俗,有助于增強群眾文化活動內涵與魅力,推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持續發展,為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3.群眾自發組織和參與
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多是群眾自發組織和參與的,準入門檻低,群眾主動參與積極性較強,沒有強制因素。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是面向基層群眾的,要在充分了解鄉鎮地區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設計和組織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動,并選擇合理的形式開展。活動時間、地點也要參考群眾意見后確定,這樣才能讓更多群眾利用閑暇時間參與其中。
(二)意義
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多元、內容豐富,活動的開展對當地群眾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在傳承和弘揚地區民俗文化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組織開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1.維護區域和諧穩定
文化具有教育熏陶作用,能夠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因此積極推動基層文化建設,有助于全面提升區域民眾文化素質水平,維護區域和諧穩定。經濟發展受到文化影響較大,如果二者發展失衡,則會阻礙鄉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積極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加強鄉鎮文化建設,與鄉鎮經濟相輔相成,共同作用于鄉鎮區域和諧穩定發展。
2.滿足群眾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鄉鎮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隨之增強。相關部門要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參與活動,使其在活動中緩解壓力,提升文化素養,更好地滿足群眾多元精神文化需求。而且,群眾文化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還可以使人們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家政策制度,激起群眾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對于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3.改善社會人際關系
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時,可以融入區域特色文化內容,并在保留區域特色內容的同時,推動各類新型文化設施建設,改善群眾文化活動實施條件,激發群眾參與主動性。群眾在參與文化活動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身邊人或身邊事,還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社會人際關系,增強基層群眾的向心力。
4.加快區域文化事業發展
部分鄉鎮地區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久而久之,將會影響到區域和諧和文化事業發展。而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區域特色文化發展,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并進一步提升群眾生活質量。
二、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不足
誠然,目前國內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活動形式多樣、熱鬧非凡,但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過程中還有一些不足,影響了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積極效應的發揮,還會影響到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
(一)活動經費緊張,配套文化基礎設施不健全
結合當下的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現狀來看,相較于城市地區而言,鄉鎮地區活動經費投入不足,相關部門對其重視程度不高,以至于鄉鎮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并不健全。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技術手段滯后,即便鄉鎮公共文化機構想要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一些活動也無法順利開展,影響活動實施效果。
(二)群眾文化活動發展失衡,缺乏足夠重視
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在文化方面的投入也不同,目前區域經濟發展失衡,部分鄉鎮地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受到限制和影響。對于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鄉鎮地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力度較強,活躍度高,但是部分經濟條件較差的區域,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發展失衡,難以滿足各區域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需求。盡管近些年來很多鄉鎮地區群眾自發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如廣場舞、群眾合唱和書畫活動,形成了一定的群眾文化活動規模、氛圍,但在活動具體的組織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種種問題亟待優化。另外,受到經濟因素影響,很多鄉鎮地區過分關注經濟發展,卻忽視了文化建設,未能站在整體角度統籌規劃和實施,最終導致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效果大打折扣。
(三)活動內容不豐富,活動形式單一
鄉鎮群眾文化活動主要面向基層群眾,一些鄉鎮地區群眾的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群眾文化活動的準入門檻較低,專業要求不強,活動內容大多為常見的民族舞蹈或廣場舞,未能充分挖掘區域民俗文化潛能。部分區域的群眾文化活動承包單位由于認知存在偏頗,簡單地將群眾文化活動看作是休閑娛樂活動,認為只需要讓活動看起來熱鬧,讓人們歡度時光即可。但實際上,群眾文化活動不僅有休閑娛樂、陶冶情操的作用,還有促進優秀民俗文化傳承和弘揚的重要作用。另外,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多選擇在傳統節假日開展,主要以廣場舞、民間文藝演出活動和合唱比賽等活動形式開展。鄉鎮地區群眾生活水平有所提升,精神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滿足,但鄉鎮地區想要看到、聽到、享受到優質文化仍然很難。而且,鄉鎮和農村地區的文化活動交流不夠深入,未能深度整合區域特色文化資源,以至于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缺乏內涵,活動效果同預期目標相距甚遠。
三、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實施有效對策
通過分析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的問題可以看出,基層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增加經費投入,提高對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認知和重視程度,整合優勢資源,因地制宜,選擇合理對策不斷優化改進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在提升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水平的同時,更好地豐富和滿足當地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一)增加資金投入,完善基礎文化設施
結合新時期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要求,地方政府應適當增加資金投入,推動配套基礎文化設施健全和完善,以此來為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進行、群眾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增加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引入社會資本,確保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得到充足資金保障,完善鄉鎮群眾文化基礎設施,提升活動開展成效。除了資金投入,相關部門更要注重豐富文化活動內涵,增強鄉鎮群眾文化活動吸引力,促使群眾能夠全身心投入其中,享受文化活動帶來的樂趣,為開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提供堅實保障。
(二)結合鄉鎮群眾需求,持續豐富文化活動內容
開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應該在活動前充分調研,了解鄉鎮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水平,結合各地區現有文化基礎設施和民俗文化特點,因地制宜地組織鄉鎮群眾文化活動,以便迎合群眾作息時間,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部分群眾喜歡戲曲,喜歡舞蹈,也有部分群眾喜歡前沿科技等,因此鄉鎮群眾文化活動要契合群眾實際需求,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效果。與此同時,在明確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重要性的基礎上,尋找切入點,在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形式等方面創新優化,在整合民俗文化的同時,融入時代元素,以此來豐富活動內容,促使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高質量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內容還要貼近群眾實際生活,如組織民間音樂歌唱節目或是民族舞蹈節目,也可以宣傳科學文化和科學技術等,通過組織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調動群眾參與主動性,同時令群眾愉悅身心、陶冶情操,豐富精神生活。
(三)建立文化活動體系,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在充分了解區域群眾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地方政府應積極整合地區優勢資源,結合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目標建立完善的文化活動體系,更好地滿足群眾文化需求,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需要注意的是,體系建設要以鄉鎮為單位,組織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并加強各單位間的文化交互,以求提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水平,傳承和弘揚特色民俗文化。為了保證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的實施效果,應加強對專業人才的吸收和培養,多渠道選拔專業能力強、經驗豐富,且具有一定藝術素養的人才,組建成群眾文化工作隊伍。這類人才在實際工作中,要能夠結合對群眾文化需求的了解,有針對性地組織群眾文化活動。也可以尋求對文化活動研究水平較高的人才的幫助,輔助鄉鎮群眾文化活動策劃和開展。例如,可以尋求舞蹈創編能力強,且對區域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的人才的幫助,讓其指導群眾舞蹈活動創編,豐富活動文化內涵,提升舞蹈內容創新度,在調動基層群眾參與主動性的同時,使群眾獲得深層次的文化體驗。在專業人才的支持下,切實提升鄉鎮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成效。
四、結語
當前,民眾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關部門要整合優勢資源,大力組織開展鄉鎮群眾文化活動。而這樣做不僅能夠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可以促進優秀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助力我國群眾文化事業建設和發展。
(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南屏鎮文化旅游服務中心)
作者簡介:趙冬(1981—),男,甘肅臨洮人,本科,館員,研究方向為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