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文化軟實力建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福”文化日益得到重視。福建是著名的文化旅游大省,“福”文化的歷史悠久。當前,福建熱烈響應“福星高照,福佑中華”的文化宣傳主題,提倡關注“福”文化、參與“福”文化、共享“福”文化、發展“福”文化,掀起了一波弘揚“福”文化的潮流。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城市,正大力積極宣揚和發展“有福之州”“福”文化。以“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探索傳統文化與新時代的融合模式。
一、“有福之州”“福”文化的起源及發展
“福”是中國社會文化歷史上一個永恒的主題。“福”在過去主要指“信福”“福氣”“福運”等,但現代人對“福”的理解更多的是指“幸福”,“福”文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無論如何,祝福的內容始終在福、祿、壽、喜、財的范圍之內。追溯福建“福”的源頭,祖先祭祀、民間信仰、宗教崇拜是重要的依據。福建很多地方的命名都冠“福”字,福州、福安、福鼎、福清等都是以“福”字開頭的,反映了福建人民對“福”的向往和喜愛。
福建“福”文化孕育了內涵豐富的“有福之州”“福”文化。素有“海濱鄒魯”美譽的福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歷經2 200多年歷史長河的洗禮與文化積淀,如今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文薈萃,人民安居樂業,成為東南沿海一方有福之地。“有福之州”“七溜八溜不離福州”是福州十邑鄉親熱戀故土的生動表達,成為婦孺皆知、傳遍海內外的佳話,體現了深厚的“福”文化底蘊。福州是文化的交匯地,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福”文化就是典型。“有福之州”“福”文化覆蓋福州經濟、社會、生活的全過程,是福州人民在實踐過程中鍛造而成的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福州人民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
二、“有福之州”“福”文化的傳播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有福之州”“福”文化的傳播現狀
1.推出《福見臺江·福文化》系列專題片
《福見臺江·福文化》系列專題片是由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綜合頻道中心歷時半年完成的,通過一些形象的畫面、動聽的音樂、經歷者的訪談,展示了不同時空場景下福州人民的生活及人們對“福”的理解。專題片構思巧妙,將福州的民俗文化和非遺文化一并融入福州的“福”文化,以具象的“福”字連接七個不同的主題,向觀眾展示了臺江區的蒼霞新城、閩江之心、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中亭街、閩江游、臺江美食、全省首條“福”文化示范街區等。該系列短片主要圍繞福飾、福運、福味、福居、福道、福旅、福街等臺江“福”文化內涵,利用生動形象的畫面展示了臺江深厚的“福”文化底蘊。
2.創作“有福之州”“福”文化專屬歌曲
“盛滿了溫暖的守候,七溜八溜不離福州,走過多少春秋夢中依舊,漁歌的溫柔。”2022年9月8日,一首“有福之州”“福”文化專屬歌曲《福》全網上線,歌曲一發布就引發海內外網友的廣泛關注,上線的當日就刷爆朋友圈。《福》歌曲由新華社聲在中國工作室、福州市委宣傳部共同出品,海西傳媒集團聯合出品,海西音樂制作發行,是專門為了宣傳福州而創作的,由著名歌手張杰傾情演唱。《福》歌曲文字與音韻完美結合,呈現了濃厚的“福”文化。《福》歌曲由古典樂器古箏和笛子配合演奏,唱出了福州的樸素和美麗,將濃厚的“福”文化呈現得淋漓盡致,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
3.網絡直播“有福之州”“福”文化
“福”文化的宣傳與當下流行的傳播技術融合,并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直播形式,借助現代傳媒手段,讓全國各地的觀眾在家就能了解福州,了解福州的“福”文化。2022年,福州多次舉辦與“福”文化相關的網絡直播活動,如裴仙宮舉辦的“兩岸同根同緣 中秋佳節話民俗”網絡直播活動、福州市文化聯合旅游局主辦的第十屆海峽青年節“黃巷·兩岸青年文化交流周”活動等。直播活動緊緊圍繞“福”文化元素,將線上直播與線下展銷相結合,為兩岸青年搭建起文化展示與交流的新平臺,同時促進了“福”文化的傳播。此外,“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尋福之旅的直播活動也大大促進了福州“福”文化的傳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大型融媒體活動《百年百城》對福州給予了較高的評價,通過鏡頭向全國人民展示了處處洋溢著“福氣”的福州,體現了福州是一個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
(二)“有福之州”“福”文化傳播中的主要問題
1.宣傳力度有待提升
推廣“有福之州”“福”文化需要加大宣傳力度。當前,“福”文化宣傳著重強調其重要性,忽略了具體的實踐行動,“福”文化的社會宣傳存在短板。首先是有關“福”文化的宣傳報道常見于報紙,但因紙媒的受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宣傳效果不夠顯著。其次是制作“福”文化短視頻進行宣傳的力度不夠。隨著網絡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社會普通民眾接受新聞的習慣和方式已經發生重大轉變,更多轉向從抖音、頭條、微信等手機客戶端獲取新聞。再次是“福”文化素材的搜集和挖掘不夠。目前福州“福”文化相關的宣傳素材比較單薄,多是城市形象宣傳類的宏觀宣傳,還未深入“接地氣”系統展示“有福之州”“福”文化。
2.全民宣傳積極性不夠
福州“福”文化的宣傳的全民參與度不高。近年來,福建省加快多媒體技術與“福”文化宣傳相結合的進程,這個舉措對“福”文化的宣傳來說切實有效,但是在進行“福”文化宣傳時主要是依靠官方渠道,忽視了民眾的參與度。同時,“福”文化宣傳方式單一、局限性強,如僅通過傳統媒體或特定場所宣傳,未能覆蓋更廣泛的群體;宣傳內容過于籠統,難以讓人們深刻理解“福”文化的內涵和實際應用,缺乏可操作性和針對性;宣傳活動缺乏引導性和互動性,未能吸引大眾的積極參與和關注,宣傳效果不佳;宣傳時間不足或過于零散,未能形成長期持續的宣傳效果,使得“福”文化宣傳效果大打折扣。
3.未深入中小學課堂
目前,中小學課堂中缺少以“福”文化為主題的系統課程,導致學生對福州的“福”文化了解不夠全面深入。中小學教材中對于福州的“福”文化的介紹和闡釋較少,對于福州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等方面的介紹不夠充分。中小學教師教授福州文化方面時缺乏專業的知識和經驗,無法深入淺出地講解福州的“福”文化,導致學生對福州的“福”文化的認識不夠深入。中小學校園缺乏與社會文化資源的互動,缺少學生參觀、實踐、交流等與福州“福”文化相關的活動,使得學生對于福州“福”文化的認識只停留在課本知識層面,無法真正感受和體驗。
4.“福”文化理論研究薄弱
以福州“福”文化為主題,在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檢索,共有16條期刊文獻和13條報紙文獻。經過分析,與福州“福”文化密切相關的理論文章僅有5篇期刊文章和1篇報紙文章。報紙上涉及福州“福”文化的文獻資料多為《福建日報》和《福州日報》新聞報道,其中2021年《福建日報》1篇,2022年為報道高峰,共有9篇(《福州日報》6篇,《福建日報》3篇),2023年3篇(《福州日報》2篇,《人民政協報》1篇)。可見,當前對“福”文化的起源、演變、內涵、影響等方面的理論研究較為薄弱,未對福州“福”文化進行系統全面的研究分析,這導致對于“福”文化的理解和挖掘不夠深入,也制約了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另外,“福”文化研究角度單一。當前的“福”文化研究大多集中在文化傳承和文化保護方面,缺少對“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的深入探討和研究,需要從現代社會的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探討“福”文化的價值和作用。
三、“有福之州”“福”文化的傳播路徑
(一)拓寬宣傳渠道,常態化宣傳“福”文化
將福建“福”文化與新時代流行的大眾傳媒相結合,拓寬福州“福”文化宣傳渠道,加強“福”文化常態化宣傳。加大對福州“福”文化的研究力度,鼓勵和支持民俗專家、高校、社科研究機構等用豐富的文藝形式打造一批“福”文化精品力作,推出一批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福”文化專題研究成果,從而構建以福州“福”文化為中心的福建“福”文化品牌體系。此外,在弘揚福州“福”文化的實踐中,需要正確把握歷史傳承和時代創新的關系,適當運用新的傳播手段,激發作家的創意靈感,鼓勵他們在文學創作中用“福”文化來表達思想情感。此外,結合福建省新時代文藝高峰工程的建設,在文學、書法、戲劇、音樂、舞蹈、美術、攝影、藝術教育、文藝評論等眾多領域,加強“福”文化的藝術創作和現實生活中對“福”內涵的表達,開辟福建“福”文化傳播的新境界。
(二)增強“福”茶影響力,以茶續傳“福”文化
以茶續傳福州的“福”文化,需要在茶文化展示中強調福州茶的特色。福州的茉莉花茶深受海內外消費者的喜愛,“福”茶品牌與形象已厚植福州民眾心中。新時期,需要進一步挖掘茉莉花茶的“福”文化,從種植、采摘、加工、包裝、銷售到茶藝等各個環節都要融入“福”文化元素,增強“福”茶與福州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形成“福”茶文化。同時,通過互聯網平臺加大力度宣傳福州茶文化,吸引更多的人了解福州茶文化,如開設福州茶的微信公眾號、網站、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推廣福州茶品牌和茶文化,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福州的文化魅力和茶文化的卓越品質。
(三)拍攝“福”文化電影,提升“福”文化宣傳品質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影日漸成為人們娛樂消遣的一種方式,電影無疑是“福”文化宣傳的重要途徑。“福”文化在電影營造的氛圍感中,意蘊可以得到進一步升華。福州“福”文化具有豐富的文化意蘊,借助電影技術的支持可以有效展示其精華部分。電影可以直觀綜合地展現靜態和動態的聲音及畫面,這對靜態的“福”文化而言是一種極佳的宣傳方式。電影《我不是藥神》正是借助靜態的畫面、動態的聲音和內容契合時事、反映了社會現實而引起人們的共鳴,達到很好的效果并取得了不錯的票房。“福”文化系列電影可以借鑒一些優秀電影的拍攝思路和方法,邀請一些實力演員作為演出嘉賓,再做好前期宣傳,也許也能取得不錯的票房。當然,拍攝“福”文化系列電影不能只看票房,更要重視“福”文化電影的內容,力求達到最佳的宣傳效果,這個才是最終目的。
(四)創建“福”文化品牌,推動“福”文化“走出去”
在推崇文化創意、“一切皆文旅”的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漸而呈現出符號經濟的文化特征。打響“福”文化品牌,推動福建文化“走出去”,需要聚力而行,從多方面著手。首先是打造福州祈福“福”文化品牌。祈福文化是福州“福”文化的重要因子,開元寺、涌泉寺、萬佛寺、西禪寺等知名福州寺廟濃縮著福州源遠流長的祈福文化,政府部門應該深入挖掘祈福文化的深層意蘊并形成“福”文化品牌。其次是塑造福州文藝“福”文化品牌。深化與“福”文化有關的文學作品、藝術展品、影視作品等作品的再創作,使之成為福州“福”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窗口。最后是建設閩劇“福”文化品牌。舉辦戲劇進校園、進社區活動,著力推廣那些引導人們積德行善的戲劇,讓閩劇《陳靖姑》、梨園戲《陳三五娘》、南音《邂逅·絲韻》等著名戲劇作品進大中小學校園和社區,加大戲劇中關于褒揚親情愛情、祛病消災等福文化的社會傳播力度,拉近戲劇“福”文化與普通大眾的距離,從而形成社會影響力,構建閩劇“福”文化品牌。
(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
基金項目:2022年度福建省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課題“‘有福之州’‘福’文化研究”(FJ2022TW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