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中小學校開展研學活動,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貫徹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的重要舉措,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博物館的研學課程讓學生在研學中了解城市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同時,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歷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精深。
關鍵詞:博物館研學;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8.016
博物館是人類文明傳播的重要平臺,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課堂。博物館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傳統文化資源,成為青少年的社會教育課堂。為了幫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堅定文化自信,博物館應積極開展青少年研學教育活動。
設計研學課程時,要在整個研學過程中強化知識性、科學性、自然性、生活性和趣味性,實現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還要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培養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成長空間。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文物博發〔2020〕30號)提出,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共同構建常態化的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工作機制①。早在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就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在研學實踐中開展自己“研學歷史游”研學旅行專線。因此,研學活動應建立館、校雙方合作長效機制,拓展博物館教育路徑。
什么是研學旅行呢?教育部有關專家給出定義:研學旅行就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學生集體參加的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校外參觀體驗實踐活動。博物館里的研學旅行就是根據孩子的年齡、成長規律和認知特點,結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進行實踐性學習的一種形式。“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中華傳統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教學合一、學思相長”的研學活動對培養少年兒童樹立正確觀念、健全人格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少年階段是人生成長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他還指出,要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圩?。上述指示精神為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和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提供了指引。
包頭博物館面對博物館新的發展理念和新的發展業態,積極響應“讓文物活起來”的號召,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為推手,以打造精品展覽為重點,以創新研學活動為亮點,把歷史文脈列為研學活動的重點,提升青少年精神素養。包頭博物館聯合學校共同開展了“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歷史文脈研學課程活動,使其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路徑和成功教材,實現了“以立德樹人、培養人才為根本目的”的研學工作目標。
1 依托博物館展陳開發青少年研學課程
研學,就是研究性學習。博物館里的研學,是指運用博物館文物資源開展的體驗式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我國的古代文物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著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是當代中國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②。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不僅激活了歷史文物資源的生命力,更明確了新時代我國文物工作的重大使命—讓文物“活起來”,為博物館里的研學活動提供了指引。
包頭博物館按照《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要求,結合地方民俗文化特色和館藏文物特點,研發特色鮮明的博物館研學課程。在傳統節慶日和寒暑假期間,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量身定制了異彩紛呈、寓教于樂的社教活動,得到了各界的一致歡迎和好評。目前,包頭博物館自行研發了4大類研學課程,分別為革命歷史類、民俗類、民族文化類、歷史文化類。年均開展研學活動200多場,參與人數逐年遞增,廣受好評。
包頭博物館作為中小學生研學教育基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可以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歷史文化知識的社會平臺。本文以包頭博物館開展的“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為例,探討博物館的研學教育工作。
2 依托展覽研發研學課程教材
學校實施的課程教育是以“培養”為主要目標。博物館的研學課程則是學校課程教育的延伸與補充。
包頭博物館是一座文物展品涵蓋內蒙古西部地區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展廳面積1.5萬平方米,館內有5個常設陳列展廳,分別為“表里山河—包頭古代歷史文物陳列”“邊關重鎮 絲路明珠—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包頭”“菩提工巧—藏傳佛教唐卡藝術陳列”“史話石說—內蒙古古代巖畫陳列”“鹿城往事—包頭民俗文化展”?!皩ほ檴Z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從5個常設展覽中精選代表性文物和重點歷史事件,針對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精心策劃設計課程形式和內容,所涉及的學科知識有歷史、人文、藝術、地理、民俗、民族等。
3 課程教學環節
“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際需要,通過“知識點導入”“知識理解”“知識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4個主要環節,循序漸進地完成研學課程,讓學生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以及包頭地區文物考古研究成果。該研學課程秉承“重參與、重體驗、重過程”的教育原則。
知識導入:設計前置作業,學生通過對前置作業中所列出的知識點提示,查找、自學相關歷史基礎知識。根據包頭博物館內陳列的精品文物和歷史背景,以歷史事件、人文故事和文化特征為重點,按照通史的歷史脈絡遴選出極具代表性的文物作為活動標的,設置前置作業“任務清單”知識卡(圖1、圖2)。
知識理解:帶著前置作業中的問題參觀常設展覽,講解員有針對性深入淺出地講解、解答,學生現場感受、理解包頭地區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進一步消化、吸收研學課程內容。
學生在理解知識的過程中,講解員根據前置作業上所給出的提示和內容,充分利用包頭博物館5個常設展廳所陳列的文物,結合多種渠道尋找資料。將館藏文物與知識趣味性相融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知識拓展:參觀結束后來到指定的研學課堂(根據課程的設置選擇課堂),采取分小組知識競賽形式鞏固前置作業中所涉及的知識點,拓展新的相關聯知識。比如,“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向學生展示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在研學課堂中為學生解讀如何從器型欣賞“至正型”青花瓷樣式,并講解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中國傳統紋樣裝飾的文化基因,普及牡丹花、石榴花、梔子花、纏枝蓮紋背后的吉祥寓意(圖3)。
拓展知識:“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根據燕家梁遺址的具體情況,向學生解讀出土的5000多件珍貴文物的歷史意義。這個環節互動性極強,通過必答、搶答和共答三個環節完成,研學課堂的老師適時地補充文物知識信息,形成參與者、組織者、文物、知識四者之間的良好互動,強化了課程效果(圖4)。
知識搶答環節運用了啟發式教育手段,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將所掌握知識融會貫通,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拓寬知識面,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同時設置了提問環節,提出疑問點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共同對知識進行探討。
通過上述環節和課后總結討論,讓學生在研學旅行中感受中華傳統美德,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幸福,同時讓學生動手動腦,學會做人做事,促進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整個研學過程強化知識性、科學性、自然性、生活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激發求知欲,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空間。
4 研學課程特色分析
4.1 教學創意題材的提取
依托包頭博物館的文物資源,以歷史事件、人文故事和文化特征為重點,按照通史的歷史脈絡遴選出極具代表性的文物作為活動標的,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制作不同的“尋寶卡”(圖5)“任務清單”“前置作業”等特色文化知識點導入卡。主要文物有雙孔陶塤、石墨盤,石墨棒、“安陽”布范、黃釉浮雕神話故事紋陶尊、“單于天降”瓦當、景德鎮窯青花纏枝牡丹紋瓷罐、“美岱召”建筑圖片、青銅帶鉤、《牦牛圖》、饸饹床等。
4.2 研學課堂教學的多樣化
直觀性:“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是以傳承文化、獲得知識為宗旨,在方案制定上突出文化內涵的解讀、內容的理解,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校教材內容,研學課堂的教學不能采取單一形式,應加入多重互動環節,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真正打破學習空間和時間的界限,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索,從孤軍奮戰到團隊合作分享知識,真正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享受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悅。
體驗性:“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堂動手體驗環節,以學與探索為主線,秉承“告訴我我會忘記,讓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與我就會完全理解”的活動宗旨,引導學生通過去看、去聽、去動手、去感受,獲取對文物直觀、形象的認識,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樂不知倦,在動手體驗中輕輕松松學到知識。
競賽式:“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堂開展競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競賽中學習。研學課堂教學的多樣化設計具有系統性、專題性、互動性、直觀性,“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課程重點突出了包頭博物館館藏文物,課程內容涉及內蒙古中西部歷史文化特色,為學生搭建起增強文化自信的平臺,彰顯博物館作為第二課堂的教育特點(圖6~圖8)。
5 教學評價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走進博物館已成為一種學習方式,在博物館豐富的藏品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研學活動中學知識、長見識。近年來,博物館研學課程逐步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通過豐富多彩的博物館研學課程,青少年不僅了解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了學識,更增進了彼此間的友情。
“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教育活動自2014年開辦至今,成功舉辦120余期,參與學生近60000人次,在包頭地區各中小學校師生、家長中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已成為包頭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品牌活動?!皩ほ檴Z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教育活動是集靈活多變、受眾面廣、易于創新、實踐性強等特點于一身的教育模式,整體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對包頭歷史知識進行多次重復學習講解,增強學生的文物保護意識。在此基礎上,包頭博物館利用中國文明網、搜狐網、北方網、《包頭日報》、《包頭晚報》、包頭新聞網、包頭市人民政府網站等多個融媒體平臺開展宣傳,并結合微信公眾號推送在線互動問答,讓廣大文物愛好者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包頭歷史文化知識和豐富多彩的文物寶藏。
6 教學拓展與延伸
6.1 教學拓展
“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由淺入深地將興趣引導和知識獲得的過程相結合,目前已成為學習歷史知識的第二課堂。該研學教育活動經過多年的積累與調整,已經成了包頭博物館的特色社教活動之一。從2014年至2022年,在此研學活動的基礎上,分別又策劃出“同心‘銅’德—中國貨幣的滄桑巨變”“穿越時空的壓歲錢—刀幣拓片”“即將消失勞動工具—石磨盤”等歷史研學體驗課程。這些課程擴充了教學內容,也進一步展示了老包頭的民俗文化,保護和傳承了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了老包頭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彰顯獨具包頭特色的民俗文化,讓學生回味“鹿城往事”,領略老包頭的民俗風情,從而增強對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6.2 教學延伸
“尋蹤奪魁—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研學課程所選課程內容均依托包頭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這些文物也是還原古代先民生活狀態的重要載體。單純的文物研究與學習對學生來說未免枯燥,由此,整合博物館資源,推出適合的研學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該項研學活動的參與群體多為青少年,并且都以館內活動的形式開展,接下來應嘗試讓研學課程走出博物館,以講座與活動體驗的形式走進學校、走進社區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和遞進式的教學內容拓寬受眾面,讓更多的受眾感受“博物館里的奇妙之旅”的樂趣。
研學活動改變了“送餐式”“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方式,包頭博物館應緊跟時代步伐,不斷開展多元的研學互動課程,將包頭優質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的研學課程,培育、完善研學市場體系,讓研學活動自然地融入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科技與生活之中,讓歷史文化成為大眾耳熟能詳、觸手可及的精神標識。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EB/OL].(2016-12-02)[2023-06-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②陸建松.如何講好中國文物的故事:論中國文物故事傳播體系建設[J].東南文化,2018(6):117-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