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時期,隋唐、宋、元幾朝逐步發展成熟,至明朝時期景德鎮在全國陶瓷業占據領頭位置,直到清朝前期景德鎮達到世界陶瓷業發展的頂峰。通過對景德鎮陶瓷業歷史發展的梳理,一方面展示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發展過程,另一方面也為景德鎮陶瓷業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景德鎮;陶瓷;歷史發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8.028
景德鎮陶瓷業最早見于文獻記載是在漢代,之后不斷發展,至清朝前期達到世界陶瓷業發展的頂峰。本文對東漢至清朝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進行梳理,從自然環境、歷史更迭等角度進行分析,力圖理清景德鎮陶瓷業發展的歷史脈絡。
1 東漢至南北朝的文獻記載
《浮梁縣志》載:“新平冶陶,始于漢世。”①景德鎮在東晉時稱“新平”,地處昌江東南,也被叫作“昌南”,屬浮梁縣,縣治在今景德鎮市北浮梁。從文獻記載可知,景德鎮從東漢就開始制作陶器,那時的陶器大多粗糙劣質,只供當地人日常使用。但是,景德鎮至今還沒有發現東漢到南北朝時期的殘瓷碎片。
2 隋唐至五代的發展
藍浦是一位清代陶瓷學家,他生長在景德鎮,熟悉瓷器生產過程,看到沒有專門記述景德鎮瓷器的書,便撰寫了《景德鎮陶錄》(圖1),其中詳細記載了景德鎮的情況:“水土宜陶,陳以來土人多業此。”②景德鎮優越的自然環境是其“水土宜陶”的先天條件,優質的陶土原料—瓷石為景德鎮作為陶瓷產地的起步提供了優勢。南朝陳至德年間,皇帝在建康建造宮室,景德鎮燒制陶瓷柱礎進貢,但是此時陶瓷的質量仍然不堪使用。雖然此次燒瓷最終失敗,但也說明當時的景德鎮瓷已經聲名遠播,也證明雖然景德鎮的陶瓷已經有一定水平,但因為燒制溫度較低,陶瓷不夠堅固,與宮廷用瓷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唐代,昌南鎮制瓷匠陶玉將自己燒制的瓷器帶入關中,向朝廷進貢,瓷器質量精良,景德鎮陶瓷逐漸發展。《景德鎮陶錄》載:“鎮民陶玉者,載瓷入關中。”陶玉所燒瓷器稱“陶窯”,也被稱為“假玉器”,陶玉將瓷器獻于朝廷,從此“昌南瓷名震天下”③。與此同時,景德鎮還出現了一位與陶玉同樣著名的制瓷工匠—霍仲初。霍仲初所燒瓷器稱“霍器”,“熒縝如玉”,也被皇帝要求進貢。從唐高祖發布詔令要求霍仲初等人進貢瓷器可以得知,此時景德鎮地區的陶瓷業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水平,逐步成熟。唐代開始景德鎮也產生了管理窯務的機構,《景德鎮陶錄》載:“唐有監務廳。”④瓷器生產監督機構的存在也證明了當時景德鎮瓷器生產的發展。可以得知最早在唐初,由于景德鎮所制瓷器精良,官府開始設置官方機構對景德鎮陶瓷進行管理。
景德鎮在唐代雖然設有官方機構,但其所制作的陶器在當時的下層社會中并不占據有利位置,當時各地有名的瓷器都在陸羽的《茶經》中有記載,“越瓷類玉”⑤為諸瓷器中最佳,而未提到景德鎮瓷器。陸羽雖然是從飲茶的角度評價瓷器的好壞,但由此可見在飲茶為尚的唐代,景德鎮陶瓷的影響力并不大,遠不如越窯受到稱頌。這或許也有當時景德鎮瓷器多為宮廷進貢御器,普通人無法接觸到的原因。
目前,景德鎮發現的最早的瓷器和窯址屬于五代時期,當時燒制的瓷器主要用于日常使用。五代時期景德鎮陶瓷的質地和生產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為以后各代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宋代逐漸發展為名窯
景德鎮附近的高嶺村從宋代便開始開采高嶺土,后景德鎮制瓷工匠摸索出一種新的方法,也就是將高嶺土混入瓷石中的二元配方制胎,使景德鎮的制瓷技術有了顯著的變化,陶瓷產品的質量也有了飛躍性的提高。
北宋一代皇帝精研美術,士大夫也樂衷于品茶繪畫之事,因此陶瓷工藝在宋代取得了長足發展。大西林五郎的《中國陶瓷全書》載:“霍布孫氏(R.L.Hobson)目宋代為中國陶業之成功時代。蓋通計中國古今陶瓷隆盛之時代,惟宋、明二代。就中宋承唐代勃興之機運,集其大成,更加一段之創意與發明,有華有實,可為陶瓷史上特筆大書之時代。又唐代陶工者之品位,已漸增高。出其佳品良作,受王室及貴紳之待遇,然尚未達于十全之域。”⑥大西林五郎將宋代陶瓷業的發展歸功于宋代陶政的施行,當時制陶工匠的待遇和社會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景德鎮的陶瓷業也必然在大勢所趨之下獲得發展。
“宋景德中置鎮,陶工書建年‘景德’于器。”⑦這也就是說景德鎮在宋代景德年間才正式使用“景德”之名,開始燒制御用瓷器。官窯與民窯的區分使用起于宋代。許之衡的《說瓷》中載:“自宋以來,有官窯、民窯之分。”⑧官窯由官府監制,最后進貢官府,民窯在民間流通使用,但是景德鎮地區尚未發現宋代景德年制款識的瓷器殘片。《景德鎮陶錄》載:“其器光質茂美,當時相仿,著行海內,昌南之名遂微。”⑨自宋真宗時期景德鎮陶瓷業逐漸發展,以生產青白瓷為主。
北宋時期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而并無景德鎮瓷器。到南宋時期,《景德鎮陶記》中載:“景德陶,昔三百余座。”⑩雖然景德鎮是否存在三百余座瓷窯已不可考,但足以證明當時宋朝由于戰爭南遷,北方的名窯多被摧毀,導致南方的景德鎮陶瓷業發展起來,足以和北宋的五大名窯相媲美。據文獻記載,北宋末年景德鎮曾生產過一種色如鈞瓷的紅釉窯變。宋代《清波雜志》中載:“饒州景德鎮,有窯變,色紅如朱砂……比之定州紅瓷,色尤鮮明。”k《景德鎮陶錄》中載:“鈞器,仿于宋末,即宋初之禹州窯。”l由此可以得知宋中后期,也就是北宋南遷后,景德鎮出現了仿制均窯的瓷器。北宋的名窯技術和產品都被景德鎮承襲,景德鎮陶瓷業最終在宋代集各家之大成。
宋代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與朝廷的推動、人口的流動有著密切聯系。首先是宋室南遷,大量優秀的工匠自北方南遷,推動了南方制瓷業的進步;其次是陶瓷需求的增加,北方人口的南下帶動了南方用瓷需求的增長;最后是朝廷設置官窯,推動了景德鎮制瓷業的發展。
4 元代引領陶瓷業發展
關于景德鎮窯廠開始使用高嶺土的起始時間,學界說法不一。
一般認為景德鎮至遲于明嘉靖年間開始使用高嶺土,在萬歷二十三年至萬歷二十五年(1595—1597)逐漸摸索出制瓷中使用高嶺土的工藝。《浮梁縣志》載:“稱高嶺土為官業。”m將高嶺土的生產納入官府支配范疇,這也證明萬歷年間高嶺土已經普遍用于陶瓷的制作中。
而認為元代景德鎮開始使用高嶺土的說法,主要是因為元青花瓷的產生。景德鎮瓷在南宋以前都僅用瓷石制作,北宋時期多用地表上層瓷石,南宋時期多以中下層瓷石。南宋到元初制瓷的耐火度下降,高溫燒制時瓷胎易變形,而高嶺土的氧化鋁含量達35%,耐火度大大提高,使高溫燒制時瓷胎不易變形。因此,元青花的出現與高嶺土的使用密不可分。筆者認為,元代開始使用高嶺土摻入瓷石的二元配方制胎工藝與高嶺土的使用年代是一致的,即景德鎮窯廠使用高嶺土作為生產瓷器的原料,應不晚于元代。
元代陶瓷業在宋代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但在稅收上也更加嚴苛。“官籍丈尺,以第其稅。而火堂、火棧、火尾、火眼之數,則不入于籍。興燒之際,按籍納金。”n元代重視陶瓷業更多是看重其稅收效用,對陶瓷工匠也采用嚴苛的征稅、計稅方式,對所有瓷窯的裝燒尺寸進行測量,并記錄在籍,制瓷的時候官府就派人征收稅額。元代之“樞府窯”,即工匠進貢至官府,因瓷器上有“樞府”字號而得名。樞府瓷專供官府制造,流入民間的都是被官府挑選后的二、三等瓷器。
景德鎮瓷尚白,與本地的原料有關。如許之衡所云:“瓷質之貴,在于瓷泥。是種土沙,非隨處所恒有。復分各色;有紫,有黃,有褐,有白;而以白為最貴。紫也,黃也,褐也,均無法使之白。而白之一種,千百年來,獨尊景德鎮之所制專。”o這就是景德鎮瓷窯瓷泥的獨到之處,紫色、黃色、褐色都無法變成白色,但是白色能變成紫色、黃色、褐色,因此南宋以后景德鎮仿制其他名窯也就水到渠成了。
元朝在景德鎮設置浮梁瓷局,負責燒造官府用瓷器、官府貿易用瓷等是在至元十五年(1278)。浮梁瓷局雖然僅僅存在了幾十年,但它有力地推動了景德鎮陶瓷業的發展,也就是在這段時間,景德鎮青花瓷和樞府瓷名聞天下。關于元朝選擇景德鎮發展瓷業的原因,業界看法不一,其中一種論斷是景德鎮自唐代以來瓷色便尚白,“(饒州)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p,而瓷色潔白又與元朝蒙古人的審美趣味相合。“(元代)國俗尚白,以白為吉”q,而青藍色為蒙古長生天之色,寓意神圣和潔凈,景德鎮的青白瓷兼具了蒙古人喜尚的顏色,因此受到了蒙古人的青睞,有了官方的重視,景德鎮的陶瓷業得以在元代持續發展。
5 明代景德鎮成為陶瓷業中心
明代景德鎮成為全國陶瓷業的中心,明代精美之瓷都在景德鎮生產。《景德鎮陶錄》記載:“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由此可以得知景德鎮最晚于洪武末年就設置御窯廠燒制御窯瓷器了。官窯對于景德鎮瓷器的要求遠高于以往,為追求高品質的瓷器而使用熟練的工匠及優質的瓷土原料,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景德鎮瓷器品質的提升。明代督陶官最開始是由中官負責督造,后來由巡道、督府負責。
明代以前瓷器雖然著色,但都為一道釉,或稱單彩釉,明代則各種釉下彩、釉上彩、斗彩競相發展,制瓷業全面發展。其中,青花瓷發展為釉下彩的最高成就,全國陶瓷業也以生產青花瓷為主流。
經歷了數代的發展,直至明代景德鎮終于成為全國的陶瓷業中心,主要因為:一是原本景德鎮以外的制窯工匠都匯聚于此,使景德鎮兼具各方優點,在技術上取得了最大發展;二是官府設置御窯廠推動了景德鎮陶瓷業發展,御窯廠燒造官窯器專供朝廷使用,官窯對于瓷器的要求遠超過民窯,優質的原料與優秀的工匠都為景德鎮服務。
6 清代達到陶瓷業發展頂峰
清代前期景德鎮陶瓷業發展至頂峰。清代前期督陶官在任職期間對產品質量嚴格要求、推陳出新,也因循明代督陶官由巡道、督撫負責的舊制。順治十一年(1654),命令景德鎮燒造龍缸,這也是景德鎮在清代燒造宮廷用瓷的起始。后來郎廷佐作為江西巡撫督造御制陶瓷,所造瓷器精美至極,被稱為“郎窯”。自此之后御窯往往由內務府或者工部派官員前往督造。雍正六年(1728),奉命燒造御瓷,命內務府官員督造御窯廠生產,年希堯掌管景德鎮陶瓷生產,后世稱“年窯”,年窯也被稱為康雍乾三朝瓷器水平最高的鼎盛時期。年希堯之后是唐英繼任督陶官,“唐窯”之名同樣來源于督陶官的姓氏。唐英治理御窯廠的時間最長,他對于制陶方法相當重視,在泥土的選擇、釉料的選用上都有經驗,自宋代至明代的歷代陶瓷皆能仿制,集歷代之大成。清朝統治者對于瓷器的喜愛也是陶瓷業發展的重要原因,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都偏好瓷器,尤其是乾隆皇帝,而乾隆朝最終也是景德鎮陶瓷業由盛轉衰的分水嶺,其后景德鎮伴隨清朝的滅亡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7 結語
綜上所述,古代景德鎮陶瓷業的繁榮發展主要源于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人才不斷聚集、政府持續支持。中國歷朝歷代陶瓷業的發展源于宮廷對陶瓷的喜好,但是對于陶瓷貿易的發展又不甚關心,這種重藝術而不重經濟的生產方式,又因為成本過大、生產有限而被少數人占有,因此在國家面臨困境的情況下,最終難以為繼。通過對東漢至清代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梳理,一方面展示了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發展過程,另一方面也簡要梳理了歷代陶瓷業發展的原因,為今后深入探析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提供了理論基礎。
注釋
①熊寥.中國陶瓷古籍集成:注釋本[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8.
②熊寥.中國陶瓷古籍集成:注釋本[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49.
③⑨熊寥.中國陶瓷古籍集成:注釋本[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378.
④陳雨前.宋代景德鎮青白瓷與審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05.
⑤陸羽.茶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7:134.
⑥柳詒征.中國文化史: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788.
⑦馬冀良,馬冀武.中國陶瓷藝術大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442.
⑧祝慈壽.中國古代工業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479.
⑩彭濤.中國古代名窯:湖田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19.
k黃康明,黃清華.中國《陶記》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0:36.
l羅學正,羅丹.瓷海泛舟: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文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33.
m熊寥,熊微.中國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76.
n黃康明,黃清華.中國《陶記》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0:255.
o許之衡.許之衡談瓷器[M].趙春霞,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3.
p熊寥.中國陶瓷古籍集成:注釋本[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73.
q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文灝,點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8.
參考文獻
[1]熊寥.中國陶瓷古籍集成:注釋本[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2]陳雨前.中國古陶瓷文獻校注:上[M].長沙:岳麓書社,2015.
[3]陳雨前.宋代景德鎮青白瓷與審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4]馬冀良,馬冀武.中國陶瓷藝術大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5]祝慈壽.中國古代工業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
[6]彭濤.中國古代名窯:湖田窯[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7]黃康明,黃清華.中國《陶記》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20.
[8]羅學正,羅丹.瓷海泛舟:景德鎮陶瓷文化研究文選[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20.
[9]許之衡.許之衡談瓷器[M].趙春霞,注.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10]朱青,王偉,楊建仁.古代景德鎮陶瓷業的歷史演變[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18-22.
[11]柳詒征.中國文化史: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21.
[12]吳錦榮.龍泉青瓷古文獻鉤校[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13]陸羽.茶經[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7.
[14]陶宗儀.南村輟耕錄[M].文灝,點校.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