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偉偉
教育生活化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體現的是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從學生角度切入開展教學活動的理念,帶給學生的是更加精彩、豐富而良好的學習體驗。對高中物理教學而言,教育生活化體現在多個方面,其中最常見也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生活現象輔助教學,通過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種物理現象,為課程教學提供支持與助力。
物理歷來是不少高中學生眼中學習難度大、興致缺失的課程,相應的教學效果難以令人滿意。課程標準背景下,對物理教學質量與效果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傳統教學模式自然無法滿足實際需要,教師應在實踐中探索多樣化的教學優化路徑。其中,合理利用生活現象正是值得嘗試的教學優化方式,其在物理教學中的運用有著多維度的積極意義。
部分學生對物理課程缺乏興趣,不能理解和感受物理的奧秘,進而缺乏學習熱情,學習動力不足,自然難以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借助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各種生活現象,尤其是充滿趣味性的現象,能讓學生意識到原來物理學科蘊藏著豐富的趣味性與可探索性,進而激活他們主動探索與學習的興趣,為教學效果的改善奠定良好根基。
學習難度大是不少學生在物理學習中產生的固有認知,甚至會產生較強的畏難情緒。教師以各種直觀的生活現象輔助課程教學,能以較簡單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知識,也能引導學生進行理實結合的探索與思考,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改善和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借助生活現象為物理教學賦予更加豐富的內涵與外延,不僅能讓教學過程變得更具趣味性,還能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踐進行緊密聯系,有利于他們從不同角度切入進行學習與探索,如此,核心素養培育效果也將獲得明顯改善。
課堂初始階段的教學效果會對接下來整堂課的教學效果產生很大影響。如果學生在課堂初始階段就缺乏足夠興趣,那么他們在之后的課堂學習中往往也難以集中精力、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影響整堂課的教學實效。因此,教師需要重視課堂導入教學,盡量在課堂開始時就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促使他們在興趣的驅動下展開思考。
課堂伊始,教師便通過展示生活現象、引導學生思考、探討生活現象的方式,將學生對各種現象的好奇心與興趣轉移到物理課堂上來,可以不知不覺間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并挖掘出學生的學習動力。借助生活現象進行課堂導入,一方面,教師需要從教學主題與內容出發,挖掘生活中各種與之關聯的現象;另一方面,教師應從學生角度進行考量,充分考慮學生發展規律、興趣喜好等因素,以最適合的方式呈現生活現象。
例如,教學“時間和位移”相關內容時,教師便以生活現象為切入點,帶領學生一起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知識。課堂伊始,教師便向學生展示了自行車和小汽車兩個玩具。教師先用白色與紅色的粉筆分別放在講桌上的兩個位置,然后將小汽車與自行車同時從白色粉筆位置向紅色粉筆位置移動,展示運動相同距離的情況下小汽車更快到達終點的過程。之后,教師再將紅色粉筆從講桌上拿開,把小汽車與自行車同時從白色粉筆位置朝著一個方向移動,展示運動相同時間的情況下小汽車位移距離超過自行車的過程。通過這種以玩具展示生活中常見現象的方式,教師在課堂伊始便激活了學生的興趣,并在不知不覺間融入時間和位移的相關知識,起到了很好的課堂導入作用。
自主學習是新時期高中物理教學的一大核心,體現了以生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也能促進教學效果改善以及學生成長發展。教師要注重轉變教育觀念,準確理解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定位與作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盡可能形成以自身指導和點撥為基礎、以學生自主探索與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打造真正意義上的以生為本課堂,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探究充分理解物理學科的知識要點與內涵。
運用生活現象輔助教學時,教師應充分發揮生活現象對學生的啟發作用,盡量以各種現象為出發點,指導學生進行思索和挖掘,讓他們能真正主動地想問題與解決問題,從根本上改變直接將知識內容傳授給學生的現象。要實現這一點,教師就應以生活現象為基礎,借助具有啟發性的問題、任務等幫助學生思考與探究,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較弱而影響教學進程推進的問題。此外,教師最好能對生活現象本身的啟發性進行挖掘和凸顯,讓學生通過親身觀察生活現象,思考其中蘊藏的物理知識,切實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的激活與培養。這意味著教師既要凸顯生活現象本身的啟發性,又要從適當角度切入,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能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地思考問題和探究生活現象的奧秘。
例如,教學“牛頓第一定律”相關知識點時,教師便利用生活現象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教師從教材出發,借助多媒體視頻展示了公交車緊急剎車的動畫。學生被生動的動畫所吸引,認真觀看動畫,并在觀看完動畫后自行展開討論。教師提問:“人在車上并沒有運動,為什么公交車一緊急剎車,車上的人不管是站著還是坐著都會往前傾?”學生結合看到的動畫,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與探究,并在相互討論中嘗試解決問題。在教材內容與教師啟發的幫助下,學生理解了慣性的含義,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探究“力是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是因為受力還是沒受力?”“慣性是一種力嗎?”等問題。通過這種引導學生基于生活現象展開思考與探究的方式,教師有效構建了以生為本課堂,切實促進了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理實結合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把握知識內容,也能助力學生各方面能力與品質綜合化發展。課程標準背景下的物理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物理實驗教學更是如此。
開展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挖掘和發揮生活現象的優勢,指導學生從生活現象出發進行動手實踐,以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活動開展,以實踐活動支持理論知識的傳授與運用,促使學生在理實結合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把握。同時,教師需積極挖掘生活現象中蘊藏的物理知識,更要探究相應的可操作、可實踐要素,圍繞這些要素合理設計實踐活動方案,引導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去體會、感受和掌握物理知識。
例如,教學“重力”相關內容時,教師便指導學生圍繞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物理實踐。利用多媒體圖片展示生活中常見的物理現象,包括課桌上的一張紙與一塊橡皮擦同時從桌上落下、一個小球從桌子上落到橡皮泥團上、一只貓跳到電子秤上等。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上展示的生活現象后,自行動手進行相應的實踐活動,運用身邊的各種材料嘗試從物理知識角度解釋和還原這些生活現象,并在實踐中深化對重力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把握。
綜上,運用生活現象輔助物理教學,是基于課程標準改善物理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師一定要深化理實結合,充分借助豐富多樣的生活現象,構建更加生動有趣的教學模式,帶給學生更為良好的學習體驗,促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學好物理并實現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