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蛟
(兵團黨校 新疆 五家渠 831300)
1974年信息產業協會主席保羅·澤考斯基在美國提出“信息素養”這一條概念:信息素養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人們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能夠識別所要信息,對信息的質量等進行評估,同時懂得如何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有效的評價和利用并進行知識交流。數字信息素養是指“與數字新媒介交往的能力與理念”,即在如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數字時代,公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利用各種數字來實現需求的一種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法律要求、道德規范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表現[1]。
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框架下,城市居民與農村居民的數字信息素養有較大的差異,因此,筆者在閱讀國內外參考文獻后采用呂洪樓先生在《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民數字素養提升的實踐路徑》中提出的有關“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內涵作為本文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定義:農民數字素養是指在信息網絡時代下,廣大農民能夠在內在心理上接受數字化,外在行為上具備使用電子信息產品、識別和提取數字信息以及利用數字信息獲取物質與精神價值的基本能力[2]。
1.1 數字鄉村建設政策未與農民實際情況相結合。近年來,我國針對鄉村建設,尤其是數字鄉村建設先后出臺了《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為推進和落實數字鄉村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具體的行動方案。然而,這些政策的重點主要是宏觀方面上的,例如側重供給側下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同時強調農業與大數據等技術的融合,但輕視了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培育在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作用,將政策參與者與政策的實施割裂開來。數字鄉村建設政策重宏觀、輕微觀,過分強調數字鄉村建設政策對于鄉村“物質”上的改變,卻忽視作為鄉村主人的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的培育,導致在鄉村,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發展大大滯后于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同時,近年來,由于國家在鄉村大力發展數字鄉村建設,鄉村的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得到完善,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要矛盾也將體現在農民自身的局限上,基于此矛盾,以后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應該更加關注農民信息素養的培育和提升。
1.2 由于農民自身文化局限性導致農民數字信息素養培育進程緩慢
1.2.1 想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振興鄉村,農民作為鄉村的主人,需要與時俱進,學習、掌握新鮮事物,只要這樣數字鄉村建設才能從根本上幫助鄉村實現脫貧。然而從我國目前鄉村教育發展情況來看,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很多農民,特別是貧困山區的農民,仍然處于只能解決基本溫飽問題,沒有辦法供子女上學,盡管國家實施9年義務教育制度,但依然有部分農民家庭的子女沒有辦法接受完整的義務教育。他們要么只上完小學;要么在接受完9年義務教育后,由于父母沒有錢供子女繼續讀高中和大學而輟學;又或者是多子女家庭,大概率受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父母讓男孩繼續讀書,女孩則輟學打工供男孩讀書和減輕家庭經濟負擔。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村受教育水平遠遠低于城市地區,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水平較低,這就導致在數字鄉村建設中,大部分農民不具備用科學文化知識來使用數字化產品的能力。所以,農民自身文化局限性導致農民數字信息素養培育進程緩慢。
1.2.2 我國農村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著不同于城市與外界聯系的相對獨立性。這種相對獨立性表現在:一旦有不同于傳統的新穎力量對聚村而居的鄉村產生沖擊時,鄉村就會出現混亂。所以在面對數字信息技術對鄉村帶來的不同于傳統的變化時,這種新穎事物與傳統產生了“矛盾”,村民便抱著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來對待新事物,村民對數字鄉村這一新穎而陌生的概念缺乏參與其中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傳統鄉土文化阻礙了農民數字素養的提升,進而阻礙數字賦能鄉村建設與發展[3]。
1.3 鄉村不具備培養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環境。由于數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建設數字國家已成為全球共識。我國在實施數字鄉村建設時忽略了影響農民認知的生活環境對于農民數字信息素養培育的消極影響。其消極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3.1 數字鄉村建設是一個漫長的鄉村建設工作,在短時間內不能體現其帶來的積極影響,例如增加農民的收入,所以由于農民在短時間內無法從數字鄉村建設中感受到或者得到現時利益時,農民對于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觀能動性大大降低,在主觀上不重視、不參與到建設中來。
1.3.2 農民受到文化水平的影響,在使用互聯網時目的性單一,僅僅是滿足與親朋好友的日常聯系與農閑時的休閑娛樂,由于使用目的單一,導致農民對于數字技術認識不充分和感受不到數字技術的魅力,從而在對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培育和發展上無法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
1.3.3 數字鄉村建設想要完美地與鄉村相融合,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農民在對新事物出現時會產生濃厚興趣,但在某一個時間點后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數字鄉村建設與農民實際脫鉤,農民從而喪失興趣,致使數字鄉村建設無法達到預期效應。
3.1 數字鄉村建設政策與農民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數字鄉村建設的制定需要政府“因地制宜”“因人而異”。
3.1.1 “因地制宜”要求數字鄉村建設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如經濟發展水平、地理環境、村民受教育程度等來制定和實施。不同地區情況各不相同,在落實數字鄉村建設政策時所需方法和策略都不一樣,只有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才能確保數字鄉村建設在各地都能得到精確地落實,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實現在以數字鄉村建設為背景下農民數字信息素養的培育和發展。
3.1.2 “因人而異”意味著“上層建筑”需要與“經濟基礎——農民”相結合,政策的制定需要了解農民的自身實際情況。農民對于一個新事物,尤其是互聯網等數字信息技術時,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未能達到自行學習、掌握數字信息的水平,這個時候就需要針對農民自身的實際情況在鄉村定期開展數字技術知識的宣傳普及,讓農民不會因為自身文化水平而對新事物怯于了解和學習,進而達到農民基本理解與運用數字技術的目的。
3.2 大力加強農村受教育水平,提倡教育與鄉村根本相結合
3.2.1 鄉村義務教育的普及任務任重道遠,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來實現。首先,需要在鄉村大力宣傳9年義務教育制度,讓農民意識到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國家對于適齡兒童受教育的重視程度;其次,對于非常困難的家庭要給予幫助,不能讓沒有錢成為適齡兒童不能上學的借口。同時對于重男輕女家庭要進行嚴肅批評,糾正其錯誤觀點,讓適齡女童接受法定的教育,爭取讓每一位適齡孩子都有學上、學能上;最后,政府定期舉辦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讓未受過教育或受教育不完整的老一輩接受新的科學文化知識的熏陶,進而提升農村受教育水平,這有助于農民對數字信息技術的理解和學習。
3.2.2 在數字鄉村建設這類新事物與傳統鄉土文化相碰撞時,需要以保護農村地區的本土鄉村性為前提。首先,要重視當地鄉村歷史文化。在數字鄉村建設中需要保護好、延續好鄉村的歷史文化,不能只有數字、沒有文化,只有保護好農民的歷史文化的根,農民才能真正接受不同于傳統的數字鄉村建設;其次,保護好鄉村的自然環境。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犧牲鄉村的自然環境來進行數字鄉村建設是不可取的,這樣只會失去民心;最后,政府要注意鄉土性與現代性之間的沖突,要尋求兩者的平衡點,對農民進行積極引導,讓他們參與到數字鄉村建設中來,努力培養和發展農民的數字信息素養[3]。
3.3 培養農民數字信息素養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確保農民接受義務教育,并完善農民的終身教育體系,為農民接觸新事物提供知識上的幫助,確保他們能理解并學習數字信息技術;第二,激發農民的學習數字信息技術的主觀能動性——讓農民感受到“數字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第三,確保數字鄉村建設能給農民帶來最直觀的利益體驗。
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數字鄉村建設,而數字鄉村建設則是農民數字素養培育和發展的關鍵。因此,想要數字鄉村建設得到完美實施、農民數字素養培育和發展得到質的提升,需要充分發揮農民參與數字鄉村建設的主觀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