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導入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數字化生活理念開始被許多人接受。有人用時間追蹤軟件做學習記錄,有人用電子秤計算每日攝入的食物熱量,還有人在朋友圈中記錄每日閱讀目標……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量化人生目標,精確時間管理可以讓人生具有目標感、掌控感,跟上時代的步伐。但把生活數據化,這種做法也引起人們的思考:難道生活中的一切均可量化?無法量化的人生是否是虛度人生?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佳作展示一
坐看云卷云舒,拒絕數字綁架
◎查夢潔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化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時間要精確到分秒,每日吃的食物要嚴格控制熱量,運動要達到規定的步數和強度……這種精確管理達成目標的方式讓人生具有目標感、掌控感。但是我認為,量化人生并不可取,生活不應由冰冷的數字構成,其本應該是一首詩,需要我們用心去領悟。
量化生活并非一無是處,它能讓不那么自律的人堅持為目標奮斗。但是,許多人就這樣落入了數字化的深淵,努力奮斗的初衷變了味,最終淪為“為了達成而達成”的機械式奮斗。有人每天都規定讀書量,一年下來成果頗豐,自己感到十分自豪。然而,自己當初為什么要讀書呢?讀書收獲了什么?沒有答案。這樣的人僅僅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因達成目標而自豪,實際上卻一無所獲。
生活是一首詩,我們不能將視野只局限于數字,也應將情感注入其中。拒絕量化生活,并不是要放棄設立目標,終日漫無目的地活著,而是要在確定目標的同時,去享受拼搏的過程,去體會收獲的喜悅。
才女武亦姝腹有詩書氣自華,出口成章,卓爾不群。若非她深深熱愛中華古典詩詞,她那五千多首詩詞的積累量從何而來?科學家顏寧被稱為“反卷型學霸”,在求學時就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后來她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一職,轉而去深圳開拓新領域,她自己稱之為“人生的第三階段,自找麻煩”。張桂梅校長多年來把兩千多名大山女孩送入大學,看著孩子們追求夢想、實現夢想是她最大的幸福。這些人在踐行自己的目標時,無一不是把最真摯的情感投入進去,最后收獲了更好的人生。
我們也是時候該好好坐下來,沐浴在陽光中,去欣賞那天空中的云卷云舒了。生活像鞭子,不斷抽打著身為陀螺的我們,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虛度人生,甚至忘卻了自己的本心。每當此時,我們就該尋找自己的初心,擺脫被數字綁架的生活,任云卷云舒,我心不改。
拒絕量化人生,重拾所想,重遇所愛。讓我們在目標燈塔的指引下砥礪前行,終有一天,會如莎士比亞所說:“與時代相遇,正如時代尋覓我們。”
佳作展示二
生活自有本味
◎方 瑜
人生必須量化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理解以真實為本,從這個角度而言,我認為人生無需量化。
生活變幻莫測,適應再突破是不二法門。在感受中傳遞真實,才是生活的本質。量化無疑可以使生活具有目標感、掌控感,可它缺乏對不斷變化的現實的適應。為了完成一個被量化了的目標,我們不得不時刻緊張,即使有其他突發事件,也不能調整節奏。這樣反而容易失去比原定目標更有價值的事物或情感。
電影《小王子》中,小女孩每天對著量化了的日程表作息,這讓她感到壓抑和窒息,然而當她將日程表放下抬頭看窗外時,發現生活真正的快樂不應受制于日程安排。感受生活,撫摩花朵,比在家中讀一百本有關春天的書有用得多。席慕蓉曾說:“我教學生多少種繪畫技巧,教他們多少種寫作手法,都不如帶他們到野外去觸摸真實的樹皮,去聆聽腳踩落葉的聲音。”這種真實的感受是不應被量化的。
量化生活會帶來富有目標感的繁忙。《無問西東》中有一句經典的臺詞:“把自己交給繁忙,得到的是充實而不是踏實。”用各種各樣固定的事情填充生活,每天都在忙碌中度過,會產生“自己認為自己很努力”的錯覺。但事實上,我們失去了理解和體味生活的能力,如同一只裝滿沙子的桶,不管看上去還是提起來都很重,可實際上毫無用處。人生需要的是淡定從容,而不是將自己變成一個執行任務的機器。
量化生活,過猶不及,但計劃生活不可或缺。計劃是人生前進的助燃劑。作為一名高三的學生,如果生活和學習中沒有計劃,便如同一盤散沙,那又如何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與抱負呢?制訂具體計劃,靈活地去完成,才能助力我們腳踏實地地進步和發展。
《論語》有云:“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一切外部的環境、機遇、標準都不是我們前進的決定因素。我們要自己去創造、去感受、去修煉。如此,我們每天都在進步,無論多少;每天都在向前,無論遠近。我們要成為一個自律的人,但是不要成為一個機械的人。
生活多姿多彩,人生不應虛度。陌上花開宜多賞,小橋流水需靜聽。在計劃中感受生活,在感受中理解真諦。不要沉迷于“量化生活”帶來的“成就”,生活自有本味,人生無需量化。
佳作展示三
拒絕量化,道法自然
◎李趙琨
清人張潮在《幽夢影》中有言:“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白晝聽棋聲,月下聽簫聲,山中聽松風聲,水際聽欸乃聲,方不虛生此耳。”古人的生活是閑適的,我們要是從量化的角度去看,便失掉了一切生活意趣。
與其在量化中生活,不如道法自然。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中華文化并不追求對某一個體的極致量化。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古人生活大多道法自然。李太白僅憑一人一馬一長劍,在暢飲中將山河覽遍。他走向了山河,山河也走向了他。一旦被量化,他便要計算今日要行多少路,今夜要飲多少酒。這顯然和李白那浪漫瀟灑的氣度是不符的,反倒像“摧眉折腰事權貴”一般。假使人的生活被徹底量化,那么生活中怎會有樂趣,突如其來的小美好又怎能令人欣喜?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在這樣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有目標固然是值得褒揚的。李賀云:“少年心事當拏云,誰念幽寒坐嗚呃。”可見,未被量化的生活并不影響人們向上向善,但凡事都應有度。“若不過焉則不及”,是柳宗元給我們的提醒。我們的一切活動,既要有一定程度的量化,保持目標的實現,又不能失去道法自然的理念。唯有讓生活富有人文情懷,個體的積極性與創造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被調動,才能立足于這不斷變化的世界中。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始終保持著道法自然的態度,是應對當下的一劑良方。伴隨經濟全球化,許多事物都在量化。也因此,人們的生活總被打亂。徹底量化,能解決世界發展中的問題嗎?這樣的量化發展真的能讓人們掌控一切嗎?這一系列問題都導向一個答案——不能。而換到道法自然這一角度,一切問題便迎刃而解。只要“接受現狀,保持發展”,我們便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所吞沒。
身處這樣一個時代,生活徹底量化是不現實的,唯有回歸自然運轉之中才能與時代擁抱。此刻的我決不愿意成為徹底量化的人,而愿在道法自然中接受時代的改變。我相信,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有目標感、有掌控感的人生。
【本版作文作者系安徽池州市第六中學學生,指導老師:方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