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振友
高考作文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注重對考生素質能力的培養,以及個性色彩的激發。筆者就如何使作文有效并循序漸進地提升,作一些粗淺的探究,供考生借鑒。
學會觀察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作文似乎無章可循、難究其理。考生也常常感到無話可說、無情可抒、無理可寓,為文要么無病呻吟,要么生拉硬拽,要么胡亂拼湊,缺少寫作素材、寫作技巧,更缺少真情實感。羅丹說:“對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善于發現美的眼睛。”考生只有培養觀察生活的意識,培養對生命、自然、生活、社會的感知力,才能感知客觀規律的真、社會發展的善、自由創造的美。“任何看似愚蠢的東西,它一定也有值得喝彩的地方。”(意大利·克雷爾特)沒有發現便沒有珍視,對美好的事物視而不見,自然感知不到其價值。對于親情、友情、愛情,亦是如此。沒有發現,自然不會欣賞;沒有欣賞,又怎能有深刻的感悟?要培養觀察能力,考生就要在平凡庸常的生活中發現詩意的境界、審美的情趣。具體來說,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培養發現美的意識
米開朗基羅將平常的大理石雕刻成《大衛》,牛頓在蘋果落地后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考生要培養善于觀察的眼睛,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朱自清在《背影》中發現濃濃的父愛,魯迅在《一件小事》中發現車夫崇高的品德,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愛的溫馨。考生要從身邊的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從花的香、草的綠中感悟自然,從明媚的陽光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樂,從絢麗多彩的事物中感受到生命的豐富。
2.培養深刻的思考
感覺世界的豐富多彩,體會生活的絢麗繽紛,都需要考生學會思考。創造人的是自然,啟迪和教育人的卻是社會。考生感動于社會中的人、事、物,往往能激蕩內心的揚善溢美的思想情感。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的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考生要在對生命價值的追求中體會美,思考美,養成良好的道德和思維習慣,深入認識生命,理解生活的意義。如此,方能學會因事悟理、由情至理,進而上升到對生命意義感悟、對生活哲理思考,探究社會生活的真諦。
涵蓄積累
“大木百尋,根積深也;滄海萬仞,眾流成也;淵智達洞,累學之功也。”(唐朝·馬總)考生覺得寫作難,是因為生活積累太少。考生要調動自覺積累、有意涵蓄的能力,感知文學藝術的魅力和寫作的樂趣。“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單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從自己肚中抽絲,而應該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來。”(英國·培根)考生不僅僅要積累豐富的材料,而且要學會篩選整合材料,“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具體來說,考生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從書本上積累寫作素材
書本上的知識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教育之于心靈,猶雕刻之于大理石”(美國·愛迪生),考生要善于從書本中汲取寫作素材。古今中外書本中的人、事、理應該成為中學生學習的根本,其中優秀人物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楷模和榜樣,名言警句應該成為我們學習的動力和人生的座右銘。考生要從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崇高的人生觀、健康的學習觀。考生可以從中外名人事例、名言警句中汲取學習的素材、積累寫作的素材,從“程門立雪”感悟尊師,從“鑿壁偷光”學到刻苦求學,從“臥薪嘗膽”品味勵精圖治,從“破釜沉舟”領悟勇于拼搏,從唐宋詩詞中品味民族文化的精魂,從名句名篇中體會中華文化的精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些名言不僅是知識傳承,更是思想傳承。考生當從點滴積累做起,日積月累,培養寫作的興趣。席勒說:“只有恒心才可以使你達到目的,只有博學才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對知識的汲取,當如是。
2.從日常生活汲取寫作素材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考生要從大千世界中感受情趣,從朋友親人那里感受情意,從同學老師的關懷中體會關愛。“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葉圣陶)李賀作詩的錦囊、愛迪生口袋里的日記本、蒲松齡積累素材創作《聊齋志異》、司馬遷注重積累寫作《史記》,看似尋常最奇崛,考生要能從生活中積累各種素材,調動心眼耳口鼻手,去感知真切生活、品味真實生活,汲取生活中的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好。同時,要學會整合素材,將掌握的素材進行篩選、提煉、化用;再根據需要,進行充分選擇、優化取舍,整合出符合要求且能論證觀點和充實內容的素材。
大膽創新
寫作貴在創新,“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考生在寫作中當標新立異、推陳出新,如此才能在發展等級上有較大提升。“文章當出機杼,成一家風景,不可寄人籬下”,而想成就一家之言,須打破舊框架、舊模式,運用新思想、新認識來看待社會生活,展現價值追求和人文精神。在具體的寫作中,考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求新:
1.立意創新
即要有獨到的見解和認識,對材料進行多角度的分析,力求舊中見新、俗中見新、作文時要有求異思維,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審題立意可以突破常規思維束縛,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古人為文,強調“意在筆先”,黃宗羲也認為“每一題,必有庸人思路共集之處纏繞筆端,剝去一層,方有至理可言”,“剝去一層”,確立新角度、新觀點、新認識、新精神,就可以平中見奇、常中出新。
2.材料出新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選材、用材上。作文材料大多是考生平時積累的人、事、景、物、理,考生要在生活、學習中思考,可以舊瓶裝新酒,亦可以新瓶裝新酒,讓材料展現出新意。另外,“每個形象都有各自的生命”(俄國·別林斯基),要想寫出鮮活的形象,考生在選材時盡量選取生活中的自己所獨有的材料。
3.構思出巧
構思是作文的總體設計,能全面檢測考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技能。這就要求考生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思維方式上大膽求異,借助接近聯想、相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來發散思維。二是發揮自身優勢,調動創新思維,選擇適合自己的文學形式來構思寫作。正所謂“人無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變,變中求新”“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朽”,自然中求變化,流暢中求跌宕,方能引人入勝,扣人心弦。
作文寫作能力的提高,思想認識的提高及正確世界觀、人生觀的樹立,都是考生素質能力的體現。“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考生要充分發揮個性能力,提升寫作思維、寫作能力、寫作方法。總之,“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南宋·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