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15日,在湖北武漢市漢陽區,一株540多歲的“漢陽樹”有了新家——漢陽樹公園北園建成開園。“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一邊是古樹名木的蒼翠,一邊是步行街區的活力,歷史與現實交匯相融,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扮靚了城市的風景,也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在福建福州市,不管是修地鐵還是整河道,都把保護古榕樹放在首要地位。歷史上一名太守為緩解當地旱澇頻繁與酷熱而“編戶植榕”,因此,福州也被稱為“榕城”。蒼勁古雅的榕樹,不僅是福州的象征,也內化為當地人的精神氣質。在榕樹下相識、歡聚,成為不少人從小到大的溫馨時刻。
在湖南,省林業局將為23萬株古樹名木逐棵掛上“電子身份證”;湘潭已對全市逾2000株古樹建立檔案、設立柵欄,還樹木一個寬敞、適宜的生長空間。針對一些古樹長勢衰弱、養分不足的問題,研究人員制定了搶救復壯方案,通過防雷、施肥、巡查、會診等方式,守住蔭蔽百年、代代相傳的“一抹綠”。隨著信息化監測、精細化保護的進一步加強,更多古樹名木重新煥發生機。
保護古樹名木,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從樹根到樹冠,昆蟲、真菌、脊椎動物、鳥類等各尋樂土,與樹木相伴相生。一棵棵古樹形成一套成熟的生態系統:樹芯記錄歲月變遷,吐納影響氣候變化,位置指示歷史脈絡……
素材解讀
自古以來,人們對樹木就有著天然的親近和熱愛。保護古樹名木的背后,不僅是珍視與保護“山水林田湖草沙”,更是每個人的鄉愁情思,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從樹木的生機與活力中,我們能讀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哲學,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傳承。
適用話題
生態文明、傳統文化、記住鄉愁、人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