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摘要] 革命文化對于激發學生愛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學革命傳統故事類課文時,教師應把握語文學習的要義,堅持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借助背景資料,縮短時空距離;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情感體驗;實施精準教學,關注語言運用;開展實踐活動,注重知行合一。
[關鍵詞]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革命傳統故事;教學策略
一、借助背景資料,縮短時空距離
革命傳統故事類文本呈現的故事時代較為久遠,學生由于對故事的時代背景缺乏足夠的了解,在認知上往往會產生陌生感,難以從文本中深刻理解文本表達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借助背景資料,縮短學生與文本間的時空距離。
背景資料的引用可以靈活地設置在課前、課中、課后。課前引用相關資料,能夠引導學生了解故事背景,增強學生的歷史感知,為課堂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教師在課前引入當時中國社會的相關史料,讓學生了解中國這段屈辱的歷史,從而為學習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大志愿奠定基礎。課中引入相關資料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難以讀懂的句子,加深對革命英雄形象的感知。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時,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我看到了他那亂蓬蓬的長頭發下面的平靜而慈祥的臉”。為了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感悟李大釗不畏犧牲的英雄氣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用李大釗在獄中受到敵人嚴刑拷打逼問的相關背景資料。課后背景資料的引用則有助于進一步深化革命英雄人物形象,使學生產生對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在教學《梅蘭芳蓄須》后,教師可以提供梅蘭芳的其他事跡,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梅蘭芳崇高的愛國情懷。除了文字資料外,還可以借助相關視頻資源,利用表格、統計圖等多種直觀數據,讓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面貌,促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
二、創設教學情境,增強情感體驗
創設教學情境是指,教師依據文本內容,聯系學生生活,創造性地設計相關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完成相關學習任務,使其置身于文本,從文中的“局外人”轉換為故事的“參與者”,走進人物內心世界,增強情感體驗。具體而言,創設教學情境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是走入文本深處,創設代入情境。在創設代入情境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走入文本深處,化身為文中人物,以減輕學生對課文內容學習的陌生感。如此,學生得以一步步走入文本深處,在情境中積極開展語言實踐活動,深刻地領悟人物形象。
二是步入人物內心,創設對話情境。學生在借助語言文字感悟革命傳統故事人物形象時常常會有一定難度。教師可以創設對話情境,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情境任務,代入文中的某一角色,與文中人物展開對話。基于對話情境,學生能夠借助文本語言,體悟人物內心,品讀文中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
三是跨入社會生活,創設創生情境。隨著時代的發展,革命傳統故事類文章中的英雄人物已經成為革命精神的象征,革命英雄所在的故鄉也成為紅色旅游基地。創生情境指的是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文本內容,設計符合當今社會生活的情境任務,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任務中鞏固課堂所學,深化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創生情境的設計鞏固了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重要知識、方法。
三、實施精準教學,關注語言運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都以語言運用為基礎,并在個體語言經驗的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在教學革命傳統類文章時,教師要避免把語文課上成道德與法治課,不能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大道理,而要做到“文道合一”,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感受人物形象,實施精準教學,注重一課一得。
首先,要牢牢把握單元語文要素展開教學。單元語文要素是單元課文學習的“指南針”。《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編排于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聚焦文中運用點面結合方法的句子,領悟寫法的秘妙,感受五壯士的英雄氣概。
其次,要充分發揮教材中助學系統的作用,讓教學有法可循。助學系統包括預習提示、泡泡語、課后習題等,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起著支架作用。《小英雄雨來(節選)》的第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文中的兩處泡泡語,引導學生運用列小標題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圍繞課后習題一與習題三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雨來為什么被稱為小英雄和文中環境描寫的作用。這樣,后續教學本單元另外兩篇課文時,學生能將所學的方法遷移運用,真正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理想樣態。
最后,要精心設計教學,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語言實踐活動,發展學生的語言智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五年級下冊《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著重品讀描寫毛主席動作、語言、神態的語句,感受毛主席既作為國家領導又作為父親,對毛岸英遺體是否運回國內安葬做出抉擇時的艱難與不舍。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從閱讀走向習作,還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到毛主席偉大的胸懷。
四、開展實踐活動,注重知行合一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其中,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感受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對于革命傳統故事類文章的學習,不僅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品悟英雄人物的偉大品格,還要讓學生將課內外學習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實踐活動。
對于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教師可以基于他們的認知發展特點,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低年段教材中革命傳統故事類文章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擔》《難忘的潑水節》《鄧小平爺爺植樹》等,這些文章都與革命領袖密切相關。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并學習講述革命領袖、革命英雄的童年故事,表達景仰之情。中年段教材中的革命傳統故事類文章有《手術臺就是陣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英雄雨來(節選)》等,這些大多與革命烽火歲月有關。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并講述革命故事、愛國故事,感受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激發對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高年段教材中的革命傳統故事類文章有《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狼牙山五壯士》《十六年前的回憶》等,這些文章都與革命英雄有關。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補充閱讀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創作的文學作品,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世界和偉大人格,再通過班級主題交流會,分享學習心得與情感體驗。通過全周期、多樣態的實踐活動,學生會進一步對革命領袖、革命英雄產生崇敬之情,樹立崇高志向,實現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