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1895年至今,南通歷經120多年的開放發展,已從封閉落后的江北小城到享譽中外的模范城又到光彩奪目的“揚子第一窗口”再到名副其實的“北上?!?。南通經濟從落后到繁榮、產業從單一到完整、交通從“難通”到“好通”,成就斐然。這為今后南通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南通新實踐奠定了強大信心和基礎。
近代以來南通開放發展的歷史脈絡
晚清時期。1895年,張謇籌辦大生紗廠,揭開了近代以來南通開放發展的序幕。
此時期,南通開放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外部資源。在設備上,張謇開辦的大生紗廠從英國引進紡紗機;在技術上,他倡辦的通海墾牧公司從美國引進陸地棉;在人才上,他興辦的通州師范學校聘請日本教員村忠治郎等人任教。二是主動發展貿易。為了振興南通貿易和拓展貿易渠道,張謇積極參加世界貿易博覽會,并展示各類南通產品。他先后參觀日本大阪博覽會,組織參加意大利米蘭博覽會,籌劃舉辦南洋勸業會。在米蘭博覽會上,海門頤生釀造公司的頤生菌陳酒獲金牌獎、呂四同仁泰鹽業公司的精制鹽獲頭等獎。他又在天生港開辟商埠,客商云集。三是打通交通阻隔。為了改變南通交通基礎落后、運輸不暢的局面,張謇系統規劃交通運輸事業。他籌建以南通為樞紐的交通運輸企業,經營內河運輸的大達小輪公司,經營碼頭業務和長江航運的大生輪船公司、上海大達輪步公司,經營長江木帆船運輸的達通航業轉運公司,設立管理運河和船閘的澤生水利、船閘公司。他還疏浚唐閘到天生港之間的運河,并筑成港閘路和城閘路。
民國時期。民國建立后,南通開放發展的速度有所加快。
此時期,南通開放發展仍然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引進外部資源。在設備上,張謇創建的通燧火柴公司從日本、德國引進制梗機、制盒機,軍山氣象臺從英國、法國和德國購入監測儀器;在人才上,張謇興辦的水利工程聘請荷蘭水利專家亨利克·特萊克擔任顧問,南通醫學專門學校聘請德國醫學博士夏德門任教,伶工學社聘請京劇大師梅蘭芳、歐陽予倩分別擔任名譽社長、學社主任,女工傳習所聘請刺繡大師沈壽擔任所長兼總教習。國內外知名學者蔡元培、梁啟超、王國維、杜威等人也都受張謇邀請來南通講學。張謇又選派劉渭清、宋希尚等優秀學生到上海等地、美國等國考察學習,學成后再為南通氣象、水利等領域服務。二是主動發展貿易。張謇在南通設立繡織局、在上海設立海外貿易部、在美國紐約市設立分公司,把南通的繡織品、面粉、棉籽油等產品銷往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為了提高南通知名度和擴大貿易經營,張謇還通過在《密勒氏評論報》刊登“中國模范城”的廣告對南通進行宣傳。至20世紀30年代初,南通進口貨物以米、紙、糖、錫箔、蔴、西菸、疋豆等為主,出口貨物則以棉花、土布及棉紗為主。三是推進交通建設。1921年,在張謇的規劃下,南通基本形成三條干線、五條支線的公路網絡,總里程288.4千米,占當時江蘇公路總里程的66.5%。南通公共汽車公司、通如海長途汽車公司等汽車公司也相繼成立,既利于交通運輸又利于區域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以及人民群眾的共同推動下,南通開放發展穩步前進。
此時期,南通開放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引進外部資源。在技術上,三余棉花良種基地示范種植和推廣國家農業部從美國引進的岱字棉種,全市棉田逐年增加。二是主動發展貿易。至20世紀70年代,南通進口貨物以礦石、木材、化肥、石油等為主,出口貨物則以豬鬃、皮張和棉花為主。這些貨物起先須經過上海港或其他國內海港中轉,隨后逐步直接往來香港、新加坡、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三是優化交通設施。南通開挖疏浚通呂、通啟、如海等河道,并興建涵閘,使境內河道貫通江海。20世紀60年代初,南通港一號客運碼頭、二號貨運碼頭又相繼建成,分別為2000和3000噸級,促使南通港從地區性長江支流小港發展成為長江下游重要干流大港。至1966年,南通港貨物吞吐量達到160萬噸,客運量達到64萬人。四是打響建筑品牌。20世紀50年代,南通建筑工程公司派遣建筑工人參加首都十大建筑施工,以“政治掛帥、勤儉辦企業”的“老八路”作風聞名全國,成為全國建設戰線的一面旗幟。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后,南通開放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南通成為長三角一座新興的現代化城市。
此時期,南通開放發展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引進外部資源。在設備上,20世紀80年代,南通重點發展輕紡工業,并以技術改造為切入點,全面提高產量、質量和效益。如南通第二棉紡織廠從英國、新西蘭等國家引進紡紗設備,建成現代化的棉紡和毛紡工廠;在外資上,南通從1982年開始利用外資,此后逐年擴大,2006年起每年均穩定在20億美元以上。力王、海盟、英瑞、醋纖、川崎等一大批合資企業在南通建成投產,填補了南通部分工業行業的空白。二是主動發展貿易。南通在1985年增加了自行出口口岸,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張,至2012年進出口總值達263億美元,建立進出口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197個,有進出口業績的企業4357家。其中,出口商品以輕紡產品為主,出口空間則以日本、歐洲和美國為主。三是改善交通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南通堅持走以港興城之路,南通港實現了從地方小港向擁有萬噸級、千萬噸級和億噸級大港的“三級跳”,形成了江海河聯通、全天候的長江下游入海口的現代化港區。20世紀90年代,南通興東國際機場正式通航,作為上海國際航空樞紐輔助機場。進入21世紀,蘇通大橋、崇啟大橋相繼建成通車,使南通與蘇南、上海的交通距離拉近。四是擦亮建筑和家紡品牌。在南通各行業中,建筑業最先走向市場,并享有“南通鐵軍”稱號。至2012年,南通市建筑隊伍人數130萬人,遍及22個國家和地區。20世紀80年代開始,家紡業逐漸形成疊石橋和志浩兩大家紡市場以及羅萊、夢潔、凱盛、水星等家紡品牌,產品遠銷南非、東歐、南美、中東等國家和地區,并贏得“世界家紡看中國,中國家紡看南通”的美譽。五是打造開放平臺。南通于1984年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設立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并逐步形成海門、啟東、如皋、如東和海安以及港閘、崇川等各級各類開發區組成的開放平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南通開放發展更進一步,積極建好江蘇開放門戶。
此時期,南通開放發展仍然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引進外部資源。在外資上,南通在“十三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27.69億美元。金光紙業、招商局郵輪制造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2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南通新設或增資擴股。二是主動發展貿易。南通在“十三五”期間境外投資延伸至60多個國家(地區),逐步向新能源、船舶裝備等新興領域拓展。對外承包勞務也延伸至90多個國家(地區),逐步向設備安裝、港口工程和污水處理等領域拓展。至2022年,南通外貿進出口總值約545億美元,出口產品以化工品、新能源、集成電路和紡織品為主,出口市場則以歐盟、東盟、美國和日本為主。三是加快交通建設。南通在“十三五”期末共擁有4個一類水運口岸和南通興東機場一類航空口岸,其中機場已開通10條國際(地區)客運航線和6條國際貨運航線。至2022年,南通貨物運輸量達22749.7萬噸,旅客運輸量達1642.9萬人次。隨著滬蘇通大橋建成通車以及張靖皋大橋、海太隧道、北沿江高鐵三條過江通道開工建設,南通將進一步加快融入蘇南、接軌上海的步伐。四是做優建筑和家紡品牌?!笆濉逼陂g,建筑業在高端建筑勞務市場取得突破,5家企業獲得以色列建筑市場準入資格。至2022年,南通擁有特級資質建筑業企業25家,居全國地級市之首。紡織業已形成涵蓋“織、染、印、成品、研發、物流”的完整產業鏈,產品暢銷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高端家紡規模位居世界第三、中國第一,在國際市場躋身世界“三大家紡中心”之列。近年來,江蘇南通國際家紡產業園又得以成立,并培育和打造“南通家紡”區域品牌。五是完善開放平臺。南通在“十三五”期末已擁有16個省級特色產業園區、17個省級以上開發園區和船舶海工、家紡、電動工具等4個國家級出口基地,并利用進博會、南通江海國際博覽會等平臺,擴大與海內外的經濟合作。
近代以來南通開放發展的輝煌成就
經濟:從落后到繁榮。南通在近代開放發展之前,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家庭紡織手工業為輔的小農生產方式。在自然經濟的影響下,南通落后于已開埠的上海和蘇州。城區荒冢累累,居民稀少,一片荒蕪。唐閘是通揚運河之畔的鄉野荒地,僅有數間茅屋和幾戶人家,一個很普通的自然村落。鹽墾區更是一片荒漠,只有極少數煎鹽灶屋。
晚清和民國時期,南通通過引進設備、技術和人才以及開展貿易和商業活動,促進自然經濟向工業經濟轉型,并在20世紀20年代初形成資本額達2483萬兩白銀的大生資本集團。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城區商賈云集、文教昌隆,同時面積擴大、人口增長。唐閘則形成“五橋”“五街”“百店”的興盛局面,鹽墾區也逐漸興起海復鎮、三余鎮和大豫鎮等一批新市鎮。
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通積極發展生產,大力扶持原有工商企業的恢復建設。改革開放后,南通逐步開展經濟體制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初實現人均工業產值超萬元。進入21世紀后,南通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在200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超千億、財政收入超百億的雙超目標。尤其是新時代以來,南通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個千億級臺階,2020年歷史性突破萬億大關,成為江蘇省第四座“萬億之城”。其中,南通下轄的如皋、啟東、海安、如東、崇川區、通州區和海門區等7個縣(市、區)經濟總量均突破千億元。
產業:從單一到完整。南通地處江海平原,盛產棉花,手工紡織業因此十分興盛。手工生產的土布憑借粗厚耐用的優勢,在東北很受歡迎。清咸豐、同治年間,蘇松土布受太平天國戰火波及,外銷不暢。于是,南通土布獲得了更大的外銷空間和更多的外銷數量,進而形成了“關莊布”“縣莊布”“京莊布”和“杭莊布”等業,聲譽顯赫。不過,外銷的土布基本由山東、南京、上海、杭州等外地客商集散,南通本地人的經商意識則比較淡薄。這就導致南通在近代開放發展之前除了手工紡織業出名之外,其他產業則默默無聞。
晚清和民國時期,為擴大生產規模、解決生產原料、修理生產設備、綜合利用下腳料、滿足貨運需求以及促進資金流通,南通逐步形成了以大生紗廠為核心的產業系統,并大力發展墾殖、冶鐵、服務、食品、電力、通信、運輸、商貿以及金融等產業,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通始終支持產業建設,紡織業和建筑業又走在前列。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南通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和突出創新轉型。至2022年,南通產業發展布局調整為“5+3+3”,即船舶海工、高端紡織、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5大重點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等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5G、物聯網和第三代半導體等3個未來產業,并致力于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交通:從“難通”到“好通”。南通位于長江下游北岸,東瀕黃海,與上海、蘇州隔江相望。這看似優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開放發展之前,卻是阻礙南通發展的重要因素。水上要道只有通揚運河,往來船只以木質帆船為主;陸上要道只有一條驛道,即以通州為中心,東至海門,北往如皋、海安通往揚州。再加上境內港道淺窄、村鎮道路狹小,形成南通交通困難的局面。
晚清和民國時期,南通一方面通過創辦輪船公司、開辟江河航線、修筑碼頭,加強與上海、蘇北之間的經濟聯系,另一方面又通過興修公路、疏浚河道、修建涵閘,改善市內城鎮、鄉村之間的交通狀況。于是,原來閉塞的南通變成四通八達之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南通持續投資港口建設,使得國內外航線增多,客貨吞吐量提高。伴隨著公路里程的擴展和機場的通航,南通逐漸擁有一個水、陸、空立體交通運輸網絡。進入21世紀以后,南通建成通車三條過江通道、正在建設三條過江通道和規劃建設兩條過江通道,將在未來形成“八龍過江”格局。這徹底結束了南通到上海和蘇州之間只有水路沒有公路和鐵路的歷史,并增強了上海和蘇州對南通的輻射。
基金項目:本文系南通市社科基金項目“近代以來南通開放發展的歷史脈絡與經驗啟示研究”(項目編號:2023BNT017)。
(作者單位: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