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受命出征新疆收復國土,之后在新疆通過加強行政管理,推行漢文教化,采用軍事屯墾、民間屯墾、軍民合作屯墾的方式發展經濟。左宗棠屯墾思想在治理新疆的實踐中對穩定邊疆,促進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貢獻,穩疆治疆經驗至今仍然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
左宗棠率軍經四年多的征戰,基本掃除侵略新疆十幾年的阿古柏政權。左宗棠在新疆加強行政管理,向朝廷建議在新疆設置行省,劃分郡縣分區治理,指出在新疆設省分區治理可提高政府各級官員的行政效率,便于加強新疆與內地省份的交流,促進新疆各個地區的開發與建設。新疆建省有利于提升新疆行政級別地位,提高行政官員的從政積極性,加強政治統治。
推行漢文教化,加強行政管理
新疆地域廣大,面對阿古柏政權殘酷統治十幾年留下的殘破城鄉,民生艱難,經濟凋敝的現實,加上官兵與當地民眾在語言交流上有許多障礙,要在當時的新疆提高行政效率困難較多。為此左宗棠在新疆適時加強漢文教化,促進官民親近交流,使官民漸通其情,去其壅弊。左宗棠責成新疆各廳州縣加強漢文教化,做到綱目具而事易舉。加強宣傳政府法律,加強了解地方民情,要求各級地方政府官吏要勤于政事,為民辦實事。
減輕賦稅,推廣種棉,教民養蠶
左宗棠平定新疆后,即在新疆南北兩路,清厘地畝,開征厘金,對當地百姓種糧征收十分之一的稅率,既減輕百姓負擔,又解決了部分軍糧問題。新疆境內可以征收的土特產稅和礦產稅有當地藥材、皮革、棉花、玉石、黃金、銅礦、鋁礦、鐵礦等等。左宗棠還設想將來在新疆建省后,以當地土特產的開發可以增加不少收入,給朝廷節省更多本該調撥給新疆的經費可達上百萬兩以上。隨著新疆不斷深入開發,可資收入的利稅會不斷增加,對朝廷的經費需求自會減少。左宗棠認為在新疆加強漢文教化非常重要,因為新疆是遠離內地的區域,政治和文化教育比較落后,需要通過在民間大力開展文化教育,增進各民族交往,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左宗棠在新疆各廳州縣大力興辦義塾,教民種桑育蠶,設局教民學習繅絲織綢布;還刊發陜儒王心敬著《井泉區田圃田說》,指導新疆農業生產。
精兵駐疆,力推屯田
左宗棠根據歷代治疆經驗教訓,深知治軍要領是士卒在精不在多。經營新疆根據實際情況要重視屯田,多練精兵,減少兵員,可以節省許多軍費。左宗棠主張治理新疆的要務在于大力推行屯墾事業。1881年通過中俄外交交涉收回伊犁后,左宗棠在新疆把主要精力用在大規模實行屯田上,同時在朝廷大力推動新疆建省。面對新疆地廣人稀的現實,左宗棠治理新疆的一項重要舉措是大力興辦屯墾,在新疆各地區因地制宜,在散地招集難民開墾耕種,在沖要之地分駐丁壯,兼開荒種地。左宗棠的屯墾思想源于他出身農民和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的傳統觀念。在其管轄的區域,宜屯墾處便命士兵著手興屯。左宗棠興屯的辦法比較靈活,因地制宜實施屯墾,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
在防守某一地區時不急于用兵,則興兵屯墾。左治下軍隊暫無仗打時,或在等待有利時機時,則安排部眾招民開墾種植各種糧食作物,將來有收成則由官給價收糧,對軍民均為有益。
左軍在收復某一地區時撫輯流亡,督導丁壯及時耕種。官方給以籽種、農具,因地制宜,播種糧食作物。
左軍在收復某一敵方占領區時安撫好降眾和當地百姓,指定荒絕地畝,發給籽種、農具、耕牛,俾自耕自活。
左軍整編部隊時汰弱留強,在軍隊中對于不勝任作戰任務的老兵弱兵殘兵,安排他們在當地務農墾荒,按照兵屯待遇給予相應的政策照顧,耕種時的籽種、農耕器具方面由官方優先借貸發放,糧食收獲后只需繳納相應的糧食抵作官方所貸給的本金即可,多余的糧食可以賣給官府,按照當時市場價格收買,解決好這些精簡下來的士卒。
左宗棠興辦屯墾方式靈活,左軍所到之處,適宜屯墾之區則推行之。在左宗棠所率軍士開展屯墾之區,數年之后,原來殘破地區逐漸復興,當地糧價依次平減。
軍民合作期屯田政策
左宗棠在新疆開展屯墾事業始于哈密的軍屯。當時哈密在戰亂中民間困弊,官軍在哈密籌款籌糧困難。左宗棠為此下令軍隊在哈密屯田以圖解決部分糧食自給問題。左宗棠在開展軍屯時對士兵進行教育和開導,使部下將士明白軍隊屯田的重大意義,讓將士們甘心從事軍屯。實踐證明軍屯在遠離后方補給的情況下能解決軍隊一方面要執行作戰任務,一方面需要籌備軍糧,還要考慮當地民眾的生存問題。左宗棠在哈密提倡在可能的條件下開展軍民合作共同屯田,在解決軍隊部分軍糧的同時也解決當地民生糧食問題。左宗棠在哈密開展軍屯要求官軍愛護當地百姓,不能與民爭利。實施軍屯好處很多:士兵參加屯田,使士卒習慣勞苦,在未來參與打仗時保持勇猛有耐力;同時使士卒避免無戰事時閑下來容易在軍隊中或與當地百姓發生爭端,或者士兵長期閑著身體容易生病等等。
左宗棠率軍進入西北大漠執行軍事作戰任務,考慮到后勤常有補充困難運送不及時到達的時候。左宗棠在進軍西北的軍事生涯中大力提倡軍屯和民屯,而且把軍屯事業委托給可靠的人辦理,講求效率,要求軍隊開展屯田事務時要委派可靠的人辦理,避免出現借開屯田之名白耗官府經費。左宗棠實行軍民合作屯田辦法是充分吸取古今屯墾之有益經驗,并善加利用屯田之策,對未來作戰目標取得勝利和在地方進行有效治理起到決定性作用。
左宗棠在哈密試辦的軍屯和民屯卓有成效后,及時推廣到官軍所平定的新地區。屯墾策略對追剿各路匪眾,平定戰亂,起到了重要作用。左宗棠屯墾政策為平定新疆亂局后的治理提供現成的實踐依據。左宗棠治軍要求士兵戰時能打仗,閑時能開墾屯田。左氏如此治軍有利于軍隊養成良好的作風,平時無戰事,安排士卒修建軍事堡壘,或者閑時開荒種地種菜,避免士卒沒事可做時到民間去滋擾百姓。左宗棠在駐軍地區實行兵屯,撥一定的銀兩作屯田經費,挑選一些愿意耕種的士卒安排他們去開墾荒地種植稼嗇。民屯交由當地地方官員據實籌辦,根據具體情況在兵民合作屯田到收獲時節,除去成本之外所獲得收益由耕種者享有,免收數年的租稅。在屯墾實踐中士卒收入糧食較多,愿意從事屯墾的士卒很多。
左宗棠平定新疆亂局后,在治理新疆實踐中,各廳州縣根據左宗棠的布置開展屯墾事業,實行宜屯宜牧政策。新疆以天山劃分為南北兩個地區,北部地區氣候條件更適合開墾農業,南部地區屯墾之事交由地方官員根據實情開展屯田事宜。到1880年,新疆全區已開墾熟地大為增加,收獲糧食達20萬石以上。
左宗棠在新疆鼓勵兵民興屯可以安定民生,豐富軍隊給養來源。在屯墾實踐中結合各地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的屯墾辦法,如當地流民多,則先給流民發賑銀和寒衣,先安定民心,然后撥款開墾。對于缺少耕牛的地區,左宗棠指示無牛用馬,無馬用騾驢,亦可使駱駝下田。如果某些地方無獸力可使,即命以三人合管一犁。為解決屯墾所需之農具,左宗棠在西北開礦冶鐵,打造農具。為解決屯墾灌溉用水,左宗棠命人開渠、鑿井。左宗棠治理新疆所倡導的屯墾事業對新疆經濟發展影響深遠。
左宗棠實行屯墾主要目的是為保障軍糧供應,在鼓勵種麥、種稻等糧食作物的同時,也告誡部眾注意因地制宜,在水草豐茂的地區鼓勵當地民眾從事畜牧生產造福當地百姓,在適宜畜牧的地方開展放牧事業,政府視情況,對困難百姓予以扶助,目的在于幫助困難百姓通過勞動能夠自立。在新疆許多地區,百姓以畜牧為生活的主要來源,耕稼次之。左宗棠在治理疆新實踐中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宜牧則牧,宜耕則耕。根據新疆不同的地區,在適合放牧的地區多養羊,羊毛可織,羊皮可裘,羊肉可食。
左宗棠治疆理念對后世的啟示
左宗棠在新疆從事屯墾所撥發的經費用于采辦耕牛、籽種、賑濟困難民眾等事項共花銀兩將近三百萬兩。左宗棠實施的屯墾政策對當地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左宗棠重視推行軍隊屯田政策,在實踐中所獲利益良多。其一,軍隊開展屯田之后可以在民間市場上少買民糧,有利于民間糧價穩定。其二,平定某地區戰亂以后招民開展墾殖事業,可使地方民眾衣食有所保障,并能提供一部分軍糧。其三,屯田使當地貧民,軍隊中的冗兵,參與耕作,軍民合作墾殖,實現民糧豐則兵給足。其四,安排駐防士卒課以農事,可免士卒因懶散而發生各種可能的擾民或內部斗毆行為。左宗棠治理新疆期間能夠做到關愛士卒,體恤民情,關注民生,為當地百姓謀發展,圖福利,投入巨額經費為當地百姓生產生活服務,興建義塾,積極推行漢文教化,加強官民溝通渠道,共同推動新疆經濟的發展,為新疆的長治久安做了實實在在的工作。屯墾政策造福當地百姓,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和敬重。左宗棠在新疆推行的屯墾政策對改善當地民眾生活起到重大作用,對新疆之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屯墾政策實現了興邊富民,凝聚民心,加強民族團結協作,為維護祖國邊疆領土主權安全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