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上海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過程中,以中青年文化需求為導向,以上海市民藝術夜校為項目載體,以場所更多元、課程更豐富、師資更專業、管理更規范為宗旨,為市民打造了家門口的文化好服務,探索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新路徑。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文化惠民;市民藝術夜校;總分校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上海市民藝術夜校(以下簡稱“市民藝術夜?!保┦巧虾J形穆镁殖闪⒁詠硎讉€“為民辦實事”項目和上?!吧鐣竺烙媱潯钡闹匾M成部分,自2016年創辦以來,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以下簡稱“市群藝館”)堅持守正創新,強化陣地建設,突出品牌塑造,以場所更多元、課程更豐富、師資更專業、管理更規范為宗旨,為市民提供家門口的文化好服務;以優質的延時服務,推動公共文化場館熱運轉,實現以美育人、以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市民文化素養的新目標。近年來,市民藝術夜校為18至55周歲的人群提供文化藝術普及課程1206期,線上線下參與約45萬人次。
2023年,市民藝術夜校秋季班在開放招生日吸引了65萬人同時在線搶課,143個教學點位、382門課程、近萬個線下學員名額在半小時內幾乎滿額。市民藝術夜校被都市中青年稱為“都市文化的藝術家園”,這個項目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文化報、新民晚報等30余家媒體報道80余次。
一、項目背景
(一)市民藝術夜校是貫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理念的探索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這是新時代全國各級各類文化館要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和歷史使命。全民藝術普及要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要面向全體市民開展藝術普及,對公共文化服務來說,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不斷擴大,如何在服務好老年、青少年兩頭群體的基礎上,補好中青年服務短板,是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市民藝術夜校貫徹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專業化、社會化、全民化的服務理念,積極探索總分校、公益性收費、數字化管理等服務模式,確保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構建覆蓋全市、面向全民的終身教育服務體系,形成開放、靈活、多樣的學習平臺,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
(二)市民藝術夜校的誕生是為滿足市民文化生活之需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呈現多樣化。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市民的文化新需求向品質化、多元化、定制化發展。上海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镜幕A上,需要探索高品質的新項目,兼顧市民的文化新需求。市群藝館在滿足本市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之外,積極探索規范的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模式,通過市民藝術夜校的探索,既培育了文化藝術新人群,又提升了公益性文化服務的質量。其中,公益性收費的探索,在優先保障核心業務的同時,有利于滿足現階段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還可解決財政撥款預算不足等問題,探索出了一條適應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二、具體做法和特點
(一)以文化惠民為重心,堅定文化自信,系統謀劃布局
在市民藝術夜校推進過程中,市群藝館緊抓“三個注重”,從需求導向找“痛點”,不斷優化服務,針對藝術培訓市場中青少年藝術教育火熱,老年大學如火如荼,中青年藝術教育市場份額少、價格高,質量參差不齊的“兩頭熱中間冷現象”,開展專題調研,并創立了市民藝術夜校,于2016年在館內開辟晚間延時開放時段,面向18至55周歲人群開展服務。市民藝術夜校之所以貼合市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不僅是因為在項目實施中注重公益服務低收費,而且還得益于每年在大量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提供精準化供給,目前項目80%的受眾為80后、90后。
自2016年創辦市民藝術夜校以來,市群藝館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專業運作、借鑒市場機制的公益服務模式,結合公共服務的特點,在全國率先推出“公益性收費”的創新改革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師資、平臺管理等經費問題,確保項目可持續拓展和有序推進,也有助于解決以往免費開放帶來的學員“等、靠、要”以及公共文化資源浪費等問題,還能更新市民文化消費的理念,有效調動學員參與的積極性。經過實踐與推廣,市民藝術夜校的新模式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認可。2022年,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財政局、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制定了《上海市公共文化設施收費管理辦法》,明確提出“綜合考慮公共文化設施功能定位、運營收支情況、項目收費合理性、社會承受能力等因素,可以適當收取費用,以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正常運營和可持續發展”,為上海市公共文化設施的收費服務提供了政策支撐。隨著市民藝術夜校社會參與度的不斷提高,市群藝館順應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轉型發展趨勢,根據中青年群體的特點,加強項目服務的數字化探索,打造數字文化館教學管理平臺,設計從課程機構準入、招生報名管理到課程質量監管的一站式線上管理模式,提升了工作效能的便捷性和科學性,同時在內容上推出線上直播課程和云體驗課程欄目,讓中青年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并且讓更多元的專業資源在平臺上提供服務。
(二)以陣地建設為載體,堅持守正創新,守好文化陣地
市群藝館主動對接需求,回應市民關切,針對供不應求的問題,堅持文化自信,在文化館場館建設的基礎上積極打造多元化服務載體。主要工作情況如下:
1.市群藝館探索以中青年為受眾的延時服務模式,打破了以往白天辦館模式,在原有基礎上開辟晚間服務內容,緩解了以往文化館中青年受眾少的問題,也為本市延時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了參照模式。
2.市群藝館積極策劃總分校模式,構建市民藝術夜?!?+16+X”(即1所總校+16個區分校+X個教學點)的總分校體系,充分發揮各區文化館的服務功能,逐步將條件成熟的院團、社區、園區、商圈納入工作范圍。教學點除了文化館分館、街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點位,還全新打造了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公服中心、黨群服務站、專業院團、民辦專業機構、商圈樓宇、企業園區等教學點,實現了藝術培訓項目廣泛延伸,為市民提供就近就便的多元化文化藝術服務場所。目前已覆蓋143個點位,其中專業院團、藝術場館、專業培訓機構等新空間占三分之一,未來將進一步拓展新空間點位,力爭將觸角延伸至中青年的“15分鐘工作生活圈”。
3.市民藝術夜校充分發揮全市專業機構的力量,依托本市院團、協會、場館、非遺資源優勢,進一步挖掘專業資源。例如引入上海評彈團、上?;磩F等專業院團,攜手宋慶齡生平事跡陳列館、世博會博物館、文物商店、木藝博物館等文博場館,吸納上海棋牌院、上濱生活廣場、精武體育總會、萬達瑞華酒店等網紅場館,以此建立資源整合機制,將更多的專業藝術資源轉化為社會美育資源,打造更專業、更具吸引力的課程。在未來的課程設置上,市民藝術夜校將進一步增加課程的多元化,加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類和生活時尚藝術類課程的研發力度,探索Z時代等新生代熱門課程,吸引更多優質師資機構加入平臺。
(三)以品牌打造為目標,樹好口碑,打造流量“引爆點”
堅持內容為王,以名家名師為依托,打造品牌師資庫。2023年,市民藝術夜校與上海教育評估協會合作,加強課程準入審核,確保課程師資的專業性和品牌性。目前已形成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戲劇、曲藝、生活技藝、非遺手工9大門類逾百門精品課程,不少課程講師邀請本市行業專家擔任。例如故事班由上海市民協副主席張紅玉授課,“江南印象”評彈表演由上海評彈團國家二級演員胡文瑾老師授課,“合唱入門”由上海歌劇院組建中青年團隊開展教學,“劍舞”“評彈入門”等課程由上?;磩F、上海評彈團開展教學。據統計,目前師資庫的1200余名教師中,持有中、高級職稱的超過六成。
為滿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夜校還在上海數字文化館開通了80門免費云體驗課程,同步推出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國學、非遺8個門類的線上課程,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見識各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及非遺項目。例如崇明分校開設了該地特色非遺項目“土布與染織”系列課程,帶學員了解長江入??诔缑鲘u的地域文化;楊浦分校將歷史悠久的非遺項目“江灣面花”面塑技藝分享給更多市民;青浦分校的非遺項目“茭白葉編結”課程和普陀分校的非遺項目“竹絲編”課程,帶領學員發掘傳統手工藝的現代實用功能;金山分校開設了非遺項目“金山農民畫”線上教學課程。
市民藝術夜校還堅持專業管理,以機制為抓手,推動項目品牌化管理,結合市場分析,目前項目定位以藝術入門普及為主,重點對零基礎學員進行授課。學員報名均通過數字文化館報名管理,采取身份證實名認證,規定每名學員同一課程每年限報一次。目前還新設置了線上簽到、教學反饋等體系,推出市民藝術夜校管理手冊,課中課后會定期抽樣評估,促進教學管理更加智慧便捷。科學的學制和教務管理,既能惠及更多中青年群體,也能與社會培訓市場形成“錯位”并更好地服務于中青年,推動夜校規范化發展。
市群藝館堅持品牌推廣,以志愿服務為抓手,推動學員成果反哺社會,將夜校工作與志愿服務相結合,重點打造中青年文化志愿者團隊。通過夜校,大批學員走向文化系統的志愿服務崗位,其中70%的市群藝館文化志愿者團隊成員為夜校學員,他們將所學運用于培訓帶班、展覽導賞、藝術攝影、助教等志愿服務,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
(四)以教學評估為助力,推動市民藝術夜校高質量發展
一是做好評估設計。市群藝館與上海市教育評估協會合作,結合夜校特點確定評估范圍,明確評估重點,擬定評估方案。評估重點聚焦于教學點位的教務管理、課程教學質量以及產生的社會效應。
二是打造專家評估隊伍。市群藝館與評估協會定期組織專家培訓,制定專家工作手冊,遴選本市專業藝術、群文、教育、社會管理等領域具有資深教育評估經驗和課程教學經驗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就評估方案和專家工作手冊相關內容開展專家交流培訓和推進工作。
三是加強評估環節,看重評估實效。市民藝術夜校評估強調“精準、精細”。以2023年秋季班為例,評估教學點位143家,抽查149門線下課程,評估分為隨堂聽課、師生訪談、問卷調查和評估報告四個內容,深入了解課程質量、服務水平、教學環境、學員滿意度等多個方面。如圖1所示,線下課程類型包括辦公技能類、表演類、非遺類、競技類、器樂類、生活技藝類、聲樂類、書畫類、武術類、舞蹈類、影音類、瑜伽類、語言類。從總體來看,秋季班課程中的生活技藝類、舞蹈類、書畫類和非遺類課程仍是夜校的主流課程,四類課程數量共計92門,占比62%。
圖1 線下評估課程類型分布
如圖2所示,從評估結果來看,149門線下課程專家評分的平均得分為93.33分(滿分100分),其中辦公技能類和語言類課程評分最高,均為96分,其他依次為非遺類94.79分,舞蹈類94.56分,表演類94.21分,聲樂類94.00分,影音類93.75分,書畫類93.50分,器樂類91.89分,瑜伽類91.80分,生活技藝類91.62分,武術類91.00分,競技類88.00分。從單門課程評分結果來看,評分在80分以下的有5門,在80~90分之間的課程有20門,90分以上的課程有124門。
圖2 線下各類課程評估得分情況
三、存在的不足
(一)課程點位覆蓋面需要進一步拓展
在實施推進和調研評估時發現,近年來市民藝術夜校點位數量較以往雖然有較大增加,但教學點的覆蓋面和品質仍不盡如人意:一是課程教學點覆蓋面不夠廣,目前雖然覆蓋16個區,但毗鄰商圈、新住宅區、產業園區的點位較少,項目在交通點位布局上需要進一步合理規劃,學員參與的便捷度有待提高;二是各區教學點位的分布不夠多元化,部分中心城區學員反映,區所屬教學點位以文化館、文化中心場館為主,藝術新空間不夠,本區域的網紅場館、文化新地標有待進一步被挖掘;三是教學點位內的部分設施老化,要提高設施的配備與課程的結合度。
(二)課程質量監管還須加強
在實地走訪和線上問卷調研中了解,學員建議對教學點和課程內容的統籌管理進行進一步加強,尤其對項目課程的準入、課中、課后的多環節監管。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完善課程準入評審標準,加強課程的專業性;個別機構在師資和管理上,在擴展“量”的同時,更要把好“質”的關,確保課程的高質量;要完善課程的過程監管,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少數教師的教學能力不達標、學員考勤管理還有漏洞、線上簽到管理還需要完善等;要進一步優化完善課程獎懲機制,雖然課程機構總體較好,但也存在個別機構教師教學與課程發布內容不匹配、教師更換頻率高等問題。
(三)課程設計的廣度還須擴大
一是在定位上,項目與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文化需求還有一定距離,要突出上海文旅“都市型、綜合性、國際化”的內在特點,提升市民藝術夜校品牌建設水平。
二是在內容上,課程的豐富度和多元化需要進一步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活藝術領域的課程板塊內容還需要加強,非遺課程的傳承人教師隊伍還需要擴大。
三是在形式上,線下提升和直播互動課程還需要拓展。在調研過程中,87.62%的學員提出希望開設一批熱門提升課程。在線上課程的選擇上,66.38%的學員選擇直播互動類課程。
四、工作建議
(一)拓展點位布局,提升資源配置精準度
在今后工作中要拓展市民藝術夜校點位,與上?!吧鐣竺烙闭n堂相結合,進一步整合本市院團、場館、商圈、協會等資源,加強文旅融合、文商融合,逐步推進夜校點位街鎮全覆蓋;要結合中青年參與培訓的特點,加強點位實施的實效性,在規劃中充分考慮交通、時間、點位特色、課程符合度等多方因素;要加強教學點位交流,以培訓促交流,提升點位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的文化管理綜合能力。
(二)豐富課程設計,推動課程服務多元化
要對標國際化大都市的文化要求,努力豐富課程庫,進一步挖掘上海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時尚文化等資源,提升課程多元化,依托本市院團、協會、場館、非遺資源優勢,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生活時尚藝術類課程的研發力度,吸引更多優質師資機構進入平臺;要設法拓展課程樣式,在線下普及課程基礎上拓寬功能和樣式,打造普及—提升、線下—線上、錄播—直播的多樣式課程;要完善夜校成果交流平臺建設,通過交流演出、展覽、座談研討等方式留下一批夜校團隊和成果。
(三)優化管理機制,推出市民藝術夜校管理手冊
研究并優化市民藝術夜校管理機制,推出夜校管理手冊,制定教學點、教學機構、學員三方管理制度與辦法;加強準入評審,完善評審制度,對師資機構資質、師資、課程、試講視頻、教學計劃等進行多方面考量;整合本市教育評估和志愿者隊伍資源,與上海市教育評估協會合作推進課前、課中、課后的標準管理,招募教育、群文行業文化志愿者配合開展教務和督導工作。
五、結 語
經過近八年的實踐,上海市民藝術夜校項目逐步探索出了現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路徑和新方法,也打造出了一個服務中青年人群的工作平臺。接下來,市群藝館將進一步圍繞上海“社會大美育”的工作要求,拓展總分??臻g,加強專業化管理,做好提級增效,推動項目高質量發展,使之成為優秀的民生工程。
(上海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