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楊利民先生的劇作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聞名于中國話劇領域。本文以楊利民先生的代表作《大雪地》為個案,從現代角度探討其作品的時代價值。通過對劇情、人物及社會背景的分析,展現作品中所蘊含的深刻現實主義精神和對當代社會問題的關注。通過對小人物生存狀態和內心變化的描繪,揭示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與人性困境,引發人們對于個體在社會變革中的角色認知與處境反思。本文旨在通過《大雪地》這一具體案例,探討楊利民劇作在當代社會背景下的現代價值與深遠意義,為中國話劇藝術的發展與傳承提供新的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楊利民;劇作;現代價值
楊利民在話劇作品《大雪地》中對雪景的描寫營造了一種詩性的氛圍[1]p81。在作品中,雪花飄飄鋪灑在大地上,形成一片銀裝素裹的美麗景象。雪景凝結著寒冷但純凈的氣息,給人以清新寧靜的感受。在這片白色的世界里,萬物皆顯得樸素而高潔,仿佛是大自然自己創作的一幅唯美畫卷。通過對雪景的細膩描繪和抒情表達,作品營造了一種超脫塵世的詩意氛圍,引發讀者對自然的敬畏和內心的共鳴。這種詩性氛圍不僅體現在作品的文學表現力上,更是融入了作者對生命、人性、命運等深刻主題的思考和表達,使得《大雪地》成為一部充滿哲理與情感的經典之作。
一、人性探索在《大雪地》中的映射
《大雪地》通過對人性的多維度描繪和深入探索,向受眾展現了一個真實而復雜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每個人物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每段故事都是關于人性的微縮。通過這部作品,楊利民向我們展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引領著受眾一起走進人性的探索之旅。
(一)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要性
雪境作為一種原始而寧靜的自然景觀,為劇中的角色塑造出一種獨特的心靈舞臺,賦予了他們深度的心理內涵。在無垠的雪原之中,人們的心靈經歷了深度洗禮,使他們的真實情感和內心世界得以深刻而純粹的揭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促使人們深刻地體驗到,唯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才能真正獲得內心的寧靜與滿足。雪景的變遷不僅象征著角色生活的跌宕起伏,也深刻映射出社會動態和潮流的演變。在下雪的動態場景和銀裝素裹的靜謐畫面中,人物的情感波動與他們的命運軌跡交織,共同構建出一種別致的審美意境。這段經歷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命運與自然環境的緊密關聯,即唯有尊崇并順應自然規律,方能確保我們在生活的旅程中行進得更為穩健長遠。
(二)人性的美好與復雜
楊利民在長篇小說《大雪地》中精心塑造了眾多的小人物形象,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劉師傅,他的故事情節不僅細膩,更深度地展現了人性的多元與復雜性。劉師傅在工廠中素以技藝精湛著稱,作為資深的技術能手,深得同事們的敬仰和愛戴。在社會變遷和物質誘惑的雙重影響下,他深陷道德抉擇的復雜境地。由于受到物質利益的強烈誘惑,劉師傅遺憾地選擇了背離工廠和團隊,秘密地將寶貴的工廠核心技術出賣給對手,企圖借此謀取個人的奢華生活和顯赫地位。然而,劉師傅的背叛并未如他所愿帶來幸福的轉機,反而使他深陷自我譴責與無盡悔恨的泥沼。他開始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背叛行為不僅對工廠的運營和團隊的和諧造成了嚴重損害,更是在道德和人格層面上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污點。在歷經多次困境與深度自我反省后,劉師傅毅然決然地決定修正他的過失,他勇敢地向工廠管理層公開承認了錯誤,并全力以赴地試圖補償由此產生的影響和損失。盡管他先前的過失難以一筆勾銷,但他流露出的真摯悔悟與誠懇態度,終究博得了眾人的情感認同和尊重。
楊利民在描繪“劉師傅”這一角色時,巧妙地賦予了他深具詩意的性格特質。他面臨物質誘惑的抉擇,這種選擇似乎動搖了他對精神滿足的堅持,從而揭示了人性深處的矛盾與復雜。最終,大眾對劉師傅的寬恕,以及他主動的自我反省,鮮明地展現了人性的光輝,這恰恰契合了中國社會崇尚的“積善成德”的倫理觀念,更為這場大事件增添了一抹富有詩意的溫暖底色。
(三)以人為本,注重精神關懷
黃子牛在劇情中所經歷的悲慘遭遇主要根源于他未能滿足自身的內在需求,以及對個人成長的忽視。初入故事中,黃子牛因杰出的創新能力和積極的事業心備受關注。他曾受到表彰并獲得三等功——他以獨特的方式運用青飼料替代傳統糧食,同時編寫發布了養豬技術手冊。這些舉措體現了他的創新精神和豐富的實踐知識。這些積淀為他后來獲得寶貴的技術培訓資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即使具有才華且對事業充滿熱情,但黃子牛在情感抉擇上沒有聽從內心的直覺,出于“組織”的考量舍棄了心愛的秀玲,選擇和大海有關系的寡婦大翠結合。在兩個關鍵轉折點,他表現出奉獻精神,優先考慮他人需求和團體利益,放棄了個人欲望。這表明,雖然在迅速發展的社會中集體繁榮至關重要,但個人的精神成長和內心滿足同等重要。需要傾聽內心的呼喚,注重個體情感需求,實現身心平衡與和諧發展。
劇中的每個角色都展現了獨特而豐富的個人經歷和情感,這些角色之間的相互交織將故事情節渲染得生動多彩。這種細膩的刻畫提醒我們要以人為本,注重精神關懷。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各自的成長軌跡和情感體驗。通過展示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生活經歷,劇作向受眾傳遞了珍視每個生命的獨特價值的重要性。通過劇中角色的塑造,受眾被提醒要超越表面現象,去深入地了解每個個體背后的故事和情感。這種關懷不僅僅是關注物質需求的滿足,更要關注精神層面的需求。只有當我們真正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內心需求,才能建立起人與人之間更加親密和諧的關系,共同構建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二、無私奉獻在《大雪地》中的流溢
(一)弘揚無私奉獻精神
《大雪地》中描繪的石油工人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對于我們現代社會而言,無疑是亟須大力倡導和頌揚的寶貴品質。在現代社會中,人們時常被功利主義和物質追求所主導,導致個人價值觀偏離,忽略了個人奉獻所蘊含的深刻意義與悠久影響。然而,《大雪地》的人物刻畫揭示了無私奉獻不僅具有倫理意義,更是內在的強大力量,它能夠滋養精神世界,推動個人成長。通過詩歌的意境,作品描繪了獨特的無私奉獻精神。雪的美麗外表不僅令人陶醉,更隱喻了無私奉獻的內在意義。雪的純潔和無私的特性,象征著無私奉獻的核心精神。作者通過描繪石油工人在惡劣環境中的工作,傳達了無私奉獻的真諦,引發人們對于奉獻精神的深刻思考。現代社會亟需弘揚無私奉獻精神,這一精神不僅體現在個人價值觀念上,更映射出社會共同價值的重要性。通過倡導和頌揚《大雪地》中所體現的無私奉獻精神,可以引領人們回歸內心深處的美好品質,推動社會向更加和諧、進步的方向發展。
(二)關注基層民眾命運
《大雪地》通過對黃子牛等人物在社會轉型階段的生存境遇變遷和內心歷程進行詳盡的描繪,關注了基層民眾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作品以深刻感人的筆觸,生動地描繪了角色的多元面貌,并通過場景構建展示了社會變遷對普通勞動者的全面影響。黃子牛在社會轉型時期所體驗的迷茫與孤寂被生動地刻畫,反映了社會變革對個體的沖擊。劇作通過多元角色構成的故事線描繪了社會變遷中的復雜面貌。一些人成功地抓住了時代的機遇實現轉型,而另一些人則陷入困境,努力尋找突破和生存之道。這些敘事交織展示的多元圖景,體現了基層民眾在社會演變中所承受的壓力和挑戰。
《大雪地》作為一部揭示社會變遷對普通勞動者影響的文學作品,在深入剖析時代變遷與個人命運之間的緊密關系方面具有顯著的意義。在當前信息時代的背景下,人們面臨著科技飛速發展的挑戰,同時也面臨著對個體生存狀態的深刻思考。這部作品通過生動的情節和深刻的哲理內涵,引導人們思考如何在變革中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并積極擁抱變化,保持樂觀的心態。社會變遷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而《大雪地》所描繪的時代背景正是這一變遷的縮影[2]p66。作品中展現的普通勞動者在社會轉型期間所經歷的種種挑戰和變化,與當今信息時代中人們面臨的挑戰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正如劇中的人物在面對困境時展現出的頑強精神一樣,我們也需要在現實生活中展現出同樣的堅韌不拔,以迎接社會變革帶來的挑戰。
(三)鼓勵持續學習發展
在楊利民的代表作《大雪地》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終身學習和能力提升這一主題,但這種持續學習與提升能力的觀念卻像是一條隱藏的線索,貫穿于主人公黃子牛的生活經歷和他所處社會的巨大變化之中,以一種潛移默化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傳達給受眾。黃子牛在故事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始終遵從組織的指令行事,展現出普通勞動者的真實本色。盡管文中未深入地描述黃子牛如何不斷學習與提升技能,但通過他所經歷的各種挑戰與逆境,暗示了終身學習和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性。作者通過描寫黃子牛等人物的命運,鮮明地表達了一個觀點,即在當今快速變化的社會中,只有持續學習、不斷提升個人專業技能,才能靈活地適應變革,避免陷入被淘汰的窘境。劇中的每個角色,無論重要還是次要,都通過他們的經歷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在當今充滿挑戰的社會中,只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保持競爭力。作品通過細致地描繪角色的生活和社會變遷,強調了終身學習和持續提升核心技能對于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作用。《大雪地》以其復雜的情節和深刻的主題,引導受眾思考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適應和發展的獨特之路。
結語
楊立民的戲劇作品《大雪地》以其深刻的主題和現代內涵[3]p36,在中國話劇領域中確立了經典地位。這部作品不僅仔細審視了石油開采歷史中的挑戰與歷程,更引發了對個體與環境如何共生與發展的深思。作品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探索獨特機遇的大門,引領我們思考如何在信息時代應對革新與挑戰的同時保持自身的價值觀。它強調了在快速變革的社會中,不容忽視邊緣化群體的重要性,呼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注與同情。《大雪地》的藝術處理方式對現代戲劇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作品巧妙地將詩意情境與音樂化語言相融合,引導受眾進入富含情感與哲思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手法不僅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還讓受眾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主題與內涵。話劇《大雪地》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法揭示了人性與社會的多元面貌,具有深遠的現代價值。
參考文獻:
[1]徐靖軒,王曉玲:《以戲育人美藝并舉——美育視域下的〈大雪地〉實踐創作探析》,《匠心》,2023年第1期
[2]邱遠望:《話劇與散文的合奏——淺析楊利民話劇的散文化特色》,《戲劇文學》,2006年第3期
[3]任金鳳:《楊利民對西方古典戲劇傳統的接受與拓展》,吉林大學,2009年
(本文為2023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沉浸式傳播下主旋律廣播劇的生存態勢和發展路徑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3YSB223。2022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楊立民戲劇作品弘揚優秀龍江精神內涵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ZWE490。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 岳瑩 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