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糧食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備受關注,對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闡述了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現狀,分析了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推廣機制及其實施成效,探討了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具體做法、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為全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大規模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0-03
在農作物生產過程中,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往往可以保證農產品安全生產,可有效保障農產品的品質[1]。
近年來,正安縣堅持“減量與保產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生產與生態統籌、節本與增效兼顧”的原則,探索實施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取得了較好效益,但在某些方面還有局限。
1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現狀
1.1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危害情況
正安縣屬農業大縣,農作物種植面積大,作物種類多,全縣常年病蟲害發生面積大,發生種類多。正安縣2023年水稻、玉米、高粱、油菜、馬鈴薯、小麥、茶葉、蔬菜等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11.17萬hm2,其中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22萬hm2。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6.53萬hm2,其防治面積5.75萬hm2。
水稻“兩遷”害蟲、稻瘟病、紋枯病等水稻重大病蟲害常年普遍發生較重。其中,馬鈴薯晚疫病是正安縣馬鈴薯生產上發生的重大流行性病害之一,連年呈重發生趨勢,嚴重影響馬鈴薯產業的發展。紫斑病、黑穗病、蚜蟲等高粱主要病蟲害逐年加重發生,影響高粱品質和質量。草地貪夜蛾于2019年5月首次入侵正安縣,主要危害玉米、高粱、小麥,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預警的重大毀滅性害蟲之一,隨后在正安縣定殖危害,對全縣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1.2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情況
2019年以來,根據正安縣的農業產業發展實際,正安縣全面推行以“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科學用藥”集成優化的綜合防控技術,大力推廣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的融合應用。經過多年的示范推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應用面積逐年擴大。
2023年,正安縣在水稻、玉米、小麥、高粱、油菜、辣椒、茶葉等作物上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62個,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面積1.04萬hm2,帶動全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推廣應用面積5.13萬hm2,較2019年的3.97萬hm2增加1.16萬hm2。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56.74%,較2019年31.07%增加25.67個百分點。2023年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5.75%,較2019年38%增加7.75個百分點。
2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和推廣機制
通過多年的試驗、示范和推廣,正安縣按照“政府扶持、市場運作、多元主體、專業服務”推廣機制,以“專業化服務組織+公司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基地”的推廣模式,組裝集成了一系列經濟、實用、簡便的全程防控技術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作物為主線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并針對作物生長期全過程中的病蟲害防控,集成了多種植保技術。
2.1 水稻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在水稻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抗病品種、藥劑拌種)+生態調控(稻田養魚、稻鴨共育)+物理誘控(燈誘、性誘)+生物農藥/環境友好型農藥+科學用藥技術,有效改善了農田生態環境,有效控制了水稻“兩遷”害蟲、二化螟、稻瘟病、紋枯病等重大病蟲害。
2.2 高粱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結合酒用高粱種植、有機高粱生產基地認證等,在高粱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抗病品種、藥劑拌種)+物理誘控(燈誘、性誘)+生物農藥/環境友好型農藥+科學用藥技術,有效控制了高粱紫斑病、大斑病、黑穗病、蚜蟲、高粱螟、草地貪夜蛾等主要病蟲害。
2.3 小麥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結合有機小麥試點種植等,在小麥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抗病品種、藥劑拌種)+生物農藥/環境友好型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科學用藥技術,在小麥中后期組織開展“一噴三防”技術,提高了小麥抗病蟲能力,有效控制了小麥條銹病、小麥白粉病、蚜蟲等主要病蟲害。
2.4 馬鈴薯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在馬鈴薯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脫毒種薯、種子處理)+環境友好型農藥+科學用藥技術,有效控制了馬鈴薯晚疫病等重大流行性病害。
2.5 油菜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在油菜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抗病品種、藥劑拌種、稻油輪作)+環境友好型農藥/植物生長調節劑+科學用藥技術,提高了油菜植株的抗逆能力,有效控制了油菜菌核病、油菜霜霉病、菜青蟲、蚜蟲等主要病蟲害。
2.6 茶葉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結合有機茶園生產基地認證、茶葉產品出口等,嚴格茶葉病蟲害綠色防控產品投入。在茶葉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人工除草、冬季清園)+生態調控(茶園套作、茶園生草)+物理誘控(燈誘、色誘)+生物農藥/環境友好型農藥/免疫誘抗劑+科學用藥技術,有效改善了茶園生態環境,保護了茶園生物多樣性,增強了茶樹抗病蟲能力,有效控制了茶餅病、茶樹假眼小綠葉蟬、黑翅粉虱、茶園雜草等主要病蟲草害。
2.7 辣椒綠色防控技術模式
在辣椒作物上推廣應用農業防治(抗病品種、合理輪作)+物理誘控(燈誘、色誘)+環境友好型農藥/免疫誘抗劑+科學用藥技術,增強了辣椒的抗病蟲能力,有效控制了辣椒病毒病、辣椒疫病、辣椒灰霉病、煙青蟲等主要病蟲害。
3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實施成效
3.1 提升了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水平
近幾年,為助力農業綠色發展,正安縣集成以作物為主線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和科學用藥等技術措施。在病蟲防治關鍵時期,優先選擇生物農藥或環境友好型農藥,配套使用高效植保施藥器械,組織專業化服務組織以及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規模推行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技術,有效降低了病蟲危害所造成的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化學農藥使用量,實現了“蟲口奪糧”保豐收。
工作人員在水稻、茶園、辣椒等作物生長過程中安裝使用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風力式捕蟲器、太陽能環衛式自控害蟲誘捕器732盞;在水稻、玉米、高粱、煙草等作物生長過程中推廣使用性信息素誘捕器4.571 3萬套,在茶樹作物生長過程中應用可降解黃板35萬張。目前,全縣已裝備高效植保器械近617余臺,其中推廣使用電動靜電噴霧器592余臺、推車式機動噴霧機12臺、植保無人機13臺。全縣實施綠色防控專業化服務組織6個、專業合作社297個、家庭農場430個,累計開展植保無人機飛機作業0.38萬hm2。
3.2 提升了特色優勢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專業化水平
近幾年,針對正安縣茶葉特色優勢作物,通過實施融合發展示范,扶持一批從事綠色防控的專業化服務組織、公司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推進全縣綠色防控措施落地實施,打造一批高標準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高素質新型職業茶農,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品牌效應,最終實現優質優價、增產增收。
2019年,正安縣以“公司+農戶+基地”模式,在瑞溪鎮、桴焉鎮、新州鎮建立茶樹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基地5個,示范面積3 000 hm2,核心示范300 hm2,
帶動全縣茶樹綠色防控面積9 333.3 hm2。扶持實施綠色防控的公司企業5家,培育新型職業茶農500戶,并創立“正安白茶”品牌。核心示范區關鍵技術到位率100%,化學農藥使用減少100%,示范區農藥殘留合格率100%,茶樹病蟲害總體防控效果81.52%。融合發展示范區茶青平均產量15.23 kg/hm2,農民自防區平均產量13.91 kg/hm2,挽回產量損失1.32 kg/hm2,挽回經濟損失99元/hm2(75元/kg),新增純收益103.2元/hm2。
4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具體措施
4.1 層層落實防控責任
在進行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過程中,正安縣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層層落實防控責任,積極爭取政府重視和部門支持,切實增強綠色防控責任感和緊迫感。將植保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主要糧油作物病蟲害防控能力納入糧食安全考核指標,推進綠色防控工作順利開展,保障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4.2 強化病蟲監測和預警
在進行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過程中,正安縣充分應用現有的監測系統、設備和技術,安排專人負責監測點建立、管理和維護,縣鄉聯合開展監測普查和田間調查。切實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工作,全面、系統地掌握農作物病蟲害發生動態,及時、準確地發布病蟲情報和趨勢預報,為防治組織及廣大農民提供更準確、更可靠的病蟲防治信息,以及指導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準確測報,精準防治”。
4.3 強化技術培訓指導
近幾年,正安縣結合創新創業行動基礎性服務和揭榜掛帥服務、農技服務體系推廣與建設、高素質農民培育、糧油產業發展包片指導等工作的開展,通過舉辦專題培訓、召開現場會議、田間實地指導、發放技術資料等方式,積極開展綠色防控、統防統治、科學用藥等技術培訓指導,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綠色防控意識和技術應用水平。
4.4 多方爭取資金支持
近幾年,正安縣深入開展化學農藥減量行動,結合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小麥“一噴三防”、糧食單產提升行動、糧油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推廣等項目的實施,爭取多方的資金支持,集中打造示范現場,加大新型植保產品、植保器械和生物農藥等物資投入,有力保障了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
4.5 規范農藥市場管理
正安縣認真貫徹落實《農藥管理條例》,切實做好農藥市場的監督管理工作。依法開展農藥經營許可,規范建立農藥進銷臺賬,嚴厲打擊銷售假冒偽劣農藥行為,加大農藥案件處罰力度,規范農藥市場經營秩序,維護農民群眾切身利益,確保綠色防控和用藥安全。
5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問題
經過多年的努力,正安縣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諸多影響和制約綠色防控技術大規模應用的因素,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方面。
5.1 植保力量薄弱,創新意識差
目前,正安縣全縣從事植保工作農業技術人員在崗38人,其中縣級8人,鄉級30人。全縣植保專業技術人員在崗6人,其中縣級1人,鄉級5人。全縣從事植保工作農業技術人員50歲以上19人,其中縣級4人,鄉級15人??梢?,全縣植保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力量薄弱。這主要是由于專業培訓學習機會少,導致工作人員在植保先進技術的認識和掌握方面跟不上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步伐,再加上在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機制探索方面缺乏創新意識,導致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滯后。
5.2 組織規模較小,服務效果差
目前,正安縣全縣從事綠色防控的專業化服務組織和企業發展數量、規模較小。同時,專業化服務組織規模小、專業技術人員少、高效植保施藥器械存量少,統防統治方面作用發揮不明顯,使得其市場化運作更舉步維艱[2-3],進而影響了統防統治效果。
5.3 傳統觀念守舊,防控效果差
部分農民病蟲害識別能力較差,預防意識不夠,習慣于病蟲害發生嚴重后才施藥防治,使用手動噴霧器低效噴霧,甚至會單次疊加使用同效農藥,使得其容易錯過作物病蟲害的最佳防治時期,還會導致病蟲抗藥性增強,進而影響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4]。
6 正安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發展的對策
6.1 提高專項資金投入
在繼續推廣應用好水稻、玉米、大豆、馬鈴薯、油菜、小麥、高粱等糧油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同時,應積極爭取經費,融合多方資金,加大對茶葉、蔬菜、中藥材、水果等特色優勢作物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投入,逐步拓寬綠色防控技術示范領域,增大綠色防控技術應用范圍和覆蓋面積,推進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5]。
6.2 加強植保隊伍建設
鞏固基層植保技術力量,強化植保專業隊伍建設,增強業務知識培訓學習,拓展更新植保專業技術,使工作人員及時了解植保新技術新產品新藥械的應用情況,不斷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在技術融合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為引領帶動全縣綠色防控技術大規模推廣應用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6]。
6.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發揮專業化服務組織的價值,建立并規范市場化運作機制[7]。政府應不斷加大扶持力度,壯大組織規模,多渠道、多方式鼓勵、支持專業化服務組織和新型經營主體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統防統治和代防代治,從而帶動全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的發展。
6.4 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
通過電視、網絡等媒介,以舉辦培訓會、防控現場會、基地觀摩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民技術培訓,向其宣傳、普及主要病蟲識別、科學使用農藥、器械使用維護、綠色防控技術和統防統治技術等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水平[8]。
7 結束語
根據正安縣農業產業發展實際,總結形成了以作物為主線的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模式。通過因地制宜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誘控和科學用藥等技術措施,積極推行綠色防控與統防統治融合技術,可有效控制病蟲危害損失,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力保障糧食安全,促進全縣農業健康可持續發展。針對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正安縣相關部門應提高專項資金投入,加強植保隊伍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對農民進行農業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 陳成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3):133-135.
[2] 李學琳,唐建鋒,談孝鳳.貴州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發展現狀及對策[J].耕作與栽培,2020,40(1):36-39.
[3] 高青宇.安順市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技服務,2023,40(8):97-100.
[4] 李敏,唐建鋒,吳瓊,等.貴州水稻病蟲害發生及防控現狀[J].貴州農業科學,2019,47(8):57-60.
[5] 楊林,龍向祥,段鑾梅,等.錦屏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現狀及發展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7(6):61-62.
[6] 杜玉婕,陳軍,劉芬.遵義市酒用高粱全程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效果[J].農技服務,2020,37(11):97-98,101.
[7] 張莉.安慶市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發展現狀與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20,8(4):79-82.
[8] 莫渟,李俊,張彥,等.揚州市江都區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工作的思考與實踐[J].農業與技術,2020,40(15):89-90.
作者簡介:冉瑞丹(1988—),女,貴州正安人,農藝師,研究方向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