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利用1991—2020年桂林市逐月平均氣溫、日照時數、降水量、相對濕度和風速資料,分析了當地氣象條件,根據溫度、風速和相對濕度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構建了氣候綜合舒適指數模型,得出了全市年內氣候舒適度指數,提出了提高氣象服務質量的措施。
關鍵詞:旅游;氣象條件;氣象服務措施;桂林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3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旅游事業蓬勃發展,人們對養生休閑的服務需求增加,“氣候宜人”的標簽成為更多旅游城市的宣傳亮點。除了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觀和空氣質量等因素,游客的戶外休閑和旅游活動體驗高度依賴于氣候條件,舒適的氣候條件有利于休閑養生,是促進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1-3]。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氣候條件是人們選擇旅居地的首要考慮對象,舒適宜人的氣候也是人們外出旅游或遷移定居的重要考察因素[4]。桂林自古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是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境內旅游資源豐富,同時因其獨具特色的城市魅力,當地政府加大旅游業發展力度,使得全市旅游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因此,通過分析桂林市旅游氣象條件,以了解不同氣象因素對旅游的影響,進而確定當地旅游最佳時間,為合理開發、利用旅游氣候資源提出科學依據。
1 研究資料和方法
利用1991—2020年桂林市逐月平均氣溫、日照時數、降水量、相對濕度和風速資料,選擇統計學方法分析當地氣象條件及其對旅游業的影響。
2 氣候資源分析
2.1 氣溫
氣溫在調節人體體溫方面的作用極為顯著,還關系到人體不同生理功能。因此,由于氣溫會對旅游氣候舒適度產生影響,在外出旅游時需將其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有關研究表明,人體感覺最為適宜的氣溫在17.0~28.0 ℃之間;而人體感到冷涼甚至寒冷的氣溫在17.0 ℃以下;人體感覺到偏熱、炎熱、悶熱甚至酷熱的溫度則超過28.0 ℃。
1991—2020年桂林市多年平均氣溫為19.5 ℃,其中年內氣溫以7—8月份最高,月平均氣溫均達到28.4 ℃,而1月氣溫最低,平均氣溫為8.4 ℃(表1)。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氣溫分別為19.1、27.8、21.3、9.9 ℃,除了冬季,桂林市全年氣候較為溫和,再加上當地植被覆蓋面積較大,其夏季氣溫不高,有利于開展登山休閑旅游活動。
2.2 日照時數
太陽作為天然的光源,也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太陽光除了加快綠色植被生長發育,確保樹木草地茁壯生長,還能起到抗病殺菌的作用。適宜的太陽輻射可使人體組織細胞快速激活,提升人體新陳代謝能力,增強肌體免疫力,對人類健康較為有利。冬季日照可提高環境亮度和溫度,提高人體舒適度,有益于人體健康和旅游活動的開展。因此,旅游目的地的光資源也屬于重要的旅游氣候資源。
1991—2020年桂林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409.8 h,年內日照時數以8月份最多,達到197.2 h,占年日照時數的14.0%,2月份日照時數最少,只有52.2 h,占年日照時數的3.7%(表2)。通過對四季日照時數進行分析,桂林市春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46.3 h,占17.5%;夏季為491.1 h,占34.8%;秋季平均日照時數為460.2 h,占年日照時數的32.6%;冬季平均日照時數為212.3 h,占15.1%。年內日照時數以夏季最多,其次是秋季,而春季和冬季日照時數相對較少,春季日照時數較少可能與春季天氣多變,冷空氣活動頻繁有關。桂林市冬季晴朗少雨,秋季天高氣爽,比較適宜旅游。
2.3 降水量
適宜的降水量可起到滋生萬物的作用,還能塑造地貌景觀。降水能起到凈化空氣的目的,提高空氣濕度,提升游客的舒適感。針對部分特殊景觀,降水可使觀賞效果增加,而大多數情況下,游客并不希望旅游期間出現陰雨天氣。降水量和降水日數會直接對當地旅游業產生影響。
1991—2020年桂林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 987.2 mm(表3),其中年降水量的最大值為3 012.0 mm(2015年),最小值為1 254.3 mm(2011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4倍,說明桂林市降水量年際變化波動幅度較大。桂林市年內降水分布不均的特征較為明顯,主要表現為春夏季降水量偏多,而秋冬季降水量偏少,每年4—9月份的降水量是全年降水量的75.0%。桂林市春季降水偏多,日照偏少;夏季氣溫偏高,日照充足,雨水集中且強度大;秋季以晴朗天氣為主,同時伴隨著秋旱和高溫天氣,一旦冷空氣向南方地區轉移,將會有連續的陰雨天氣出現,甚至有寒露風天氣;冬季以晴朗天氣為主,降水較少,空氣較為干燥。由于桂林市降水主要在汛期出現,其他季節的降水對旅游的影響不大,且夏季以午后陣性降水為主,持續時間短,不會對游客觀光活動產生太大影響。
2.4 相對濕度
人體熱代謝與水鹽代謝受空氣相對濕度的影響較大,在氣溫過低或過高時表現得最為顯著。空氣中相對濕度較低,則表明外界水分蒸發速度較快,會增加人體的散熱量,反之亦然。研究表明,空氣濕度為60%~70%時對人體來說比較適宜;若相對濕度超過80%,加上高溫天氣,這都會影響人體汗液蒸發而破壞肌體熱平衡。
1991—2020年桂林市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3.4%,年內各月平均日照時數在65.1%~81.1%之間,其中10—12月份的平均日照時數在65.1%~66.7%(表4),對人體來說較為適宜;而6月份的平均相對濕度在80%以上,對人體的影響更加明顯。桂林市春、夏、秋、冬四季相對濕度分別為78.3%、77.8%、67.7%、69.9%,秋冬季節的相對濕度比較適合開展旅游活動。
2.5 風速
在風冷效應的影響下,若大氣環境偏熱,人體對熱的感知度會下降,若大氣環境偏冷,人體對冷的感覺更為明顯。1991—2020年桂林市年平均風速為2.2 m/s,年內各月平均風速在1.6~2.7 m/s之間,尤其是12、1月的平均風速最高,達到2.7 m/s,6—7月的平均風速最低,只有1.6 m/s。從季節分布來看,風速由大到小表現為冬季gt;秋季gt;春季gt;夏季。桂林市四季風速不大,旅游過程中出現大風天氣的概率較低,比較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3 氣候舒適度指數
由于人體舒適度受溫度、風速和相對濕度的共同影響,這里結合陸鼎煌指數的舒適度指數計算方法,構建氣候綜合舒適度指數模型:
SI=0.6×|Tm-24.0|+0.07×|Hu-70|+0.5×|V-2.0|
其中,Tm月平均氣溫(℃);V為平均風速(m/s);Hu為平均相對濕度(%);SI為人體綜合舒適度指數,表示實際舒適度偏離最佳舒適狀態的程度,SI數值越大,說明氣候越不舒適。根據以上公式計算桂林市1—12月的人體舒適度指數,并根據氣候舒適度指數等級劃分標準(表5),得出人體舒適度指數。
由表6可知,1991—2020年桂林市每年4—11月份氣候舒適度指數不足6.55,人體感覺最舒適,說明該時期有利于開展旅游活動。
4 桂林市氣象服務措施
(1)拓寬旅游氣象信息發布渠道。桂林市氣象部門應拓寬旅游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可以通過LED電子顯示屏、微博、微信、QQ、抖音等途徑將旅游氣象信息及時傳遞到游客手中,確保游客在短時間內獲取到旅游氣象信息。
(2)加強氣象部門與旅游部門的合作。桂林市氣象部門應與旅游部門加強溝通協作,在主要旅游景區增設氣象觀測站,加快旅游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和平臺建設;加強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防御;開展重點旅游景區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制定重點景區氣象災害風險目錄。旅游部門可以結合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結果,制定精確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并建設災害避險場所[5-6]。
(3)合理利用氣候資源。對桂林市旅游氣候資源進行深入分析,同時將不同季節和地形的氣候差異結合起來,積極開發現有的氣象風景旅游資源,將定量分析與定性檢驗結合后,積極評價還沒有開發的旅游氣候資源,在開發新景觀和新景點的同時,詳細論證當地獨特氣候特點,以充分發揮旅游氣候資源的優勢。
(4)開展調研,完善氣象服務手段。桂林市每年夏季天氣復雜多變,氣象服務需求大。氣象部門需根據旅游變化特點,開展調研工作,了解實際需求,完善氣象服務手段;與景區相關管理部門實時加強天氣聯防,重點做好短時臨近預報服務,第一時間發布氣象信息。
5 結論
(1)桂林市全年氣候較為溫和,加上當地植被覆蓋面積較大,夏季氣溫不高,對于大部分旅游活動的開展較為有利。
(2)桂林市降水主要在汛期出現,其他季節的降水對旅游的影響不大,且夏季以午后陣性降水為主,持續時間短,不會對游客觀光產生太大影響。
(3)桂林市四季風速不大,出現大風天氣的概率較低,比較適宜開展旅游活動。
(4)桂林市每年4—11月份氣候舒適度指數不足6.55,人體感覺最舒適,說明該時期對于旅游活動的開展較為有利。
(5)為加快桂林市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可通過拓寬旅游氣象信息發布渠道、加強氣象部門與旅游部門的合作、合理利用氣候資源等措施提高當地旅游氣象服務質量。
參考文獻
[1] 鮑美香,趙平偉,楊文平,等.云南省臨滄市臨翔區旅游氣候資源分析[J].中低緯山地氣象,2018,42(4):69-73.
[2] 文雯,劉自牧,袁夢,等.金堂趙家鎮旅游氣候資源適宜性分析[J].科技與創新,2021(3):16-17,20.
[3] 高文波,何鵬,林正雨,等.氣候變化背景下四川省熱量資源時空變化特征研究[J].農業大數據學報,2020,2(1):60-69.
[4] 夏大偉,袁秀,吳丹,等.花溪區旅游氣候資源適宜性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20,59(22):44-48.
[5] 程佳,蒯志敏,王俊.蘇州市太湖地區旅游氣候資源分析及氣象服務方案[J].現代農業科技,2010(11):302.
[6] 侯亞紅,息濤,徐方姝,等.遼寧避暑旅游氣候條件分析和氣象指數研究[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8,41(4):34-40.
作者簡介:譚宇(1990—),女,廣西桂林人,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應用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