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各地的林業生態環境建設步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現代林業規劃管理也取得顯著進展。然而,在現代林業規劃管理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林業產權模式單一、林業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林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林業規劃管理人員缺乏職業素養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地林業單位完善森林資源培育的監管制度、加強生態補償資金投入、提升林業規劃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以及強化林業規劃管理機制。通過科技興林、優化林業經濟結構、實行分類經營和管理模式,促進現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可持續發展;林業經濟結構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5–0-03
在當代林業管理中,除了日常管理、林木護理和人工林種植等基礎工作外,還需要貫徹動態化發展理念和綠色生態建設原則,以全面提高林業資源的利用效率。結合我國國土空間規劃方案,各地林業單位不僅要考慮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還需根據當地林業規劃管理需求,構建綠色生態化空間,促進經濟社會和林業的可持續發展[1]。
1 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存在的問題
1.1 林業產權模式單一
我國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存在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林業產權模式過于單一。盡管我國的林地主要歸國家或集體所有,但在大部分地區,林業規劃管理卻仍采用家庭承包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導致林業規劃管理所獲得的經濟利益直接流向個人所有者,即農戶。這樣一來,農戶掌握了林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卻也間接影響了林地的流轉效率。因此,難以在現代林業規劃管理中廣泛推行集約化經營模式[2]。
1.2 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不足
盡管我國擁有廣闊的森林面積和豐富的林業資源,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森林資源消耗量不斷增加。林業資源的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不合理,有可能導致資源枯竭,嚴重浪費森林資源。目前,很多地區在林業資源規劃管理方面仍采用過時的方法和手段,不利于實現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也可能阻礙林業資源替代工作的進行[3]。
1.3 林業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目前,我國對林業資源的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已受到高度關注,針對林業資源開發利用,政府提供了資金、政策、技術等全方位支持。然而,我國的林業資源管理涉及范圍廣泛,不同地區適宜生長的林業苗木種類繁多,這使得林業從業人員面臨著繁重的苗木管理和養護工作。更為關鍵的是,許多地區缺乏專業的林業管理基礎設施,導致林業資源規劃管理的工作效率低。同時,各地政府對林業規劃管理的資金投入也較為有限,難以滿足各地區對林業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4-6]。
1.4 林業規劃管理人員專業能力不足
隨著林業領域的不斷發展,各相關單位和部門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出發,考慮如何確保林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和合理利用。然而,目前大部分地區的林業規劃管理人員缺乏專業素養,缺乏專業的技能培訓,導致他們無法確保林業規劃管理的專業性和有效性。有些工作人員甚至無法準確辨識苗木品種或了解相關的林業資源,更無法開展科學的資源規劃和管理工作[7]。
2 現代林業規劃管理的策略
2.1 完善森林資源培育的監管制度
在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制定科學的森林管理計劃,以確保林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性,這是保護林業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在實踐中,林業單位需要創新現有管理體制,整合市場、技術和林業管理等要素,制定科學的規劃管理方案,確保林業管理維護工作有效進行。通過科學的林業管理計劃,各項工作能夠得以順利開展。
首先,林業單位應主動積極地調查周邊林業資源的培育情況,要求工作人員整理調查結果整理并呈現清晰的表格,并向上級部門匯報。為進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上級領導應邀請專業林業規劃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制定更完善的監管制度。
其次,各林業單位可以建立官方網站上的反饋渠道,以激勵當地居民積極參與林業監管工作。通過發布獎勵措施,居民被鼓勵及時報告企業或個人濫伐森林資源的行為。一旦發現此類違規行為,居民錄制視頻并上傳至官方網站反饋渠道,林業單位將根據砍伐行為的嚴重程度,對相關單位和個人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此外,政府部門應根據林業資源開發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保護與培育制度,要求遵守相關法規,按照規劃管理內容做好資源開發和森林培育工作。各地區應落實林業規劃管理責任,追究問題責任人,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提高管理質量,促使單位和個人自發保護林業資源,防止資源失衡情況[8]。
最后,各地林業單位可以根據當地經濟條件,開發生態度假景區和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為當地林業經濟開拓新的發展渠道,持續推動當地林業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在實踐中,各地林業單位需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制定統一的區域責任體系,確保工作人員清晰了解自己的職責,并通過完善的監督機制保障林業管理規劃工作的順利進行。同時,要實時監督森林計劃管理的執行情況,促使工作人員自覺遵守監督規定[9]。
2.2 加大生態補償資金的投入
隨著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林業資源的科學管控與合理利用成為重中之重。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可為生態環境的復原與保護奠定基石。同時,需構建一套全面科學的制度機制,以便更加精準、系統地規劃和管理林業資源。而要實現這一目標,持續且充足的資金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在此基礎上,為確保森林生態系統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林業單位應積極探尋多元化的資金來源。與周邊具有社會責任感且資金雄厚的知名企業合作,為林業規劃管理注入更多的資金。此外,還應充分利用國家的降稅優惠政策,進一步激勵企業加大資金投入,以實現雙贏。地方林業單位應著眼于激發內部團隊的工作熱情。通過提供薪資補貼、績效獎金等實質性獎勵,表彰在工作表現卓越的員工,激發其他員工投身林木的管理與維護工作,從而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確保林木得到高質量的維護與管理。
2.3 提升林業規劃管理人員的職業素養
現代林業規劃管理人員承擔重大責任,必須具備廣泛且深入的知識和技能,以做好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等方面的工作。這要求他們必須持續不斷地進行自我提升,通過參加各種培訓活動,汲取行業領軍人物的前瞻經驗等,努力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以從容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林業管理挑戰。
各地的林業單位應積極肩負起人才培養的重任,定期組織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專業培訓活動,邀請林業專家學者傳授林木流通管理、森林火災的預防和應對策略、病蟲害的有效防治等核心專業知識,以確保管理人員能夠全面、深入地掌握林業管理的各項專業技能。在培訓過程中,專家學者應向學員們分享最前沿的林業理論知識,指導他們回顧并鞏固林業管護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旨在通過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教學方式,幫助管理人員深入、透徹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此外,林業單位可利用終端設備等現代科技手段,向管理人員推送電子版的培訓課件,讓管理人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合理、高效地安排學習進度。
而為了確保培訓達到預期的效果,林業單位應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對工作人員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評估。通過詳細分析考核結果,及時發現管理人員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這種以考核促進學習的方式,將提升林業規劃管理人員的整體職業素養,為現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可靠的人才保障。
2.4 建立生態性林業生產系統
在現代林業規劃管理中,必須重視生態林區的建設。要根據當地情況制定科學的管理規劃,包括積極推動生態型林業生產系統的開發,改變傳統單一化的林業產業結構。在建設生態林區時,必須貫徹可持續經營的理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旅游資源與林業資源保護有機結合,鼓勵相關人員開發多樣化的林業產品。同時,要充分發揮林業資源的觀賞和社會價值,以提高整體生態型林業生產系統的運用水平。
生態林區的建設不僅僅是為了經濟發展,更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可以實現林地的多功能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林業資源的產值,還能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生態林區的建設也可為當地社區帶來就業機會和經濟收益,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在推動生態林區的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制定和執行,確保生態林區的建設符合相關環保標準和生態保護要求。同時,要注重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不斷提高生態林區管理水平,保障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 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3.1 利用科技發展優勢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加強科技興林,為現代林業建設注入科技力量。首先,要建立健全的科技創新體制,緊密結合當地市場需求,鼓勵本地企業積極研發先進科技,以推動林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當地經濟和社會帶來雙重效益。通過提升林業生產力,引領林業向數字化轉型,并利用先進科技手段提高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水平。
其次,要推動林業科技體制改革,將科研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確保科技貫穿林業生產全過程。科技人員可采用技術承包、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方式,提高林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
最后,要深化林業基礎研究,利用先進科技實時監測森林生態系統,優化良種壯苗和樹種結構,以科技手段提高良種林木培育的存活率。同時,傳統木材加工和制造領域也需要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為木材工業發展注入科技動力,充分挖掘木材和林產品的經濟潛力。
3.2 優化林業經濟結構
在現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必須對目前的林業經濟結構做出調整,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在第一產業方面,需主動適應市場需求,重點發展短周期工業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同時積極培育有價值的經濟林。在第二產業方面,應積極推動新產品研發,向著精細加工轉型。在第三產業方面,則可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重新規劃生產力布局,
及時淘汰落后的業態,拓展新興產業,以促進林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此外,在林業工業產品結構優化過程中,應專注于精深加工和優勢產品的研發,充分挖掘木材林產品的經濟潛力,擴展林產品工業產品供應鏈,增強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鼓勵林業企業調整資產結構,督促員工積極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市場,以提高產品研發的技術水平和精細化程度。
3.3 實行分類經營、分類管理
在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和可持續發展中,林業單位應該積極推廣分類經營和管理模式,根據不同用途和經營目的進行精細化管理。這意味著需要對林業經營管理體制進行創新,根據因類施策的原則進行調整。例如,可以將以生態保護作為主要目標的森林規劃為公益林區,而將以經濟利用為主的森林規劃作為商品林區。
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已劃定為公益林區的管控,嚴禁隨意砍伐或破壞生態公益林。要求相關工作人員扎實開展林業資源規劃管理、開發利用以及保護工作。根據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標準,當地林業單位還需要科學規劃適宜的林地和空地,迅速擴大森林植被的面積,同時結合當地情況調整林分結構,以恢復并發揮當地林區的生態功能。
3.4 樹立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觀念
粗放型管理模式限制了林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工作,對可持續發展的林業規劃管理構成了一定障礙。近年來,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林業生態保護工作,并為現代林業規劃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各地林業單位在實踐中不僅需遵守國家政策,還需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林業規劃管理工作,并樹立現代化管理思想。此外,借助新媒體加強宣傳,加強基層群眾對林業生態資源保護的重視。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對于國土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需要科學決策,各級管理者需明確責任,做好生態公益林的經營規劃,并選擇適合的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其公益性價值。管理部門需與相關部門合作,建立監督機制,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在建設林業規劃管理體系時,應解決管理不到位、落后理念等問題,充分利用生態公益林的作用和優勢,確保建設效果。單位和部門應完善規劃管理流程,配合教育宣傳,促使當地群眾自覺參與維護與管理。成立專門執法隊伍,利用獎勵措施激勵執行工作。同時,帶動全社會建立生態公益林保護意識,為生態公益林提供足夠的人力支持。在建設過程中,貫徹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建立科學管理機制,確保生態公益林的建設環境得到維護。
4 結束語
近年來,社會對森林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使得相關林業單位必須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針對現代林業規劃管理中的問題,需要制定統一的監管制度,全面監控林業資源的培育情況。同時,為了支持現代林業規劃管理,需要提供充足的生態補償資金,并定期組織工作人員參加相關培訓活動。通過確保所有林業管護人員掌握最新的管理知識和技能,推動我國現代林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單麗娟.地理信息系統在現代林業中的應用[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3,52(9):134-136.
[2] 宋林林.大連普灣經濟區林地資源保護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2023.
[3] 湯魁光.做好現代林業規劃管理推動現代林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林業產業,2023(4):62-63.
[4] 馬甫林.以林業技術創新為抓手推深現代林業產業[J].中國林業產業,2023(2):52-53.
[5] 王雯.現代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政資源管理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24):51-53.
[6] 張明君.試論現代林業育苗技術的重點與造林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2):235-237.
[7] 魏春光.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及營林生產管理分析[J].新農業,2021(21):33-34.
[8] 朱超.現代林業育苗栽培管理技術運用探究[J].種子科技,2021,39(19):103-104.
[9] 靳水棉.現代林業造林方法對生態公益林管理的影響研究[J].林業科技情報,2021,53(3):45-47.
作者簡介:馬志程(1983—),男,甘肅廣河人,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種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