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從鄉土建筑整體聚落的系統性研究到系統性鄉村建設的設計,社區營造的方法和視角可以為當下的鄉村振興建設設計發展出一種可行的途徑。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實踐,基于“人氣”提升出發,闡述了建筑師在鄉村鄉土社區振興中可參與設計的系列社區硬件對象,為鄉村振興大計中設計師下鄉提供了一種參考。
關鍵詞:社區設計;樣板社區;集聚人氣;文旅空間
0 引 言
20 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先生提出“用鄉土建筑研究代替民居研究”[1],并每年帶領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的一個本科畢業設計小組組成鄉土建筑研究團隊,對選定的一兩個鄉土聚落進行深入的研究,包括測繪、田間采訪、文獻收集和論文寫作。研究的對象從民居建筑擴展到整體聚落布局、風水格局、居住建筑、禮制建筑、寺廟建筑、商業建筑、公益建筑、文教建筑、工農業生產建筑等等,每種類型又分成子系統。研究基于建筑學、建筑史學的方法,引入社會學、民俗學等關聯學科,為中國的鄉土聚落貢獻了一批璀璨的研究成果。后來在羅德胤教授等的領導下,在繼承鄉土建筑研究的基礎上,在保護研究的同時研究鄉土建筑的活化利用,使其邁向鄉村振興大潮。筆者作為1997 屆清華大學鄉土建筑研究小組成員,有幸參與其中(圖1),而參與其中受到的影響,甚至改變了筆者近三十年來的職業設計生涯。
從事十多年的景觀設計之后,筆者在2015年左右重新介入鄉村建設及設計服務。面對在城市化大潮中逐漸凋敝的鄉村,筆者提出“人氣是我關注鄉村建設的首要出發點”,從社區再造的角度出發,從整體聚落中人的各種需求入手,在社區空間里不受規劃、建筑、景觀、室內、標識等專業限制,在有限的時間及造價投入內呈現一個可讓鄉村再度振興的“樣板社區”。回過頭來看,這種設計介入的角度和方法,其實是受到陳志華、樓慶西先生等關于鄉土建筑聚落研究的深刻影響。
1 社區內涵及鄉土社區現狀
“社區是由各種各樣的個人在某一般地點組成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人口集合,……社區還意味著一個人群居住的場所并且反映某種生活方式,例如農業社區或者捕魚社區、鋼鐵生產城市或大學城。”從這些定義來看,社區概念強調的是人、場所和生活生產方式。如果我們想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區,就必須認真考慮社區居民的價值觀、生活習慣和目標[2]。
20 世紀80 年代至今,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伴隨著的是城市化大踏步前進的過程,如今65% 左右的城市化率,對鄉村產生了巨大影響。當筆者在2015 年進入鄉村建設設計領域的時候,我們看到全國各地的鄉村,尤其是北方鄉村,面臨著大范圍空心化的境況。由于很多學校及醫療點的淡出,以及完全靠農業種養殖無法支撐村民的收入需求等原因,很多建設得非常好的鄉村,里面人煙稀少,多數只剩下老人和婦女,還有部分學齡前的小孩(圖2)。社區定義中最為重要的“人”這個因素的減少,使進入鄉村設計(尤其是掌握空間及場所設計手段)的我們面臨著“到底設計什么”的追問。
2 基于“人氣”的鄉土社區空間設計探索
顯然,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到底設計什么”這個問題,還是得回到“人”這個最基本的要素上來。在筆者理解的“村”概念里,村里的人們是一種“熟人”關系。而隨著工業化社會生活模式的到來,村里人們與外界交流及候鳥式換居的頻率越來越快,“熟人”社區開始“陌生人化”。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婦女及幼兒人群,其實也讓鄉村內部的“人氣”在逐漸散失。因此,我們在鄉村的設計,更多地是從“人氣”的聚集和再建為目的,從“樣板社區再造”和相關提升人氣的公共性空間入手,用最小的介入,去達成鄉村“人氣”回暖的目標。
2.1“樣板社區”的規劃和再造設計
我們借鑒了當下城市房地產銷售中“樣板區”的做法,在鄉村振興空間改造中提出了“樣板社區”的概念,企圖在一個小型樣板區域內,完善一個能充滿人氣的可作為發展參考的“社區種子”。在這個小區域內設計和改造的對象,包含一個“人氣社區”所涵蓋的住宿、餐飲、交通、休閑、生產、生態等功能,設計的范圍,不限于規劃、建筑、景觀、室內、標識、策展、業態策劃等專業界定,一切都圍繞著“人氣”的營造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我們在山東淄川洪山鎮東莊村的振興改造就優先發展了這樣一個“樣板社區”。
基于前期的多次調研和團隊內部及與村民干部的討論,把東莊村村內核心地段的一片廢棄民房區域劃定為改造設計的“樣板社區”,并將有關在家養老的老年住戶置換,另蓋養老區,實施一種“以房養老”的空間產業振興模式(圖3)。“以房養老”的意思,是將已經無人常住的或只有老人居住的閑置半閑置房子院落置換到村集體合作社里,老人們另用村內集體建筑改建的養老院(有老人食堂、游戲休閑設施),而將原來的閑置院落進行改造升級為民宿、工坊等對接外來消費的可經營設施,這些經營所得再反補到村民養老費用里。在現狀的幾個民宅院落區域內,我們利用政府有限的資金,規劃了5 套民宿院落、一個工坊、上中下3 個公廁、一個多功能游客中心和一個餐飲中心,以及打通了相關院落的交通路橋、建造了景觀平臺標志物等。我們進行了全過程的設計,包括家具、標識標志、布草等的選定和設計。因此,在短暫的半年時間內,實施完成,就馬上進入了接待營業狀態(圖4)。
一個微型的“樣板社區”就像一個活態嫁接體一樣,一種“陌生人半陌生人社區”植入原來的“熟人社區”中,作為一個鄉村新社區的樣本,對整個村莊的發展振興開始產生有活力的影響。因為有了對外的接待能力,外來的人群開始進入這個原來只有本地人群的村莊社區,形成了“人流”的互動。相比原來只有本地人相對靜態、老氣的氛圍,外來人流的介入,村內每天的“人氣”就顯現出了活力,我們可以看到,這種“人氣”的變化,是一個村莊得以振興的征兆。
2.2 提升鄉村人氣的公共性空間設計
經過不同地區多個村莊的改造設計,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可以提升鄉村社區“人氣”的設計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對鄉村社區振興所需要的動力、自信、IP、文化認同等,有其各自不一樣的作用。
2.2.1 村標——讓每個村莊有自己的獨特ID
村標,是一種標識,代表這個鄉村社區共同體的某種氣質,具有獨特性、文化認同、“精神堡壘”等特點。在以往的傳統鄉村中,這種“村標”是在時間長河中沉淀下來的,一座塔、一個亭、幾棵大樹都成為這些村社共同體中的“村標”。
在我們再建的鄉村社區空間中,諸多村莊,往往沒有類似的“村標”,普普通通,開車路過都不知道來到了哪里。因此,在這種鄉村里進行再建設計,“村標”成為一種必要建立的項目。我們希望通過村標的設計和建造,檢驗施工隊伍的水平,培養施工隊伍的技能,再建新老村民對村落社區的精神認同、身份標識及文化自信,在景觀上再立風景標志,讓鄉村煥發新的活力。
筆者率領實踐團隊,在山西、山東、廣東、河南、廣西等地的鄉村改造中,結合鄉村社區的歷史文脈建筑特點及振興愿景等元素,設計建造了一系列的村標。
山東淄博土峪村村標,是在村口山谷田地里的石造“土”字形,因為村名為“土峪”,村內石頭房子很多,還有一個不小的教堂。因此,結合這些元素,一個“土”字形的構筑物立在田中,莊稼植物長高時,“土”字下面一橫被淹沒,形成一個十字架,暗指了村內的教堂文脈;上面石頭中間前后各放置一個筆者手書的“峪”字。直白“土峪”村,為這個村莊社區呈現了一個簡單易懂且被認可的標志物(圖5)。
在廣東清遠英德市的西牛鎮,則在進入鄉村片區的一個廢棄岔路上,設計了一個“牛”的形象標志物,層疊的人字屋頂跌落下來,底下是可讓人們休憩的拱廊,“牛頭”的地方放置著專為本鎮設計的“西牛”LOGO,外觀形象抽象為一頭倔強前行的黃牛(圖6)。
瑤族村落的廣東連南渦水村村標,則把瑤族的長鼓和油紙傘合并為一個亭狀的構筑物,八角的長鼓柱體上雕刻著村莊文化文字,屹立在兩河交匯處。也因為直白淺顯,這些村標在剛建起來時,就獲得了包括村民及外來人群的高度認可(圖7)。
2.2.2 鄉村舞臺——集聚人的場所
表演、開會和一些活動的儀式,往往需要一個舞臺空間,這是我們可見的某些特定時間“人氣”集聚的場景。一般的傳統村落中,往往也有戲臺和廣場空間,生產隊時代還有每個隊的禮堂等空間,在節慶、紅白喜事、大事開會及看露天電影等社區生活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隨著個體經濟的發展,原來這些公共空間被挪作他用或消亡了。而我們注意到的,從留守婦女業余廣場舞、平常社區文化活動到到訪村內的人們的聚集晚會,都需要一種“舞臺”空間去承載這類活動,讓“人氣”在這種空間里凝聚而生出來。
在不同的鄉村,筆者團隊根據每個村莊的不同條件和環境設計建造了一系列的鄉村舞臺,并命名為“共生鄉影”舞臺。有結合稻田及廣場的廣西靖西雷屯舞臺(圖8),有結合山谷地勢磚砌的山東淄博東莊舞臺(圖9),有結合村名“山”字和鳳凰山展翅飛翔般的山東淄博周村區山頭村舞臺(圖10),有結合公廁及更衣間的山東淄博土峪村舞臺(圖11),有結合跨河橋梁而做的廣東連南渦水村舞臺(圖12)。
2.2.3 公共廁所——回應“自然的呼喚”
英文the call of nature,字面意思,好像是“自然的召喚”。其實本義是“上廁所”。因此,進入鄉村,特別是原來簡單結構的鄉村,我們首先做的一件事情,是響應大自然的召喚:建廁所。
作為人之“三急”之一,上廁所是人每天要做的事情。但大多數原來的鄉村,每家每戶各有自家的廁所,作為有機肥回收的小財產庫,方便存取,尿糞往往露天開放,即為旱廁。因此,以往鄉村中上廁所蚊蠅亂飛、臭氣熏天、下腳困難等印象,給人并不美好的記憶。而建造一兩個干凈明亮的公共廁所,毫無疑問,是連接鄉村與城市,提升鄉村人氣活力,開啟鄉村封閉系統的一種正確打開方式。
筆者團隊在山東淄博幾個村莊,利用本土的材料:石、磚、木等,分別設計建成了幾個鄉村公廁,結合地形和所在位置及采光、風景等元素,設計的公廁外形有折板形(圖13)、半圓形(圖14)、方形(圖15)等。土峪村的一個公廁還與舞臺結合在一起,在平面上共同構成一個圓形,為這個有教堂的“石頭村”提供了人氣收聚漸旺的公共場所(圖16)。
2.2.4 民宿——遠方的客人留下來
根據“時間就是金錢”說,客戶在哪個地方花費的其個人時間,可成為那個地方的收益。人氣漸散逐漸凋敝的待振興鄉村,非常需要外來人口的到訪參與,在這些鄉村投入他們的時間。因此,建設能讓外來人群留下來過夜住宿,花更多“慢時光”在村里的民宿綜合體,是鄉村振興中常見的一種業態置入方式。
民宿綜合體,得要根據來訪客人的行為模式改造修建。除了睡覺,還有聚集聊天、看書喝茶、手工、遠程工作、吃喝燒烤、發呆娛樂……,在現有的原鄉土空間里改造出滿足這些活動所需的空間場所來,為原來的鄉村社區帶來新的活力。
民宿綜合體近年來在各地建設數量較大,各種經營方式也層出不窮。筆者團隊在不同鄉村也有設計建造,如淄博東莊“以房養老”的“東籬大院”民宿小聚落(圖17)、淄博東東峪村散落在村內不同位置的“叮咚小院”等(圖18)。
2.2.5 公共建筑——社區人們集聚的空間
適應時代發展的高品質公共建筑及其附屬場所,也是鄉村振興提高人氣的一種改造設計對象。在原來只有熟人社會的傳統鄉村社區里面,植入既可以讓村內社區人員閑暇休閑娛樂,又可以對接外面陌生人群的開放性公共空間,挖掘文化與生態的潛質,為更美好、更宜居、更和諧的鄉村之振興提供硬件的支撐。這種公共建筑空間可以鄉村咖啡館、圖書館、黨群活動中心、游客服務中心、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等形式出現,可改造原來位置就很好的廢棄校舍、廢棄禮堂等,也可以找地方新建。
筆者團隊在廣西靖西市的雷屯村,注意到村口一塊原來養豬圈牛放柴火的地方,由于種植機械化、養殖集中化、炊事燃氣化等新生產生活的出現,該地方逐漸歸于廢棄,而位置卻是在村口村中心重要位置上。因此,結合地形設計了一個三層的公共中心建筑,首層有開敞的廊子和公廁、小活動室等,二層有餐廳廚房等多功能空間,三層是小型的圖書閱覽室,以一種謙遜開放的姿態植入房屋密集的社區空間中(圖19)。
2.2.6 鄉村樂園——獨樂不如眾樂
由于醫療點、學校的逐漸淡出,當下鄉村里最讓人感到落寞的,是日常在鄉村社區空間里能跑能跳熱鬧的小孩幾乎沒有了。更多的是學齡前的幼兒和老人,鄉村成為沉默的鄉村。少年青年人群,往往代表了希望和未來。如何在空間設計上關聯少年青年?如何讓最為活躍的年輕群體,在沉寂的鄉村里發出歡快的聲音?我們想到的,是開放的、日常的鄉村樂園。
筆者團隊在山東淄博山頭村邊,設計建成了一個樹林下的樂園。本來想象中使用這塊樂園的人群是小孩青少年,想不到,最后是全齡人群最喜歡去玩樂的地方。八九十歲不能劇烈運動的老人,也喜歡到樂園坐著看別人玩,臉上洋溢著久違的燦爛笑容。在鄉村自然環境中輕松的氛圍下,這樣的樂園甚至吸引了近鄰村莊和遠在城區里趕來的人群,在這里玩樂,小孩甚至不愿離去……因此,我們將其命名為“同樂園”。由樂園發出的歡聲笑語,響徹村莊街區,帶來了久違的“人氣”效果(圖20)。
2.2.7 導引標識——引入文化氛圍
現在的鄉村,正在或者已經往半熟人社區方向發展。因此,在現代鄉村里面設立標識系統,形成一套能讓陌生人快速識別社區內空間方位、標示空間文化內涵等內容的指示標識,就顯得很有必要。就如傳統建筑中牌匾對聯的作用,一套好的導引指示系統,實際上也使空間的文化內涵得到豐富延展。
筆者團隊為不同的村莊設計了獨特的LOGO及指示系統。比如山東淄博東莊村的“東福來”LOGO 及導引系統(圖21)、廣東英德西牛鎮的“西牛”LOGO 等(圖22)。從村民、外來人員等的反響來看,這些項目在重塑鄉村社區文化、引流鄉村社區人氣等方面有積極的作用。
鄉村作為一種完整的聚落社區,其需要挖掘和完善的系列項目系統還有很多。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傳統的相關項目需要更新,新鮮的相關項目需要創造。“以人為本”,鄉村社區的所有建設,肯定是圍繞著本社區發展振興的相關人群需要來進行的。
3 基于“社區”概念的鄉土文旅空間設計探索
從“人”的角度出發,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可以以一種社區的形式出現。因此,在鄉土空間的文旅項目中,我們也用“社區”的概念,去實現文旅空間的內容及布局。
在甘肅康縣吳壩村與福壩村之間,因為已有“一帶一路國際美麗鄉村大會永久會址”及青龍山旅游度假區的開發建設,筆者團隊設計了一系列建筑空間和景觀生產場所,其底層不變的初始概念,就是“社區”。內容上有游客中心(圖23)、觀景平臺(圖24)、兒童樂園、民宿酒店群、非物質文化表演餐廳、步行商街、茶馬古道博物館、茶田、茶室、工坊等。在形態上,呼應山水地勢,結合文化詩意,設計了“筆墨紙硯”“蛟龍出淵”“龍門客棧”“茶馬互市”等讓大眾簡明易懂的建筑和空間形象。從水邊到山上,從居住到游玩,我們希望整體上讓它形成一個“社區”,一個可居可游的文旅社區(圖25)。
4 結 語
社區的建造和再造,離不開社區內部人的溝通和意愿,人們的相互關系和意愿是社區營造的“非物質基礎”;相應地,社區內的景觀和建筑空間,是社區營造中重要的“物質基礎”。在地鄉土社區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相應的景觀和建筑空間進行更新和創造來達到同步適應;另外,鄉土社區里面蘊含的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和配套的景觀建筑空間模式,也可以啟發相關的鄉土文旅空間設計思路的發展,為更好的人的使用空間設計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陳志華. 中國鄉土建筑[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1.
[2] 肯尼斯B 霍爾JR, 杰拉爾德A 波特菲爾德. 社區設計: 關于郊區和小型社區的新城市主義[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9.
SYNOPSIS
Exploration of Rural Design Based on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Musheng Fang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empowermen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publicspace to enhance vitality in rural development,encompassing elements such as rural stages, publictoilets, guesthouses, public buildings, rural parks, andguiding signs. It emphasizes the significance of stagesas a space for performances and various activities,fostering the gathering of people and boosting vitality.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toilets is highlighted as aresponse to the call of nature, serving as a connection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resenting a correctway to revitalize rural areas. The paper also coversguesthouse complexes, public buildings, ruralparks, etc., employing open design approaches tointroduce new energy and attract external populationsfor the rejuvenation of rural areas. Guiding signsare underscored as a means to introduce a culturalatmosphere, using logos and directional systems fora quick spatial recognition and enriching culturalconnotations. Overall, the paper advocates a peoplecentric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needs of thecommunity to drive the design of rural tourism spaceand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