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速,鄉村地區的建設與城市逐漸接軌,現代建筑材料在鄉村建設中無序使用,導致鄉村風貌混亂成為當下鄉村問題的集中詬病,以致地域特色消弭。本研究以當下西安鄉村地區若干典型村莊為調查對象,以建構理論為基礎,從建造邏輯、組織形式及文化屬性三個方面對當前建筑材料應用所帶來的風貌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更新策略,以期實現現代建筑材料應用視角下的鄉村風貌優化目標。
關鍵詞:鄉村風貌;現代建筑材料;建造邏輯;組織形式;文化屬性
0 引 言
建筑材料是構成建筑的物質基礎。中國傳統建筑材料的地域特征、建造技術耦合禮制文化、地理氣候等因素,讓鄉村風貌能夠長久地保持和諧統一并呈現鮮明的地域特色[1]。不同于傳統的營建邏輯,在現代鄉村的營建活動中,村民因材料使用的自由裁量,且現代建筑材料打破了時空限制,在缺乏管控與引導的情況下,以低成本為建造邏輯廣泛運用于鄉村建設中,造成了視覺效果的違和與錯亂,導致了鄉村風貌混亂。本研究嘗試結合建構理論,突破圖像式審美及經濟技術至上的思想,回歸材料本身,探討現代建筑材料在鄉村應用中的風貌問題。
1 現代建材使用造成的風貌問題
本研究通過對西安市域鄉村地區的典型村莊(不包含城中村)調查,歸納由現代材料使用不當所引起的鄉村風貌問題。西安市是國家中心城市,也是關中平原乃至西北地區唯一的國際化大都市,其鄉村現代化程度高,風貌突變顯著,村莊數量眾多,作為應該率先實現鄉村振興的大都市邊緣區,研究該區域現代材料使用導致的鄉村風貌問題具有迫切性和代表性。
1.1 材料風格趨近
西安鄉村的現代建筑材料以水泥、金屬、涂料、瓷磚為主,材料使用和風格形象呈現出相似性。在村民建設新房的過程中,傳統的磚木、土木老房子被拆除,轉而建設現代風格的樓房,住宅以磚混結構為主,層數普遍為一層或兩層,院落布局大體一致。隨著現代建筑材料的普及,傳統建筑普遍被現代磚混房替代,使得村莊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地域特色也逐漸消弭,關中地區不同地域的村莊建筑風格極為相似。
1.2 結構構造混亂
現代建筑材料能夠承載更大跨度和更復雜的結構形式,但這些設計如果沒有妥善地融入鄉村環境,會破壞鄉村整體的和諧與建筑的比例感,造成視覺上的混亂。西安鄉村的現代建筑結構主要以磚混結構和輕鋼結構為主,這些結構使得鄉村建筑能夠有更多樣化的設計和更大的空間,然而,這也導致鄉村出現了一些風格迥異的現代建筑,其規模和風格與周圍環境形成了突兀的對比,影響鄉村的整體和諧?,F代建筑構造技術在鄉村建筑中的應用改善了建筑的舒適性,但在使用中往往欠缺與地方氣候和文化的結合,導致呈現出的結果不盡如人意。
1.3 外在形象失序
在城鎮化的浪潮下,現代建筑材料快速入侵缺乏防御機制的西安鄉村,村莊建設效仿照搬城市建設模式,鄉村建筑呈現出失序的狀態,嚴重影響了鄉村的人居環境和外部形象[2]。村民之間相互攀比,出現比高加建、比大私建及比洋亂建等行為,破壞村莊格局與街巷界面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導致鄉村風貌雜亂無章。現代建筑材料的顏色和紋理與傳統鄉村材料的自然色彩和紋理往往存在差異,融合度不高,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建筑材料能夠呈現各種質感融入鄉村環境之中,但當下仍以最粗暴的方式出現在多數西安鄉村之中,例如大紅墻、花瓷磚及洋欄桿等,與鄉村的自然質樸風格形成強烈對比,影響鄉村整體的視覺和感官協調性。
1.4 鄉土文化流失
隨著現代建筑材料的普及,傳統的建筑材料和工藝被邊緣化甚至被忽視,這不僅意味著傳統風貌的消失,還包括相關的手工藝技術和文化記憶的流失。在西安鄉村的建設中,村巷廣場過度水泥硬化、馬頭墻屢見不鮮以及各式粗糙的仿古建筑都使得生態營建的智慧、就地取材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消失殆盡,這也是城市文化荒漠化對鄉村地區的影響最為顯著的體現。建筑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承載者,當鄉村建筑開始大量使用異質的現代材料時,削弱了建筑對鄉土文化的反映和傳承,導致文化身份的模糊和弱化,也影響了鄉村的凝聚力和村民的身份認同。
2 建構視角下現代建筑材料應用問題分析
在建構的視角下,從建筑材料到具體的建筑形態,需要考慮3 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是如何建造,其次是材料如何組織,最后是如何融入文化特性使得建造成為“詩意的建構”,現代材料的建構邏輯應該是力學、美學以及人文價值共同作用的結果[3-4]。
2.1 建造邏輯層面
2.1.1 建筑材料性能發揮不充分
建筑材料的性能發揮不充分,會直接影響建筑的安全性、舒適性及耐久性等,進而會從內到外地影響鄉村風貌。鄉村中常用的水泥、涂料及彩鋼瓦等,因施工簡便和經濟實惠等優點被廣泛采用,但是想要達到好的效果則對工藝有著較高的要求。在鄉村匠人施工的過程中,往往缺少對材料的特性、施工的標準以及環境的變化等因素做充分的考量,這都會導致建筑材料力學性能的降低,完工不久后出現各種問題。例如,在水泥應用的過程中,經常因為原料配比不當,影響材料的強度和穩定性,造成脫落、斑駁、鼓脹、開裂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影響建筑美觀性與物理性能;在外墻墻裙貼瓷磚與窗洞周圍粉刷涂料時,往往忽視洞口四周集中應力的影響,造成局部出現裂紋和瓷磚脫落現象(圖1)。
2.1.2 對結構與構造美學的忽視
材料的結構與構造是建筑表達的一個關鍵環節,在談到材料的美感時,村民只關注其最直觀的視覺效果,卻常常忽略其結構與構造美。結構與構造的美與整體外觀的美應該是高度和諧統一的,建筑結構與構造的美感會直接影響建筑的美觀性,傳統民居的藝術本質就是要表現出建筑結構的美感,就像關中傳統的房屋,在使用木材建造的時候,也是通過對梁柱的精妙詮釋,讓人們感受到木構建筑的精致和藝術價值。當下西安鄉村對于結構與構造的認知仍停留在安全層面,以房屋不倒為前提條件,對正立面外露的結構采取掩蓋的方式,山墻面則更加不管,這一現象不僅是西安鄉村材料應用方面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鄉村的問題(圖2)。要知道在建筑物中,結構與構造表達所傳遞出的真實的建構邏輯和精致的營造技術,是鄉村風貌表達中最重要的一環。
2.2 組織形式層面
2.2.1 局部與整體不協調
在西安鄉村更新的過程中,缺少對村莊整體風貌的把控,跟風模仿、簡單復制的行為讓局部與整體發生沖突,造成新舊風貌的對立。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是建筑形式美普遍適用的組合規律,在單一材料應用時,組合邏輯缺乏創意,基本單元過于單調,當多種材料組合應用時,村民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搭配,缺乏設計感,與鄉村環境相沖突。西安鄉村中不乏看到藍色和紅色的彩鋼瓦狗皮膏藥似地粘在屋頂(圖3),使得材料與空間的比例尺度失衡,鄉村建筑雜亂無章。
2.2.2 材料知覺體驗紊亂
現代建材進入鄉村,忽視了原來材料的肌理、色彩和形式特點,簡單隨意組合和大面積覆蓋的粗暴行為,都造成了鄉村材料知覺體驗紊亂。材料是物質性的,在特定的空間中,它們的相互作用能夠營造某種氛圍,從而改變人對物質實體的感覺[5]。材料的知覺體驗是由材料的形狀、色彩和肌理之間相互作用共同體現的,現代鄉村沒有對整個村莊的建筑材料進行統一規劃設計,使得建筑之間缺少聯系,部分材料顯得格格不入。部分村莊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時,為了快速完成任務,選用涂料對村莊建筑進行大面積粉刷,原本的材料肌理被覆蓋,甚至一些保留的傳統建筑也難以幸免(圖4)?,F代建筑材料粗獷式的介入方式,并沒有體現出其現代、干凈和明快的視覺效果,反而導致鄉村風貌的更新步履維艱。
2.3 文化價值層面
2.3.1 文化符號語言濫用
對傳統文化不假思索的拿來主義,是鄉土文化流失的重要原因。傳統的符號語言應用在建筑中,人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背后所存在的歷史價值與文化,但是直接照搬挪用只會導致地域文化的喪失。在西安的鄉村建設中常常會使用現代建筑材料模仿傳統木構建筑的形式,并在民居的外觀中融入羅馬柱和寶瓶欄桿等歐式元素(圖5)。這類建筑更多地注重建筑形象上的特征表達,而沒有真正接觸到傳統符號語言所包含的區域獨特的文化內涵、空間和技術。對表皮粗淺的模仿并不具備普適性,并且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和物力。這些表皮的符號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也不大,事實上是地方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現,是一種深層的文化身份的迷惘。
2.3.2 心理需求與價值沖突
村民的心理需求與地方政府的價值沖突,從更深層次影響著鄉村風貌的更新變化。從心理需求的角度來看,在村民眼中樓房是現代化的象征,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需求,它滿足了村民渴望過上幸福富裕生活的主觀心態,相比之下,傳統建筑代表的是落后貧窮[6]。當地政府思考的是如何發展當地的經濟、提高政績以及增加農民收入等,因此,其更傾向于對村莊實行生產性和現代化維護并推動鄉村旅游經濟的發展,吸納更多外地客人前來消費,地方政府努力保護和打造獨特的鄉土文化,而鄉村建筑正是這種特質文化的最佳體現,這便與村民產生了價值沖突,對待建筑更新的結果亦是不同的(圖6)。這種價值上的沖突導致的風貌混亂,多出現在一些旅游類鄉村中,使村莊的建筑形式呈現出完全對立的狀態,同一戶農宅,前屋是干凈整潔的現代民居,后屋的殘損破敗的傳統窯洞(圖7)。
3 策略建議
3.1 設計層面:遵循材料特性與傳承地方文脈
材料美感來自材料本身的表達特點,要給材料自我表現的機會,遵循材料的真實性表達,而不是簡單模仿,拒絕對材料簡單的風格化、符號化應用,應該讓材料有展現自身真實性的表現空間。設計規劃時必須綜合考慮建筑結構、材質、建造等因素,合理選擇建筑材料,清晰地表現建筑的構成,確保構件之間的關系正確合理,并以富有詩意的方式展現建筑材料的文化意義,避免將建筑材料孤立看待,而應該將建筑材料與其他重要的設計要素一起統籌考慮。在鄉村建設時,還應致力于對傳統手工技藝的發掘與還原,探索將現代材料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在重新構建傳統符號時,避免盲目模仿和簡單復制,而是要從本地的符號中提取靈感,進行改造和重塑,并融入現代的設計理念、材料和結構技術,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3.2 技術層面:繼承與創新建造的技術
技術是實現設計想法的關鍵,現代建筑材料的正確應用依賴于先進的技術,通過對建造技術的不斷研究和創新,鄉村建筑的質量可以提高,風貌可以得到改善,從而滿足現代化建設的需求。
在當前的農村發展過程中,僅僅依靠傳統施工方法的情況越來越少,然而,鄉村建設不同于城市,只有將傳統建造技術與新興建造技術結合使用,才更能提升鄉村建設實踐的經濟性與文化性。此外,還應該對傳統建造技術進行繼承與創新,這不僅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而是從鄉村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拘泥于某種技術的應用,綜合運用多種技術,以達到最科學、最經濟的建設目標。
3.3 管理層面:健全建筑材料的管理和監管機制
管理的加強,可以提高鄉村建筑材料的質量和使用效益,保障鄉村風貌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健全的法規和政策,對鄉村建筑材料的質量和使用進行嚴格監管,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鼓勵使用適合鄉村特點的現代建筑材料,進行合理的鄉村規劃,確保新建筑的設計和材料使用符合鄉村的整體風貌和發展需要。同時,政府應加強對建材市場的監測和管理,防止低質量和偽劣建材進入鄉村建筑市場。其次,建立認證體系和質量標準,確保鄉村現代建筑材料的生產和使用符合相關要求,鼓勵建立鄉村建筑材料回收和再利用機制,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和浪費。最后,通過建立村規民約,提升村民自治的水平,以村民的內生動力來進行自我約束。
3.4 教育層面:增強公眾意識與弘揚工匠精神
教育是提升整體社會認識的根本途徑,通過教育提高村民的文化自信,弘揚工匠精神。以組織講座、工作坊和展覽等形式,展示現代材料的優點和正確的應用方式,加強對村民鄉村建筑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提高他們對鄉村建筑材料應用的認識和能力,提高村民對現代建筑材料的理解,推動鄉村風貌的提升。與現代工業化建筑技術相比,傳統鄉土建造技術在社會和文化上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它以其獨特的地域性,彌補了機械工業發展在地域關注和民俗文化傳承方面的欠缺。工匠在建造時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堆砌,他們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審美,這一過程是工匠自我價值提升的體現,喚醒工匠精神,培訓新型匠人,是保持建筑風貌經久不衰的重要保障。
4 結 語
在現代技術和工業化追求最大效率的影響下,現代工業化的材料讓鄉村建筑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致使現代鄉村建設呈現出很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膚淺的“圖像美學”在鄉村層出不窮,經濟至上的思想也在動搖著對鄉村建筑本體的價值判斷。建構理論作為批判地域主義的利器,它不僅可以反思和批判當下建筑文化和大眾審美中的低俗現象,同時還發揮著將傳統文化與當代建造二者聯系在一起的紐帶與橋梁責任。鄉村的現代建筑材料必須能夠融入當代的社會環境,并且能夠反映當代的社會文化精神,建筑師需要根據社會環境,融合各個民族、各個人群的審美觀念、思維模式、價值觀念,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創新的設計方法以及適宜的建造方式讓鄉村的建筑風貌達到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立, 王麗娟, 李仁熙. 中國鄉村風貌的困境、成因和保護策略探討: 基于若干田野調查的思考[J]. 國際城市規劃,2019,34(5):59-68.
[2] 孟杰, 張劍鋒, 李巖. 國際視野下鄉村產業與風貌可持續發展規劃探析: 以哈爾濱市周邊地區研究為例[J]. 城市建筑,2020,17(27):24-25,60.
[3] 肯尼斯·弗蘭姆普敦. 建構文化研究: 論19 世紀和20 世紀建筑中的建造詩學[M]. 王駿陽, 譯.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4] 高亦超. 從結構理性到建造理性: 建構的視野與評判拓展[J]. 建筑學報,2021(6):70-74.
[5] 申思成, 蔣滌非. 材料在當代建筑中的建構邏輯探析[J]. 中外建筑,2020(3):3.
[6] 郭海鞍. 當前鄉村風貌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思考[J].建設科技,2021(7):29-35.
SYNOPSIS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in Rural Areas of X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Theory
Degang Duan Jialin Han
Building materials are the material foundationof building space composition. To create a peacefuland lovely countryside, it’s crucial to use modernbuilding materials appropriately, raise villagers’ livingstandards, and improve the rural appearance. Modernbuilding materials are frequently used in Xi’an’srural areas for urbanization projects because of theiraffordability, superior physical qualities, and practicalconstruction methods. However, some problemssurfaced during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includingincorrect usage, color confusion, and shoddycraftsmanship. The disorderly application of modernbuilding materials in rural construction has resulted ina focused critique of rustic styles as a current problemin rural areas. Villages in the same region shareremarkably similar architectural designs with external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this paper starts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an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typical villages, ithighlights the difficulties of Xi’an’s rural environment as of right now. Rural residents living in these ruralareas utilize whatever materials they need. Theychoose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that transcend theconstraints of time and geography. Low-cost logicis frequently employed in rural construction withoutsupervision and dire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problemsof material style convergence, structural disorder,external image disorder, and loss of local culture inXi’a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further incorporates the constructiontheory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theseproblems. Three difficulties need to be consideredin terms of construction, from building materials tospecific architectural form: how to construct, howto organize resources, and how to integrate culturalcomponents to make it a “poetic construction”. Thu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andscape problems resultingfrom the use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fromthree perspectives: construction logic, organizationalform,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To optimize the ruralenviron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applicationof modern construction materials, new solutionsare finally given from the four aspects: design,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
It is a need of the times to apply new materials,new structures, and new technologies. Traditionalbuilding materials cannot satisfy the developmentneeds of modern rural communities. Additionally, wemust acknowledge 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bothtradition and modern. All types of building materials can be used to make a good environment, project apositive image, and highlight a unique culture andpersonality, all of which will encourage the use ofhigh-quality materials. To develop outstanding worksthat complement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fulfil thedemands of people, one must begin with the practicalnecessities of the pre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