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平縣農機化水平得到快速發展和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1%以上;花生、大蒜、馬鈴薯播種、收獲機械得到大面積推廣;設施農業、林果業、水產業、畜牧業等產業機械化全面推進,促進了農業機械“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截至目前,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了9.8×105kW,擁有拖拉機13140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 6321臺,小型拖拉機6819臺,拖拉機配套各類農具達到了 14098臺(件),配套比1∶1.07;小麥收割機1500臺,玉米收割機1241臺,植保機械211臺。
一、小型農業機械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很大程度得益于農業機械化普及率的持續提高。但所謂農業機械化主要是指大型的農業用機械,而對于小型農業機械的關注度卻是少之又少。
(一)小型農機需求
1.小型農業機械對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尤其在山區丘陵地區,地形地貌復雜,地勢高低不平,地塊狹小、不規則,道路崎嶇不平,不利于大型農機的運用。在這一自然條件下,農業生產基本依賴小型機械。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土地政策,制約了土地規模化以及集約化,農機小型化與這一土地政策是相適應的。此外,農民人均收入水平還不算高,對于偏大型機械的負擔有一定壓力,而對小型機械購買則能夠承受。
(二)小型農機具在設施農業方面的應用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東平縣立足東平獨特的資源稟賦,精準發力,久久為功,打造百億優勢產業,實現富民強村的目標。東平制定“雙30萬畝”計劃,大力發展30萬畝設施農業和30萬畝生態漁業。在設施農業方面,小型開溝機,旋耕機,滴灌、微噴灌,打藥機在蔬菜大棚內廣泛應用。機械種植、機械收獲環節是制約蔬菜全程機械化的瓶頸,需要大量人工進行采摘,極大地影響了經濟效益。
丘陵山區棉花播種和收獲在全縣還存在空白,有待引進和研發,實施小地塊棉花的全程機械化,才能真正把勞動力解放出來。
二、小型農業機械存在問題
全縣農機裝備水平和農機化率雖然實現快速發展,但與現代化農業發展還存在銜接不緊密的問題,制約瓶頸依然突出:
1.小型農機制造行業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力度不夠,對企業發展的正確引導也不到位。盡管逐年增加購機補貼,而小型農機卻被排除在農機補貼之外。在整個農機行業中,小型農機所占比重、地位和貢獻均處于落后狀態。
2.農機裝備結構不盡合理。家家有農機、戶戶小而全,新型、復合型、高科技含量農業機械偏少,裝備結構配置不合理。適用于糧食作物的常規農機具多,滿足產前、產后全程農機化的大型、高效、復合型糧食生產機具較少。主要農作物生產機具較多,而經濟作物生產機具發展滯后。同時農機裝備質量不高,使用壽命較短,群眾利益受損。
3.土地分散限制農機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遠遠落后于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要求,制約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進程。
4.農機農藝缺乏全程融合。在農機農藝融合上,長期困擾農機化發展的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農藝、農機技術統籌研究不夠嚴密,需整合優勢,形成合力,整體推進。
5.新型農機經營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農機專業合作社迅速發展壯大,為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集約化、統籌化、最大效益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在新時期現代農業發展中,新型農機經營主體發展也存在短板與不足,主體作用發揮不充分。一是流轉、托管土地未形成有效機制;二是農機經營主體普遍存在融資難問題,發展后勁受阻;三是農機合作經營主體結構不夠緊密,公司化運營管理模式未能有效發揮,規范化運行受限。
三、幾點建議
1.加大對小型農業機械的政策補貼力度。小型農機發展緩慢,是因與大型農機比較利潤微薄。僅有的少量小型農機經銷商又缺乏對相應配套機具的重視,最終使得小型機械無法進一步打開市場。因此,政府應加大對小型農業機械的財政補貼力度。
2.突出重點,優先發展適合丘陵山區的耕作、插播和收獲機械。在關注農機小型化的同時,提高單機的作業效率和復合作業率;采用新型材料、復合材料解決小型農機強度差、剛度差、壽命短的問題;在優化產品結構的同時,采用先進的制造工藝,提高農機產品的可靠性。
3.加大對小型農業機械生產和銷售的監管力度。要使小型農機正常發展,質量監管和銷售監管十分重要。監管僅能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其購買使用小型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更有助于小型農機行業的健康發展。
4.加快農機農藝種植模式推廣。注重農機與農藝有機融合,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要有適合當地種植模式的規范,品種選育、種植模式、生長管理和收獲都有一定的技術要求,要根據作物品種的不同,結合不同地理條件,通過反復試驗形成種植模式并大力推廣。
5.加快土地流轉,推進規模經營。建議出臺相關政策,推進土地經營權流轉,培育各類合作組織和種植大戶,增強規模經營主體的產業帶動能力和土地聚集能力,引導開展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實踐探索及通過產業壯大帶動土地流轉的良性發展機制。
(作者單位:東平縣東平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