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業協同集聚與產業鏈韌性:影響機理與政策啟示

2024-01-01 00:00:00潘欣欣周洪勤
商業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如何提升產業鏈韌性、加強產業鏈建設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通過構建包含產業鏈基礎能力、產業鏈抵御能力、產業鏈鏈條控制力、產業鏈創新能力在內的多維評價指標體系,基于2004—2021年中國279個地級市面板數據實證檢驗產業協同集聚影響產業鏈韌性的效果及機理。研究發現:產業協同集聚顯著提升了產業鏈韌性水平。分地區考察發現,在東部和中部地區,產業協同集聚能夠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但對西部產業鏈韌性水平未產生顯著性影響,對東北地區產業鏈韌性水平產生抑制作用。調節機制表明,城市創新能力會強化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促進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資弱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產業協同集聚;產業鏈韌性;產業鏈安全;城市創新能力;外商直接投資

中圖分類號:F06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4)04-0045-12

一、引"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我國產業鏈根植于世界最完善的產業體系和最廣闊的市場需求。然而,由于大國博弈關系的持久化和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以及國內人口紅利消失、要素價格上升和環境約束趨緊,中國產業鏈供應鏈進入重構期,“堵鏈”“斷鏈”“缺鏈”時有發生。產業鏈安全成為競爭格局重塑下的世界性難題,中國制造業亟須重塑競爭力以實現產業鏈穩定運轉,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與此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不斷推進,產業協同集聚成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區域經濟增長極解決產業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指出,鼓勵各地區建立標準化產業協同集聚區,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增強產業綜合競爭力。“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先進制造業同現代服務業進行深度融合”。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是現代經濟發展之兩輪,兩者融合的現實空間平臺就是產業協同集聚。協同發展戰略是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結構轉型和實現經濟增長的科學路徑,是產業發展至高級階段。

產業協同集聚(Industrial"Co-agglomeration)是指關聯度高的不同產業在特定空間上彼此鄰近、集聚的一種地緣經濟現象[1],是產業集聚的高級階段。國內學者大多將研究視角聚焦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協同集聚,現有文獻主要討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升級、綠色創新[2-3]、創新效率[4]、全要素生產率[5]和經濟發展質量[6]的正向影響,驗證了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就產業協同集聚測度方面,路江涌和陶志剛(2006)[7]基于Ellison和Glaeser(1994)[1]構建的衡量產業協同集聚水平的E-G指數來測算中國的產業集聚程度,崔書會等(2019)[8]也借E-G指數測算了城市產業協同集聚水平并厘清了產業協同集聚的資源錯配效應。“兩業”作為產業鏈上聯系最密切的產業,在地理空間上的協同分布,不僅有利于區域內同類型企業或處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產業關聯度[9],還能促進創新的涌現和資源的集約利用。產業協同集聚可以彌補產業之間的知識鴻溝、技術壁壘,減弱因單一產業沖擊通過產業鏈在全產業中的擴散與傳播[10]。集聚作為改變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集聚經濟帶來的專業化分工,讓處于產業鏈同一價值層級的企業產生競爭效應、集聚效應和合作效應,最大限度實現產業融合發展的規模經濟,是產業鏈發展的中堅力量[3,11-12]。集聚引致的索洛剩余遞增,既是產業不斷優化的動力,循環累積因果效應后也是產業鏈系統應對外來沖擊的抵御能力。

產業鏈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重要一環,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競爭優勢所在,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穩健是經濟主體的基本生存需求。鑒于產業鏈韌性的重要作用,現有文獻從理論、不足和提升機制等對此展開了多個層面的研究。產業鏈的各環節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面對外部沖擊和挑戰時保持完整、可控和穩定的能力,即“產業鏈韌性”(Industrial"Chain"Resilience)[13],這是較為廣泛的內涵闡釋。產業基礎能力較弱、基礎創新能力不足、部分領域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等是導致產業鏈韌性不足,存在“斷鏈”“堵鏈”和“缺鏈”隱憂的主要因素[14]。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點是補鏈、延鏈、固鏈和強鏈,既要加強自主技術創新來補齊技術短板和加速產業鏈備份,又要兼顧培育“隱形冠軍”和“鏈主”企業。雖然現有研究對產業鏈韌性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好的理論基礎和對話錨點,但隨著全球專業化分工的逐漸增強以及服務業發展的日益成熟,制造業和服務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邊際貢獻如下:(1)關于城市維度產業鏈韌性水平識別大多以產業多樣化、創新能力等指標量化,缺乏對城市層面產業鏈韌性影響因素的理論分析與有效量化。本文基于演化韌性的思想,從產業鏈基礎能力、產業鏈抵御能力、產業鏈鏈條控制力、產業鏈創新能力四個維度構建產業鏈韌性水平綜合指標評價體系,測度城市層面產業鏈韌性水平,對產業鏈韌性研究做出邊際拓展;(2)探究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為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尋找突破口。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和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將產業協同集聚和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納入同一研究框架,系統研究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直接作用、異質影響,為產業協同集聚助推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提供理論支持和經驗證據;(3)深度挖掘產業協同集聚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作用機制。從城市創新能力和外商直接投資兩個調節機制進行驗證,為產業協同集聚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提供路徑參考。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

世界經濟發展一直存在“依賴經濟學”,現代經濟活動各參與主體間的高度依賴性加速產業在地理空間形成集聚的特征。隨著要素分工深度化和產品市場精細化發展,產業鏈鏈條延伸與完整性需求加速了產業關聯與互補,強化了產業間協作能力,促進了產業協同集聚發展。新經濟地理學表明,產業集聚的產生基于經濟的外部性,并將勞動力蓄水池效應、知識溢出效應以及規模經濟效應看作是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15]。首先,勞動力結構的優化與經濟發展方式的演變和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是產業鏈上聯系最為密切的產業,兩者協同集聚有利于形成勞動力蓄水池效應。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典型高知識密集性和高技術密集性等特征,高技術型人才的集聚滿足了專業化技能崗位的短缺,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技術擴散,為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創造良好的條件。并且,從共享勞動力市場角度出發,具有崗位相似性的兩個產業相互靠近,通過勞動力蓄水池效應能提升兩個產業中服務崗位勞動力匹配概率和質量[16]。產業協同集聚區內勞動力關系網絡會更好地滿足產業鏈各環節的勞動力需求,提高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生產效率,有利于提升產業鏈環節之間的穩定性,進而提高產業鏈抵御風險能力。其次,產業協同集聚加速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知識溢出。知識交流與傳播是影響產業鏈創新力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緘默知識等非標準化信息的大量存在,隨著地理距離增加,知識溢出效應的邊際成本會越高。生產性服務業屬于知識密集產業,產業協同集聚不僅降低制造業獲取知識資源的難度,更能促進知識、技術與信息在空間范圍內的集聚。更為重要的是,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的關鍵在于提高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產業鏈創新能力[17]。知識溢出所產生的帶動效應、交流效應等會縮短產業鏈各環節的技術距離,而地理位置的臨近降低了經濟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與互動成本。產業鏈上下游環節之間的緊密交流促進了產業間借鑒和吸收先進技術經驗的深度和頻度,進一步加強產業鏈間技術創新與合作。最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緊密聯系有助于發揮產業協同集聚規模效應。產業協同集聚促進了資本要素、勞動力要素以及知識要素在地理空間上的集中,在產業協同集聚區內,企業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外部專業化組織提供的服務[18],通過共享、匹配和學習效應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同時,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空間地理上的協同分布,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增強產業鏈上下游關聯度,產業間的知識共享與技術擴散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而增強產業鏈抗風險能力和價值競爭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產業協同集聚能夠有效促進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

(二)調節作用

1.城市創新能力

著力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的關鍵在于牢牢把握產業鏈供應鏈重點環節和核心部件的控制力和供給率,而城市創新能力是研發關鍵核心技術、提高原始創新能力的內在動力。首先,城市創新能力能夠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推動產業之間知識資源和創新要素流動,增強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緊密融合,提高產業鏈面對風險沖擊的抵御能力和恢復能力。城市創新能力能夠促進產業內知識要素和技術要素之間的相互融合[19],加快產業間的技術創新循環,而創新能力是提升產業技術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的關鍵。城市創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降低產業對外技術依賴度,提高產業協同集群內部生產效率和產品附加值,進一步強化產業協同集聚效應并優化產業鏈合作與分工。其次,城市創新能力能夠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多樣化發展,有助于分散產業鏈內部風險,鈍化風險波動和降低不確定性,進而提高產業鏈韌性水平。多樣化產業集聚即相關聯產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集群內不同類型企業的聯系更加密切,是保持產業鏈韌性水平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產業結構單一的地區,或過分依賴由本地區產業鏈供應鏈串聯起來的地區,承受外部風險沖擊的不確定性較高[20]。創新能夠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助推產業鏈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環節轉變,激發新產業、新商業模式涌現。創新高端要素的集聚推動高質量的產業協同集聚,有助于增強產業鏈體系在應對風險沖擊時的抵御能力,促進產業鏈價值能力的持續提升。最后,城市創新能力促進了區域內科技人才交流,促進高質量人力資本與新興產業匹配,能夠有效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人才是科技創新發展的核心因素,產業鏈上各環節融合發展需要與更高質量勞動力資源匹配。隨著城市創新能力提升,勞動力技能伴隨產業技術與結構逐步提升,而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帶動了創新人才之間交流,滿足產業鏈各環節勞動力需求,提高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抗風險能力,進而提高產業鏈韌性水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城市創新能力強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

2.外商直接投資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技術進步與出口發展的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21]。大量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通過技術溢出效應、競爭效應、產業關聯效應等顯著促進企業生存發展[22],形成“外資有利論”的研究觀點"。然而,也有相關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資本質上是發達國家為了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外資流入對東道國企業發展促進效果并不顯著,甚至會導致發展中國家陷入低端鎖定困境[23],形成“外資有害論”的研究結論。本文認為,外商直接投資通過鎖定效應惡化自主創新行為,弱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一方面,產業鏈韌性的核心是確保產業鏈的安全穩定。外商直接投資在一定程度上會擠壓東道國企業和產業發展,導致產業鏈關鍵環節過度依賴外國資本,經濟過度外資化[24]。外資企業會根據自身比較優勢,選擇技術相對薄弱的地區和行業進行投資,形成顯著的競爭效應,對當地產業形成虹吸效應,從而對內資企業創新行為產生負面影響。并且,產業鏈風險主要表現為產業鏈內存在技術鏈接與技術競爭關系引發的技術風險、供求合作與競爭形成的供應鏈風險。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在短期內能夠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但對投資母國的技術依賴的加強,是產業鏈關鍵環節受束于特定國家,遭遇技術封鎖和品牌控制的根源。中長期看,對發展中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擠出效應會逐步加強[25]。另一方面,產業鏈供應鏈的本質是價值鏈向不同角度的延伸,產業鏈是上下游環節形成供需關聯、技術關聯和價值關聯的有機統一。外商直接投資的鎖定效應主要體現在通過前后向關聯產業提高創新能力。從前向關聯來看,由于上游外資企業產品出售能夠顯著降低內資企業的搜尋成本,在短期內能夠提升行業的中間品的數量和質量。然而,長期依賴外國中間品和技術進口會提高內資行業的對外依賴,形成自主創新惰性,降低產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從后向關聯來看,外資企業具有買方勢力,很可能要求內資行業使用特定許可技術提供高標準投入品[26],導致外商直接投資對上游行業的自主研發產生替代效應,弱化本土產業創新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外商直接投資弱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為了檢驗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影響,本文設定基準計量模型如式(1)所示:

Resit=α0+α1Cogit+αmControlVariablesit+ui+vt+εit(1)

其中,i"和t"分別代表城市和時間,Res為產業鏈韌性水平,Cog代表產業協同集聚;"ControlVariables代表一系列的控制變量,ui代表城市固定效應;ut代表年份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誤差項。本文重點關注核心解釋變量Cog系數估計值α1,若α1為正,表明產業協同集聚能夠顯著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

(二)變量選取

1.產業鏈韌性(Res)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產業鏈韌性(Res),如何衡量產業鏈韌性水平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目前,學術界尚未形成對產業鏈韌性測度的統一標準,已有研究多從經濟實際增長水平與其未受到沖擊的預期水平的之間的差值[27]以及基于投入產出表模型從產業鏈增加值與總投入比值等單一指標來衡量測算[28-29]。然而,韌性關注的是個體或者系統遭受外部沖擊后的適應能力和恢復能力,產業鏈韌性更加關注產業鏈自身發展和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單一指標并不能全面反映其重要內涵。本文認為產業鏈韌性是衡量和反映產業鏈應對產業鏈風險的能力,能夠抗擊外部干擾,在遇到巨大不確定性時具有迅速恢復甚至超過原始狀態的能力,即產業鏈實現高質量優質演進和發展。因此,本文從產業鏈基礎能力、產業鏈抵御能力、產業鏈鏈條控制力以及產業鏈創新能力等方面構建產業鏈韌性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產業鏈基礎能力。產業鏈基礎能力是一國或地區所具有支撐產業鏈分工和參與的基礎性條件,表現為產業鏈發展核心競爭力,具體包括基礎設施、勞動力資源和產業體系。首先,基礎設施建設是確保產業鏈循環暢通的關鍵因素。物流運輸是生產要素流通的基本載體,我國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部署加快了綜合交通運輸網迅猛發展,降低了產業鏈供應鏈物流成本,促進了運輸效率提升。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的新基建成為鏈接產業鏈上中下游的重要載體,有效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的緊密聯動。其次,要素稟賦與產業鏈發展有著密切聯系[30],勞動力資源是產業鏈發展的核心要素。人力資本水平是形成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條件,深刻影響一國或地區的產業鏈分工。而城鎮化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影響產業集聚和布局。我國是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門類齊全、配套完備的產業體系是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要條件。工業化水平和產業結構決定國家產業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產業的關聯性越緊、相互支撐能力越強,產業鏈配套基礎設施越完善,提升產業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基礎條件也越充足。因此,本文選取基礎設施、勞動力、產業體系作為衡量產業鏈基礎能力的指標。

產業鏈抵御能力。產業鏈抵御能力是指產業鏈應對外部風險沖擊和波動的抵抗能力,抵抗力越強的產業鏈在受到沖擊時產生的波動越小,穩定性越強。產業鏈在發展過程中,既要依靠產業鏈內部穩定性提高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又要減少對外依賴度,同時也需要相應的金融資源支持和政策支持。產業鏈具有顯著的網絡化特性,一個節點或者鏈路受到風險沖擊很快會傳染至其他節點和鏈路,甚至通過網絡效應來放大風險沖擊[31]。所以,產業鏈抵御能力體現在產業鏈抵御各個環節風險的能力,任何一環節受到風險沖擊都會導致產業鏈的不穩定,增強產業鏈安全就是要抑制這種放大化風險,提高產業鏈內部穩定性和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能力。當前,我國產業鏈發展仍然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困境,“卡脖子”技術之所以存在,是因為缺乏關鍵核心技術和高度依賴對外技術,降低對外依賴度是提高產業鏈抵御能力的關鍵。同時,產業鏈的經濟績效和消費市場規模的穩定性是應對外部風險沖擊的重要因素,可以反映產業鏈安全程度和抵御風險能力。此外,金融資源是推動產業鏈修復重構和優化升級重要動力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01190/index.html)。,提高產業鏈整體金融服務水平是增強產業鏈抵御能力的關鍵。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是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推動力,而產業鏈抵御能力提升的關鍵在于技術進步。因此,本文從對外依存度、產業鏈穩定性、產業鏈支持度等維度衡量產業鏈抵御能力。

產業鏈鏈條控制力。產業鏈鏈條控制力主要反映產業鏈的自主可控性,特別是對產業鏈關鍵環節、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先進技術等具有較強的控制力。產業鏈對鏈條上的各環節、各主體、各要素的控制力度越強,在面臨風險挑戰時越能夠確保產業鏈安全穩定運行。當前,我國的關鍵核心技術仍然面臨“卡脖子”風險,部分產業存在“缺芯”“少核”“弱基”等問題,在全球生產與分工體系中缺乏話語權和主動權。因此,從根本上提高對底層技術環節的掌控力度,提高先進產業的引領力是加強產業鏈自主可控性的關鍵。先進產業是不斷吸收高技術并運用于制造全過程的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性,能夠引領產業升級發展,對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推動作用,為產業鏈鏈條控制力提供支撐。同時,增強產業鏈鏈條控制力的實質是提升產業鏈各環節的自主可控度。產業鏈上領軍企業通常是各行各業的龍頭企業,能夠基于自身比較優勢實現內部外資源的合理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對產業鏈具有主導控制力。最后,產業鏈鏈條控制力離不開超大規模市場的支撐。超大規模市場的形成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市場引領力有利于擴展產業鏈發展空間,為前沿技術產品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潛在的市場。為此,本文選取產業引領力、領軍企業、市場引領力等維度衡量產業鏈鏈條控制力。

產業鏈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關鍵在于有效抵御外部風險沖擊,當產業鏈自身足夠安全穩定時,外部沖擊就不足以對產業鏈產生破壞性。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能夠確保產業鏈在關鍵時刻自我循環,在極端情況下正常運轉。我國部分產業鏈一直處于“低端鎖定”“技術依賴”困境,核心科技和關鍵技術被“卡脖子”的矛盾尖銳。特別是,國際大變局加劇“逆全球化”和產業鏈“逆卷化”態勢,產業鏈斷鏈隱憂和停擺風險時刻存在。為避免產業鏈斷鏈風險,增強產業鏈創新能力迫在眉睫。加大對關鍵領域開展技術攻關,特別是增加基礎研究領域的研發投入和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破解“卡脖子”困境、建設科技強國的關鍵。此外,我國正逐步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邁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注重高質量發明專利的產出,是助力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重要路徑。因此,本文從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兩個方面衡量產業鏈創新能力。

由于產業鏈韌性水平評價體系中各指標之間的重要程度具有差異性,需要通過合理的賦權法對指標權重進行合理賦值。考慮到主觀賦權法采用人工賦予權重,存在一定的主觀偏差,采用客觀賦值法確定權重成為學術界常用的研究方法。熵值法通過計算不確定因素在系統中的貢獻來構造最優權重,通過指標之間信息量的變異程度進行客觀賦權,較為合理反映信息熵的效應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為因素的干擾,被廣泛用于經濟評價領域[32]。因此,本文選用熵值法測算產業鏈韌性水平。

2.產業協同集聚(Cog)

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產業協同集聚,借鑒崔書會等(2019)[8]的測度方法計算產業協同集聚,計算公式為:

Cogit=1-agm-agpagm+agp+(agm+agp)(2)

其中,agm和agp分別表示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集聚程度,選用區位熵指標進行測度產業協同集聚程度,該指數越大則代表產業協同集聚水平越高;反之,則表明產業協同集聚水平越低。

3.控制變量

產業鏈韌性水平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借鑒呂越和張杰(2023)[33]、李勝會和戎芳毅(2022)[34]等研究,本文控制如下變量:(1)經濟發展水平(Pgdp):經濟發展水平反映一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本文采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取對數表示;(2)人口密度(Den):人口密度較為充分體現人口集聚程度、就業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影響城市產業發展狀況,本文采用每平方公里人口數的對數來衡量;(3)創新氛圍(Clu):創新氛圍有利于提高城市創新水平,從而影響產業多樣化程度,本文采用每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量的對數來衡量;(4)科技服務化水平(Sci):較高的科技服務化水平將有效推動城市創新,本文采用城市第三產業科技從業人員占第三產業就業總數的比值衡量;(5)資本投入(Cap):資本投入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基礎要素,是提高產業鏈韌性水平的關鍵,本文選用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取對數衡量。

(三)數據來源

鑒于數據的可得性與完整性,本文選取2004—2021年中國279個地級市的相關數據進行實證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EPS數據庫以及各省份統計年鑒等,部分缺失數據通過手工方式進行搜集補充。主要變量說明和描述性統計見表2。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

為了檢驗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本文采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對式(1)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為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定性,本文采用逐漸加入控制變量方式并同時控制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回歸結果如表3模型1—模型6所示。可以看出,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均為正,并通過了1%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即產業協同集聚顯著促進了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驗證了本文的假設H1。探究其原因,一方面,產業協同集聚有助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共享勞動力市場,促進產業鏈內部勞動力交換和信息交流,提高產業鏈的勞動生產率,形成高效合作產業鏈分工體系,增強產業鏈抵御外部風險沖擊能力。另一方面,產業協同集聚降低了生產要素流動的空間成本,提高了要素邊際報酬,有助于形成產業鏈規模經濟效應,提高了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資源要素配置,有助于產業鏈各環節控制力和穩定性的提升。從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看,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鏈韌性的回歸系數為負,并通過了5%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說明經濟發展水平不利于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這一結果看似反常,但并不難理解,且與李政和楊思瑩(2018)研究結論相似[35]。可能的原因在于,產業鏈韌性水平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雖具有較強的發展能力,但其資源投入、自主創新能力滯后于綜合發展能力提升的速度。并且,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對外開放能力較強,產業對外依賴度較高,產業鏈鏈條控制力有待提升。人口密度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即人口密度顯著促進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人口集聚的規模效應更加顯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有助推動產業高級化。同時,科技服務化水平對產業鏈韌性的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了1%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說明科技服務化水平提升有助于提高產業鏈韌性。可能的原因在于,提升產業鏈韌性水平的關鍵在于攻關關鍵技術“卡脖子”,高水平科技人才是破解難題關鍵。科技服務化水平以科技從業者為支撐,加大科技從業人員比重有助于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此外,創新氛圍和資本投入的回歸系數為正,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要繼續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環境和加大資本投入,為打通產業鏈關鍵堵點奠定基礎。

(二)穩健性檢驗

1.替換核心解釋變量

為了驗證上述結論的穩健性,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產業協同集聚,因此本文選擇其他方法重新構建。在穩健性分析中,本文借鑒白東北等(2021)[36]、米明金程和趙忠秀(2022)[37]的方法,采用EG指數重新測算產業協同集聚水平,回歸結果見表4模型1和模型2。回歸結果發現,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了1%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說明結論具有一定穩健性。

2.剔除特殊樣本

由于城市之間經濟發展基礎和水平各不相同,與其他類型城市相比,直轄市的行政級別和資源集聚能力通常較高,往往能集聚更多的經濟資源和政策傾斜機會,可能會吸引更多先進產業集群集聚。同時,直轄市的經濟區位、產業基礎、政策支持力度、對外開放程度具有明顯優勢,產業鏈韌性水平相對較高。因此,本文借鑒葉振和莊宗武(2022)的研究方法[38],剔除直轄市后的樣本重新回歸,結果如表4模型3和模型4所示。結果發現,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說明結論具有一定穩健性。

3.排除其他政策影響

雖然上述的穩健性檢驗對基準回歸的穩健性提供了進一步保證,但仍存在外生事件或政策沖擊導致無法準確考察產業協同集聚的影響效果。在本文考察期內,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有效增強了產業鏈韌性水平。為此,本文在基準回歸模型中,加入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實施的年份虛擬變量,以盡量控制其對估計結果的影響,結果如表4模型5和模型6所示。從估計結果可以發現,在控制力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后,產業協同集聚的虛擬變量系數仍然顯著為正,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產業協同集聚能夠促進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

(三)內生性檢驗

在前述的實證檢驗中,本文通過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剔除特殊樣本以及排除其他政策影響等方式驗證了結論具有一定穩健性。但是,實證回歸方程中還會存在反向因果、遺漏變量等導致的內生性問題。為了緩解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進一步采用工具變量法,運用兩階段最小二乘法(2SLS)對模型進行檢驗。

在工具變量的選擇方面,本文將解釋變量產業協同集聚滯后一期和地形起伏度作為工具變量。有效的工具變量要求滿足其與內生變量相關、與隨機誤差項不相關。產業協同集聚滯后一期作為工具變量的原因在于滯后一期的產業協同集聚與當期產業協同集聚高度相關,而地形起伏度作為自然地理中形成的客觀、外生變量,會對交通設施、人口密度產生影響,與產業協同集聚之間具有一定相關性。表5模型1—模型4報告了考慮內生性問題之后的檢驗結果,結果表明核心解釋變量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仍然顯著為正。因此,產業協同集聚能夠顯著促進產業鏈韌性水平的結論依然成立。

五、進一步分析

(一)異質性分析

1.基于不同經濟帶分析

由于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水平存在差異,各個城市的產業鏈韌性水平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本文基于國家統計局經濟地帶劃分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zt_18555/zthd/lhfw/2021/rdwt/202302/t20230214_1903926.html.,將樣本分為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進行回歸檢驗,回歸結果見表6所示。表6模型1和模型2的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了1%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說明在東部和中部地區產業協同集聚顯著促進了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在模型3中,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為正,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在西部地區產業協同集聚未能顯著提升產業鏈韌性。表6模型4為東北部地區的回歸結果,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回歸系數顯著為負,說明東北地區產業協同集聚顯著抑制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在不同的經濟地帶,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差異,其中在東部、中部地區產業協同集聚顯著促進了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而在西部地區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不顯著,但在東北地區產業協同集聚抑制了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可能的原因在于,東部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在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創新環境等方面具有區位優勢,吸引大量新興產業集聚,形成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增強產業鏈抵御外部風險能力,提高產業鏈韌性。西部地區作為承接傳統產業的重要承接地,產業鏈本土化導向驅使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但可能存在部分產業重復建設的問題,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效果還不顯著。近年來,東北地區受限于市場潛力、人才流失等現實困境,經濟增長乏力,高技術產業協同集聚效果較差,導致部分產業陷入低端化、同質化,從而影響產業協同集聚促進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的效果。

2.基于不同城市等級分析

由于城市等級不同,各個城市在經濟發展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相對于一般地級市而言,省會城市和單列計劃城市的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產業協同集聚水平較高。因此,本文將全樣本分為省會及單列計劃市和一般地級市進行分組檢驗,回歸結果見表7。表7模型1和模型2為省會及計劃單列市的回歸結果,產業協同集聚回歸系數為正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一般地級市(模型3和模型4)的產業協同集聚回歸結果為正且通過了5%的置信檢驗,說明產業協同集聚顯著促進了一般地級市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但卻對省會及計劃單列市的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發揮作用有限。可能的原因在于,省會和計劃單列市的產業基礎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協同集聚水平較高,產業鏈鏈條完整性相對較好,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作用不強。而產業協同集聚在一般地級市的發展可以有效整合現有創新資源,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要素配置效率,從而促進產業鏈韌性提升。

(二)調節機制分析

基于前文的理論分析,為檢驗創新能力和外商直接投資的調節作用,本文構建以下的計量模型:

Resit=β0+β1Cogit+β2Cogit*Mit+β3Mit+βmControlVariablesit+ui+vt+εit(3)

其中,M為調節變量,依次采用創新能力(Ino)和外商直接投資(Fdi)進行替換,Cog*M"代表產業協同集聚與調節變量的交互項,其余變量含義與式(1)相同。

1.創新能力

如前文所述,城市創新能力有效加強創新資源流動,既強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又為產業鏈韌性提供“補鏈”支撐。關于城市創新能力(Ino),本文采用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城市創新力指數,該指數較為全面、客觀反映了城市的創新能力。表8模型1和模型2反映了創新能力對產業協同集聚影響產業鏈韌性水平的結果。可以看出,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為正且通過了5%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而且產業協同集聚與創新能力的交互項系數顯著為正,說明城市創新能力強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正向影響,驗證了本文假設H2。

2.外商直接投資

積極引入外資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但外商直接投資的競爭效應和創新依賴會弱化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本文采用每個城市的實際利用外商投資額占國內生產總值進行衡量外商直接投資,相關數據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回歸結果如表8模型3和模型4所示。其中,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顯著為正,而產業協同集聚與外商直接投資的交互項系數為負,并通過了1%以上的置信水平檢驗,表明外商直接投資弱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驗證了本文的假設H3。

六、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從理論層面闡述了產業協同集聚影響產業鏈韌性的內在機理,運用2004—2021年中國279個城市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效果、異質性表現、作用機制。研究結論表明:(1)總體上,產業協同集聚能夠顯著促進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且這一核心結論經過替換核心解釋變量、剔除特殊樣本、排除其他政策影響等穩健性檢驗和內生性處理后依然成立。(2)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效果存在異質性特征。從區位異質性角度來看,產業協同集聚對東部和中部產業鏈韌性水平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對西部產業鏈韌性水平未產生顯著性影響,但對東北地區產業鏈韌性水平產生顯著的抑制作用;從城市行政等級異質性角度來看,產業協同集聚顯著促進一般地級市產業鏈韌性水平提升,但對省會及計劃單列市產業鏈韌性水平未產生顯著影響。(3)調節機制檢驗結果表明,城市創新能力強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但外商直接投資弱化了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韌性水平的促進作用。基于上述結論,本文的政策啟示如下:

一是加快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先進制造業集群布局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通過發揮制造業產業集群的產業生態完備、輻射帶動能力強等發展優勢,有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以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培育為重點,引導“專精特新”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圍繞關鍵核心技術重點領域,加大前沿技術研發投入,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補齊產業鏈短板。構建先進制造業集群核心網絡,提高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支持制造業產業集群加強先進技術應用、基礎設施升級。聚焦先進制造業發展的新方向,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科技型領軍企業,形成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的產業協同集群。

二是加快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協同發展,拓寬產業協同集聚發展路徑。要結合不同區域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以及經濟發展條件,制定差異化的產業協同集聚發展目標,合理拓展產業發展路徑。推動東部地區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持續增強地區產業創新能力,形成產業鏈競爭優勢,建設世界高水平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持續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集聚和產業融合。鼓勵和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提高產業競爭力,努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提質增效,提高制造業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匹配程度。積極促進產業跨區域互動與分工合作,推進產業協同集聚的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集群間的跨區域合作,實現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的高效分工、資源優化與融合發展,鼓勵中心地區產業鏈與創新鏈同外圍地區兩鏈有效銜接,形成具有創新活力、緊密聯系、布局合理的產業協同集聚網絡。

三是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增強產業鏈自主可控力。要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圍繞重點產業鏈布局,找準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基礎研究成為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短板的關鍵,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進一步加快重點產業、戰略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支持和引導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從市場需求出發,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建立技術創新聯盟,加強底層技術和引領性技術創新研究,聚焦關鍵工藝技術,進行設備、材料及零部件共性技術開發,引導技術創新朝著原始創新方向發展。健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資金投入激勵機制,通過組建政府產業引導基金、鼓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共性技術研發的投入,引導市場主體發揮自主創新投入的主體作用。

四是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構筑順暢可控的循環流通體系。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強安全,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促進產業鏈發展。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加強與重要國家和周邊區域的產業鏈合作,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充分利用國內外市場資源,積極引進外資,進一步縮減外資準入的負面清單,提升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水平。通過共建高質量"“一帶一路”來實現中國產業鏈安全水平提升,打造多層次、高質量的國際合作鏈條。加快產業鏈國產化和多元化替代,在關系國家安全和重點產業的領域和環節實現國產化,促進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與相關國家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在國際市場上開拓新的替代渠道,推進供給來源多元化,努力打造開放穩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體系,提高產業鏈抵御風險能力。

參考文獻:

[1]"Ellison"G,"Glaeser"E"L."Geographic"Concentration"in"U.S."Manufacturing"Industries:"A"Dartboard"Approach[R]."Working"papers,"1994.

[2]"劉丙泉,劉增果,王月,等."產業協同集聚對區域綠色創新效率的影響[J].華東經濟管理,2023,37(5):"52-61.

[3]"張賀,許寧.產業集聚專業化、多樣化與綠色全要素生產率——基于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的外部性視角[J].經濟問題,2022(5):21-27.

[4]"王文成,隋苑."生產性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協同集聚對區域創新效率的空間效應研究[J].管理學報,2022,19(5):"696-704.

[5]"王靜田,張寶懿,付曉東."產業協同集聚對城市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1,39(5):"842-853+866.

[6]"郭衛軍,黃繁華."高技術產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如何影響經濟增長質量?"[J].產業經濟研究,2020(6):"128-142.

[7]"路江涌,陶志剛."中國制造業區域聚集及國際比較[J].經濟研究,2006(3):"103-114.

[8]"崔書會,李光勤,豆建民."產業協同集聚的資源錯配效應研究[J].統計研究,2019,36(2):"76-87.

[9]"郭然,原毅軍."互聯網發展對產業協同集聚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統計研究,2022,39(6):"52-67.

[10]李文龍,梁帆,魏曙光."產業協同集聚、數字經濟與產業鏈韌性提升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科學與管理,2024,44(3):45-53.

[11]高偉凱,徐力行,魏偉."中國產業鏈集聚與產業競爭力[J].江蘇社會科學,2010(2):"80-88.

[12]李健,高鵬程,謝衡."產業協同集聚、人力資本流動與高技術產業創新[J].統計與決策,2023,39(2):179-184.

[13]肖興志,李少林."大變局下的產業鏈韌性:生成邏輯、實踐關切與政策取向[J].改革,2022(11):"1-14.

[14]張杰,陳容."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風險研判與維護策略[J].改革,2022(4):"12-20.

[15]蘇丹妮,盛斌,邵朝對,等."全球價值鏈、本地化產業集聚與企業生產率的互動效應[J].經濟研究,2020,55(3):"100-115.

[16]劉奕,夏杰長,李垚."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制造業升級[J].中國工業經濟,2017(7):"24-42.

[17]谷城,張樹山."數字經濟發展與產業鏈韌性提升[J].商業研究,2023(5):"1-11.

[18]馮泰文."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對制造業效率的影響——以交易成本和制造成本為中介變量[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26(3):"56-65."

[19]柳卸林,楊博旭."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產業集聚對區域創新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20(9):"141-161."

[20]徐圓,鄧胡艷."多樣化、創新能力與城市經濟韌性[J].經濟學動態,2020(8):"88-104."

[21]張紀鳳,王宏瑞.數字經濟、產業結構與雙向FDI協調發展——基于長三角地區的實證研究[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78-91.

[22]Lu"Y,Tao"Z,Zhu"L."Identifying"FDI"spillover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17,107:75-90.

[23]呂越,陳帥,盛斌."嵌入全球價值鏈會導致中國制造的“低端鎖定”嗎?"[J].管理世界,2018,34(8):"11-29.

[24]陳強遠,錢則一,陳羽,等."FDI"對東道國企業的生存促進效應———兼議產業安全與外資市場準入[J].中國工業經濟,2021(7):"137-155."

[25]陳丹,梁運吉."雙向國際直接投資存在“強鏈”作用嗎?"———兼論"OFDI"與"FDI"交互項的調節效用[J].商業研究,2022(3):"72-79.

[26]劉志彪,吳福象."“一帶一路”倡議下全球價值鏈的雙重嵌入[J].中國社會科學,2018(8):"17-32.

[27]李蘭冰,劉瑞."生產性服務業集聚與城市制造業韌性[J].財經科學,2021(11):"64-79.

[28]陳曉東,楊曉霞."數字經濟可以實現產業鏈的最優強度嗎?"———基于"1987-2017"年中國投入產出表面板數據[J].南京社會科學,2021(2):"17-26."

[29]賀正楚,李玉潔,吳艷."產業協同集聚、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產業鏈韌性[J].科學學研究,2023:"1-16.

[30]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張其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路徑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1(2):"80-97.

[31]何宇,"田杰鑫,"覃朝暉,"等."基于生產網絡視角的中國產業鏈韌性測度研究[J].復雜系統與復雜性科學,2023(11):"1-8.

[32]鄧慧慧,"楊露鑫."霧霾治理、地方競爭與工業綠色轉型[J].中國工業經濟,"2019(10):"118-136.

[33]呂越,張杰."人工智能與產業鏈韌性提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7):"1-14.

[34]李勝會,戎芳毅."知識產權治理如何提升產業鏈韌性?"———基于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政策的實證檢驗[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4(5):"92-107.

[35]李政,楊思瑩."財政分權、政府創新偏好與區域創新效率[J].管理世界,2018,34(12):"29-42+110+193-194.

[36]白東北,張營營,王玨."產業集聚與中國企業出口:基于創新要素流動視角[J].國際貿易問題,2021(2):63-79.

[37]米明金程,趙忠秀."產業集聚與企業出口碳脫鉤[J].國際貿易問題,2022(9):"17-34.

[38]葉振宇,莊宗武."產業鏈龍頭企業與本地制造業企業成長:動力還是阻力[J].中國工業經濟,2022(7):"141-158.

Collaborative"Industrial"Agglomeration"and"Industry"Chain"Resilience:

Influence"Mechanisms"and"Policy"Implications

PAN"Xinxin1,"ZHOU"Hongqin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00,China;

2.Business"School,Guilin"Tourism"University,Guilin"541006,China)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development"of"the"industry,"how"to"enhance"the"resilience"of"the"industrial"chain"and"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the"industrial"chain"has"become"a"hot"topic"of"concern"in"academia."This"article"constructs"a"multidimensional"evaluation"index"system"that"includes"the"basic"ability"of"the"industrial"chain,"the"resistance"ability"of"the"industrial"chain,"the"control"ability"of"the"industrial"chain,"and"the"innovation"ability"of"the"industrial"chain."Based"on"panel"data"from"279"prefecture"level"cities"in"China"from"2004"to"2021,"it"empirically"tests"the"effect"and"mechanism"of"industrial"synergy"agglomeration"on"the"resilience"of"the"industrial"chain."Research"has"found"that"industrial"collaborative"agglomeration"significantly"enhances"the"resilience"level"of"the"industrial"chain."Through"regional"investigation,"it"was"found"that"industrial"synergy"agglomeration"can"enhance"the"resilience"level"of"the"industrial"chain"in"the"eastern"and"central"regions,"but"has"no"significant"impact"on"the"resilience"level"of"the"industrial"chain"in"the"western"region,"and"has"a"restraining"effect"on"the"resilience"level"of"the"industrial"chain"in"the"northeast"region."The"regulatory"mechanism"indicates"that"urban"innovation"capability"will"strengthen"the"promoting"effect"of"industrial"synergy"agglomeration"on"the"resilience"of"the"industrial"chain,"but"foreign"direct"investment"weakens"the"promoting"effect"of"industrial"synergy"agglomeration"on"the"resilience"level"of"the"industrial"chain.

Key"words:collaborative"industrial"agglomeration;"industry"chain"resilience;"industry"chain"security;"urban"innovation"capacity;"foreign"direct"investment"

(責任編輯:周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拍爱|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日韩欧美91| 精品91在线|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91精品专区| 91在线播放免费不卡无毒| 亚洲综合九九|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日韩第九页| 欧美啪啪一区| 日本欧美中文字幕精品亚洲|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成人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h精品网站| 久久福利片| 久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成人韩免费网站|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久久女人网| 在线看国产精品| 国产91视频观看|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香蕉久人久人青草青草|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www欧美在线观看|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Aⅴ|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av| 就去色综合| 91在线播放国产| 四虎精品免费久久| 精品久久蜜桃| 五月激激激综合网色播免费| 国产黄色爱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AV网站中文|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成人福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亚洲视频二|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成人福利在线看|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аv天堂最新中文在线| 日韩精品免费一线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性69交片免费看|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草草线在成年免费视频2| 色婷婷色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