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追求,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主動現代化”。經過不斷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中國共產黨已經形成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體系,這是主動現代化的戰略預期。同時,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初步現代化,開啟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中度現代化新征程,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高度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中國共產黨主動現代化三個階段的戰略布局。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正確應對惡性競爭、干涉內政、科技脫鉤與“自反現代化”風險,實施智慧韌性治理創新原則,這是主動現代化風險防控的戰略行動。走出一條更加鮮明與更有成效的主動現代化道路,不斷推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踐探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主動、科學、進階、韌性的治國理政價值。
關鍵詞 主動現代化 目標體系 戰略布局 風險治理 智慧韌性
宋林飛,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常州大學特聘教授,江蘇省中共黨史學會顧問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智慧社會發展趨勢與治理創新研究”(18ASH001)的階段性成果。
中國共產黨百余年歷史,是一場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主動現代化階段性目標的接力賽,是不斷醞釀、設想、規劃、施策、行動的精彩篇章。目前,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達到實現初步現代化的目標,開啟了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正在為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歷史與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及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也就選擇了通往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道路。我們堅信,已經把昔日孫中山擔憂的“一盤散沙”的中國成功地動員、組織、凝聚起來的中國共產黨,新時代將繼續堅守主動、科學、進階、韌性四種價值,正確且有效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與科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動現代化進程。
一、主動現代化的理想追求
從現代化新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百年的現代化理想追求與實踐探索,實現了從被動現代化向主動現代化的成功轉型,既堅持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科技、文化以及經濟政治制度,又不全盤西化,也不照搬其他模式,堅持走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主動追求、主動選擇、主動謀劃、主動推進的主動價值。
1.中國現代化最初進程被打斷
中國曾經創造了世界領先的古代文明。英國科學技術史家李約瑟指出,中國從“公元三世紀到十三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歐洲在十六世紀以后產生出與此相似的科學”[1]。美國社會學家貝迪阿·納思·瓦爾馬指出:“現代化起自西歐的文藝復興運動,十八世紀后半期隨著英國工業化而得勢,并于十九世紀席卷西歐和北美。”[2]西方國家相繼推進科技革命與工業化,依靠資本主義原始積累與殖民掠奪,“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3]。而處于農業文明、封建時代的中國,在推進工業文明的現代化進程初期卻落伍了。
落后就會挨打。1840—1945年,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直至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侵略者強迫中國簽訂了1100多個不平等條約。其中《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8個條約就勒索賠款19.53億兩白銀,相當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4]。恩格斯指出,這是“英國政府的海盜政策”[5]。馬克思指出,中國人不可能把這些“西方大國”當作他們“真正的朋友”[6]。當時,中國先后出現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這是中國被動現代化的開端。洋務運動派主張通過“師夷長技以制夷”自強,引進西方機器生產、科學技術與軍事裝備,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與民用工業,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戊戌變法主張用“夷法”對付“夷人”,學習西方文化政治制度,以改良求自強。這是當時中國對西方挑戰的被動回應,但是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都失敗了。帝國主義不斷侵略與掠奪,在中國開設工廠,利用廉價勞動力,傾銷工業產品,遏制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吉爾伯特·羅茲曼指出,現代化是“從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會,走向著重利用科學和技術的都市化和工業化社會的這樣一種巨大轉變”[7]。中國現代化開端受到了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與阻擋,導致無法正常發展。
2.中國現代化由被動轉入主動
20世紀初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列強仍然橫行中華大地。“五四運動”舉起了民主與科學的旗幟,興起反帝反封建的群眾運動,激發了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的覺醒與愛國熱情。陳獨秀指出:“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說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8]李大釗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世界改造之原動的學說”[9]。瞿秋白發文指出,在如此“非現代的”經濟生活里,“怎樣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社會”,“我總想為大家辟一條光明的路”[10]。
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中國進入了主動現代化。1927年4月,李大釗在犧牲前夕寫的《獄中自述》中說,“求得挽救民族、振奮國群之良策”,“建立-恢復民族自主、保護民眾利益、發達國家產業之國家”[1]。毛澤東指出:“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2]
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3]馬克思主義具有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相統一的鮮明特征,具有建構徹底的、能夠掌握群眾與推動實踐的理論品格。毛澤東指出,自從學會了馬克思主義之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4],有了“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與“改變世界”的社會主義方向。為此,中國現代化開端由“被動現代化”轉向“主動現代化”。這體現了“預則立,不預則廢”的中國古代治國智慧,同時又將現代化提升到以人民為主體的現代文明高度。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全國人民開展反帝反封建反軍閥的革命運動,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趕走了帝國主義列強,將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狀態中解放出來,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之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既不同于“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國,也不同于“蘇聯式”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5]。
主動現代化是一個不斷摸索的過程。新中國誕生以后,建立協商民主制度、人民司法制度,廢除西藏農奴制度,頒布土地改革法、男女平等的婚姻法,以及普及小學義務教育、掃除文盲等政策規定,制定與實施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取得了“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就。同時,模仿蘇聯實行計劃經濟,實行以重工業為基礎的工業化計劃,為了快速推進工業化與經濟增長,曾出現浮夸風、瞎指揮、“大躍進”等失誤。這表明,要實現主動現代化必須根據客觀規律辦事,防止脫離實際的主觀主義錯誤。今天所達到的中國式現代化自覺并非一蹴而就的。
二、主動現代化的目標體系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現代化的總目標,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不懈的理想與追求,也是中華民族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從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從國內外環境及其變化出發,與時俱進,不斷謀劃奮斗的目標與路徑,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科學追求、科學選擇、科學謀劃、科學推進的科學價值。通過學習經典著作,我們可以發現新中國誕生的豐富底蘊及其目標體系的醞釀過程。
1.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
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后,逐步提出與完善了建設新中國的目標,從毛澤東的文獻中可以看到,建設新中國首先從國家民族獨立開始。
①獨立、自由、平等、領土完整。毛澤東提出:“我們的任務,是變中國為獨立、自由和領土完整的國家”“,不但是代表工農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把“工農民主共和國“”改變為人民共和國”[6(]1935年12月),建設“自由平等與領土完整的新中國”[7(]1936年3月)。②和平、統一、民主、社會主義。建立“和平統一、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走向社會主義”的“民主共和國”[8(]1937年5月)。③政治自由、經濟繁榮、文明先進。建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文明先進的中國”;“一方面和舊形式的、歐美式的”“共和國相區別”,“另一方面,也和蘇聯式的”“共和國相區別”[1](1940年1月);“一定要把中國造成獨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國”[2](1940年7月)。④富強。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提出,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3](1945年4月),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民富國強的渴望。⑤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建設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富強的新中國”[4](1949年9月)。這是新中國即將誕生之際,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政治、文化、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目標綜合體系。
2.建設工業農業國防技術現代化國家
新中國誕生以后,毛澤東集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智慧,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目標、制度保障進行了一系列戰略布局。
①強調“人民民主、高度文化、人民武裝”。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毛澤東指出:“人民民主”、“高度文化”、“人民武裝”要“發展起來”[5](1949年9月)。②強調“工業化”。毛澤東提出,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不要“發生急躁情緒”[6](1953年6月)。③強調“現代化”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國防、技術。周恩來提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以及“現代化的技術”[7](1954年12月)。④強調“共同富裕”。毛澤東提出,為了防止農村中“兩極分化”的現象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要實行農村合作化,“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8](1955年7月)。⑤強調“民主原則、社會主義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基于“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9](1954年6月)。⑥強調“工業化、高度現代文化”。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10](1954年9月)。“中國工業化的道路”是發展輕工業、重工業,“使我國變為工業國”[11](1957年2月)。⑦強調“趕上”“超過”美國。毛澤東指出:“趕上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就是美國”,“超過美國,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應該。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12](1956年8月)。這些話語體現了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壯志,體現了中華民族要為人類作貢獻的寬廣胸懷。⑧強調“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大強國”。毛澤東指出:“文學藝術、科學技術會繁榮發達”,“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13](1957年3月)。
3.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根據群眾新的需求不斷提出與豐富奮斗目標,使其具有鮮明的時代性與人民性。
(1)“民主、法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目標的提出。葉劍英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指出,現代化不以四個方面為限,還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法制”“物質文明”“精神文明”[14]。
(2)“民主、文明、強國”目標的提出。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
(3)“富強、民主、文明”目標的提出。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的總體布局。1987年,黨的十三大確立了“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現代化奮斗目標。這一概括將經濟富強放在首位,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奮斗目標。
(4)“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目標的提出。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和諧社會”的新概念新目標。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國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5)“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目標的提出。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提出要“綠化祖國”,“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1]。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中國式現代化目標體系具有了綠色發展的“美麗”特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二十大報告確定在2035年到21世紀中葉的區間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中國共產黨從人民與國家利益出發的深層次思考,是根據中國國情與世界變局的研判,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建設國家的基本目標、基本原則與核心內涵,是全體中國人民對美好未來共同的愿望與追求。
三、主動現代化的進階提升戰略
1959年底1960年初,毛澤東提出:“社會主義這個階段,又可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第二個階段是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后一階段可能比前一階段需要更長的時間。”[3]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兩階段”思想,為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提供了理論依據。黨的十三大報告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了社會主義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全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科學追求、科學選擇、科學謀劃、科學推進的科學價值。
毛澤東提出“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經濟發展合理布局,指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1951年12月,毛澤東指出,首先建設“重工業和國防工業”,帶動輕工業和農業發展[4]。這是正確的戰略選擇。當時,我國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與威脅,需要迅速推進國防現代化保衛國家安全。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多布局在沿海,統籌考慮區域共同發展、國家安全,必須改變這種工業布局。“一五”期間,全國工業基本建設投資在沿海地區與內地各占一半,通過大三線、小三線建設保持大體均衡。
1954年9月,毛澤東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了“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5]的現代化雙重目標;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6]的任務。1957年3月,毛澤東提出“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7]的目標。1960年2月,毛澤東提出“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8]。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提議,周恩來總理在196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9]從此,“四個現代化”成為黨與政府的中心工作。
毛澤東指出,“技術發展”不能“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必須打破常規”,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成“現代化強國”[1]。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指出:“把我國建成一個社會主義強國”,“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2]。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呈現三個發展階段的宏偉藍圖。
1.第一個階段:初步現代化
人們往往有一個誤解,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才是現代化,這是把現代化與小康社會割裂開來了。其實,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本身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現代化的一種經濟社會形態、一個發展階段。當年,鄧小平提出“小康”“小康社會”概念的時候,是指“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發達國家比,“也還是落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3]。到21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是“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4]。小康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階段,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初步目標[5]。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不斷豐富現代化的內涵與路徑。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實質是為了推進生態現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6]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時,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得到進一步豐富與深化。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新命題與新任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概念與新要求,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與實踐視野,這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推進現代化進程的要求:“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7]
我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脫貧攻堅不斷取得新進展。經過八年精準扶貧,經濟發展成果惠及農民,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數億人口脫貧。中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貢獻,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提供了樣本。
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實現初步現代化。從世界視野來看,聯合國衡量一個國家與地區現代化程度的標準是“人類發展指數”,包括人均GDP、人均預期壽命、平均受教育年限。2020年,我國人均GDP為72447元[8],邁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達到發達國家的門檻;全國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3.8年[9];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93歲[10],主要健康指標居于中高收入國家前列。
2.第二個階段:中度現代化
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按照鄧小平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標準,就是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什么是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發達國家首先是指發達國家,其次是指發達國家中的中等水平國家。2021年,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約為1.24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12696美元)[1]。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積極正確應對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首要目標與任務是實現科技現代化,為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文化教育、治理與國防現代化提供新動能。深化改革開放,要敢于且善于面對新矛盾與新挑戰,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要求,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使共同富裕有實質性的進展。
當前,基本實現現代化進入重要的攻堅階段。第一,面臨經濟增長轉型問題,經濟增長動力已經從投資推動為主轉變為消費推動為主,需要擴大內需,而不少干部缺乏培育推動消費的能力。第二,面臨就業問題,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首超1000萬[2],疊加經濟增長速度下行帶來的周期性失業與“機器換人”導致的結構性失業,就業壓力需要及時化解。第三,面臨房地產泡沫破裂與居民財富縮水問題,居民用合法收入購買的城鎮商品產權房是其最主要的家庭財富,房地產問題還涉及銀行借貸,目前亟須穩定房地產市場,以化解金融風險與社會風險。
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變為現實模樣,“根本在于進一步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各方面體制機制”,“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3];清理與廢除影響要素自由流動、影響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形成和完善的各項規定;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加強新領域新賽道新業態的制度供給,增強市場主體創新能力與競爭活力;完善“一帶一路”與構建新發展格局聯通機制。
3.第三個階段:高度現代化
鄧小平提出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兩個現代化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目標體系,全面規定了現代化更高階段的任務與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民富國強,達到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是高度現代化的愿景,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最新發展。
實現高度現代化,進入主要發達國家行列,是中國人民的美好愿景,是中國的發展權利。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誰也不能剝奪。人是最重要的資源與動力。中國人口規模巨大,人口紅利、人才紅利助推中國和平崛起。同時,也要看到必須繼續下大力氣解決的人口結構問題,主要是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規模較大并且仍然呈增長趨勢,農村勞動力剩余和進城農民工市民化滯后仍然存在,中年勞動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不夠高,等等。這是發展中的問題,在未來高質量發展中有望逐步解決。
通過自力更生、自立自強進入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行列是發展中國家人民的期盼,卻令已經進入這個行列的某些國家十分焦慮。美國為了確保其在科技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保持全球政治、經濟與軍事霸權,對中國實施了全政府全社會遏制的戰略。外部國際環境日益惡化,遏制中國崛起已經成為西方國家的共同戰略,這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正確與有效應對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4.發揮區域率先現代化示范帶動作用
鄧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構想是這樣提出的:一部分地區有條件先發展起來,一部分地區發展慢點,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帶動后發展的地區,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黨中央對東部沿海省市的要求,也是這些地區各級干部的自覺行動。
少數區域率先是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英國工業革命從大不列顛開始,歐洲工業化首先從沿海國家開始,美國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實現發展,為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我國地域廣闊,由于產業基礎等歷史原因,以及區位、人才、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現實差距,區域現代化實現程度出現差異。區域率先推進現代化進程,是黨的典型引路工作方法,可以為其他地區推進現代化提供可推廣的經驗。
(1)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從鄉鎮工業異軍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開啟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新征程,蘇南地區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3年4月,國家發改委印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規劃》,要求蘇南到202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30年,全面實現區域現代化。2020年,蘇南人均GDP2.5萬美元左右,主要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2],平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3],如期基本實現區域現代化。預計2030年蘇南地區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城鄉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居區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蘇南實現高度現代化的抓手是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建設世界智能制造業基地;推進產學研一體化,將高等教育、科研人才資源優勢轉變為世界科技產業競爭優勢。
(2)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促進條例》。浙江在先行先試實踐探索中,以縮小城鄉、區域、群體收入差距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公共服務現代化、經濟產業現代化、人文環境現代化、綜合治理現代化,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區域協調發展,推進變革性實踐,創造普遍性經驗,推動全省人民共同富裕。
四、主動現代化的智慧韌性機制
目前,中國主動現代化進程面臨嚴峻的外部干擾風險,既有傳統外來風險的延續與加劇,也有世界科技格局與國際政治格局變化帶來的新型風險,同時,還面臨內部改革進入深水區帶來的問題,亟須增強基于國力的“內功”,實施“智慧韌性”的風險治理原則,建立“智慧韌性”的風險治理風范,全面展示中國共產黨人對現代化韌性追求、韌性選擇、韌性謀劃、韌性推進的韌性價值。
1.“惡性競爭”風險及其智慧韌性防控
目前,干擾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外部因素主要來自美國及其盟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雖然經濟仍具有世界領先優勢,但對于中國的崛起越來越焦慮。奧巴馬政府提出“重返亞太”的口號,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遏制中國崛起的意圖初露端倪。特朗普政府將中國明確界定為美國最主要的“戰略競爭對手”[4],為遏制中國崛起提供了理論基礎。拜登宣稱“,不允許中國超過美國”,要在中美競爭中確保美國取得勝利[5]。拜登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定位為“最大的地緣政治挑戰”“優先考慮的、唯一的全球競爭對手”[1]。美國遏制中國崛起戰略已經轉變為不斷升級的具體行動。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已經出現美國對中國新能源車征收100%重稅的單邊制裁措施。美國對華科技封鎖日益加劇,不僅如此,美國還拉攏盟友參與制裁,公然違背WTO的公平競爭原則。中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初,熱情走向國際市場,贊美過“來自競爭的繁榮”[2]。西方學者曾經倡導的市場經濟、國際分工與自由競爭理論,已被美國政府過度扭曲甚至拋棄了。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弗里德曼指出,中國的治理能力占有優勢,而美國的治理能力已出現問題,我們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影響力都將逐漸減弱[3]。美國的學者提出這樣的看法,這是理性的思考。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世界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領頭雁,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4]。目前,我國已經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發展進行了全面的戰略規劃與政策布局,以智能經濟、智慧社會建設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科技現代化,賦能新質生產力,增強數智化的全球競爭力。近幾年來,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卡脖子”行動愈演愈烈。截至2023年7月,已有超過1300個中國實體和個人被列入美國的制裁名單[5]。美國對華“斷供”從芯片、精密儀器制造擴展至人工智能、超級計算、網絡安全行業,對中國科技創新、產業鏈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這種單邊制裁嚴重破壞了世界貿易市場規則和秩序,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但是,“斷供”成為中國奮發圖強、芯片技術自主創新與產業發展的新開端,也是美國失去中國芯片大市場的開始。
應對美國對華單邊制裁與“斷供”,重點在于增強中國對中美產業鏈供應鏈不同程度“斷供”風險的抵御能力、適應能力與恢復能力。中國從美國進口核反應堆零件、航空航天器、生化疫苗、醫療器械等高科技產品,玉米、食用高粱、草飼料、棉花等農產品,依賴性極高,風險防范能力低[6]。這些中國產業鏈供應鏈有被斷供脫鉤的風險。為此,我國須通過開拓新市場、推進市場多元化對沖緩解風險,加強“一帶一路”與國內新發展格局形成的互動促進機制,增強進出口產業鏈供應鏈韌性。
2.“干涉內政”風險及其智慧韌性防控
從近期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兩黨競選、出臺文件來看,美國對華政策主要是強化科技產品對華出口管制、重塑供應鏈,并試圖終結對中國的依賴、繼續對華實施懲罰性關稅、加強對華海外投資審查,這些都是科技和經濟遏制。同時,加快實施“亞太戰略”“亞太威懾倡議”,加大對臺軍售,這是“以臺制華”,遏制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突出破壞性手段。
美國對臺方針從戰略模糊轉變為戰略清晰,與中美在緩和、接觸的背景下處理臺灣問題有著根本性差異。美國戰略重點是構建軍事聯盟,包括建立美日韓菲雙邊軍事聯盟關系、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美英加澳新“五眼聯盟”情報收集共享組織、美英澳三邊伙伴安全關系以及啟動美日菲“東海+南海”聯動圈。美國通過一系列涉臺法案強化了大國博弈中“以臺制華”策略。近幾年美國出臺了“臺灣安全法”“臺灣旅行法”“臺灣保證法”“2019年臺北法案”“2020國防授權法”“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等。拜登簽署美國“2022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授權四年內向臺提供45億美元軍事資助,支持臺灣“發展不對稱戰力”;簽署美國“2023財年國防授權法案”,授權5年間每年向臺灣地區提供最多20億美元軍事援助,向臺灣地區提供20億美元的軍事貸款,將美國武器庫存中1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儲存在臺灣地區[1]。
在1982年簽署的中美“八一七公報”中,美國政府聲明向臺灣地區出售的武器在“逐步減少”,“直至最后的解決”。美國政府非但沒有履行承諾,還加快實施為臺灣量身定制的“豪豬戰略”。特朗普任期內對臺軍售11次,包括80億美元的66架F-16V型戰斗機、10億美元的135枚空對地導彈與“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價值23.7億美元的100套“岸基魚叉導彈系統”[2]。截至2024年2月,拜登政府13次對臺軍售[3],2024年6月又2次售臺武器,總額達3.6億美元。近期,美國批準向中國臺灣地區出售“國家先進地對空導彈”和雷達系統,總額達19.88億美元[4]。拜登政府任內對臺軍售已達17次,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特別是“八·一七”公報,違背對華承諾,危害臺海穩定,試圖以臺制華,遏制中國和平發展。軍售、戰爭是美西方國家重要的“經濟活動”,軍工集團是世界霸權主義的后臺。
臺灣地區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國家統一是中國核心利益。“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別人干涉內政。”[5]我們必須針對美國極具破壞力的涉臺法案,加緊研究和制定反制美國涉臺法案的國內法,提升完成國家統一的正當性、合法性;推進國防現代化,增強軍民融合的決心與能力。加緊研究和制定拒阻與反擊外部干涉內政、防止現代化進程再次被打斷的戰略舉措,把解決臺灣問題與穩定中美關系聯系起來統籌考慮,增強化解重大風險與保持和平發展態勢的韌性。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實行防御性國防政策。2023年,中國國防支出1.58萬億元[6],按年平均匯率計算為2242億美元,相當于同年美國軍費9160億美元的24.4%[7]。中國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永遠不謀求霸權,“不是要謀求勢力范圍,而是要支持各國共同發展”[8]。中國不會掉入新舊大國之間發生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德國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認為,文明進程可能與退化進程并存,文明進程是相對長期的,退化進程卻可能迅速地占據主導地位。美國面臨的“自反現代化”危機正是“埃利亞斯陷阱”[9]。全球愛好和平的人心所向是反霸權的文明進步之動力。
展望未來,某些西方發達國家應該努力避免陷入“埃利亞斯陷阱”,不要讓文明退化進程占據主導地位。中美競爭的范圍歸根結底是在各自國內,競爭結果取決于國內發展活力及韌性。中美合作兩利是中美兩國人民之福,也是全世界人民之福。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共建共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治理倡議,并且身體力行創造了中國方案。費孝通先生關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念,為西方國家走出“自反現代化”困境開辟了可行的道路。
〔責任編輯:玉水〕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1卷第1分冊,《中國科學技術史》翻譯小組譯,科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2—4頁。
[2]貝迪阿·納思·瓦爾馬:《現代化問題探索》,周忠德、嚴炬新譯,知識出版社1983年版,第5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頁。
[4]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人權狀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3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21頁。
[6]《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1頁。
[7]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代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頁。
[8]《陳獨秀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1頁。
[9]《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6—47頁。
[10]《瞿秋白文集·文學編》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頁。
[1]《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88、890頁。
[2][4]《毛澤東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頁,第1516頁。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頁。
[5]《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75頁。
[6][8]《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2、158頁,第257、259、263頁。
[7《]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4頁。
[1][2]《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675頁,第760頁。
[3]《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0頁。
[4][5][6][9][10][11]《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0頁,第6頁,第81頁,第127頁,第133頁,第400—401頁。
[7]《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2、136頁。
[8]《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7頁。
[12][13]《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頁,第291頁。
[1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04頁。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林業局:《毛澤東論林業(新編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1頁。
[2]《習近平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人民日報》2018年5月20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清樣本》,1998年版,第259頁。
[4]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1949—1978)上冊,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199頁。
[5][7]《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3頁,第404頁。
[6][9]《周恩來選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頁,第439頁。
[8]《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
[1]《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頁。
[2][3]《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3—164頁,第237頁。
[4]《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4頁。
[5]宋林飛:《小康社會的來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頁。
[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41頁。
[7]《習近平: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2020年6月9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0-06/09/ content_5518164.htm。
[8]《中華人民共和國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2月28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 202302/t20230203_1901004.html。
[9]《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年8月27日,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 t20210827_555004.html。
[10]《2021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2年7月12日,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6s/202207/ 51b55216c2154332a660157abf28b09d.shtml。
[1]《人均GDP1.25萬美元我們離“高收入國家”還有多遠?》,2022年3月25日,https://www.ndrc.gov.cn/fggz/jyysr/ jysrsbxf/202203/t20220325_1320252.html。
[2]《高校畢業生將首超一千萬,透過總理記者會看就業壓力如何解決》,2022年3月12日,https://www.gov.cn/xinwen/ 2022-03/12/content_5678739.htm。
[3]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24年7月22日。
[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頁。
[2]宋林飛:《推進區域現代化建設的蘇南探索》,《群眾》2021年第1期。
[3]《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江蘇人平均預期壽命79.32歲》,2022年2月10日,http://www.jiangsu.gov.cn/art/ 2022/2/10/art_60085_10344303.html。
[4]滕建群:《論特朗普政府戰略重心轉移》,《當代世界》2018年第3期。
[5]《拜登上任以來首場新聞記者會:“不尋求與中國對抗”,但聲稱“不會讓中國超過美國”》,2021年3月26日。https://m.huanqiu.com/article/42SULubvtop。
[1]《拜登政府〈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體現出美國安全政策轉變的戰略動向》,2022年11月2日,https://www.thepaper. cn/newsDetail_forward_20561497。
[2]宋林飛:《中國經濟奇跡的未來與政策選擇——國際市場的挑戰》,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頁。
[3]《弗里德曼:中國不再尊重美國了,合情合理》,《參考消息》2021年3月26日。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領導做好規劃明確任務夯實基礎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日。
[5]《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美方制裁1300多家中企,中國政府不會坐視不管》,2023年7月20日,https://www. guancha.cn/internation/2023_07_20_701660.shtml。
[6]沈國兵、王譯平:《中美雙邊產業鏈供應鏈行業產品韌性評估》,《國際貿易研究》2024年第4期。
[1]陳藝元:《拜登政府對臺軍售政策的變化與動因》,《和平與發展》2023年第5期。
[2]汪曙申:《美國對臺軍售政策調整:特點、趨向與影響》,《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2年第1期。
[3]《國臺辦2024年2月28日新聞發布會文字實錄》,2024年2月28日,http://www.taiwan.cn/xwzx/xwfbh/gtbxwfbh/ fbhwb/202402/t20240228_12602456.htm。
[4]《外交部發言人就美國批準向中國臺灣地區出售19.88億美元武器答記者問》,《人民日報》2024年10月27日。
[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9頁。
[6]《中國合理確定2023年國防支出規模比上年執行數增長7.2%》,2023年3月6日,http://www.mod.gov.cn/gfbw/ qwfb/16206428.html。
[7]《國際智庫報告美國2023年軍費支出占全球總額37%國際問題專家:追求全球霸權恐形成“軍費惡循環”,不利于國際安全》,2024年4月25日,https://news.cctv.com/2024/04/25/ARTI9AbS9hu4YTvXYGZKuprg2404 25.shtml。
[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7月2日。
[9]宋林飛:《全球社會學理論的新視角——兼論中國應對世界大變局的戰略思考》,《社會學研究》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