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城市的發展策略已經由增量時代模式轉變為存量和減量時代模式,對于山地城市中的老舊山地社區,更新、激活存量空間是確保城市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山地城市遺留了眾多高密度且環境惡劣的老舊社區,面臨舊城更新存量空間的現實問題。本文以湖北宜昌劉家大堰社區為研究實例,探究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改造策略。首先探究劉家大堰社區在公共空間、交通系統、綠化景觀空間和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公共空間的完善優化、交通道路的構建優化、立體空間的復合設計、碎片空間的整合再生、綠化景觀品質的提升和基礎設施的健全改進的更新策略,以期實現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的提升。
關鍵詞:微更新;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更新策略
我國的地形以山地為主,這些山地大約占據了國土總面積的70%,很多山區城市、邊疆城市、民族自治城市和旅游城市類型分布在山地環境中,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帶,這些城市需要與山地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相較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山地地區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得益于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推動。隨著我國城市發展策略由增量模式轉變為存量更新模式,山地城市在城鎮體系中愈發重要。山地城市受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等多重因素制約,可用于建設的土地面積更加受限,如何高效地使用現有的山地城市的存量空間是推動山地城市良性發展的關鍵問題。
山地型老舊社區作為山地城市微觀結構的組成部分,山地社區不僅是城鎮空間的基本單元,更是山地城市存量空間的一部分,是承載著山地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載體。伴隨著人們對物質需求的不斷增長,社區居民對居住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傳統的居住區已不能滿足新時代下人們對于人居環境的追求。老舊社區宜居景觀的建設和改造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城市景觀的整體形象,還能有效地提高和優化老舊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升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
湖北省山地面積約占全省總面積83%。地形復雜,屬于典型的山地省份。湖北省宜昌市地貌由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類型組成。其中低丘和中低山丘陵面積較大。西部的山區占據了全市面積的69%,其中西陵區位于黃陵山和江漢平原的交界處,而北部則與夷陵區的山脈相連,坐落在宜昌市的中心地帶。
本研究以西陵區劉家大堰社區為例,提出湖北宜昌城市背景下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策略研究,以期達到以“點”影響“面”,以“面”激活整個社區及城市的目的。
一、湖北宜昌山地型老舊社區微更新概述
(一)山地型老舊社區微更新的基本概念
根據《地理學詞典》的解釋,“山地”是“由山脈和山谷構成的眾多山脈的統稱。地質結構復雜,如我國西部的一些山地”[1],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環境科學對環境的解釋,山地環境定義為“由多種山地自然因素共同構成,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2]。在《辭海》中,“老舊社區”的定義是:“在一定的自然地域、社會經濟模式和使用的時間段內,老舊住宅單體及其居住環境經歷了‘綜合性陳舊’過程的社區。”“微”是指微小空間、微小問題、微小投入;“更新”是指有好的體驗和新的感受[3]。“微更新”的意思是通過微小的方式進行更新,從細微之處入手,對陳舊的事物進行改造,從而帶來更好的體驗和新的感受。目前學界關于城市微更新的概念尚沒有確切界定,這是一個近年來形成的新術語,主要描述城市化和城市更新過程中出現的現象產物[4]。隨著“微更新”這一模式逐漸得到社會各方面的認同,它也開始向老社區的公共區域擴展。
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2021年發布了一份題為《關于在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中防止大拆大建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的文件明確指出:鼓勵“微更新”模式,保留利用為主,禁止“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方式。山地型老舊社區微更新理念倡導更新模式以驅動內生動力為主導,即以公眾需求為更新核心,結合專業化的更新方式,力求在保護與發展山地型老舊社區中尋求新的平衡。
(二)湖北宜昌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與改造
2017年12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廈門舉行了一次座談會,討論老舊小區改造的試點工作。會議確認了15個城市將進行老舊小區的改造試點項目,宜昌是湖北省內唯一被選中的城市。湖北省宜昌市現階段由政府主導開發階段發展為多主體自治更新階段中微觀可持續更新階段。宜昌市政府于2022年1月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城市更新工作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了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宜昌市主張“拆改留”向“留改拆”轉變,主要目的是保護和傳承傳統,同時進行優化和提升,而拆除舊物和新建新物則作為輔助手段,嚴禁大拆大建,穩妥推進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的微更新與改造。
湖北宜昌的山地型社區有劉家大堰社區、香城故事社區、共誼一路社區、鑫昌大都會社區、公汽社區、松宜鐵路小區社區、碧水林蔭社區、北辰明珠社區、聯豐村社區、共升村社區等。這些社區位于山地區域,具有山地地形特征。劉家大堰社區不僅是宜昌市最早建立的社會型社區之一,而且也是全市規模最大的老舊社區之一,具有山地型老舊社區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將以劉家大堰社區的公共空間景觀為研究對象,探究地形如何影響老舊社區的布局、道路布局以及空間環境等多個方面,提出湖北宜昌城市背景下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策略研究。
二、湖北宜昌劉家大堰社區概況及問題現狀分析
(一)基本概況
劉家大堰社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東山西南側(如圖1),該社區的房屋大多建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占地約150畝,共有居民樓60棟,有住戶1830戶,居民1萬余人。沿坡地態勢布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且建筑風格單調,但經過長時間的生活沉淀,這里已經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社區環境。
綜合地圖標注、現場統計、實地勘察和現場訪談,對劉家大堰社區空間質量和居民居住情況進行研究,為本次改造方案提供支撐依據。社區內有小學、3A幼兒園各一所,有600余名學生,早晚高峰期人流量大,但小區僅有1條主通道。社區內普遍是七層到八層的老房子,并且沒有安裝電梯,人口年齡構成主要是12~40歲的青壯年、40~55歲的中年人和55歲以上的老人,分別占44.3%、21.4%和29.8%,12歲以下占比4.5%。并對居民的社區空間使用偏好、社區室外空間休閑娛樂活動類型偏好等進行了調查研究(如圖2)。
劉家大堰社區地勢北高南低,整體地形南北高差約為20米,東西高差接近7米,地形起伏導致了空間碎片化的社區形態(如圖3)。社區公共空間主要是由不同高差的活動空間形成的不同層級的景觀平臺,山地型老舊社區特征鮮明。
(二)問題現狀分析
近年來,湖北省宜昌市的山地型老舊社區,面臨社區空間規劃不當、交通系統混亂、多元主體需求矛盾、基礎設施缺乏、綠化空間不足和資金缺乏等多方面困境,阻礙了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的進程。本研究選擇西陵區的劉家大堰社區進行問題現狀的進一步觀察和分析。
1.公共空間的連貫性弱
優秀的社區公共活動空間不僅是居民社交活動的地方,更是營造社區精神的關鍵場所。但劉家大堰社區受山地地形的限制,與平原城市相比,缺乏面積大且較為集中的公共活動區域[5],通常為面積較小的線性空間,缺乏連貫性的景觀空間。
社區內部道路相對簡單,主要道路明確,公共空間主要沿道路兩側分布(如圖4)。基地整體北高南低,社區整體順應山勢,空間紋理隨著地形的變化展示出獨特的特點。社區內公共空間主要為單元樓下的室外活動場地,面積較小,呈散點式布局,缺少較為開闊的社區廣場。受場地地形與社區布局結構影響,沒有統一連續性的公共空間界面,空間的界面設計不完善,分隔能力較弱,導致空間過于擁擠,私密性不足,分布在住宅單元樓建筑外側,噪聲較大,會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西陵區山地環境導致的高差與高密度住宅建設留下了眾多復雜多樣的特色空間,出現了許多用于交通步道、堡坎、住宅背面等環境雜亂的邊角地塊。這些對于地形高差處理欠妥的不規則地塊也是本次社區更新的難點。
綜合以上問題,劉家大堰現有的公共空間的最大問題是連貫性較弱,系統化不足,從而影響社區居民的空間體驗流暢度。
2.交通系統的流暢度不足
劉家大堰社區因其山地地形,道路基本都帶有坡度,社區北部較高,西北部分較高地區基本由臺階溝通上下分區,居民僅靠爬行臺階進行臺層間的上下通行。社區內居民老人占比約為20%,而交通系統無障礙通道缺失,居民在行走時,身體更容易感到疲勞并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6]。道路支路及連接性階梯,受存量空間限制,更新后仍有安全隱患,居民使用安全性不足,缺乏照明設施,可視性差。
老舊社區的道路規劃和交通系統建設基于早期的居民的實際需求,但道路的盡頭有斷頭路,行走缺乏安全感,空間處于人車混行狀態,導致社區中居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停車空間嚴重不足,道路兩側車輛的隨意停放導致道路空間堵塞現象頻出,對居民的日常出行造成困擾。人車混行問題使居民的安全無法得到保障,停車空間嚴重缺乏導致道路兩側車輛隨意停放,道路空間常常堵塞給居民的日常出行帶來了許多麻煩。
綜合以上問題,對于劉家大堰現有的交通系統的最大問題是道路流暢度不足,道路支路盡頭有斷頭路,連接性階梯存在安全隱患,道路人車混行對居民生活造成困擾。
3.綠化景觀空間的缺失
綠化景觀對社區的環境營造中至關重要。社區最初的建設目標是滿足居民的居住需求,所以留給景觀的空間相對有限。現在,這有限的景觀空間經常被侵占,例如草坪和廣場等景觀空間在停車位不足的情況下被轉變為停車場,而運動區域則被用作晾衣場等[7]。老舊社區綠化空間較分散,所占比重少,部分公共綠地空間被居民圈占,被開辟成“私人花園”(如圖5)。
在植物選擇方面,目前仍以本地原生植物為主,但植物品種的單一性、缺乏層次性與趣味性導致植物景觀鏈接的社區軟設施空間的活力減弱,空間利用效率不高。社區的綠色環境和視覺景觀需要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在上下班的高峰時段的環境的不潔和混亂,導致了較差的生活體驗和嚴重的環境問題。老舊的社區管理不足,垃圾沒有得到及時處理,影響了社區的整體形象。此外,由于缺乏專門的技術和管理團隊,綠化環境的維護工作也變得困難,綠化的效果也因此受限。
4.公共基礎設施的缺乏
劉家大堰社區現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主要是少數兒童健身器材,而其他的基礎設施和器材較為陳舊或缺失。在調研時,我們注意到社區里的老年人在吃完飯后喜歡散步或聚在一起聊天,但是由于運動設施和公共休息設施的缺失,許多老人選擇在樓道口或道路拐角處自行設置私人設施來進行休閑活動(如圖6)。
經過調查,居民反映最多的問題主要是公共休憩空間和晾曬空間不足,居民自發搭建的設施已經對空間的合理利用和整體規劃產生了一定影響。社區基礎設施長期未進行更換和修理,無障礙設施不足,對老人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公共配套設施的不足導致了對居民基礎服務需求的忽視,使得新增設施的實施變得困難[8],現有公共配套設施并未真正站在居民視角去剖析實際需求與活動特性,并圍繞其實際活動軌跡配置設施。
三、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策略
宜昌市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模式探索多樣、各有千秋。本研究選擇劉家大堰社區進行觀察和分析。針對上述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面臨的現實困境,探索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的路徑,目的是解決山地獨有的老舊社區問題,從而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對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景觀的基礎環境進行品質升級。
(一)公共空間的完善優化
在對劉家大堰社區進行更新改造時,應該采取微小規模的改造和局部改善優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微更新,由于高差地形導致的分臺處理和居民基于私人使用需求自發地擠壓公共休閑空間,由于空間碎片化,社區居民的活動場地被壓縮到了更為有限的范圍內。更新存量空間,可結合地勢高差置入趣味性設施與健身器材,使居民活動行為場景深入社區,并增加家長看護配套設施,提升公共空間的包容性與共享性。
根據地勢高差營造由私密到開放的多樣立體化空間,如與臺地相連接的空間,設置活動設施將兩個臺層相連接,與緩坡相連的空間設置擋土墻形式的景觀防護坡分割空間,與陡坡相連的空間采用欄桿相隔離。在臺層連接空間適當地植入一些冒險元素,讓空間更具趣味性和互動性。
拆除居民私自搭建的棚戶建筑,增設屋頂農場與休憩場地,為社區加大公共活動空間并增添活力。針對高差地形,在社區中增加立體化景觀設施,以重新塑造社區的景觀風貌,提高社區空間的利用效率和多樣性,加強社區環境的統一維護管理[6]。
(二)交通道路的構建優化
鑒于劉家大堰社區普遍存在隨意停放和人車混行的問題,建議在居住區的入口處建立綠化隔離帶,例如綠籬和花池。這樣能夠充分利用周圍的資源,實現資源的協同作用,從而擴大停車空間。老舊社區的公共空間面積不足導致的道路人車混行模式,直接采用新的道路模式在現有空間中難以實現。在老舊社區中,不同的時間段賦予了空間不同的使用價值,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時間差異在同一空間里實現不同的功能,以時間的錯峰處理來增加停車位。如在晚高峰時間段至第二天清晨,將晾曬區的空間轉化為停車空間,實現空間的縱向疊加復合,從而增加社區的道路空間,提高居民的安全系數。
針對社區內居民隨意停放車輛導致的增加碳排放和噪音問題,可以將停車區域與綠化空間相結合,利用植物實現固碳和降噪功能。這樣能夠吸收汽車產生的有害氣體并減少噪音,為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更優質的環境。
(三)立體空間的復合設計
由于山地型老舊社區缺乏適當的功能劃分,高密度的建設和開發活動更加限制了社區居民的活動范圍。通過對立體空間的復合利用,可以為居民提供更多活動空間,更好地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要求。選擇屋頂農場進行立體空間的符合設計有助于居民緩解壓力,并滿足他們的日常生活需求。屋頂農場是將城市中廢棄的房屋改造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功能的設施場所。所提供的內容涵蓋了觀景亭、三維種植技術以及常見的蔬菜種植區域。在設計時,為了保證居民的生活質量并解決屋頂農場可能帶來的水漏和坍塌問題,應當對建筑材料的承載能力進行深入的考慮。選址在可以方便地到達屋頂,并且具有較大的屋頂面積的單元樓,方便居民參與到屋頂農場的建設中來。
(四)碎片空間的整合再生
由于社區高差地勢造成的碎片空間較多,利用開發分散的零散空間,增加社區的綠化面積。將公共空間中占比較大且活力強的空間作為觸發點,將道路兩側的綠化空間作為線把點狀的碎片化空間串聯起來,進而形成整體的綠化空間。對碎片空間的整合重塑了社區的綠化面積。
碎片空間的具體綠化功能可以用多個種植箱組合形成可參與式的“都市農場”景觀,并與座凳相結合增加種植箱的休憩功能,營造景觀層次感與休憩空間氛圍感,提升社區居民對社區的參與度。
(五)綠化景觀品質的提升
為打造理想的小區公共空間景觀、凸顯宜昌工業文化遺產符號且滿足社區的實際需求,將中國傳統的古典園林中漏窗景墻與工業文化展墻相結合,彰顯出社區的宜昌工業文化特色底蘊,營造出具有本土文化記憶的小區公共空間景觀。
老舊社區的綠化水平較低,主要因為公共空間受限以及管理措施不完善。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們目前采取了四種立體綠化方式,分別是屋頂綠化、墻體綠化、圍欄綠化和陽臺綠化。其中,墻體綠化主要種植藤本植物,這不僅可以為墻面提供遮蔭和覆蓋,還有助于改善周圍環境。由于它們的生長速度相對較快,社區的管理人員需要加強對它們的維護和管理,墻體綠化可以在外墻的墻根處種植,有效起到擴大綠化覆蓋面積的作用。為了降低成本并增加綠化面積,圍欄綠化可以采用植物裝飾鐵制或混凝土制成的欄桿。由于老舊社區的建筑陽臺通常面積較小,陽臺綠化并不適合作為老舊社區的宜居景觀的改造重點。
(六)基礎設施的健全改進
劉家大堰社區在早期的建設階段受到時間和條件的制約,導致社區內的基本設施明顯不足。考慮到社區基礎設施的使用群體主要是中老年人和兒童,應該增加更多的兒童游樂設備和老年人健身器材。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兒童友好空間”,將家庭和社區緊密聯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滿足兒童的需求,并為老年人提供附屬的休閑活動空間。增加多元化的活動空間以改善現有的活動設施所服務人群存有的局限性,滿足不同群體對空間服務的不同需求。社區因地形高差較大,存在許多視野受限和相對昏暗的空間,因此應當增加充足的夜間照明的基礎設施,杜絕社區的安全隱患。
四、結語
由于山地城市獨特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它們無法簡單地采用其他平原城市的更新模式[9]。本文以宜昌市西陵區劉家大堰社區為研究對象,研究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策略,解決山地獨有的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問題,從而改善由于地形、政策的原因造成的公共空間、交通系統、綠化景觀、基礎設施、立體空間、碎片空間六大方面的問題,本研究認為山地型老舊社區公共空間景觀微更新策略應從這六大方面對各老舊社區進行漸進式更新。考慮滿足社區居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求,應在微更新過程中更加合理地開發好山地型老舊社區獨有的碎片空間與立體空間,從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與安全感。
參考文獻:
[1]穆爾.地理學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UNESCO,Program on Men and Biosphere(MAB).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Mountain and Tundra Ecosystem.Lillehammer[R].November,1973,Final report,MAB report 14,UNESCOPari8.
[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新版中國大百科全書(74卷)—地理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4]黃尖尖.微更新,一種有溫度的城市改造新模[N].中國建設報,2017-05-17(003).
[5]黃瓴,王婷.重慶渝中區山城步道品質提升規劃:基于場景理論的山地城市街巷更新研究[J].北京規劃建設,2021(1):36-41.
[6]王秋莎.城市老舊社區的微更新策略研究——以重慶市國際村社區為例[J].中國建筑裝飾修,2022(1):150-151.
[7]余志斌.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的老舊社區宜居景觀提升策略[J].房地產世界,2022(19):152-154.
[8]聶愈人.包容性理念下重慶市渝中區老舊住區更新策略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9.
[9]車震宇,陳宇.山地城市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貴陽市老城區為例[J].中國名城,2022(2):75-81.
作者簡介:白萌萌,北京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學。
通訊作者:付軍,博士,北京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風景園林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