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元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研讀革命文化作品,特別是學習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感受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及革命精神。
2.引導學生閱讀本單元關于革命傳統的實用性文體優秀作品,聯系實際,深入理解其內容。
二、單元教學核心素養表述
1.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1)積累“千鈞雷霆、拍手稱快、名副其實、井陘、襁褓、安詳、烽煙、感慨、磐石、休戚相關、九省通衢”等詞語的音形義。
(2)分析作品中“決無、必然、從來、只要、將”等詞語,體會作品語言的感染力。
2.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1)通過通覽本單元所有課文,分析概括這些文章如何展現革命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優秀品質。
(2)有理有據地分析作者是如何將感情抒發與理性表達結合在一起的。
3.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認識閱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義,繼承并發揚革命者和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優秀品質。
4.審美鑒賞與評價:
通過閱讀、評價等語文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品味,并在此過程中掌握作者創造美、表現美的方法。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感受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及革命精神,深入理解其內容。
教學難點:分析作者如何將感情抒發與理性表達結合在一起。
四、教學方法
自主閱讀階段:圈點勾畫法、批注法。
合作探究階段:談論法、質疑法。
五、教學過程
(一)第一課時
要求:1.通讀本單元所有課文,標記段落序號,圈畫積累重點字詞。
2.能夠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二)第二課時
學習任務:《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教學環節:
1.聚焦課堂:請同學觀察題目,思考并回答:在你心中,怎樣才算“站起來了”?預設:國家統一、民族獨立、不再有外來侵略戰爭、在國際上有自己的地位……
(設計意圖:利用文題設疑激趣,能夠直接快速地讓學生進入學習情境。)
2.問題驅動:要求學生根據回答,速讀原文,明確:在毛澤東同志的這篇文章中,有無相應內容,他是如何表述的?(學生自主閱讀——小組討論明確)
(設計意圖:學生利用上一環節的問題印證對文本內容的猜想,專注于文本,快速開啟文本閱讀。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再交流閱讀收獲,也有助于突出學生學習主體地位。)
3.班級展示匯報:
第3段——人民得解放
第4段——統一戰線成立/國家統一
第6段——國家成立/民族獨立
第8段——國際地位提升……
4.難點突破1.第4段為何介紹政治協商會議的工作內容/責任?
(師生交流)明確:人民當家作主。
難點突破2.綜上所述概括毛主席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是從哪一領域上介紹人民站了起來?明確:政治領域。
文章剩余段落主要表達什么?明確:實現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將在經濟、文化、國防這些領域站起來。(這是實現在政治領域站起來的好處)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追問,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也是對自主閱讀的補充和完善,顯示教師的教學主導作用。)
(三)第三~四課時
學習任務:《長征勝利之日》《大戰中的插曲》
教學環節:
1.驅動問題:請認真閱讀第2課兩篇課文,結合文本思考并回答“是什么樣的人領導中國人民站了起來”?
(設計意圖:利用本課兩位作者的獨特身份,結合第一課的課文文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碰撞出新的驅動問題,使不同課文之間形成微妙的關聯,彼此呼應,也進一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2.學生自主閱讀,篩選、圈畫關鍵語句,并做旁批。
(設計意圖:課文的作者是革命將領,課文的閱讀難度并不大,指導學生使用圈點批注閱讀法,提取課文重點,便于小組交流、班級展示。)
3.班級展示——匯報總結
(1)《長征勝利之日》展現了革命者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服從指揮的大局意識,互相理解、相互信任的品質……
第4段:吳起鎮披著燦爛的陽光在歡迎我們——這是經歷1年多長途跋涉,經受無數次殘酷戰斗的紅四團指戰員眼中的吳起鎮。“燦爛的陽光”以及后文“藍盈盈的天空”這些景物描寫蘊含著紅軍戰士的興奮之情。類似的內容還有22段“雖然那天天降大雪,我們仍穿著單衣,但情緒很高,心里始終覺得熱乎乎的。”
15段:……但是,這次是聯合行動,必須聽從統一指揮。——服從指揮的大局意識。
38段:你們——黨的領導人,……花去了多少心血啊!……要說辛苦,你們最辛苦了!——展現同志們之間的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2)《大戰中的插曲》展現了革命者的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知識鏈接——人道主義起源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體系,提倡人文關懷、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把它具體為自由、平等、博愛等口號,在資產階級革命時起到了反封建的作用。)
文本細讀:聶榮臻元帥回憶的“插曲”為百團大戰中部隊救了兩個日本小姑娘的事。
①關于救人的內容:
第2段:為受傷的嬰兒治病。
第4段:尋找哺乳期的婦女給小孩子喂奶,聶帥親自洗干凈梨給大孩子吃。
第5段:給大孩子喂粥。
第6段:安排把孩子送到石家莊,讓可靠的老鄉用挑子送她們,還在筐里堆了許多梨。給日軍寫信說清情況。
(設計意圖:設計好的問題,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在蕪雜的閱讀素材中明確閱讀任務,達到有效閱讀的目的。完成對于文本記敘性內容的初閱讀。)
②為什么救這兩個女孩:
第3段:孩子是無罪的,應當很好地安置她們。
第8段:小孩子是戰爭的受害者。我們八路軍決不搞日本侵略軍那一套。……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對日本人民我們不僅不傷害,還要盡最大力量給予愛護和照顧。
③救之后又發生了什么——
第10段:牽掛和找尋。
第11~12段:日本人民的道歉和感謝(深遠影響)。
(設計意圖:通過上述兩個學習任務,學生深入文本,對于革命將領的精神品質有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實現對于文本的深閱讀。)
(3)梳理總結:就是這樣樂觀、勇敢、團結、肯吃苦、富于革命人道主義精神的人領導和團結中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了另一個勝利。
(設計意圖:緊扣教學起始階段問題,對本課內容做梳理總結,使瑣碎的問題得以完整呈現,教學環節完整,也使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思維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4.拓展延伸
你能根據上述匯報,完善第一課的標題嗎?**(什么樣的)中國人民**(怎樣)站了起來
(四)第五~六課時
學習任務:《別了,不列顛尼亞》《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2020中國抗疫記》
教學環節:
1.驅動問題:請認真閱讀第3、4課三篇課文,根據文本思考并回答:你認為這三篇文章能夠和《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建立怎樣的關聯?
(設計意圖:進入單元教學第三階段,交給學生“主題式”閱讀任務,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2.學生自主閱讀、思考、交流。
3.班級展示:
(1)《別了,不列顛尼亞》是站起來后的國際影響(作用),是祖國強大后為實現祖國統一邁出的強健一步。——國際地位
(2)《縣委書記的榜樣》展示的是新中國建設者艱苦奮斗的縮影,是印證毛主席所說的“只要我們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和團結國際友人,我們就能在經濟戰線上迅速地獲得勝利。”蘭考縣是新中國的一個貧困縣,焦裕祿同志是無數優秀黨的干部的杰出代表,這樣的建設者是我們國家領導人敢于發出這樣宣言的底氣和支撐,是能夠“將在**站起來”的條件和保障。——經濟領域
(3)《2020中國抗疫記》全面展示了“新冠”疫情之下,新時代中國人民的精神品格,是對新時代中國的大國形象的全面展示。——國家實力
(設計意圖:利用“閱讀主題”體現大單元教學的特點,學生在通讀文本后能夠準確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鍛煉其篩選概括文本的能力,這也是對學生閱讀容量的一次擴充。)
4.文本細讀:
(1)《別了,不列顛尼亞》
①閱讀全文,按照時間順序找出文中的“特寫鏡頭”,并為每個鏡頭擬一個標題。
參考答案:
6月30日下午4時30分港督府內舉行降旗儀式
4時40分港督乘車離開港督府
晚6時15分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王子講話
7時45分廣場上第二次降旗儀式
6月30日最后1分鐘政權交接儀式上降英國國旗
7月1日第1分鐘升起五星紅旗,中國自此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0時40分查爾斯王子和港督乘船離港
(設計意圖:利用新聞特寫的特點,學生把握文本主要內容,理順作者寫作思路。)
②討論探究:
A.新聞是選擇的藝術,作者為什么要選擇這幾個“特寫鏡頭”呢?
——顯示獨特的報道視角,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新穎且具有象征意義。
B.為了讓讀者更深切地體會這事件的意義,在每一個鏡頭后面作者都有精當的評論,請同學們再次閱讀全文,找出評論性的句子,探究其深刻含義。(略)
C.這些“特寫鏡頭”與文章標題有著怎樣的聯系?
——按照時間順序組材,展示英國撤離的全部過程,也是我國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的過程。
(設計意圖:在把握文本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通過上述問題實現對文本的深閱讀,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及本文的寫作特點。)
③拓展延伸: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的題目化用了毛主席文章的題目。由此,再次品讀本文的題目,作為讀者,你有什么感觸?
——以強調的句式,具有標志性和象征意味的具體事物,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國統治的終結,中華民族揚眉吐氣時代的到來,既有對不同時期侵略者的嘲諷,又將民族自豪之情蘊含其中。化用毛澤東主席的“別了,司徒雷登”也進一步彰顯出中國人民站起來的事實。
(設計意圖:將本文與毛澤東主席的文章題目比較閱讀,既能夠欣賞本文文題特點,也加深學生對于新時期民族自豪感的體會。)
(2)《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閱讀全文,篩選相關內容,思考并回答:
A.焦裕祿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到蘭考縣任職的?——引言部分
B.這篇通訊展現的焦裕祿同志是一個怎樣的人?
——本文選取典型材料表現人物精神品格,通過言行再現人物風范,刻畫了一個勇敢、樂觀、無私奉獻、廉潔奉公的黨的好干部形象。
第一節:實事求是的工作態度和務實創新的工作作風
第二節:關心群眾、嚴于律己的模范
第三節:身患重病卻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的人民公仆
第四節:住院期間仍然關心蘭考的發展
(設計意圖:篩選概括文本主要內容,概括作品人物形象,落實單元教學重點。)
C.閱讀本文,你有怎樣的感受?
——焦裕祿是千千萬萬基層黨員干部中的一員,他的形象代表中國人民改天換地的精神面貌,彰顯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榜樣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也宣告“中國人民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難真正的站起來、強起來”!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本通訊報道所處的特殊時期,強化對于“站起來”這一閱讀主題的延續與豐富。)
(3)《2020中國抗疫記》
教學任務:通過略讀,引導學生深刻認識新時代的偉大抗疫精神,發現新時代涌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關注時代、關注國家的意識,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教學過程略)。
(4)拓展延伸
1.通過閱讀這三篇新聞報道,你認為我們現在實現了毛主席所說的在各方面“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嗎?
2.請根據所學所思,寫一段不少于200字的語段,談一談當下閱讀優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三篇不同時期的新聞報道,對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閱讀主題做呼應和總結,體現單元教學的完整性。并且在單元學習即將結束階段,鍛煉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促進其語文的素養的綜合提升。)
(五)第七~九課時
學習任務:請自由選擇本單元一篇文章,有理有據地分析作者是如何將感情抒發與理性表達結合在一起的。
教學過程:
1.明確學習任務——分析“作者是如何將感情抒發與理性表達結合在一起的”。
教師舉例: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例,講話首先是理性的表達,通過對歷史的回顧、對未來的展望,宣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事實,同時又不是純客觀的闡述,比如第3段“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這句中的修飾語“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就飽含贊美的情感,特別是講話最后三個“慶賀”句獨立成段,使情感的抒發達到高潮,充滿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學生自主閱讀——班級展示匯報(略)——師生評價
(設計意圖:利用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細讀文本,突破單元教學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3.寫作拓展提升
出示作文材料:
材料一:
2024年6月25日,中國“嫦娥六號”返回艙順利著陸,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帶回月背樣品1935.3克。同時,返回艙以31馬赫的速度返回地球,一時也成為新聞熱搜詞。
材料二:
2024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指出:“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之殫精竭慮、不懈奮斗。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我們要樹立雄心壯志,鼓足干勁、發憤圖強、團結奮斗,朝著建成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讀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請結合本單元所學所思,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1)運用本單元所學,注意感情的抒發與理性的表達的結合;(2)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作者:王立鋆,河北省秦皇島市北戴河中學高級教師)
[責編:芮瑞;校對: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