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在數字產業集群建設中發揮區域比較優勢

2024-01-01 00:00:00李天健
開放導報 2024年6期

[摘要]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以及實踐全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的關鍵所在。以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數字產業集群建設為切入點,發現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關鍵在于地區間的有序分工,而數字產業集群中現實和數字空間的深度交互進一步深化了分工機制,形成從“數字空間有效縮短分工‘距離’”到“現實空間生產活動的精準定位和專業化分工”,再到“區域差異化發展和比較優勢聯動發揮”的邏輯鏈條和實踐路徑,進而有效規避地區間同質化發展風險。在此基礎上,以推進區域協調聯動為目標,建立一個關于數字產業集群產業政策有效性和合理性的理論分析框架,并從市場增進型產業政策和全局協調型產業政策兩個角度出發,提出以數字產業集群推進區域比較優勢聯動發揮的政策取向。

[關鍵詞] 區域比較優勢" " 數字產業集群" " 新質生產力" " 區域開放布局

[中圖分類號] F124"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4-6623(2024)06-0051-08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間強競爭情境下的產業政策體系重構研究(24AJY007)。

[作者簡介] 李天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經濟學、區域經濟學、中國經濟史。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具體在空間維度上則要求必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提出了明確要求,并作出具體部署。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既強調了要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和實事求是的重要原則,深化了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式的認識,也準確把握了建立在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差異基礎上的區域比較優勢的關鍵意義,為不同地區加快構建與自身條件相匹配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和行動指南。事實上,統籌和聯動發揮不同區域間的比較優勢不僅關乎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也應被視為理解和實踐全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的起點和基礎。

在經濟學視野中,比較優勢普遍被認為是開放情境下關于國際貿易的重要概念,我國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參與國際分工也正是遵循經濟學家們所倡導的比較優勢原則。然而,一國內部的區域之間也同樣顯著存在差異,在目前的學術研究中,關于區域比較優勢及其聯動發揮的成果仍然較為薄弱,理應獲得更多重視。同時,在實踐中,雖然中央政府對于不同區域的發展模式和路徑有著針對性的安排,但部分地區仍延續著對“大而全、小而全”產業體系的追求,而地方政策制定者的激勵機制往往是次優的,可能因為只關注本地利益而忽視對其他區域和全局的影響,從而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常常表現為過度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尤其是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不顧本地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的事實,對于數字經濟、新興技術產業等熱點展開不計代價的追逐,甚至引發了區域間的惡性競爭。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要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種模式”“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一重要論述,為各地結合實際推進生產力變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基于此,本文以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的數字產業集群建設為切入點,通過明晰數字產業集群內涵特征及其推進區域比較優勢聯動的理論邏輯,提出一個區域協調聯動情境中的數字產業集群產業政策框架。

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

內在邏輯與現實堵點

持續深入實施針對不同地區的特定性重大區域戰略,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特征化事實,這一選擇隱含的前提假設是不同區域間在自然資源、地理區位、產業基礎等方面存在差異,在新發展格局中的任務、目標也應不盡相同。但目前區域比較優勢的發揮,仍然存在的制約因素亟須解決。

(一)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內在邏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不斷深化對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認識,在準確把握地區間差異性的基礎上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重要決策部署。

1. 全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強調“優化區域開放布局”時,更是具體提出要“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從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到優化區域開放功能分工,既是對我國區域開放經驗的總結,也指明了區域開放必須注重不同地理板塊比較優勢的相互銜接。站在國家層面,全面優化區域開放布局的核心在于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包括內陸、沿海、沿邊協同開放,將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為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從而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而在區域視角下,優化區域開放布局要以引導各地區主動融入區域開放大格局為前提,在各區域找準自身功能定位的前提下,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和開放功能分工布局,為開放發展培育新的動能和勢能,為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區域開放格局持續演化,由點至線、由線到面逐漸由沿海延伸至沿邊、沿江和內陸地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縱深梯次開放空間格局,逐步確立并深入推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積極主動利用區域比較優勢,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重點,深化沿海開放,擴大向西開放、向周邊國家開放,加快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2.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

我國幅員遼闊,各區域在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方面具有明顯差異,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從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凸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必要性。在戰略規劃層面,考察比較優勢所依靠的區域劃分先后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沿海與內地”兩分法,到改革開放后形成的東中西部“三大地帶”,再到“十一五”規劃中初次提出的“四大板塊”空間結構,體現出對地區差異和空間治理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區域劃分維度和類型更加細分的基礎上,黨中央進一步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戰略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將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作為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加以闡述。隨著以區域重大戰略為核心,輔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進行細化的空間治理體系逐步成型和深入實施,國土空間布局更加優化、東西南北中縱橫聯動、主體功能明顯且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此時更加需要在統籌推進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的區域發展戰略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和發揮各地區特色,以聯動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牽動要素有序流動、資源合理配置、市場深度融合,促進重大生產力布局優化調整,不斷釋放區域協調發展的巨大潛力,提升區域經濟協調性。

3.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力支撐

在國際形勢日趨復雜多變的當下,如何釋放內需潛力,更好發揮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作用,對于形成內生發展動力、掌握發展主動權具有關鍵意義。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內外環境和條件變化,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決策。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加快形成高質量的國內大循環,必須以區域比較優勢的聯動作為基礎支撐,進一步消除區域壁壘,強化地區間的協調發展。對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也提出要“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全國統一大市場最顯著的特征莫過于“統一性”,即在全國范圍內,在充分競爭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分工基礎上,各地區和各專業市場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開放的有機市場體系。也就是說,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基礎和主攻方向,只有在制定發展戰略過程中找準地區功能定位,走符合各地區條件的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通過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才能夠真正形成具有經濟學意義的全國統一大市場,也有利于各地區找準自身在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中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從而更好將自身比較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二)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現實堵點

總體來看,雖然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各地區也初步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體系,但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過程中仍然面臨新挑戰。一方面,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東部地區轉型升級節奏快于中西部地區,且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優,同時中西部地區也存在較為突出的資源環境保護壓力,而東北地區多年來面臨的經濟增長乏力、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及產業結構固化、體制機制改革滯后等問題雖然受到廣泛關注,但仍未有根本性改變。此外,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也面臨諸多制約因素,如欠發達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尚待提升,資源型地區產業轉型發展缺少技術、人才、資金等要素支撐。另一方面,部分關鍵產業以及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的空間分布不合理,地區生產力布局調整任務艱巨,加之部分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目標與資源環境、發展基礎之間匹配性不足,對“大而全、小而全”產業格局的追求以及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地方保護主義和區域貿易壁壘等市場分割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更具針對性、精準性的區域產業政策體系亟待完善。

具體而言,圍繞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當前存在的堵點難點在于如何破除區域間的產業同質化建設和惡性競爭問題。部分地區突出表現為不顧地方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趕時髦”式地追逐少數新興產業作為地區發展的主導產業或轉型目標,產業特色和發展模式的趨同使得區域比較優勢的培育更是無從談起。區域間千篇一律的產業發展目標和政策供給模式以及對有限資源的過分爭奪,使得地方政府在對本地產業轉型升級進行規劃和招商引資的實踐中,往往只能夠在“拼優惠”和“降門檻”等方面下功夫,從而形成產業趨同和政策趨同相互疊加的惡性循環。尤其是近年來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形成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各地方紛紛瞄準打造新興技術產業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或是某個具體新興技術產業規劃、產業轉型升級路徑展現極大熱情,爭相布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未來產業園區、智慧產業園區等。然而,上述實踐活動仍然缺乏統一有序的規劃引導和產業政策前后銜接的持續性,地區間過度同質化、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問題勢必造成資源浪費、效率低下。例如,集成電路產業已成為多省市的重點發展方向,但當前在全國范圍內真正成熟的半導體制造前端關鍵設備公司中,超過半數位于長三角地區,其他地區即使“上馬”項目也很難與之競爭。過度追求新興技術產業集聚的行為,在地區經濟發展視角下看似合理,實際上卻對國家產業鏈供應鏈的健康有序發展構成傷害。

二、數字產業集群強化

區域比較優勢的理論邏輯

發揮區域比較優勢的關鍵在于地區間的有序分工,而單純存在于現實空間中的分工體系受限于地理距離,導致跨地區的專業化協作成本過高,反而使得各地區建立內容趨同的產業體系成為約束條件下一種看似合理的選擇。但在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邏輯決定了其活動機制和組織形態可以也必須在現實和數字空間中同時展開,從而顛覆了傳統的分工模式,而上述兩種空間將在數字產業集群中實現交匯。

(一)數字產業集群的內涵及其與區域比較優勢的聯系

長久以來,關于“集聚經濟”“產業集聚”“產業集群”等涉及經濟活動空間維度且較為相近的概念始終存在相互混淆、邊界不清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準確把握上述經濟現象的基本內涵。相對而言,產業集聚是一個更加成熟、完整的經濟學概念,而產業集群則在實踐中更為具體地被視作提升國家和區域產業競爭力的上佳策略,自20世紀90年代起便受到決策者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流行于政府的正式規劃和政策文本中。不同于一般產業集聚,產業集群更加強調由分工帶來外部規模優勢,對產業關聯、創新活動、組織形式等具有更高要求。一是產業集群要求主體間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實際上關聯產業的地理集中正是產業集群規模報酬遞增的來源,產業集群本質上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將產業進行分組的方法,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指標衡量產業間關聯程度,關聯性強的產業被歸入一組,即成為產業集群;二是由于具有投入產出或技術之間的較強關聯,在產業集群內部創新活動必然存在被加強的趨勢,并且產業集群更加強調創新的系統性、參與者的多樣性以及協同進化性,可以說是否形成有效且符合公共利益的創新生態系統,是產業集群區別于一般產業集聚的重要標志;三是產業集群不僅包括一般產業集聚所要求的地理鄰近,也呈現出組織和制度鄰近現象,并且通過集群內主體間的合作表現出獨特的組織特征和優勢,根植性理論(Embeddedness)也強調地理空間鄰近并不必然導致集群內企業開展分工協作,而只有企業間具備較強互動時才能實現集聚經濟效應;四是產業集群的形成意味著其所在國家或地區在相關產業領域的分工協作、技術創新以及組織網絡等方面具備一定的競爭實力,而是否能夠具有持續的市場競爭力,是產業集群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更進一步,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作為產業發展重要的空間組織形態,產業集群不可避免地被賦予新的使命和更高要求,傳統產業集群模式必然需要進行迭代升級。數字技術驅動、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推廣以及政策規劃的支持,為以數字產業集群為代表的新型產業集群的興起創造了必備條件。根據工信部官方給出的定義,“數字產業集群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從事數字產品制造、數字產品服務、數字技術應用、數字要素驅動、數字化效率提升的企業主體和相關機構組成的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集群”。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產業集群演化的方向,數字產業集群較之傳統模式最大之不同,首先在于其經濟活動的集聚不再局限于現實的地理空間。依靠數字技術以及新型基礎設施的廣泛深度應用,數字產業集群也能夠利用網絡空間等開放場域,最大限度集中包括數據在內的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考慮到在加入數字空間后,地理距離不再是影響產業集群集聚機制發揮作用的唯一關鍵變量,大量主體和要素能夠超越地理邊界而在數字空間中形成集聚。此時形成了在現實和數字空間維度中并存且深度交互的兩種集聚,意味著產業集群空間使用邏輯已經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需要指出的是,數字產業集群并不是數字和現實空間中兩種集聚的機械疊加,集群參與主體和要素憑借兩種空間集聚的深度交互實現的高效匹配組合,才是數字產業集群能夠有效激發合理有效的區域比較優勢的關鍵所在。

綜合來看,數字產業集群的實現既建立在傳統產業集群模式基礎上,也根植于數字經濟發展浪潮,是適應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途徑。數字產業集群建設必須呼應于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要求,不僅以現實地理空間為基礎展開,也依托數字技術以及新型基礎設施所營造的數字空間為企業、科研機構等主體的跨時空集聚創造條件,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在線上線下的高效集聚及其優化組合為基本內涵,以集群整體科技創新能力加強為核心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通過形成網絡化協作方式和平臺化治理模式,強化產業鏈供應鏈各環節關聯并大幅提高集群整體全要素生產率,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和提升地區產業競爭力。但也必須認識到,類似于數字經濟終究會成為以實體經濟全面數字化經營和決策的主導型經濟,數字產業集群也必然要求落實于以數字化方式改造實體物質生產的空間組織形態。

(二)數字產業集群強化區域比較優勢的邏輯機理

傳統產業集群競爭優勢建立在現實空間參與主體地理鄰近的基礎之上,即便是產業集群成熟后對外部資源具備一定吸引力,在一般情況下也只能是首先通過將其在現實空間中納入集群內部再進行優化配置,如產業集群間對外部人力資本的爭奪。雖然合作創新強度已經在產業集群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傳統模式下,集群內不同主體間的知識溢出仍然高度依賴于地理空間距離,并且隨著地理距離的增加而衰減,甚至隱性知識的溝通和交換主要發生在極小的空間尺度內。隨著現實和數字空間交互所引發的空間邏輯重構,以合作創新、分工協作和要素匹配為代表的經典集聚機制在數字產業集群中展現出了新的形式,而產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內涵以及包括合作創新在內的獲取競爭優勢的途徑也相應地呈現出一定變化。具體而言,在數字產業集群情境中,除了創新要素得以實現跨時空融合和行動主體的互補性關聯,更為重要的是,價值創造的網絡化體系進一步深化了分工機制,從而使得數字產業集群建設與區域比較優勢的聯動發揮具有天然聯系。

按照經典的集聚經濟理論,代表分工的生產分割化是產業集聚獲得收益的重要來源,例如發展經濟學中的O-ring理論就特別強調了分工對于產業集聚的重要性,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更加依靠復雜分工以及生產要素的協同共享和高效利用,需要產業鏈上中下游集群共生、聯動發展,充分彰顯規模經濟效應。如前文所述,產業集群本身便強調具有較強投入產出關聯的企業通過在地理空間集聚提升各自全要素生產率,但傳統的投入產出關聯一般是基于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供給需求關系的線性分工模式,并且以價值創造為中心,在系統內實現價值創造、流程協同、時空布局的高度統一,也被稱之為價值鏈分工模式。當所有經濟活動都在實體空間中進行和完成時,價值鏈上任何環節的企業思考生產和市場空間安排的基礎就在于上下游之間的供給和需求關系,這也是其制定分工戰略的依據。在價值鏈線性分工模式中,理論上推動制造業企業集群布局的力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基于投入品供需關系的供給鄰近(Supplier access),靠近上游投入品中心能夠節約運輸成本,使廠商獲得較低的中間投入品價格;另一種是下游需求鄰近或最終需求市場鄰近(Market access),企業通過靠近下游行業需求中心或最終消費者來降低商品出售價格,進而增加產品需求、提高利潤水平。

雖然產業集群內部的職能分工、流程分工、區段分工等各種分工形式在不斷深化發展,但在數字空間出現并獲得成熟應用之前,集群內部的分工模式仍然是基于價值鏈的線性分工,并未出現根本性改變。而當數字產業集群內的企業主體接入由現代信息技術構筑的數字空間時,其供給和需求首先面對的是一個更加一體化的全國乃至全球大市場,此時企業在數字空間中被抽象映射為模塊化的價值單元,價值創造不再受傳統的橫向或縱向的價值鏈分工的邊界制約,而是通過模塊之間聯盟的方式,實現在網絡型分工體系中自由穿梭,彼此之間呈現出更為復雜的分工關系。換一種更為形象的說法,在傳統的價值鏈分工模式中,企業或行業間的分工按照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順序呈線性關聯,任意兩個企業之間的合作路徑有且只有一條,并且整個分工機制受到產業集群在現實空間中的邊界約束。而在價值網絡型分工模式中,數字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可以通過數字空間成為全國甚至全球價值網絡中的節點,且數字和現實空間的高效互動使得企業之間的合作路徑的選擇變得更為多樣化。此時,分工合作不再遵循線性流動模式,任意企業之間可選擇的路徑在理論上是無限的。

由此,基于數字空間的出現所帶來的網絡化體系對集群內分工規則的改變,不僅增強了產業集群原本具有的外部規模經濟,也可以在現代化信息技術應用下驅使企業等主體間產生更加直接、精準的互動,從而使得數字產業集群在現實空間中的生產活動必須突出專業化和差異化的特征。總之,在數字和現實空間高度互動的背景下,數字產業集群形成了從“數字空間有效縮短分工‘距離’”,到“現實空間生產活動的精準定位和專業化分工”,再到“區域差異化發展和比較優勢聯動發揮”的邏輯鏈條和實踐路徑,進而有效規避了產業集群乃至地區間同質化競爭的風險,使得數字產業集群成為強化區域比較優勢的關鍵一環。

三、以數字產業集群推進區域

比較優勢聯動發揮的政策取向

相較于傳統產業集群,數字產業集群中分工機制的新變化確實給產業政策的設計和執行帶來了一定挑戰。本文以數字產業集群推進區域比較優勢聯動發揮為目標,嘗試在梳理既有文獻基礎上提出一個數字產業集群產業政策有效性和合理性的理論分析框架,作為分析新質生產力發展空間議題的工具,并從市場增進型產業政策和全局協調型產業政策兩個角度出發,探討以數字產業集群推進區域比較優勢聯動發揮的政策取向。

(一)以市場增進型產業政策主導數字產業集群建設

無論是將產業集群建設視為產業政策的手段之一,還是旨在加快產業集群成長的產業政策,政府努力的初衷都可以視作通過促使企業以及生產要素在特定現實空間內集中,以規模優勢快速提升地區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因此,本文認為,包括數字產業集群在內的產業集群產業政策的一般性目標,應該是致力于如何更好發揮集群的集聚機制,進一步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優勢,而合理有序的區域比較優勢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順勢得到加強。在過往的實踐中,政府在推進產業集群建設中慣常使用的政策優惠工具包括稅收減免、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以及提供土地和生產場所、基礎設施、大學和研究機構等公共物品。具體而言,相關政策措施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選擇特定企業或行業,針對個體施以政策優惠或補貼,以激勵其開展具有正外部性的投資;二是提供諸如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且市場無法有效供給的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等公共物品,從而形成完整的區域創新體系;三是通過施加特定激勵推動微觀創新主體開展共同學習行為。

然而,由于政府總是對地區產業發展抱有一定主觀意愿和沖動,且優惠政策的實施也需付出一定成本,導致政府對產業集群發展的未來預期以及企業的進入產生了強烈的選擇沖動,上述政策工具在實踐中往往演變為具有更加鮮明的選擇性產業政策特征,具體在產業集群情境中通常表現為諸如產業鏈招商、龍頭企業招商等形式,而輔之以激勵共同行為和提供公共物品。必須承認的是,選擇性產業政策確實在產業集群的崛起以及演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也導致現實中眾多產業園區出現了“集而不群”的現象,且園區間重復建設、結構趨同問題嚴重,反而偏離了地方政府的初衷。一個可能的原因在于招商引資中并沒有根據地方實際情況和可能存在的比較優勢,對產業集群的未來規劃以及進入園區的企業做出最優選擇,甚至簡單地追求企業數量的增加而忽視結構的優化調整,導致企業間的投入產出和技術關聯性較弱,正常的集聚機制缺失。在推動數字產業集群發展的情境中,由于現實和數字空間深度交互所引發的海量創新主體和要素的跨時空匹配以及網絡化的分工機制,在面對遠超過去數百倍的信息時,政府對于參與主體和集群成長路徑的選擇就顯得更加無所適從,傳統的強選擇性產業政策與數字產業集群的發展范式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匹配。

事實上,學界認為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政府缺乏準確把握前沿技術走向和市場信息的能力,相應的政策供給也應由直接干預向提供增強市場作用的政策體系轉型,如非歧視性地為所有的產業和企業提供市場無法提供的基礎研究、共性知識等公共物品。進一步地,在以數字產業集群建設強化區域比較優勢的過程中,政府對選擇性產業政策的使用應保持克制,盡可能減少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等形式對特定產業或企業進行直接選擇,轉而以市場增進型產業政策作為政策體系主導范式,嘗試將矯正個體失敗的努力納入產業集群邊界之內,通過放大產業集群的集聚機制,培育符合本地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構建專業化和差異化的區域產業格局。具體而言,塑造比較優勢更加需要盡可能地激發相匹配的生產主體和要素在現實和數字空間中的集聚,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弱化政府的選擇性干預,即便是需要對產業或企業進行直接選擇也應保持審慎態度,在設置產業集群或相關園區進入門檻時,減少對產業或企業的具體要求,更多利用集聚機制推進參與主體間的自由流動和組合;另一方面,為盡可能多的創新主體和要素在數字空間中的集聚及其優化組合提供平臺支撐,將打造包含生產、需求、創新等維度實時信息的全國統一數字平臺作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礎性工作,同時通過提供基礎研究、支持創業孵化、健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式聚焦于公共物品供給,強化集聚機制發揮作用,并確保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二)以全局協調型產業政策統籌區域間的“一致行動”

雖然通過加強市場機制來放大數字產業集群建設的集聚力量,能夠有效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但不同國家的基本事實也表明,趕超后期實施市場增進型產業政策并非一國或地區在新興技術產業領域實現趕超和領先的充分條件,特別是就塑造區域間比較優勢的聯動發揮而言,可能仍然不夠。由于數字產業集群內部集聚了大量具有強互補性關聯的參與主體和要素,且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價值鏈型關聯關系的線性分工模式,而是結成網絡型分工體系,那么關于數字產業集群的產業政策還必須重視彌補市場本身不能有效協調集體行動的缺陷,以及糾正產業集群參與主體的集體失敗問題。現實中,集體失敗較個體失敗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更加廣泛存在,發展中國家在趕超過程中不能僅僅解決個體失敗,而是必須有效克服協調失敗等更加復雜的問題,否則可能會面臨如拉美國家在基本完成市場化改革后仍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問題。根據協調性質和協調對象的差異,產業政策在協調市場主體從而矯正集體失敗時,可以進一步分為局部協調和全局協調兩種形式。例如,傳統的產業集群模式只存在單一實體空間的集聚,參與主體間的互補關系更多表現為生產過程中的投入產出關聯以及面對面的知識互動。從協調意義上講,傳統產業集群相關政策的對象只是少數主體間的市場或非市場關系,理應被視為局部協調。

數字產業集群情境中產業成長轉型的特點,特別是新興技術產業的發展范式,決定了此時更加需要全局協調型產業政策來促進數字產業集群中基數龐大的參與主體采取一致行動,從而提升總體效率。“一致行動”的形成過程可以理解為是利益博弈的政治過程,其中涉及不同主體間的利益變化和沖突,而產業政策的一個作用就是解決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實施過程中的利益沖突。具體在實踐中,數字產業集群情境中的集體失敗或需要進行全局協調的情況,主要包括現實和數字空間之間的低效互動以及產業集群間缺乏協調統籌,這兩種問題的解決均有賴于依靠國家戰略形成多主體的一致行動。本文更加關注后者,即產業集群之間以及地區間產業發展缺乏協調統籌的問題,實質上可以理解為地方政府間的全局協調問題,尤其是在新質生產力發展大勢中,突出表現為不同地區基于數字產業集群展開的同質化建設以及由此帶來的區域間惡性競爭問題。對應于數字空間中的國內乃至全球網絡型分工體系和機制,現實空間中的產業布局也必須是基于“全國一盤棋”來規劃和實施,此時便需要中央政府協調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預期和利益分配。雖然過往對落后地區施以中央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形式的優惠政策和補貼的做法,更多體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中央政府的責任,但也由于面臨效率損失的代價而飽受詬病。針對以數字產業集群建設推動區域比較優勢聯動,一個可行的路徑是中央政府通過頂層設計出臺數字產業集群建設的統一路線、標準,引導不同類型的優質創新資源按照“人盡其才、物盡其能”的原則,向更加匹配的地區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同時抑制尚不具備條件的地區強行“上馬”數字產業集群的“趕時髦”沖動,以及避免由此造成的資源和效率損失,從而在推動數字產業集群向特色型專業化形態演進的過程中,進一步彰顯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并加強聯動協作形成強大合力。

[參考文獻]

[1] 陳小勇.產業集群的虛擬轉型[J].中國工業經濟,2017(12):78-94.

[2] 范劍勇,劉念,劉瑩瑩.地理距離、投入產出關系與產業集聚[J].經濟研究,2021(10):138-154.

[3] 高虹,袁志剛.產業集群的規模與效率影響[J].財貿經濟,2021(2):119-133.

[4] 何大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階段性及條件配置——基于“大數據構成”的理論分析[J].學術月刊,2022(4):38-49.

[5] 賀俊.新興技術產業趕超中的政府作用:產業政策研究的新視角[J].中國社會科學,2022(11):105-124+206-207.

[6] 黃群慧,賀俊.趕超后期的產業發展模式與產業政策范式[J].經濟學動態,2023(8):3-18.

[7] 李天健,趙學軍.新中國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探索[J].管理世界,2022(9):31-41.

[8] 陸銘,李鵬飛,鐘輝勇.發展與平衡的新時代——新中國70年的空間政治經濟學[J].管理世界,2019(10):11-23+63+219.

[9] 魏后凱.對產業集群與競爭力關系的考察[J].經濟管理,2003(6):4-11.

[10] 趙延東,張文霞.集群還是堆積——對地方工業園區建設的反思[J].中國工業經濟,2008(1):131-138.

[11] Ernest Liu. Industrial Policies in Production Networks[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19(4):1883-1948.

[12] Ha-Joon Chang, Antonio Andreoni. 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J]. Development and Change, 2020(2):324-351.

[13] Mark Granovetter.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3):481-510.

[14] Masahiko Aoki. An 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 of T-form: Silicon Valley Clustering and its Institutional Coherence[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4(6):967-981.

[15] Michael E. Porter. Location, Competi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Clusters in a Global Economy[J]. 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 2000(1):15-34.

[16] Michael Kremer. The O-Ring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3(3):551-575.

[17] Sanjaya Lall, Morris Teubal. “Market Stimulating” Technology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Framework with Examples from East Asia[J]. World Development, 1998(8): 1369-1385.

[18] William R. Kerr, Scott Duke Kominers. Agglomerative Forces and Cluster Shapes[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5(4):877-899.

The Situ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ree Trade Zone Upgrading Strategy

Li Tianj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836)

Abstract: Leveraging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s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n a targeted manner, as well as the key to implementing a series of major strategies,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optimization of regional open layout.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dustry clusters as the entry poi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key to playing to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lies in orderly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regions. The deep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al and digital spaces in digital industry clusters further deepens the division of labor mechanism, forming a logical chain and practical path from “effectively shortening the ‘distance’ of division of labor in the digital space” to “precise location and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in real-space production activities” to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This effectively avoids the risk of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among region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for the effectiveness and rationality of industrial policies for digital industry clusters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regional coordinated and interconnected development. It then proposes policy orienta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through digital industry clus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rket-enhancing industrial policies and overall coordinated industrial policies.

Key words: Reg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Digital Industry Cluster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Regional Opening-up Layout

(收稿日期:2024-10-31" 責任編輯:賴芳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免费看| 黄色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小说| 狠狠v日韩v欧美v|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在线|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无码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成人免费看| 久久伊人色| 国产另类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 成人国产免费|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日本www色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久草热视频在线|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色综合久久88| 毛片免费视频| www.亚洲色图.com| 国产理论一区| 日韩在线视频网| 99国产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性生交xxxxx免费|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四虎影院国产|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自拍中文字幕| 3344在线观看无码|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欧美日韩激情|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性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小视频免费| 69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a级毛片| 欧美a级完整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导航|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快速|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97国产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激情婷婷| 婷婷丁香色|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色久综合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少妇精品在线|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2020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亚洲丝袜第一页| 一级在线毛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综合18p| 成人91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