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有效防治病蟲害對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至關重要。盡管病蟲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其中農藥濫用帶來的污染問題尤為突出。深入剖析病蟲害和農藥污染問題的根源,提出加強病蟲害防治和農業污染治理的措施,如增強種植戶防治意識、優化資金扶持政策、加強田間管理等。
關鍵詞:農作物;病蟲害;農藥
中圖分類號:S4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4)06–00-03
當前綠色環保農業理念在農業領域迅速蔓延,這一理念與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及生物學原理相契合,強調綠色可持續發展,形成農業生產良性循環,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盡管種植業近年來取得了巨大進展,但許多種植戶在種植過程中面臨著病蟲害防治難題,部分仍依賴傳統低效的農藥,這嚴重影響了作物的生長品質。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病蟲害的根源,指導種植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病蟲害及農藥污染問題,提高作物品質和產量[1]。
1 農業種植中發生病蟲害的主要原因
1.1 未能建立良好的生態平衡關系
生態平衡失調意味著自然界中各種生物之間原本穩定的循環關系被破壞,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無法自我調節,無法實現正常的良性運轉。在農業種植領域,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種植區域的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被破壞。例如,過度使用強效化肥和農藥,雖然可以防治病蟲害,但會破壞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植物之間種植過密,容易導致病蟲害大量滋生,破壞食物鏈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2]。一旦生態平衡被打破,將嚴重影響有機農業種植,可能導致病蟲害大規模暴發、土地肥力減弱、農作物產量和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因此,為了開展高質量的有機農業種植,必須高度重視維護生態平衡,確保整個種植系統始終處于良好運轉狀態[3]。
1.2 種植密度過大
在農業種植領域,為了增加收益,部分種植者會選擇增加農作物的種植密度。然而,一旦密植過多,就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在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中,種植密度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如果農作物之間的間距太近,它們會互相競爭養分,導致土壤肥力減弱,從而影響產量;而農作物密度過高則會減弱農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促使雜草和害蟲大量滋生,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長狀況[4]。
1.3 作物種類易感性
在同一種植環境下,不同類型的農作物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存在差異,這就是作物種類易感性。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一些喜光的農作物因為吸收光照和熱量較多,容易受到蚜蟲和螨蟲的侵害。作物種類易感性的存在不可避免,一旦易感類作物的密植失調或生長環境質量下降,病蟲害問題就會凸顯出來[5]。
1.4 種植流程管理不科學
部分種植戶對種植過程的管理不科學,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他們在選種和選苗時往往忽視了農作物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另一方面,未能準確把握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因此無法及時采取針對性的防治措施,錯過了病蟲害高發期的防治時機。
1.5 對綜合發展農業種植重視不足
當前許多農業種植戶仍然采用簡單傳統的方式應對病蟲害問題。首先,他們缺乏對農作物自身生態調節功能的了解,只是簡單地依賴農藥、化肥和殺蟲劑。其次,過于重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卻忽視了控制相關費用,導致種植成本不斷增加,從而影響了收益。最后,缺乏科學有效的物理防控手段,使得他們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病蟲害問題[6]。
2 農藥使用出現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未落實綠色環保理念
在廣大的農村地區,許多種植戶缺乏系統完善的科學種植知識。他們對種植地區的自然環境、作物特點和病蟲害類型了解不足,因此長期以來一直采用傳統的種植方式。一些種植戶安全生產意識不足,在使用農藥時缺乏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容易導致過敏或中毒。部分種植戶沒有掌握科學的農藥使用知識,他們主要關注殺滅害蟲、確保農作物產量,過度使用農藥,從而導致嚴重的農藥污染問題[7]。
2.2 農藥使用缺乏科學性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許多種植戶在種植農作物時,
常常會過度使用農藥,希望通過增加施用量和頻率來控制病蟲害。很多地區農藥的產銷量巨大,但同時也存在農藥超標使用的問題。農藥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副作用,盡管通過合理配比和控制使用量可以減輕對農作物和人體的危害,但許多種植戶缺乏專業種植知識,認為農藥成分越復雜、用量越大、頻率越高,其殺蟲效果就越好。雖然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治病蟲害,但往往超出了農作物的實際需求,導致大量農藥殘留在農作物表面。這些化學物質不僅對人體健康有害,還會隨著灌溉和雨水滲透土壤深層,長期積累并難以排散,對耕地土壤酸堿性和肥力水平造成明顯甚至不可逆的破壞[8]。
2.3 施藥器械不符合要求
目前,我國農村在農藥使用方面面臨著一些挑戰。傳統的小型手動噴霧器和按壓背帶式噴霧器仍然是主要工具,但它們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器具噴灑范圍有限、覆蓋不均勻、效率低下,而且密封性較差,容易對使用者的健康造成危害。此外,許多種植戶為了增加施藥量,常常使用大霧滴和大容量噴灑,但這種做法往往難以使農藥完全覆蓋到農作物上。實際上,只有約35%的農藥能夠真正附著在農作物上,大部分農藥被浪費[9]。
3 防治病蟲害和治理農藥污染的有效措施
3.1 病蟲害防治
3.1.1 增強種植戶病蟲害防治意識
近年來,我國農業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種植戶積極投身綠色高效農業發展。然而,受傳統農業觀念的影響,部分種植戶對病蟲害防治缺乏足夠重視,且因知識和經驗匱乏難以應對實際問題。有些種植戶認為病蟲害難以避免,人為干預效果甚微;有些種植者濫用化肥農藥,導致土壤被污染,農產品殘留的化肥農藥超標嚴重。因此,要有效防治病蟲害,先要加強種植戶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實踐,增強他們對病蟲害防治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加深其對農業種植的理解[10]。
3.1.2 優化資金扶持政策
在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方面,政府相關部門發揮著關鍵作用。為了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相關部門需要優化資金投入政策,重點支持病蟲害防治技術領域。當前階段的財政投入應注重加強技術人才培養和先進設備引入,實現人才和技術的雙向發展,從而提高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推廣效率。例如,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可以加強與當地軟件企業合作,探索智能化、數據化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政府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線上平臺,促進技術推廣與應用,提高先進技術在種植業中的普及程度,不斷提高廣大種植戶的種植水平。
3.1.3 加強田間管理
為了有效防治病蟲害,在農作物栽培種植過程中,
關鍵的措施在于選擇的作物品種并實施常態化的田間管理。同時,減少對農藥殺蟲劑的使用是提高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水平的重要措施。首先,營造健康無污染的種植環境。在開始種植前,種植戶應仔細考察周邊環境,選擇遠離人口密集區和工廠區的地點,確保土壤、水源等不受到污染,避免破壞生態系統。其次,保持種植地衛生。種植戶需定期檢查田間環境,及時清理枯枝腐葉和人為垃圾,防止有害物質傳播或滲入土壤危害植物根系。最后,科學調節種植區域的光照、透風、透水等條件,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外部生長環境。
3.1.4 選育優秀農作物品種
一方面,選擇適合種植的優質農作物品種是提高農作物管理技術的關鍵步驟。要做好這項工作,先要根據種植區的環境特點進行選擇。以商丘市的小麥種植為例,該地區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形以黃河沖積平原為主,四季分明,主要作物是玉米,可選擇適合當地環境的品種,如偉科702、豫單866等,不僅可以滿足作物生長需求,還可以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
另一方面,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能力的品種。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受到病蟲害威脅,可給種植戶帶來額外的成本。因此,種植戶在選擇品種時應考慮農作物抗病性、存活率、生長質量等因素,確保種植活動順利進行并提高效益。
3.2 農藥污染治理
3.2.1 樹立綠色環保意識
為了有效治理農藥污染,需要樹立綠色環保的科學理念。種植戶和相關管理部門必須深刻認識到農藥污染對生態環境和健康造成的危害。在農業生產和農藥使用過程中,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合理使用農藥,才能有效降低農藥污染風險。同時,農業管理部門應加強對綠色環保理念的宣傳教育工作,積極向種植戶傳達農藥污染治理的相關措施,讓他們認識到自己不僅是生產者,更是生態環境和健康的守護者。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農藥污染治理工作的實質成效。
3.2.2 提高農藥使用的針對性和準確性
實現高質量病蟲害防治的關鍵在于抓住時機、掌握尺度和科學施藥。每種有害生物都存在薄弱環節,只有準確把握這些弱點并有針對性地施藥,才能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害蟲的幼蟲階段對殺蟲劑耐受性最弱,因此,這一時期被視為關鍵的防治時機。例如,對于油菜籽蟲、小菜蛾等害蟲,應以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大部分殺蟲藥物是保護性藥物,只能控制病蟲害的擴散,無法修復作物受損部分。一旦作物接近成熟期,殺蟲劑殺蟲效果將大打折扣。因此,種植戶必須準確把握防治的有效時機,避免病蟲害進一步蔓延對農作物生長造成根本性影響。
3.2.3 倡導使用綠色環保型農藥
當前許多農村地區主要種植小麥、玉米、花生等重要農作物,但種植戶通常使用毒性較強的農藥,這對農作物造成了明顯危害。因此,在新時代農業種植中,應積極倡導使用綠色環保型農藥,減少高毒性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降低對農作物和周邊環境的危害。
綠色環保型農藥主要分為生物、化學合成或半合成等類型。例如,植物源農藥以苦參堿等植物為原料;細菌微生物類農藥則來源于有益菌或病毒,如白僵菌、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類農藥從生物體中提取,不會直接殺滅害蟲,而是通過自身生物屬性對害蟲起到調節、干擾或驅離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生物類農藥幾乎沒有毒副作用,易于獲取,不僅具有良好的病蟲害防治效果,且不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危害,逐漸成為當前主要使用的綠色環保型農藥。
3.2.4 提高農藥使用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反復使用同一種殺蟲劑會導致害蟲逐漸產生耐藥性,形成耐藥菌體,削弱農藥的作用。同時,某些害蟲也會對未曾接觸過的殺蟲劑產生“交叉耐受”,從而影響病蟲害防治效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定期調整農藥使用類型,采取交替用藥策略是降低害蟲耐藥性的有效途徑。具體而言,應減少常用藥物的使用,在農作物生長周期內輪換3種以上的殺蟲劑,讓害蟲難以適應藥物的特性和規律,從而有效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
3.2.5 提升技術人員和種植人員的素質
第一,為基層農業技術人員提供專業化培訓,指導種植戶科學使用農藥和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方法,幫助他們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科學防治病蟲害。第二,提升種植戶素養,可通過組織培訓研討活動或在線教育課程,進一步豐富他們的農業知識儲備,提高他們對農藥污染危害的認識,使其掌握科學的農藥使用技巧,將種植方式逐漸轉向集約化、科學化,有效推動綠色生態農業發展。
3.2.6 加強對農藥市場的監管
市面上農藥種類繁多,品牌眾多,因此必須加強科學規范的監管,引導農業市場走向規范化和高效化。農業生產銷售單位必須通過嚴格的資格審查才能進入農藥市場,員工需要接受系統的業務培訓,確保農藥經營實體符合市場準入標準。對于資質不全、質量低劣或違法行為的農藥經營者,監管部門將嚴厲整治或處罰,必要時采取取締措施,以確保農藥市場健康高效發展。
3.2.7 完善法律法規
國家和地方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明確責任與權力劃分,以確保工作的實質成果。此外,法律部門還需堅持治理和宣傳相結合的方式,不僅要依法治理農藥污染問題,還要加強對農藥使用法律法規的宣傳。通過加強宣傳,可以增強種植戶的法律意識和環保意識,引導他們合法、合規地使用農藥,從而營造良好的農藥污染治理氛圍。
3.2.8 加強新型施藥設施推廣普及
近年來,農業生產領域涌現了多種經濟高效的新型農藥施用器具。因此,相關農業管理部門應加大對新型農藥施用器具的推廣普及力度,向條件相對較差的種植戶提供適當的補貼或開展公益性培訓,鼓勵他們淘汰舊器具,采用新型農業器具,提高農藥使用效率。
4 結束語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病蟲害一直是困擾種植戶的重要問題,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種植戶必須科學使用各種農藥。因此,相關管理部門必須重視病蟲害防治和農藥污染治理,引導種植戶樹立綠色環保農作物種植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減輕農藥污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推動農業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曉冰.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問題及其治理措施探析[J].種子科技,2023,41(17):142-144.
[2] 尹海華,賈讓虎.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途徑創新研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8):95-96,98.
[3] 于世勇.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途徑創新研討[J].新農業,2020(3):45-46.
[4] 王琳.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途徑創新研討[J].農家參謀,2019(19):90.
[5] 鄭瑞華.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途徑創新[J].現代園藝,2019(5):152-153.
[6] 楊瑩.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措施研究[J].農家參謀,2022(8):117-119.
[7] 何建爛.果樹病蟲害防治中農藥污染問題對策措施[J].南方農業,2022,16(2):27-29.
[8] 劉海燕.內蒙古四子王旗果樹病蟲害防治中的農藥污染及治理措施[J].農業工程技術,2021,41(5):47,49.
[9] 李德強,孟香玲.果樹病蟲害防治中農藥污染治理措施[J].現代園藝,2020(4):57-58.
[10] 申曉晨,段軍,胡輝,等.運城市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困難及對策建議[J].植物醫學,2023,2(3):88-92.
收稿日期:2024-03-18
作者簡介:朱新利(1976—),女,河南商丘人,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治與農業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