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仍保持原有功能,特別是這些功能已經成為其價值組成部分的文物古跡,應鼓勵和延續原有的使用方式”[4]。坐落于四川省金牛賓館內的銀杏莊,自1957年建成起,一直作為當地重要的政務接待基地,國內、外領導人造訪成都時均有在此下榻的經歷,見證過許多重要的歷史場景,于2013年被公布為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伴隨著接待需求的不斷變化,銀杏莊歷經過多次改擴建裝修,其風貌和格局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對文物價值造成了較大影響。以2022年成都大運會的召開為契機,銀杏莊迎來了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后的第一次全面修繕。設計團隊力求通過“還原歷史場景、整合新舊區域、恢復環境格調”等多種方式,以延續其原有使用方式為目的,推動文物建筑的適應性再生。
文物建筑; 功能延續; 場景復原; 新舊融合
TU-87A
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
[定稿日期]2024-06-24
[作者簡介]付涌(1986—),男,碩士,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成遺產保護和活化設計;周利峰(1989—),男,本科,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建成遺產保護和活化設計。
1" 溯源建筑歷史,厘清文物價值
金牛賓館留存了銀杏莊(平房)1957年始建時的設計圖紙。在1950年代,前蘇聯建筑界打出了“社會主義的內容,民族的形式”的旗號,開始了建筑復古風潮。在“中蘇友好”的國際形勢下,我國開始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廣泛借鑒前蘇聯模式。各地的辦公大樓和公共建筑里可以看到許多蘇聯建筑風格影子。銀杏莊建筑平面呈中軸對稱的半圍合形態,平面規則,外廊寬緩延伸;立面呈檐部、墻身、勒腳三段式結構,具有蘇聯式建筑的典型風格特征。另一方面,建筑屋面采用民族式的青瓦和大屋頂替代蘇聯式的尖頂,立面采用清水青磚墻、宮式紋花格窗及簾架等中國傳統元素,在與蘇聯保持“社會主義的內容”一致的同時,體現本土化建筑的“民族的形式”。始建的銀杏莊具有比較明晰的蘇式風格和中式元素融合的歷史形象,是該時代同類型公共建筑的一個實物見證,具有特定的藝術價值(圖1)。
銀杏莊使用至今,在不斷變化的接待要求和日益增長的建筑舒適度需求下,銀杏莊歷經了多次改擴建和裝修。1992—1994年,向北擴建形成閉合環形平面,并向內院擴建內廊,南側出入口則增設了落客處雨蓬。2002年,更新設施設備并重新進行了一次全面裝修,以涂料粉刷覆蓋了青磚的立面,以石材和歐陸風格的裝飾元素重新裝飾了建筑的內部。從遺產保護的角度看,銀杏莊使用過程中的裝修改造,對文物建筑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圖2、圖3)。
2" 重現歷史場景,延續歷史文脈
銀杏莊的前區(1956年始建部分)是其承接歷次重要接待的主要區域,是文物價值的核心組成部分。本次修繕仍以前區作為將來重要活動的主要接待區,延續原有歷史功能。同時,以歷史圖紙和照片為依據,復原歷史場景。對因后期裝修改變的立面進行考證和還原。東、南、西三側外立面的后加涂料粉刷以手工鏟除的方式進行剝除,露出原有清水青磚墻面并進行清洗修補。兩側后期封閉而成的六角型轉角亭,拆除隔墻,恢復原有開敞外廊。剝除涂料粉刷后的墻面,依照歷史圖紙記載,恢復黃砂水泥飾面和斬假石勒腳。外廊上部尚保留有部分的木質宮式紋簾架,采用脫漆重做的方式進行修補,并以原材料、原樣式仿制補齊中段缺漏處。在現場拆除作業的過程中,還發現了外廊底部留有早期的漢白玉欄桿,及時采取了保護修繕的措施,盡可能保留文物建筑的歷史元素(圖4)。
隨著接待安保標準的升級,有局部空間是無法完全按照歷史樣式復原的。主客區的南向外廊原設計為敞開外廊,設計在確保滿足安保要求的前提下,對外廊立柱采用必要加固后以大面玻璃的方式進行了外廊封閉,盡最大可能呈現原有風貌。建筑原外窗設計為木質方格長窗,后被替換為白色塑鋼窗,如今的木窗不再匹配當代的密封、節能及安全需求,修繕設計團隊采用雙層中空玻璃鋁合金仿木窗的方式,通過詳細推敲不同寬度窗扇的劃格效果,選取最適宜的框料厚度和組合形式,兼顧窗扇的使用要求和歷史風貌的還原。
此次修繕通過對文物始建本體留存情況、使用需要和原始設計等多角度進行綜合研判,選擇適應性的修繕策略,復原文物建筑的歷史場景,延續其歷史文脈(圖5、圖6)。
3" 整合擴建區域,有機融合新舊
使用期間的歷次加建改建,對銀杏莊的歷史風貌造成了一定改變,原南立面主入口被修改,內廊被加建廊道遮蓋,整體平面布局改變等。結合新的接待標準和使用需求,修繕設計綜合考慮對建筑整體進行有機整合,以擴建區域為基礎,重新梳理銀杏莊新舊部分,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適應新時代的使用要求。
建筑論壇與建筑設計付涌, 周利峰: 功能延續的文物建筑適應性再生實踐——成都金牛賓館銀杏莊的修繕設計
3.1" 適應歷史變遷,調整內部流線
銀杏莊原為南向入口,在1990年代的擴建中還增設了雨蓬,優化了接待車輛落客的體驗,但入口與主客區毗鄰,對居住和觀景體驗有影響。在江澤民同志下榻、提名“銀杏莊”并親手種植銀杏樹后,建筑南側在作為主入口之外,擁有了更多特定的歷史紀念意義。經過充分的比選研究及與建設方的多輪討論,修繕設計最終選擇將原南側主入口調整為觀景茶室,在建筑北側的后期加建區重新設置出入口。一方面將建筑南側具有重要歷史紀念意義的手植銀杏區完整保留,并作為配屬銀杏莊的獨立景觀區域,不與車行路線交叉,提高觀景和南側主客區的體驗;另一方面借助在北側重新設立建筑出入口的機會,優化出入口標高系統,提供更為合理的建筑出入口流線(圖7、圖8)。
3.2" 利用擴建空間,實現功能升級
本次修繕對于南側始建部分,以復原歷史場景為主,借助20世紀90年代擴建的外廊作為串聯功能區域的連廊,通過對局部不影響主要格局特征的隔墻的拆改,實現對主客區使用空間的適當擴大。
對于北側的后期加建部分,則以使用功能為先,配置建筑出入口、設備房及普通客房,在保證使用的情況下,以最小干預的方式進行墻體拆改。此次修繕設計也致力于提高設備后勤區的空間利用率,在有限的空間內盡量多植入后勤功能,為客房區留出更多的空間(圖9)。
3.3" 更新加建立面,協調整體風貌
后期加建區域的立面,采用與始建部分相同或相近的飾面材料,實現銀杏莊整體風貌的統一。東、西外立面的始建區域為修繕復原的清水青磚墻,后期加建區域則選用始建區域內廊部分的黃砂水泥飾面,在協調的同時,保留不同建造時期的分辨度。北立面及內院立面基本均為后期擴建,選用青磚磚片模仿始建區域外立面清水磚墻效果,凸顯具有歷史氣息的建筑風貌。門窗樣式及勒腳做法上則前后統一,提高建筑風貌的整體性(圖10)。
加建區域黃砂水泥飾面(左半側)的側立面
4" 注重景觀裝飾,恢復環境格調
裝飾設計作為入住時最直接的體驗環節,也是本次修繕設計的關注重點。本次對建筑的內裝風格進行了全面的更新和升級,在材料的選用上采用與外立面風格匹配的傳統式樣,選用門窗同色的木踢腳和木地板形成主客區的基調,墻面和天花均用白色飾面,形成適宜銀杏莊歷史特質的氛圍。走道及外廊區選用深色為主的幾何圖形花磚地坪,區別于主客區的同時保持簡約樸素的沉穩格調(圖11)。
在銀杏莊周邊的景觀設計中,總體上自主客區向外分層設置綠植,以喬木、高灌木、矮灌木組成不同層級景觀帶,兼顧入住觀景體驗與主客私密性的保護。其中,南向作為主客區的主要景觀面,同時保留有具有紀念價值的銀杏樹林,輔以草坪和內部園路,形成適宜步行游覽的私密花園。東西兩翼中段以后勤出入口為主,選擇較為密集的喬木種植形成視覺屏障。北側作為新設入口區域,在入口道路兩側新植銀杏,呼應文物建筑的命名特征。內部庭院因內向圍合,天然私密性較好,選擇配置以灌木為主的綠化,提高內院朝向的視野感受(圖12、圖13)。
5" 結束語
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其目的不僅在于完整保留文物建筑原有的形態和價值,排除歷史過程中的不當影響,更在于能夠讓傳承至今的歷史記憶和文化更好地走向未來,實現文物建筑的可持續再生。能夠延續文物建筑的初始功能至今,本身已是一種很好的歷史傳承。銀杏莊的保護修繕,正是以其保持至今的政務接待功能為主線,以還原歷史場景強化歷史記憶,以融合新舊區域擴展功能空間,以提升景觀裝飾恢復環境格調,不僅作到了對過往歷史的致敬和延續,也為建筑延年益壽繼續書寫新歷史作好了物質鋪墊。期待已是六十余歲的銀杏莊,以煥新的姿態走向新的歲月,見證更多的歷史(圖14)。
參考文獻
[1]" 許琳. 建國初期“蘇式建筑”風格中的中國民族裝飾圖案元素應用研究[D]. 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21.
[2]" 王元舜. 蘇聯\"民族形式、社會主義內容\"建筑理論來源與演變之初探[J]. 新建筑,2014(4):91-93.
[3]" 林華. 上海西郊賓館4號樓文物建筑的保護與利用[J]. 住宅科技,2021(8):57-60.
[4]"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S].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