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關于生態的一系列問題逐漸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和科學論斷,為中國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提供了有力支持。基于此,闡述多功能農業景觀的相關理念、功能以及所研究的意義,討論多功能農業景觀目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發展路徑。
關鍵詞:多功能農業;農業景觀;鄉村振興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國以糧為本?!秉h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應大力發展多功能農業景觀,將農業農村發展與“五位一體”相融合,利用規劃與設計手段,將農業景觀打造成具有多種功能、生態友好、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對農業土地的合理規劃利用、生態系統恢復與保護、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等功能進行整合,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區的綜合發展。
一、多功能農業景觀相關概述
(一)多功能農業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中國農業不應該只停留在傳統單一的種植產業行列中,應延伸其發展道路,走多功能農業之路。多功能農業的優勢在于其不僅為人們提供糧食生產及供應,并且可以進行創新,進而促進多方面的發展。因此,要緊跟時代潮流,遵從“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結合政治、文化、社會的理念,從而達到經濟發展的目標,促進國家農業實力的增強。
(二)多功能農業景觀理念
多功能農業景觀指的是景觀標準下農業多功能性的空間表征,具有生物多樣性保護、田園風光保存和地域文化傳承等多種重要的非經濟效益。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同時,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
(三)多功能農業景觀功能分類
傳統農業景觀主要包括農舍、農田、果園、菜園、花園、畜牧場以及與農業活動相關的農業設施和農作物,其主要功能就是進行農業生產。而打造多功能農業景觀的主要目的在于確保農業生產有序推進的同時,還具有生態功能、文化功能等多種重要的非經濟功能,能夠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并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數,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多功能農業景觀的非經濟功能上,首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調將傳統農業與生態環境相結合,以實現多種生態功能的農業系統,為人們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和食物來源,促進植物和動物種群的多樣性。另外,通過耕作方式和植被覆蓋來保護土壤免受侵蝕,維護土壤生態系統的健康,幫助減少水土流失、改善水質、調節地下水位和保持水文循環。同時,可以通過種植樹木、濕地恢復等方式降低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的發生風險,并進行生態景觀塑造,創造美學價值,增加城鄉綠色空間,建造生態稻田、生態園藝園等模式。還可利用生物多樣性優勢,提高農產品品質,進而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體現了多功能農業景觀的生態功能。其次,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一些農業植物可就其悠久的歷史進行宣傳。例如:“天下第一嬌”的芍藥花、“爾叢香百合,一架粉長春”的百合花、“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的桃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荷花等。另外,還可以開設文化產業園,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來開展產業研學、中小學夏令營體驗生活等,大力發展其文化功能。
多功能農業景觀的經濟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首先,多功能農業景觀通過生態保護和恢復,提升土地資源價值,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植物的生產功能能夠為人們提供各種農產品,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的需求,從而產生相關的經濟效益。其次,通過農業植物的觀賞、藥用、文化、社會等其他復雜功能而獲得經濟方面的收入,創造與農業相關的崗位,包括種植、養殖、采摘、加工、銷售等工作,進而促進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的發展。多功能農業景觀的發展能夠促進農村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如農產品加工業、物流運輸業等,形成產業鏈條。同時,通過品牌建設、特色產業培育等方式,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四)多功能農業景觀研究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眹揖C合實力的增強,不僅僅依靠城市化帶來的快速發展,更需要農村的繁榮發展,構建復合型景觀系統,從而打造“五位一體”的多功能農業景觀。
在生態方面,多功能農業景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重任,充分尊重自然規律和區域差異,以生態優先的策略促進綠色發展。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和環境質量底線,探索農業生態的多功能性,使得多功能農業景觀通過生物多樣性維護、水土保持、碳匯功能等,提高生態系統服務,有助于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步步深入,協調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在經濟方面,多功能農業景觀能夠促進旅游與休閑產業的發展,吸引更多的游客,促進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從而帶動地方經濟增長。大力整合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打造品牌農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促進鄉村社區發展,改善農村居民生活質量。這種新型農業模式能夠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有助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逐步減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讓鄉村與城市共同繁榮發展,更好地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
傳承歷史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功能農業景觀為人們提供了近距離接觸自然、認識農業生產的機會,有助于增進公眾對農業、生態環境的認識,提升他們的關注度,進而促進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普及。保護傳統農耕文化、鄉土風情等元素,有助于傳承和弘揚當地的歷史文化;傳統農耕文化的傳承、農業知識的普及等方式,能夠促進當地文化傳統的保護和發展,提升農民素質,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使農村經濟得到發展,從而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加強農村社區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促進農村社區治理現代化,改善農民生活質量,提升農村社區發展水平,能夠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增強城鄉聯系,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城鄉要素流動和互動,推動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豐富和完善社會文化。
二、多功能農業景觀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發展思維停滯不前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審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速實現農業現代化,深層次發掘農業的多功能性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農業景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要標記。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的意識并未達到戰略高度,我國的農業發展仍然采用傳統糧食種植、糧食供應的模式,主要以滿足人民溫飽為基本,發展功能單一。甚至在一些偏遠山區,人們的生活條件依然艱苦,仍存在溫飽問題,以致忽略了農業景觀所帶來的生態、社會、文化等復雜功能。
(二)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強調了生態環境保護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一些地方對資源的過度開采和對環境的過度使用,導致我們所擁有的自然資源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生態環境系統遭到破壞。另外,傳統農業景觀單一的農作物種植,使得土壤耗竭、農作物質量下降;人們使用了傷害土壤環境的化肥、農藥等藥劑,大大污染了環境,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三)農業景觀缺少獨特性
我國農業為滿足人民基本的糧食需求,絕大多數情況下都采取了單一作物的大面積種植,傳統耕作方式單一,缺乏生態多樣性,在農業植物的選擇上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農業商業化較為嚴重,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效益,許多農業活動都采用了標準化、單一化的生產方式,從而削弱了農業景觀的獨特性;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水平較低,大型機械化設備和化肥農藥的廣泛使用,使農田呈現出類似的外觀,缺乏個性;城市規劃不夠充分,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不夠完善,城市擴張和土地用途的變化導致農田被分割,從而破壞了原有的農業景觀特色;國家對于農業景觀的保護和規劃不夠完善,缺乏對農業景觀的保護和規劃,容易出現亂建亂搭、隨意開墾等行為,從而影響景觀的獨特性;農耕文化與傳統的喪失使得許多傳統的耕作方法、農業風俗逐漸消失,導致農業景觀失去了獨特的文化特色。
三、多功能農業景觀的發展路徑
(一)相關部門介入
要想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就要整改人們對于多功能農業景觀思想上出現的問題及漏洞,解決人們發展思維停滯不前的問題??芍贫ㄍ晟频亩喙δ苻r業發展政策,包括鼓勵農民參與多功能農業、激勵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加大提供資金支持和補貼的力度,以促進農民投入多功能農業,并鼓勵相關人員進行創新實踐;適當開展培訓計劃及宣傳推廣活動,增進農民對多功能農業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幫助他們學習新技術,提高他們對多功能農業的支持度;建立多功能農業示范項目,向公眾展示其益處,激發更多人參與其中,從而更進一步推動農業企業、研究機構和當地社區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促進經驗共享和技術創新;加強監管力度,確保多功能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進行定期評估和調整政策措施。
(二)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進行環境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說:“人類應該以自然為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币虼?,對于多功能農業景觀環境被破壞的問題,應該推廣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例如: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技術,以減少對土壤、水源和空氣等自然資源的污染;鼓勵農民采用生態友好的耕作方式,如旋耕、稻漁綜合種養等,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支持農業景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保留或恢復自然生態系統,促進野生動植物的繁衍;加強科學技術支持,推動農業現代化和智能化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負荷;開展農業景觀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農民環保意識,引導他們主動參與環境保護工作;加強跨部門合作和國際間的經驗交流,共同解決多功能農業景觀環境問題;等等。
(三)促進農業景觀個性化發展
對當地農業植物進行充分調研,并通過合理的生態規劃和設計,結合種植、養殖等農業活動,創造出獨特的景觀形式,提升景觀的吸引力和特色;引入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產品,如特色作物、畜禽養殖等,為景觀增添獨特魅力,吸引游客和投資者;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可將當地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觀設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的景觀,進而提升農業植物景觀的獨特性;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對農業景觀進行科技創新,如智能農業、數字化管理等,提升農業景觀的科技含量,增加其獨特性;經常開展農業體驗、農耕文化傳承等教育活動,提升游客對多功能農業景觀的認知水平和體驗,推動景觀的獨特發展;發展要廣撒網,與當地社區進行合作,共同開展農業景觀的規劃與建設,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和人文優勢,打造具有獨特性的景觀;定期評估和調整景觀設計,不斷進行創新與改進,確保多功能農業景觀保持獨特吸引力和競爭優勢。
四、結語
我國雖然處于發展中國家的前列,但是鄉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們仍然要明確發展的方向與目標,向著農業農村發展的方向,著力于農業農村的發展,提升農業景觀的多功能性。鄉村振興的農業發展路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發展過程中,需因地制宜地思考適合當地發展狀況的路徑,促進多功能農業的融合成長,鼎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讓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藍圖如期實現。
參考文獻:
[1]盛思.多功能農業理念下鄉村振興的路徑選擇[J].江西農業,2019(12):64,69.
[2]王紫涵,丁紹剛.我國農業景觀技術現狀、問題及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5):61-67,90.
[3]湯茜,丁圣彥.多功能農業景觀:內涵、進展與研究范式[J].生態學報,2020(13):4 689-4 697.
[4]葛玲.鄉村振興戰略下吉林省多功能農業發展路徑探討[J].農家參謀,2021(21):11-12.
[5]秦曉娟,王亞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意義與國土空間規劃應對:以編制甘肅省白銀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例[J].未來城市設計與運營,2023(10):30-34.
[6]劉自強,李靜.寧夏農業多元功能的區域差異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路徑選擇[J].生態經濟,2015(3):93-97.
[7]宋霽羽,丁云峰,武圣桐,等.東北地區芍藥引種可行性分析[J].綠色科技,2024(1):133-138,149.
作者簡介:
宋霽羽,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寒地植物。
丁云峰(通訊作者),吉林建筑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寒冬景觀植物繁育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