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娟,韓劍橋
(1.鳳縣水利局,陜西 鳳縣 721700; 2.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3.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陜西 楊凌 712100)
鳳縣地處秦嶺腹地、嘉陵江源頭,縣域總面積3 148 km2,轄9鎮66個行政村4個社區,總人口9.09萬人,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達80.4%。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鳳縣長期存在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先后獲得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長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樣板縣、第六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國家級生態縣、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等榮譽稱號,并于2022年入選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
長期以來,鳳縣在水土保持工作實踐中不斷創新。通過系統總結和完善,形成了“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腳鋪毯子、地邊圍裙子、溝道打壩子、河邊鑲鏡子”的防治模式。依照這一防治模式,全縣共栽植水保林252.08 km2、經果林67.07 km2,實施坡改梯45.4 km2,打造生態景觀水面3萬m2,修建堤防46.87 km,加固堤防16.1 km。全縣水土流失防治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水土保持率穩步提升,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綜合防治體系。
鳳縣在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長治”工程等重點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的同時,重點開展了以下三項專項行動:
一是坡耕地綜合治理。首先,合理選擇實施區域。以《鳳縣農業區劃》《鳳縣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參考資料,根據縣國土(現自然資源)、林業等部門對全縣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勘測和對比結果,選擇坡耕地較多、坡度較緩、相對集中的區域按照“三沿”(沿路、沿水、沿城)要求實施。其次,科學規劃治理措施。堅持統一規劃、集中治理、板塊推進、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配套道路等措施;合理規劃水渠、水窖的布置點,最大限度發揮集水、排水效益。從土坎梯田、復式埂坎梯田,到PP生態袋累筑的坎式梯田,總結出一套適合山區縣坡耕地治理的經驗和做法。
二是小流域綜合治理。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按照“溝坡兼治、先坡后溝”的原則實施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在坡面通過坡改梯、水平階整地和種草植樹,構建了層層設防、節節攔蓄的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體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
三是礦山修復。以建設綠色礦山為目標,對因秦嶺生態環保關閉的38家礦山和3家露天采石點實施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累計投入治理資金2.07億元。通過礦山修復完成生態恢復治理面積283.4萬m2,治理率達到96%,初步形成了原礦區環境整體好轉的良好局面。
為推進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鳳縣樹立了“大水保、系統化治理”的思路,在縣政府主導下,形成了有關部門依照各自職能共同參與、協調配合,以及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多方投資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格局,建立了以縣政府總攬全局,以水利、發改、財政、自然資源、住建、交通運輸、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部門協調聯動的水土保持工作領導小組,從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等方面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形成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態建設工作合力,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
鳳縣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按照“綠色振興、追趕超越”的發展思路,大力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將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與生態景觀、生態農業、生態旅游相結合[1],打造了秦嶺花谷,形成了嶺南公園、波爾多莊園、荷塘月色、桃花島、芳菲園等10多個各具特色的花谷景區,促進了農民增收,帶動了縣域綠色發展。
鳳縣始終把生態建設作為立縣之本,正確處理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系,不斷強化生態建養,加強環境治理,推進節能減排。將水土保持工作作為重要任務,貫徹落實在生態振興,以及人居環境、秦嶺山水建設工作中。通過多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全縣生態環境主要指標有所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取得進展,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1)水土保持率穩步增長。多年來,鳳縣多渠道持續不斷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有效保護了全縣的生態資源,進一步改善了生態環境。截至2022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74.2 km2,其中坡改梯45.4 km2,栽植水保林252.48 km2、經果林67.37 km2,種草6.90 km2,實施封山育林279.82 km2,其他22.23 km2,水土流失狀況逐步得到了改善。
2)秦嶺生態整治成效明顯。鳳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綠色轉型發展,守護綠水青山。通過開展秦嶺“五亂”整治,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終止了秦嶺重點保護區內38戶采礦權、9個探礦權,關閉了縣域內秦嶺海拔1 500 m以上的13處礦山,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3)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多年來,結合水土流失治理,鳳縣先后實施了“三告別”扶貧安居工程、“三集中”特困安居工程、脫貧攻堅易地搬遷扶貧工程、避災類搬遷和生態搬遷工程,并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建成了多個農村居民集中居住點。各居民點的水電路配套設施完善,所建房屋實施統一設計施工和周邊綠化美化,外形美觀,居住寬敞,安全可靠,交通便利。
鳳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按照“生態鳳縣、七彩鳳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思路,經過30多a的綜合治理,有效驅動了產業轉型,帶動了農旅結合的經濟特色產業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增長,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1)帶動特色產業形成規模。鳳縣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有效的水土流失治理,促進了大紅袍花椒(鳳椒)、蘋果、中藥材、天然無公害蔬菜和林麝養殖等特色產業的蓬勃發展,目前全縣經果林留存面積1.22萬hm2。全縣9個鎮成立了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服務中心,推動特色產業主導型、勞務輸出帶動型等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發展。截至2022年末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的達到19個。
2)助力特色園區初步建成。鳳縣大力推進封育保護、自然修復、水源涵養工程建設,先后實施了“長治”工程、坡改梯等重點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建成了集生態治理、科普教育和休閑觀光等功能為一體的月亮灣、鳳凰山、巖灣3個水土保持示范園和十里店花椒示范園、唐藏鎮萬畝蘋果基地等初具規模的經果林示范園區。這些示范園區的建立,為當地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閑娛樂場所,也有助于以示范園為樣板開展水土保持科普宣傳。
3)助推生態旅游逐漸興起。鳳縣境內景觀獨特,峰峽巖嶺競秀、坦洞泉溪交織、動植物薈萃,蘊藏著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為全縣旅游文化建設奠定了基礎。縣委縣政府通過大力投資與宣傳,建成了鄉村旅游景點10余處、鄉村旅游示范點11個、特色各異的休閑農業園區11個,共解決1 400余人就業,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換,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
1)創新水土流失防治模式。鳳縣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思想,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在小流域治理、生態項目建設中,做到生態系統修復、流域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旅游發展等緊密結合,實現建設一個工程、打造一處景觀、凈化一片水域的目的,打造了玉帶纏繞、鳥語花香、水墨鳳縣、煙雨嘉陵的嶺南風光,走出了一條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的新路子[2]。
2)提升水土流失防治水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明確,新時期水土保持防治工作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為要,堅持問題導向、保障民生,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施策,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鳳縣緊盯水土保持率遠期目標任務,全面加強水土流失預防保護,嚴格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抓好水土流失源頭防控;以流域為單元,加快重點區域水土流失治理,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健全水土保持規劃體系,分區分片細化流域,全面預防保護,推進重點治理,堅持遏增量、減存量、提質量同步開展。
3)增強水土流失防治意識。鳳縣結合“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先后開展了水土保持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利用電視、廣播、報紙和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水土保持法律法規,普及水土保持知識,為水土保持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群眾水土保持意識不斷增強。
經過長期有效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鳳縣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治理需求已從單純的小流域治理轉變為多行業、多部門相互配合;建設內容多且標準高,以水系、村莊和城鎮周邊治理為重點,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形成了水土資源保護、面源污染防治、農村垃圾及污水處理相結合的清潔流域治理模式。鳳縣的生態治理模式是可復制和可推廣的,多年成果和經驗為秦嶺山區、紫色土區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借鑒和參考,為鄉村振興增色添彩,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了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