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鳳珍
【摘? 要】 《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呈現出新變化。當前,選擇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小學語文教師需緊跟新時代的潮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全面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的組織形式,使整體的課堂變得更具引領性價值,促使學生深入其中,展開語言的品析與解讀,實現文章層次的劃分與梳理,逐步建立良好的閱讀方法與習慣,形成一定的高階思維,積累寫作方法與技巧等,助力學生核心素養成長。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核心素養
素質教育背景下,“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有效推進,不僅可發展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更能拓寬學生視野,強化讀寫能力,發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因此,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積極運用有價值的課堂空間以及環節,生成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啟發學生找到合適的契機,展開深度推導,立足于文本解讀,感受作者刻畫出來的形象,明確其中有邏輯的順序和巧妙建構形式等。在促使學生實現思維遞進的同時,遷移到自己的寫作成果構建過程之中,實現讀寫能力的增長,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成長。文章以語文閱讀教學為切入點,主要論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以文本語言的賞析為主線,強化學生讀寫能力
在品味語言的過程,往往是學生深層次掌握文本內涵的重要途徑。發散閱讀思維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素質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全面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背景之下,廣大教師必須明確“文本語言賞析類環節”的設計性價值,進而全面運用有價值的課堂空間以及環節,為學生創設出具體的條件,彰顯自身的主體地位,真正邁入文本篇幅的感知過程之中,把握其中的語言特點,感受作者的建構方式,明確其中所運用到的一些寫作手法、描寫方法、表達方式等,最終積累更多的技巧,在獲取到閱讀方法的同時,形成寫作積累、沉淀,獲得讀寫能力的全面成長,將教育教學的效能真正發揮出來。
(一)語言解讀與思維發散
從學生發展規律來看,獲取的閱讀經驗以及方法往往是不夠充分的。因此在面對文本的解析時,經常會出現一定的困難度,對于一些重點的語句段落,更是會呈現出一帶而過的情況,無法深入體會其中表達的思想內涵等。在這一背景之下,立足于日常教學來推動的文本語言品鑒活動,則顯得尤為重要,更是成為在閱讀教學中需著重強調的方面。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方法就會得到積累。在參與閱讀時,能夠迅速找到合適的契機,展開深度推導等。依托感知與梳理的過程,提升寫作拓展思維。
在小學階段需要掌握的各種類型修辭手法,例如排比、夸張、擬人、比喻等,這些方式都能夠有效突出作者想要刻畫的形象,而教師則可以借助這些契機,來引導學生實現思維的遞進性發散,立足于文本解讀,把握其中突出的人物形象,明確其中刻畫出來生動的景物形象,抑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等,啟發學生在深層次的感知過程中,明確修辭手法的突出、襯托效果,實現有效閱讀積累和寫作沉淀等。
(二)深度推進賞析類文本語言感知活動的案例
以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海底世界》這一課為例,實踐中,教師就可以依托文本語言的賞析活動,實現對學生的啟發,在感知中了解海底世界是一個怎么樣的地方,激發學生親近自然,探究自然神秘的情感,明確作者描寫海底景色奇異和物產豐富時運用的方法。具體的教學重點可以設定為:創設情境,精讀課文。如“你們就是潛水員,潛入課文中的海底世界,看看你能發覺什么,發覺了狀況馬上向船長報告。”啟發學生閱讀并賞析。如“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有的像小鳥一樣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嚕……”這段話。明確“有的像……”句式,以及其中更多排比修辭,生動形象展現出海底生物的聲音各種各樣、千姿百態,各種動物還會依據狀況的變化而變換自己的聲音,突出主題:海底靜中有聲。又如“有些貝類自己不動,但能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這段話,教師則可以啟發學生提煉其中運用的擬人修辭,留意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明確感知海底世界暗中有光、動物多并神奇等, 培育學生喜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二、設計深度探究任務,強化學生讀寫思維
深度探究任務,同樣也是推進學生思維遞進的重要途徑,更是獲取文章層次、寫作線索的重要過程,也是學生達成探討交互的重要基礎。所以,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之下,廣大教師則需要明確各種問題任務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驅動性,進而呈現有價值的任務設計,使整體的課堂變得層層深入,帶給學生無限的啟發、引領,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激發起自己的潛在力量,參與到探索以及剖析的過程之中,最終獲取一系列邏輯梳理的效果,把握其中刻畫的具體形象,或是感受其中詳略得當的布局等,推動學生閱讀水平成長的同時,發展建構水平,寫作能力的成長,打造雙向培養的機制。
(一)讀與寫之間的聯合
分析小學生所反饋出來的寫作成果,發現存在成分不明、邏輯層次不夠清晰,立意不夠準確的情況。而仔細分析原因可知,一是源于他們掌握的寫作方法相對匱乏。二是源于教師所滲透的學法指導相對匱乏。尤其是在課堂上為了追趕教學任務、教學進度等,忽略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建設過程,因此學生無法得到有效的鍛煉,整體素養的成長則受到了限制。立足于這些學情,深度探究任務的有效設計可以成為有利的條件,來為學生的創造、改善、發展,提供助力。
例如在進行寫景、游記一類文章的解析時,其中往往會涉及作者移步換景的思想,或是有邏輯的游覽順序,或是巧妙獨特的空間結構等。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這些維度,來展開深層次的探析,把握作者建構文章所沿用的邏輯,進而遷移到自己寫作成果的構建過程之中,使整體的文章變得更加有邏輯,給人以獨特的觀感。
(二)深度推進邏輯梳理類活動的案例
以統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程為例,實踐中,教師就可以依托深度探究任務,實現對學生的啟發,促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知金華洞的奇特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還可以培養學生分清課文主次的閱讀能力,學習本課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表達方法,強化學生的建構思維與布局意識。如“孔隙”部分,啟發學生探索“孔隙”的特點,歸納“窄、矮、險”。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來:對小船大小的描寫、對進洞方式的描寫、對自己感受的描寫。“按游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歸納中心思想,按文章敘述的方法給課文列提綱。”啟發學生理清課文的條理,明確歸納具體的游覽方式,即“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使學生明確文章線索與思維導圖的繪制。創設情境“隨葉圣陶爺爺游覽了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引導學生按作者在游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如“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來分清文章的主次并與組員一起修正、定圖,從整體上感知全文,擬出游覽路線,讓學生頭腦中有清晰的思路,發揮學生的全局思維。
三、課內外資源聯動,構建廣闊的閱讀空間
全面引進課外閱讀素材,實現與課內的有效聯動,是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重要倡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課外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是課堂的有效輔助,更是呈現出一定的拓展性,學生的視野變得更開闊,積累更多的學習方法,獲得更多的人生感悟等。因此,在展開教育變革的過程中,廣大教師也需要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展需要,積極地尋找開發更多有價值的課外素材等,打造一種課上課下相融合的機制,幫助學生能夠真正邁入到更加自由的環境之中,獲得融合性的體驗,實現讀寫能力的增長。
(一)課內外資源聯動的價值
皮亞杰先生曾經指出,學生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換言之,學生的素質能力水平提升,必須經歷相對完整的拓展延伸。在這個過程中,并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探索者,發現者、積累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教學變革的方向,應傾向于學法的滲透以及指導,而不是引導學生被動地去接受知識。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則充分論述了這一觀念,課堂上的統籌規劃可以起到整體性的培養效果,而細分性的設計則能夠助力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在這一視域下,廣大教師則可以聯系學生的興趣,遵循趣味性原則來實現素材內容的搜集與整潔,使得課堂變得更加充滿生命力,契合這一時期學生的需要。也可以引導學生聯系文本閱讀來達成有效的梳理,不斷感悟中刻畫的具體形象,進而展開個性化的抒發與表達,在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強化他們的思維,助力學生的核心素養成長。
(二)深度推進拓展性閱讀活動的案例
以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這一課程為例,實踐中,教師就可以依托課內外資源聯動,實現對學生的啟發,促使學生明確文章課文節選自古典名著《西游記》第一回,感悟“石猴”勇敢頑強、無私無畏的個性特點,《西游記》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是文化史上的燦爛瑰寶,可激發學生閱讀古典文學的興趣。具體的教學流程可以設定為:1. 課內感知,精讀分析、組內討論、全班交流。如默讀課文并思考:石猴是只怎樣的猴子?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可簡單寫上自己的批注。讓學生有時間讀書、思考、探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從第一自然段語言描寫中體會石猴出世的神奇。“你看他瞑目蹲身,將身一縱,徑跳入瀑布泉中……”體會石猴動作敏捷及不自私,樂于與他人分享的特點。 投影出示:“跳過橋頭,一個個搶盆奪碗,占灶爭床,再無一個寧時,只搬得力倦神疲方止。”啟發學生讀出韻味,體會古代白話文語言的概括性。石猴不僅有過人的勇氣與本領,還很有心計,天生就是做首領的材料。2. 拓展延伸,激發興趣。明確《西游記》中的著名故事還有很多(呈現:官封弼馬溫、三打白骨精、過火焰山)等資料,啟發學生感受一下名著的魅力所在,明確不同的人物角色與形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黃金時期,因此,全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師推進工作的重點。要緊跟新時代的要求,教師需將重心放在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之上,選擇有價值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真正進入到文本篇幅的感知過程之中,最終獲取到一系列邏輯梳理的效果,實現對語言的全面解讀。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實現有效的閱讀積累和寫作沉淀,推動學生閱讀水平成長的同時,發展建構寫作能力,成為主動探索者與發現者,積極獲取學習方法與技巧,強化情感態度等,推動學生核心素養成長。
■ 參考文獻:■
[1] 林思妹. 網絡新視野 閱讀新方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數字化路徑探究[J]. 考試周刊,2023(40):27-32.
[2] 李莉. 依托文本閱讀,提升寫作能力——小學語文部編版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嘗試[J]. 新教育,2023(S2):276-277.
[3] 王錫忠.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低年級語文課程為例[J]. 科教導刊,2021(31):133-135.
[4] 潘琴. 在部編教材下如何提高涉藏地區農牧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J]. 知識文庫,2023(01):55-57.
[5] 余虹橋. 加強語文閱讀教學 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 小學生(下旬刊),2022(11):112-114.
[6] 柳生岳. 淺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7):176-178.
[7] 李海燕. 激發學生閱讀潛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小學語文五層閱讀教學模式實驗探究[J]. 新課程,2022(0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