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高中生的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等能力都相對較高,高考作文命題根據高中生思維發展的這一實際情況,加大了對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可以說,高考作文最重要的是邏輯和思辨。而決定此二者的是思維的方向或角度。理性思辨代表思維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決定著高考作文等級的高低。考生可以從思維的方向和角度提升思辨能力,讓作文更出彩。
1.一分為二,對立統一
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包含著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既統一又對立,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和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辨時全面而辯證地看待人或事物,既要看到積極的一面,又要看到消極的一面;既要看到聯系與統一,又要看到對立與排斥;既要看到彼此的消解,又要看到相互的轉化。如:
(1)我們相信,借助最先進的科技,可以創造出一個更加理想的世外桃源。在那個世界,你可以賞燈光璀璨,也可以觀篝火叢叢;你可以高樓中躺臥,也可以巖洞中穴居;你可以吃美味珍饈,也可以愛粗茶淡飯。此世雖繁華,悠閑不是夢。
——遼寧一考生《此世雖繁華,悠閑不是夢》
(2)我欣賞“方”,它彰顯的是個人修身的原則,體現的是一個人分明的棱角,是一個人出自內心的秉性追求,反映了一個人“方正”的處世原則。……
我贊賞“圓”,它彰顯的是個人“靈活”處世的原則,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處世不可固執己見,而應該藏己鋒芒,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我們唯有將方圓相融,才能夠成就我們美好的人生。
——安徽一考生《任方隨圓,方顯智慧》
2.透視現象,揭示本質
事理是在“思”中深入、在“辨”中明晰的,所以對紛繁世事、人間萬象不能僅靠戴一副“平光鏡”去走馬看花,而應該使用“X光”甚至是“CT”去透視現象,揭示本質。古人云:“涉淺水者得魚蝦,入大海者擒蛟龍。”我們只有將思辨的倚天劍向思想更“深”處劈去,才能屠得“蛟龍”。如:
(1)實現“雙贏”,建立在雙方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雙方都實現了利益最大化,并且是合作的結果,才是雙贏。博弈的魅力在于:不是你成功過橋,就是我成功過橋。倘若雙方都成功過橋,看似是“雙贏”,實則是不顧立場、不顧規則、不顧目的的無意義行為。
——河北一考生《“雙贏”的原則》
(2)當選擇的多樣性以義務、責任的必要性為前提時,對于不自由的認識便不能停留于枷鎖的階段,而應該是一種約束。“必須穿越沙漠”的不自由,成為一種對個體行為的規范,也同樣為穿越本身提供了方向。于是在從不自由到自由、從重新審視不自由轉而更好地追求自由的過程中,自由之于個體和集體的意義得到充分的發現和理解。
——上海一考生《從不自由到自由》
3.追根溯源,探明前因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應該追根溯源、正本清源,去探明那個“緣”、那個“故”。也只有對事物的“緣”“故”探得越明,我們對事理的邏輯鏈才能理得越清,對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找得越準。如:
(1)心態出了問題,那就要調整好心態,因為有好心情才能欣賞好風光。
——湖北一考生《境由心造》
(2)在我們這樣一個時代,能夠做到按照自己的本心行事的人,少之又少。太多的人,因為現實,因為紛繁的世事,因為懼怕可能付出的代價,最終選擇讓自己的內心之音逐漸沉寂的選項。他們活著,卻不知為誰而活、為什么而活。他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何出發。
——湖南一考生《有心,有夢,有成就》
4.放出眼光,預見發展
眼睛能看到,只能叫視力;眼睛能看到看不到的地方,才叫眼光。真正的博弈高手,決不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是“走一步”“看兩步”“看三步”,甚至“看N步”。我們只有“見人之所未見”,才能“發人之所未發”。我們對事物發展趨勢的預見性越強,我們的思辨給人的啟發性就越大。如:
(1)那些老規矩,是經過時間檢驗、文化磨合后,一代代人傳承下來的,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文化認同的標志。遵守老規矩,可以讓人們抓住做人的根本,守住民族的精魂,從茫然走向清醒,從弱小走向強大。
——北京一考生《認清去向,不忘來處》
(2)他把碎玻璃片隨手扔進垃圾筒,這件事看似平常,其實并不簡單——如果收拾垃圾的清潔工因為不知情而劃破了手,就有可能染上病毒;清潔工因為怕耽誤工作延誤了治療,就會使病情加重;清潔工因不能再工作,家里的孩子就會衣食無著落……如果他多想一點點,想到玻璃碎片可能導致的后果,就會小心地把它裝進袋子里,再工整地寫上說明。
——重慶一考生《再多想一點點》
5.轉換視角,另辟新徑
“角度改變觀念”,這句廣告詞啟迪我們:為了使自己的思辨不“隨大流”,最好調整一下思維的方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打個比方,迎面來了一個禿子,正面看,頭頂上一根頭發也沒有,“地球人都知道”,沒啥意思;但你換一個角度,到他的背面看看,就能發現腦后還有一兩根可貴的“青絲”,這就是“我的”獨家發現!如:
(1)我堅信,我生存過,我來過,我見過日出與朝陽,我聽過風聲,我愛過世間美好,我憐過大地悲音……這些已使我的生命豐滿,使我的青春絢麗。我不需要什么所謂的不朽,這些,已足夠。
——江蘇一考生《何必“不朽”》
(2)人,只有站立起來之后,世界才屬于他。但站立者的作用,又絕不僅僅是擁有這個世界,他們同時還改變著這個世界,創造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引領著新的世界。
——四川一考生《睡·爬·站立》
6.拓寬思路,多維發散
影響一個事物發展的因素是多樣的,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系也是錯綜復雜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思辨時拓寬思路,多維發散,在此基礎上加以統籌、整合。如果我們思維的寬度不夠,發散的力度不夠,就會顧此失彼,甚至掛一漏萬,從而留下說理的漏洞。在尋因時,我們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因素”;在析果時,我們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可能”;在破解時,不妨多問問“還有什么辦法”。如:
(1)我們即將叩響大學之門,或清脆,或沉重。它一邊連著已知,一邊通向未知。有的人昂頭進去,昂頭出來;有的人昂頭進去,低頭出來;也有的人低頭進低頭出;還有人低頭進昂頭出……沒有人告訴我們,前方有幾盞燈、幾個坑。我們自己摸摸索索,跌跌撞撞,那條路慢慢明朗起來。
——浙江一考生《那扇門,那條路》
(2)那么,我們該如何消除探究之殤呢?我認為,老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并注重培養他們的探究熱情;學校應喚起老師的責任意識,并為探究活動提供必要的支持;此外,國家教育部門應完善相關制度,推進探究活動深入。
——江西一考生《探究之殤》
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但這根葦草不是一天就能“長”成的。同理,理性思辨能力的養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短則需要高三一年的強化,長則需要高中三年的歷練;窄則需要語文學科的專項指導與訓練,寬則需要各學科、各種活動的有機滲透與協同配合。我們堅信:內外兼修、目無全牛之日,就是理性思辨的蘆花飄飛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