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敬文
摘要:當前,勞動教育融入大學思政課面臨的阻力,主要包括學生對勞動存在不當認知、高校思政勞動教育體系不完善以及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不完備。這就要求高校從強化學科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轉變師生勞動觀念、完善思政課程教育體系與結構、優化思政課堂教育內容與方式、充分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效應等方面推動勞動教育在大學思政課中的開展,以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勞動教育;大學思政課;大學生;理論依據;政策依據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6-0061-04
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關鍵一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是發展全面教育的根本性保證。勞動教育融入大學思政課不僅具有提高學生勞動能力的本源價值,還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創新精神、奮斗精神的培育方面蘊含著獨一無二的外延價值。因此,將勞動教育融入大學思政課是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之舉。
1.理論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闡明了勞動創造歷史、創造社會,更創造人本身這一重要論斷。勞動能滿足人的三個方面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發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首先,物質生產生活是“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2]。物質生產層面,勞動創造了歷史。“創造歷史”的前提是維持生活,這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勞動使人滿足了生存的需要。其次,在社會交往層面,勞動創造了社會。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們在社會生產活動中、勞動中構建出社會關系。再次,在人的類本質層面,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從事自由自覺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人類獨有的活動。只有通過改造對象世界的勞動過程,人們才能確保自己是能動的、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在勞動中實現自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滿足人們享受的需要。所以馬克思認為,勞動的解放意味著人真正的解放,使得勞動重新還原為純粹的主觀性需求,而非僅僅以謀生的工具存在。
加強勞動教育對于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大有裨益,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馬克思和恩格斯還點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普遍規律。現如今,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4]。勞動教育也有了更加具體化的目標,即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勞動精神、具備基本勞動技能、形成良好勞動習慣。
2.政策依據
縱觀歷史,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上我國做出了很多努力。毛澤東同志從多個角度闡明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重要性,并給出指導性意見:“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勞動人民要知識化,知識分子要勞動化。”[5]20世紀中期,基于毛澤東同志的相關精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被寫入黨的教育方針并入憲。這是我國達成素質教育的關鍵一步。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事業要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宜,持續創新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和方法。
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不僅召開了全國教育大會,還印發了《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指出要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樹立以靠辛勤勞動創造美好未來的觀念,強化實踐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也明確提出: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7]。黨的十九大報告同樣強調了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8]。
1.部分學生對勞動存在不正確認知
當前,部分學生在認知上認為勞動低人一等,形成了不正確的勞動觀。還有部分學生參與勞動的主觀意識薄弱,在家里眼中無活,不幫助父母,甚至自己的勞動任務讓父母完成,認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這樣,學生沒有感受到勞動的不易,就會不珍惜勞動成果。更有個別學生花錢雇人勞動,不僅使自己減少了勞動機會,而且缺失了對基本勞動技能的掌握。這樣,就使得學生在家中習慣了不勞而獲,在學校中也想坐享其成,慢慢養成了眼高手低的習慣。久而久之,不勞而獲的錯誤觀念會深刻影響學生,讓學生深陷其中,將好逸惡勞當成常態,缺失勞動意識,不敢面對挑戰,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勞動是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種錯誤認知會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極大的負面影響,阻礙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2.高校思政勞動教育體系不完善
在高校教育中,傳統課堂依然占據主導地位,因此課程的設置尤為重要。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未設置必修勞動教育課程、相關針對性教材空白的問題,需要思政教師自行在課程中加入勞動教育內容。這樣,就使得勞動教育沒有提升到應有的教育地位上,邊緣化了勞動教育。總的來說,故事最能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講故事也是拉近師生距離最好的手段,能讓學生在勞模故事中感同身受,能激發學習勞模精神的熱情。但是在思政教材中缺少勞動模范的事跡,勞模精神并沒有真正得到弘揚。而且勞模精神沒有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讓大學生缺乏代入感,不利于勞動教育的開展。除了傳統課堂,第二課堂也同樣重要,但部分高校開展講座邀請的專家基本都是本專業領域的頂尖學者,很少邀請勞動模范,使得學生無法近距離接觸到勞動模范,學習勞模精神。還有部分高校缺乏勞動實踐,以觀影為例,學校選擇放映的影片多以愛國教育影片為主,缺乏勞動教育為主題的影片。
3.勞動教育的頂層設計和體制機制不完備
雖然我國將勞動教育納入憲法并指導其實施開展,但是并沒有相關的硬性約束,學生是否接受到勞動教育不得而知,勞動教育的水平也無法衡量。這就導致部分高校不重視勞動育人,也沒有細化勞動教育的實施方案。首先,高校缺乏相應的保障機制,無法激勵思想政治工作者,導致其積極性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勞動教育融入大學思政課的實效。其次,高校缺乏相關的監督機制,沒有制定相關專項檢查方案并加以實施,監督力度較弱。再次,高校沒有對相關內容的缺失進行問責,致使勞動教育變得無足輕重,最終流于形式,并沒有真正得到落實。最后,高校缺乏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在考核體系中勞動教育不好量化并且占比很小,無法真正反映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的情況。
1.強化學科頂層設計與體制機制
國家層面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提高公眾對勞動教育的關注度,讓勞動教育的實施得到法律的支撐。基于國家的法律法規,高校也要對應構建強有力的管理機制。首先,完善勞動教育的保障機制,消除思政教師思想顧慮,激勵思政教師,讓其有極大的熱情投入勞動教育中,提升勞動融入大學思政課的實效。其次,完善監督機制,強化思政教師責任意識,落實工作職責。如制定針對勞動教育的專項檢查方案并加以實施,加大監督力度,增加監督頻率,真正落實勞動教育。再次,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將思政教師是否把勞動教育與思政課融合進行量化,并納入考核之中。要擴大此項考核在整體考核中的占比,讓思政教師加大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最后,評價機制要實現師生互評。教師要以勞動目標為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要以課程內容和成效對教師進行評價。這樣,能真正做到雙向考核評價,共同督促勞動教育的落實和開展。
2.轉變師生勞動觀念
高校領導要率先轉變勞動教育觀念,倡導教師潛心于勞動教育,給教師一劑“強心針”,讓教師堅定勞動教育理念。思政教師要加強對勞動教育的重視。教師不僅是學生知識的引路人,更是學生錘煉品格的領路人。知之愈深,信之愈堅,行之愈篤。思想政治教育要集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于一體,科學指導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教育理念是否準確,從根本上決定著教育成效乃至成敗。教育環境在改變,教育理念也要緊隨其后。思政教育要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教師要深切認識到勞動教育的特殊意義,二者的融合是深入貫徹國家方針政策的重要舉措,對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深遠影響。思政教師應提高履職本領,強化責任擔當,不僅要深入知悉往今的勞動觀,精進自身的相關知識,還要了解更多的勞動形式,提升實踐勞動能力。思政教師還要讓學生在勞動中擁有不同以往的人生軌跡與體驗,找回本該擁有的精神面貌,回歸人的本質,給久在浮躁壓力之下的他們帶來精神慰藉。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全面發展。因此,思政教師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積極主動參與學校組織的各種勞動實踐,認真對待勞動,提升自我認同,尊重他人勞動果實,摒棄不勞而獲的思想。
3.完善思政課程教育體系與結構
一是高校要進一步細化課程實施方案,優化思政課程體系,將課程理論轉化為課程實踐活動。要整合學校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等方面建立科學性的實施方案。要在學科課堂教育優化計劃過程中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抓住學生發展的關鍵期,并結合我國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要求。要明確思政教育教學目標,改變傳統的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引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學生勞動的認真態度、基本勞動能力和創新精神。要豐富教學方法,多措施并行,在教學中將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如啟發式、主體情景法、問題探究法、案例教學法和體驗學習教學法等,以此提高學生的興趣,更好地開展勞動教育。要依照《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系統組合教材內容,有效編排教學內容,提高思政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是高校要設計科學的課程結構,保證學校課程中的各種課程類型、科目與課程內容能保持一種恰當的、合理的比重,強化思政學科的綜合性。要在思政課中開設獨立的勞動教育板塊,保證勞動教育在整個課程中的課時,確保思政教育中有效落實勞動教育。要研究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學生的共性特征與個性發展相結合,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學,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構建知識體系。要適當增設體力勞動教育,讓學生進行勞動方面的鍛煉。要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讓學生有效養成基本勞動能力和良好勞動習慣,促進其全面發展。
4.優化思政課堂教育內容與方式
一是抓牢第一課堂主陣地。抓牢第一課堂,是增強大學生理論知識學習和行動自覺的重要保證。在課堂教學中,課堂氛圍濃厚,精神集中度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面對面傳授重難點,在第一時間發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吸收程度,解答學生的困惑,解答學生的問題。思政課不是天邊的云不可觸及,而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課程,學生有強烈的認同感,也有許多自身對于課堂內容的見解。思政教師既要制定好勞動教育的階段性目標,也要做好長期規劃。勞動教育融入大學思政課時,思政教師應在思政課的講授中加入勞動模范事跡,將場景重現,讓學生自覺地置身其中。思政教師可以從勞動模范的事跡入手,延伸到勞動觀,繼而激發學生的勞動精神。在課堂上思政教師要多與學生互動,讓學生講講他們所知道的勞模事跡,談談他們心中的勞動觀,并進行補充,進而將勞動精神橫向延伸,深化學生對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社會責任感的認識。思政教師要創新賦能目標,利用好數字化技術為勞動教育工作賦能,使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增強對勞動人民的感情,報效國家,奉獻社會。
二是深入挖掘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將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重要途徑。高校要重視第二課堂,設置更多的勞動實踐課程,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高校可邀請勞動模范來校演講,給學生上一節生動的勞動教育課,讓勞模在臺上發聲,讓學生在臺下共情。高校要給學生與勞模互相交流的機會,加強勞動精神對學生的感染。高校要組織師生共同觀看與勞動教育相關的影片,這能給師生帶來正向激勵,讓師生將勞動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學生要有思考問題的“誠”,還有行動上的“真”。高校要讓思政課走出校園,拓展勞動教育渠道,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開設“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走進一切適合其勞動的場所。學生勞動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成長的過程。高校要讓學生親歷身體上的勞累,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難。高校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將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樸素價值觀展現出來,真正做到“以德為先,以學為本,以干為要”,把勞動精神發揚光大。
5.充分發揮家校社協同育人效應
即使家校社是不同的主體,勞動育人方面也要堅持百慮一致。家庭、學校、社會三方,任何一方的教育力量都不容忽視。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在教育中發揮著基礎作用,學校在教育中起到主導作用,社會則起到支持保證一切教育開展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將勞動教育與學生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深化他們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家庭教育是最持久的教育,家長應轉變勞動理念,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給學生勞動的機會,訓練學生的勞動能力。學校應將勞動教育融入思政課,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勞動精神。社會應積極組織勞動活動,通過與勞動相關的節日如五一國際勞動節、植樹節等宣傳勞動文化,將勞動光榮的觀念播撒在學生的心中。勞以強體,在勞動中開發身體,能夠增強學生的生存技能;勞以增智,身體的開發能推動智力發展,能提升學生的洞察力與感知力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充分整合家校社三方資源合力育人,不僅有助于學生的成長,更有助于家庭和睦、社會的穩定和諧。
參考文獻:
[1][4][7]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0)[2023-05-18]https:// 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5]毛澤東.1958年的一次談話(節錄)[G]//王衛國.建國以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法規文獻匯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5:7.
[6]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N].人民日報,2019-02-24(001).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28(001).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ang Jingwen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C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obstacles faced by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ainly include students’ im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bor, incomple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incomplete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labor education. This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disciplines, transforming the labor concep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ptimiz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fully leverag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effec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colleg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collegestudents;theoreticalbasis;policyb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