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秀
【摘? 要】 文章分析了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的心理特點,并從優化教學情境、構建學習共同體、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三個方面探討了基于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的教學情境優化策略。教師應針對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創設趣味情境、參與實踐活動、合作探究情境、情感體驗情境等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情境中獲取知識并形成能力。
【關鍵詞】 低年級學生;學習心理;數學教學
一、優化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教學情境的意義
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低年級小學生年齡較小,好奇心強,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在進行數學學習時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數學學科中的公式、概念等也比較抽象,在小學生的眼中是枯燥無味的。因此,在低年級階段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并將教學情境設計得生動有趣。如在進行“認識時鐘”這一章節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生活中的時鐘來引入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直觀感受時鐘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掌握時鐘的使用方法,同時也能加深對時間觀念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小游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通過“你比畫我猜”等游戲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是推動其主動學習的重要動力,這也是實現高效數學教學的前提。而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往往是從游戲、動畫等內容開始的。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喜歡玩游戲、動畫等內容來開展教學情境設計,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以此來提升其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如在進行“認識圖形”這一章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生活中常見的水果、蔬菜等作為教學素材,設計出有趣生動的課堂情境。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室中擺放一個蘋果、桃子、香蕉等水果形狀的圖形,然后在教室中央擺上一個西瓜形狀的圖形。教師可以將不同形狀的水果擺放在教室中央,讓學生們尋找自己喜歡的圖形進行粘貼。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形狀水果之間的顏色、大小等進行比較,從而判斷出不同形狀水果所代表的含義。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以后的學習生活。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其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教師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低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情境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有趣的事例來進行教學情境設計。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并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如在學習“加減法”時,教師可以通過給學生表演一個“數學小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在這個故事中有兩個角色:小白兔和小白兔媽媽。故事情節為:小白兔和小白兔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他們來到了一個水果店里買水果時發現蘋果比橙子便宜1元錢,而橘子比橙子貴1元錢。于是兩個人就開始爭論起來:“媽媽,我想吃橘子。”“好吧,你可以自己選一個蘋果或者一個橘子,我們來幫你計算一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趣味問題情境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來引導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這樣能夠使學生在不斷地解決問題和思考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通過優化教學情境來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數學素養是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具備的各種能力以及所體現出的情感與態度等,具體來說包括數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應用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這樣才能為他們未來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時,要注重從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出發,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從而提升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當時鐘上時針、分針、秒針依次走動時,學生們就會對時鐘產生濃厚興趣。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如果把這三個時針、分針和秒針都按順時針方向走動,會出現什么情況呢?”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過這一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時間觀念和認識時間的理解,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游戲活動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通過做題比賽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通過“我來當老師”等活動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二、基于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的教學情境優化阻礙
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較小、心理尚未成熟,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在設計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線,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效率。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認知能力有限,對事物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存在偏差甚至錯誤,可能會影響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效率。
三、基于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的教學情境優化建議
(一)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參與興趣
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結構是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基礎,通過創設趣味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趣味情境的創設方式主要有故事導入法、游戲競賽法、情境教學法等。
1. 故事導入法是指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引入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分數和整數”教學時,可以講一些有關動物的故事。在故事中,小動物們在一起玩耍,有的用腳踢球,有的用嘴咬球,有的用手抓球。當小動物們玩累了就坐下來休息。休息時他們發現:這些動物坐下來休息時都會數一數它們各自坐下來休息的時間有多長。學生在聽完這個故事后,就會想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小動物們應該如何利用這些時間呢?于是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可以將它們進行分類,如把它們分為“一個小時”和“兩個小時”。通過這個故事導入后,教師再進行新授內容的講解。
2. 游戲競賽法是指在教學中創設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游戲中獲取知識和能力。例如:教師在進行“分數和整數”教學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數人比賽。具體做法是:教師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并規定在10分鐘內,讓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代表,然后將代表帶到教師面前進行展示。展示結束后再對每個小組的成績進行統計并公布結果。
3. 情境模擬法是通過模擬生活場景和游戲情境,以激發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進行“十以內數的認識”這一課題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數蘋果”的游戲情境。首先,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小蘋果道具,然后邀請學生們參與游戲。游戲的規則是,學生需要將教師發放的小蘋果道具放到自己面前,同時報出自己擁有多少個小蘋果。當教師發出“三”的指令時,學生需要迅速將三個小蘋果放到自己面前并報出“三”。通過這樣的游戲情境,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十以內數的概念和簡單的加法運算。
通過創設趣味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操作能力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合作交流等實踐活動中,增強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學會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時,教師可以創設出“拼拼圖”活動情境,讓學生利用各種工具拼成長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各種圖形的特點。根據學生觀察到的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用什么方法來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學生開始進行猜想,并動手操作嘗試尋找答案。當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這樣設計實踐活動情境,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獲取知識、掌握技能,進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積極創設實踐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
(三)創建合作探究情境,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幫助學生將個體知識轉化為整體知識,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低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強、學習主動性高,教師應充分發揮這一特點,以合作探究為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絡,形成知識體系。
例如,在教學“找規律”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分組合作學習,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在小組內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和研究。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找出的規律,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如何給5個規律命名呢?”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提出不同的命名方法,如可以按照從大到小、從整體到部分、從主要到次要等方式命名;也可以按照由大到小、由主要到次要等方式命名。這樣的命名方式既符合小學數學中的分類思想,又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學生通過的交流和討論,能夠理解并掌握更多的數學規律,提升數學素養。
(四)創建情感體驗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渡。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情感體驗情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情感體驗,進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
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以從生活中的實物出發,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生活中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和正方體嗎?”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繼續提問:“如果有一個長方形的盒子里裝著一些物品,這些物品可以是長方體和正方體嗎?”這樣的問題貼近生活實際,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物體有了感性認知,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
這種情感體驗情境的創建,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再比如在教學“分數”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實物教具,如蘋果、香蕉等水果,讓學生通過親手分一分、切一切的方式,感受分數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和體驗,對分數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學習的樂趣和興趣。
情感體驗情境的創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和價值,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和動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情感體驗情境的創建,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知識。
(五)構建學習共同體,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探索知識,并將其應用于實踐。教師要利用小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來構建學習共同體,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四、結語
小學低年級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教師要積極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化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趙瑞. 基于低年級小學生數學教學心理的教學情境優化[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6):149-150.
[2] 琪敏. 基于情境數學的小學高年級教學優化[J]. 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1):58.
[3] 吳笑天. 基于情境數學的小學高年級教學優化措施分析[J]. 當代家庭教育,2020(12):29.
[4] 白玉金.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生活情境創設的研究[J]. 新課程:上,2019(0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