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建
(東莞理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廣東 東莞 523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通過移動工具可獲取海量的信息,通過開源軟件可以讓內容管理變得便捷和簡單,大量新的、免費工具和支持社交網絡的新軟件正在迅速傳播,海量可自由使用的內容,如開放課件、開放資源等也在不斷出現,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信息化帶來的巨大沖擊,高校教學迎來新的挑戰,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022 年12 月,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教育行業標準,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創新和變革教育教學活動的意識、能力和責任[1]。在相關政策和學校對信息化建設投入的共同推動下,各種信息化教學方式粉墨登場,如MOOC 課程、在線學習平臺、虛擬仿真、智慧課堂等,它們給教學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對于高校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深入思考。
信息化教學,是指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過程、組織形式和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在收集、處理、傳遞有關學習對象的信息時形成獨立學習的技能,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高校教師在信息化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他們主要負責教學過程和方法支持,包括教學計劃的制訂、授課方法建議、課程和課外活動教案以及教學材料的準備等;建立課程的數據庫,包括監測教學過程質量、學生的學習記錄等;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包括組織遠程學習,組織教學過程中參與者的虛擬交流等。正是高校教師將信息化教學付諸行動,學生和信息技術才得以碰撞出火花。教師將自己個人的知識和技能、現有的和可用的智力資源與學校的信息化設施和資源結合起來,擴大信息化的潛力,并將這種潛力提供給學生,組織和幫助他們進行感知和提升。
認知理論認為,教學不是傳遞知識,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要想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信息化教學正是利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環境,用豐富的多媒體教學形式和啟發式的學習模式創造學習條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要教授學習的過程,而非學習的結果。當前,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學習技能,如定位、整理和總結信息,識別信息體中的聯系和矛盾等,都被加入學習過程中來,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這些技能。為此,教師需要理解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對原有的教學方式做出優化。信息化教學將新穎的教學方式融入課堂之中,通過這些教學實踐提高教學效果。
根據自適應學習理論,在信息化教學環境下,高校教師面對的不是抽象的知識和規則,而是具體的實例或待解決的問題,高校教師需要通過自主學習、比較、思考、分析、總結等方法來獲取信息化教學的知識和技能。信息化對教師素養的提升顯而易見,即使是相對缺乏經驗的教師也能很快地利用信息化技術來評估各種軟件,并過濾、導入和導出信息,通過更專業地使用工具創建高質量的課堂材料和改善資源的獲取,以更好地滿足自己的課程目的。
信息化教學改革能促進教師素養的提升。通過對信息化教學改革中的問題和圍繞這些問題如何發生、如何處理進行更詳細的案例研究,以及衍生出來的關于教學創新的應用、教學創新是如何產生和如何傳播等相關課題,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從中獲益從而提高教學能力。高校信息化建設資源不僅向校內師生開放和共享,還向其他高校和社會開放,帶動更大范圍的高校教師素養的整體提升。
從教師個人角度來看,由于習慣了長期以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面臨信息化教學改革時,他們憑借專業知識和自我認知,首先會對信息化教學做出選擇。很多人認為這是高校教師在抵制信息化教學改革。然而,教師抵制是一個片面的說法,是一種對教師職業的刻板印象,是對教學工作缺乏理解。事實上,高校教師做出的決定旨在確認他們對教學創新的信念,他們更傾向于以一種與他們對課程和教學實踐的個人觀點一致的方式使用信息化技術。高校教師不愿意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更多是因為一些其他因素:對組織變革的適應、對外部干預的反感、時間管理問題、缺乏來自管理層的支持、個人的認知、個人的心理因素等。以線上教學為例,部分高校教師認為它增加了教師在工作中使用教學軟件的次數,特別是在教學管理方面,例如學生登記和評估分數等,從而帶來了更多的工作量,特別對于年紀較大的高校教師來說,開展信息化教學顯得有些吃力。此外,少數高校教師不相信信息化的潛力,對使用電腦和信息化技術推動教學和專業發展的效果不滿意,這也是他們不愿意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重要原因。
高校教師沒有足夠的機會來理解信息化教學改革時,通常寄希望于學校的推動。然而學校的改革往往來得更加慎重,因為學校需要考慮各種情況,包括什么是教學、學習如何發生、什么知識在學校是合適的、需要投入多少資源、師生的反應和問題等,追求穩定的傳統習慣主導了高校的認知觀點,影響了高校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理解和適應。此外,學校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日常教學的安排和監控上面,很少給教師時間來操作和熟悉信息技術,長時間大范圍的信息化教學培訓更是鳳毛麟角。除了缺乏時間,學校也沒有及時提供支持性環境,學校在信息化教學設施建設和管理方面投入不夠[2],例如高速校園網的建設、智慧課室的建造、數字化教學控制中心的建設等等,都需要一點點地提上日程,這也讓信息化教學改革進展緩慢。
信息化教學改革,教師是主體。高校應以多種形式宣傳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鼓勵廣大教師參與到信息化教學改革中來。很多高校教師愿意開展信息化教學是因為他們理解了信息化使課程對他們和學生來說更有趣、更容易、更多樣化。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教師自身的發展,更多的聲望,管理更有效,以及更多的專業支持等。高校要在教師意愿上加以引導,要讓教師認識到信息化教學改革會給他們的教學活動帶來好處,讓教師有足夠的熱情在課堂上使用信息化技術[3]。同時要讓教師意識到,隨著信息技術的融入,他們的教學實踐會變得更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需要,更加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倡導和主張。
信息化教學環境下,教師越來越多地關注學生的改變和學生個人的學習,而不是一味地灌輸。教師要對學生抱有更高的期望,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信息化教學的設計,并讓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還要重新審視自己在課堂上施加影響的方式。未來的教室應該注重創造力和創新,而不是重復現成的觀點或機械地回答考試問題。
高校要幫助教師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搭建平臺,積極開展教師培訓,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技術支持和學習技術的時間,鼓勵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積極使用信息化技術,鼓勵教師組建信息化教學團隊,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4]。高校還要改進信息化教學評價機制,在職稱評審、評優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解決教師信息化教學改革的后顧之憂。此外,學校長期穩定的信息化教學互動,對于高校教師持之以恒地提高信息化技術也是相當有幫助的,經常參加信息化教學互動的教師其教學方式與其他教師不同[5],他們與學生一起使用信息化技術,不局限于獲得信息的能力,還擴展到參與具有挑戰的任務,將信息化作為促進溝通、思考、生產和表達想法的工具,使學生能夠接觸到教室之外更廣泛的領域[6]。
研究表明,學生對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支持也不容忽視。如果說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奉獻精神是信息化技術整合發生的必要條件,那么學生的熱情和天賦則是信息化教學的催化劑。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高校教師會對學生日益增長的信息化技能和學習熱情更加好奇,會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技術,會激發與學生一起學習的更大愿望。高校應該提高對學生參與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學生使用信息化平臺的引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
信息技術背景下,高等教育生態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校作為前沿信息高度匯聚的機構,應該意識到信息技術無處不在的本質,提高對教育生態變化的敏感性,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順應信息化教學發展趨勢,高度重視信息化教學改革,創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學環境,確保高校繼續履行其應有的職能,適應社會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變化。
在推動信息化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高校應始終堅持以生為本的基本原則,圍繞育人根本目標,結合學校的發展規劃,統籌推進,協調發展。通過建設網絡教學平臺,獲得成熟軟件商提供的課堂協助,與軟件商一起觀察、支持、評估和改進課堂教學。通過資源共享課的實踐,培養教師協作、個人反思、分享問題和分享使用教學信息化的熱情,并為教師擺脫重復性教學工作提供幫助。通過構建先進的教學管理體系,以信息化管理促進信息化教學改革,提升管理質量。
以信息技術為切入點,促進信息化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引領高校信息化教學改革創新,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國加快從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7]。高校信息化教學改革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信息化的感受、技能和態度。高校在資金、培訓和設施等方面的支持是信息化教學改革道路上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