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玉,王 忠,張哲聰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公共管理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4;2.湖北開放大學(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為順應社會發展需要,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2018 年后,我們著力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簡稱“四新”)建設。2019 年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舉辦“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啟動大會,標志著國家層面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正式啟動[1]?!靶挛目啤钡乃季S模式體現了多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共享與協同。它的提出同樣也對公共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2]。
公共管理是一門典型的交叉性、綜合性的文科學科,是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迎接日益繁雜的社會公共管理事務以及新文科建設提出的挑戰,公共管理人才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因此,創新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提升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綜合型、復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成為各高校公共管理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
公共管理類專業以培養復合型、綜合型人才為目標,人才培養則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制訂靈活的培養計劃,教學理念方面強調實踐教學環節。方伶俐[3]提出構建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協同培養的基本框架,實現不同環境、不同能力、不同主體的多元協同;王承武等[4]提出在公共管理類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遵循“協同整合、多維拓展、梯次推進”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理念,探索多主體協同培養、多維度系統訓練、多階段遞進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針對國內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部分學者以國內已開設公共管理類專業的院校為個案,主要通過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開展公共管理類實踐教學效果研究。吳建武[5]探討了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的策略;楊國永[6]借助490 份有效問卷著重探討了哪些課程是“最有價值的”和“最應刪除的”,指出要適當刪減部分理論課程為實踐教學提供更多機會。
國內各高校在如何配比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課程比重、如何制訂可供推崇的實習實訓計劃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和分歧,由此引發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實踐課程體系存在問題的熱議,并產生了一些頗有影響力的觀點。許曉東等[7]研究了三所理工科大學在興辦公共管理類專業的自發、自覺和自信等三個階段形成的基于價值引領的“個性化、信息化、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常荔[8]以國內某985 高校為個案,從滿意度視角分析了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優化途徑。
這一環節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融合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提升其專業理論水平,同時也承擔著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任。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專業實踐能力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分析、研究并解決社會實踐問題,其實踐內容與課程聯系緊密。
課外教學實踐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一是基本素質能力培養,以教學實習和畢業實習為主,以專業認知、專業見習、綜合技能訓練、模擬新聞發言人或無領導小組討論等專項訓練形式為輔;二是科技創新能力培養,主要以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社會調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為主要的實踐方式。
作為學生拓展思維的重要方法,案例教學手段依然是公共管理類專業課堂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但我國教材更新不及時,部分案例素材陳舊,實踐類教學不能很好地契合當下熱點,缺少與課程重點相匹配的典型案例[9]。另一方面,情景模擬、體驗式教學在日常實踐教學活動中沒有得到充分運用。目前公共管理專業領域缺乏依托信息化技術的沙盤演繹等實訓實操實踐教學軟件,目前已有的軟件普遍較為機械化或者流程較為簡單,難以實現處理復雜公共管理事項的需要。上述問題導致實踐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已經與政府組織、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實踐基地協議,但基本上均處于一種相對松散的狀態,在學生尚未見習或實習期間,雙方聯系不多,缺乏穩定的校政(企)聯合的師生培訓機制,雙方實質性的合作也有待深入。協議單位出于安全、機密、操作標準化等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大多僅安排學生參與簡單的工作,學生無法深入了解到單位的具體工作情況,整個實習基本停留在認知層面;即使部分單位允許學生實操,但由于實習基地單一(大多情況是學生直接被分配到某一單位且不輪崗),加之實習時間較短,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有限,特別是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實習方式,導致實習的質量和效果均不理想。
實踐類師資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踐類課程教師本身數量較少?,F今高校里公共管理類專業的任課教師依然主要為理論課教師,主要原因在于當前我國還缺少專門培養公共管理專業實踐性質的博士生,很多高校教師在博士期間主要的實踐類課程多為自學,沒有規范的培養體系,導致專職的實踐類課程教師比例偏少。二是兼任現象突出。很多高??紤]到教務經費、教師培養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一般讓專業理論課教師兼任實踐課教師,如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課程、電子政務課程等,一般由理論專任課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性問題缺少專門的實踐課專職教師解決。三是專任課教師在學生實習(見習)過程中參與程度偏低、對學生關注不夠。大三下學期至大四上學期是學生集中進行校內外實踐活動的“黃金時期”,但大部分高校的學生實習活動主要在校外單位進行,專任課教師對學生實習活動的指導有限,致使學生的實踐學習更多依賴于實習單位相關負責人員的指導,校外實習單位相關負責人員的能力、水平以及責任心都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實習效果。
從評估機制來看,高校對教師進行評估時一般選擇三種途徑:一是學生對教師教學滿意度的評價調查;二是結合督導等教師教研互評與或組評;三是根據教師自身的學術科研產出進行評估。由此可見,現今很多高校缺少專門針對教師實踐教學情況的評估標準與機制,這是評估機制上的缺陷。從激勵機制來看,高校設立的關于教師教學方面的獎項,大多與教師參與競賽或課堂教學情況有關,其他實踐教學環節的激勵機制還不夠健全,很難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目前各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普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豐富實踐教學形式,創新實踐教學方式。但教學問題牽涉甚廣,必須兼顧到專業要求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可以通過試點形式,首先在某一班內率先采用新型的實踐教學手段,教師在做好教學記錄和反思的情況下,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綜合調整教學進度,明確實踐教學手段的使用頻次等,成熟后在專業內進行推廣。另外,建立多校共享的實踐教學信息平臺,該平臺主要收錄近期公共管理領域的熱點話題、重要會議及報告、近年來的公共管理典型案例以及新的實踐教學軟件或者實踐教學經驗等,實現多校共享實踐教學信息,既豐富了教師實踐教學的素材,又提供了及時的實踐教學最新發展動向和信息。
常規性的校政(企事業單位)合作主要是指協議雙方不再僅停留在“一崗一人、定崗定學生”的傳統層面,而是達成更深層、更全面、更頻繁的長期合作,這對校政(企事業單位)雙方均有積極的意義。對學校來說,這種積極意義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政府(企事業單位)為學生提供了輪崗的機會,表現優異的學生可以按照“自愿申請,領導推薦”的程序申請換至其他部門,更深刻地感受政府(企事業單位)不同部門的運作情況,學生在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有利于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它為公共管理類專任教師提供了實踐機會,按照“教師自愿申請,學院推薦”的流程,每年推薦1—2 位教師到政府(企事業單位)服務三個月或更久,提升其實踐認知;對政(企事業單位)來說,它可以獲得高校的大量人才資源,尤其是高校教師的掛職鍛煉可以為單位補足高層次人才的缺口,帶來新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質量。
校內實踐類教師的數量和質量是決定公共管理類專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因素,補足實踐類教師缺口,提升實踐類教師的質量尤為重要。首先,高校應廣泛吸納人才,加快本校公共管理類專業建設,打造專業品牌,吸引實踐類專業人才的加入。其次,教研組應做好課程安排,挑選有經驗、有責任心、有創新精神的任課教師改進課程教學方式,盡量減少低質量的兼任現象,同時鼓勵教師主動學習實踐類課程,常態化召開經驗交流會。最后,加強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的聯系,爭取更多機會供專業教師掛職鍛煉,同時也制訂“請進來”的方案計劃,邀請社會學者、單位專家來學校兼任或進行交流。
實踐教學環節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動性,同時也有利于促進教師學習掌握新的教學手段與技能,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教學評估與激勵機制。一方面,該機制的適用對象為學生時,可體現為學生對教師實踐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評價,是“反向激勵”措施;另一方面,該機制的適用對象為教師時,可營造積極推動實踐教學改革的氛圍,是“正向激勵”措施。在具體操作層面上,這一機制需要針對不同的實踐教學方式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對結果進行量化,同時對考核結果為“不合格”(量化得分<總分的60%)的教師采取懲罰措施,避免少數教師消極應對實踐教學環節。
加強實踐教學能力建設,探索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應緊抓問題導向,做好新型實踐教學改革試點工作,有步驟、多途徑地完善實踐教學改革措施,厘清實踐教學的諸多環節,力求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