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立
(無錫太湖學院 江蘇 無錫 214063)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是金融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其他財經類專業重要的選修課程,在課程體系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對“金融學”等課程的進一步展開,也為“金融風險管理”等課程做好了背景鋪墊。所以作為一門與金融科技存在密切聯系的專業課程,對其進行金融科技背景下的教學改革探討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內對于“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學模式方面。姜寒(2021)提出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下,應從增強理論認識和提升實踐能力兩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從而適應時代發展,更好地培養金融科技人才[1]。張昀倩(2020)認為作為金融類專業的基礎課程,應與時俱進,編寫契合中國金融市場特色的教材,完善課程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注重過程性考核,打造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2]。姚金杰、鮑衛新(2020)提出為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應將積極參與式教學理念與方法融入教學過程之中,創建有效的學習環境,通過正向激勵和多種方法配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3]。
金融科技,顧名思義,是金融與科技的不斷融合,融合過程中涉及的科學技術主要包括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這些技術與金融業態的融合,對包括銀行、證券、期貨、保險等在內的幾乎所有的金融行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涉及金融服務的提供、金融產品的推介、金融機構的競爭、金融市場的監管等多個方面。
當前金融行業對金融科技的重視程度日益提升。國外方面,比如全球公認的特許金融分析師資格考試(CFA)已將金融科技納入考試范圍[4]。國內方面,比如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以加強對金融科技工作的統籌規劃;很多金融機構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以適應市場的變革與發展;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專業從事金融科技的公司,比如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恒生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可以看到,金融科技的應用能夠豐富金融市場的層次和結構,衍生出金融科技公司等新興業態;同時,算法、算力升級帶來的數據處理規模提升,也能提高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在競爭激烈的金融行業,金融科技的發展對金融機構的人才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專業的算法與系統搭建會配備專業的IT 人員,但作為金融從業人員,比如金融服務推薦、金融產品定價、金融風險管理等領域的工作人員,需要對相關的金融科技實務操作有所涉獵。對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金融與科技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當前與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課程通過介紹構成金融市場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從而勾勒金融市場的全景,揭示金融市場的內在規律。作為一門涉及面較廣的金融專業課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很多內容與金融科技存在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第四版)教材為例:其中“金融市場的收益與風險”“衍生金融市場”“互聯網金融”以及“金融風險”等章節與金融科技存在非常直接的聯系,其中涉及數理模型的構建、金融工具收益與風險的測算、金融產品的定價等是相關科學技術在金融領域的直接運用。
而諸如“商業銀行業”“投資銀行業”等介紹金融機構的章節,在一定程度上與金融科技存在間接的聯系,因為金融科技的應用早已改變了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與運作模式,在金融科技背景下,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減弱,以往金融機構依賴的價格戰營銷模式不再有效,金融機構必須更加注重人工智能技術在產品與服務推介中的應用,為客戶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定制化服務,這些變化也必須在教學中有所體現,讓學生了解金融行業的發展前沿。
綜上所述,“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教學過程中必須結合金融科技的背景對教學內容與實踐環節進行改革。
當前金融科技已經滲透到經濟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金融科技,感受到金融科技帶來的便利,最常見的就是支付寶、微信等快捷支付方式的運用。同時金融科技也是近幾年金融領域較為熱門的話題,所以學生擁有一定學習興趣,這非常有利于開展相關內容的教學。但是在本科階段的“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會對學生學習金融科技的相關知識形成阻礙。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一般開設在“西方經濟學”“金融學”“應用統計學”等課程之后,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金融理論與數理基礎,具備了學習金融科技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一般在本科階段開設,學生學習金融模型與計量統計的時間較短、深度不夠,同時在課程設置方面,財經專業的學生對計算機編譯語言、數據庫技術等內容的學習較為缺失,所以整體基礎仍然是較為薄弱的,學生在學習與金融科技相關的知識時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這是教學改革的難點,需要教師結合學情進行教學設計,引導學生的跨學科的學習。
傳統的授課模式中,大多數教師仍將“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作為一門理論課程,教學過程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無法深入地參與到課堂中,很容易形成“旁觀”的狀態,對學生掌握知識非常不利。特別是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內容,要么較為偏向市場實踐,要么較為偏向數理統計,若學生無法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行主動思考,就很難真正掌握這部分知識點,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不管是金融工具還是金融機構都處在不斷創新變革的過程之中。而教材雖然會更新迭代,但是肯定跟不上金融市場的變化速度,所以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金融市場的實際運行情況關注不足,就會造成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的問題。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大部分的時間仍然集中在理論教學之上,對實踐環節的關注較少。實訓平臺建設滯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之后缺少實操練習,難以體會金融科技的實際運行邏輯以及其給金融市場帶來的實際意義。
金融科技給“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學生需要克服困難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對于教師來說,也需要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儲備。同時,由于高校教師大多是從學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學工作,較少擁有金融行業的從業經歷,所以對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實際運行與操作缺少了解,實踐教學水平受到限制。
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教學存在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教學環節中學生參與度低、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實踐教學環節有所缺失、教師跨學科知識儲備需要加強等問題,下面據此來探討本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金融科技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與“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相關的包括數理建模、計量統計、軟件編程、數據庫技術等。其實除了“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這門課程以外,對于金融、財經專業的其他課程來說,學生跨學科知識的儲備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前金融科技的運用已是主流趨勢,未來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將越來越多,所以其他課程也應與時俱進。所以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跨學科知識的學習,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除了當前比較常見的“西方經濟學”“金融學”“應用統計學”等先修課程以外,諸如計算機編程語言、數據庫技術、區塊鏈技術等內容也應有所涉及,教學團隊可以通過與其他院系課程共建的形式,加強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儲備,為培養金融科技背景下的復合型人才打好基礎。
參與式教學理念提倡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共同參與,幫助學生獨立思考,達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的目的。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包括案例研討、頭腦風暴、情景模擬等,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比如將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金融服務場景以情景模擬的形式呈現,邀請學生進行行業角色扮演,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金融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除此以外,參與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生主動思考、主動發表觀點,而不是答案的正確與否,所以開展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正向激勵的作用,教師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要適時給予肯定,不斷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金融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教材的更新迭代肯定趕不上金融實踐的變化速度,所以為了提升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就需要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對金融實踐的關注,對金融市場中的時事熱點以及教材中更新不及時的地方進行特別講解,在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金融市場的發展,做到與時俱進。比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對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典型事件進行詳解,組織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了解金融科技的實際運行邏輯與作用;或者可以邀請金融機構的從業人員進入課堂,為學生講解金融行業的實際操作與前沿內容。
“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只有通過實操才能夠讓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真正領會到金融科技在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中的運行邏輯與作用。雖然對于學生來說,掌握金融科技的門檻很高,但是可以通過實訓平臺,讓學生實現金融科技相關實操技術的入門,比如通過軟件學習金融產品的定價、熟悉金融風險管理的流程、學習簡單的小程序編寫等,這些都可以為學生打下將來進一步學習金融科技相關技術的基礎。
在課程體系、教學平臺、教學內容都已完善改進的基礎之上,師資是決定教學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為了提高教師實踐教學的水平,可以開展校企合作,組織教師與銀行、證券、期貨等金融機構以及專業從事金融科技的信息科技公司進行座談,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加強教師對金融實踐的了解與認知。除此以外,不僅學生需要加強對跨學科知識的學習,教師也應該加強跨學科知識的儲備,對數據庫技術、計算機編程技術等進行學習與提升。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課程與金融科技的聯系,發現了課程教學環節中存在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教學環節中學生參與度低、教學內容更新不及時、實踐教學環節有所缺失、教師跨學科知識儲備需要加強等問題,并從完善課程體系設置、引入參與式教學理念、及時關注金融實踐、加強實訓平臺建設、加強師資力量建設等方面探討了教學改革的可能路徑,以期能夠與時俱進地提高教學質量,培養適應未來發展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