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紅英 李 陳芷含 魏虹 通信作者(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隨著現代醫學的深入發展,傳統醫療模式逐步轉化為“生命—心靈—社區”的現代醫學模式,社會發展對醫務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護理學導論”已成為指導學生深入了解護理學科發展的一個關鍵課題,也為廣大醫療衛生人員培養護理專業素質、專業價值觀打下了基石。
課程思政教育這一范疇來源于學校德育課程,其實質就是立德樹人,即是指教師在非教育思想理論課中積極地去表現教育,并發掘思政元素,以更好地實現思想教學的教育鑄魂功效。而關于對課程思政教育內涵的探究,不同的研究者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基本都認為課程思政教育是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手段,是學科教育的深度延伸,是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特點的主要內涵。
在高職院校為學生開展護理學導論課程,對于培養專業護生的職業素養以及職業價值觀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可以引導專業護生擁有正確的護理學專業認知,并且樹立其專業信念感,同時也讓專業護生對于自己的職業更具有認同感。設立該課程可以為后期針對專業護生開展專科護理技術以及臨床護理技術等相關學科奠定理論基礎,也是護理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
以本校護理學專業2019 級護生為研究對象,其已開設了護理學基礎課程,目前已經進入第三學期,結合護理學基礎課程中課程思政與教師、護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護理學基礎課程融入課程思政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護生對護理學基礎課程的認知與興趣、對護理學基礎課程與思想品德課程聯系的認知、對思想品德的認知共3 個方面,設計了10 個題目,分為單選題、多選題2 種題型。本次參與調查的為護理學專業2019 級5 個班級的142 名在校護生,通過面對面訪談完成問卷,發放了142 份問卷,收回142 份問卷,每個班級由班主任進行監督作答,問卷有效率100%。
護生對護理學基礎課程的認識和興趣的評價見表1。

表1 最喜歡上護理學基礎課的什么內容(多選)
在講述“護理與法”的這一篇章中,老師們運用了翻轉教學和情景演示等輔助方法。首先,老師在一節課教學前將課程的所有資料,包含課程的PPT、老師講解的教學錄像及其與課程有關的拓展知識等都放在平臺上,以幫助學生完成自我練習和查找資源,然后在上課前先找到喜歡演出的幾個學生,并將劇目介紹給學生,進行適當引導。之后的課程上,我們再由這幾位學生采用場景分工演示的方法對臨床中可能引發法律糾紛的事件進行場景重現。在每一次的情景演出完成后,老師先指導各個人物的扮演者們談談表演中的體會,尤其著重讓表演患者的學生們談談體會,這樣在護理實踐時就會更加細心;隨后老師又讓作為參與者的學生根據場景表現進行分組討論,再讓各小組代表提出小組探究的意見,老師對回答較好的小組和學生予以表揚;最后由大家一起討論后提出事件中護士行為上的不當之處,并歸納出關于這個場景的一些最佳溝通方法。
當介紹到在護理過程中的“護理評估”和“護理診斷”一章之后,我們組織了學生開展護士的臨床實習。首先,在課前為學生安排教學時間,讓學生利用不同方法查閱與護理溝通有關的資料與文章,并在班級中相互交流討論。當學生進入醫院時,由醫院帶教人員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分類查閱臨床不同患者的健康信息,從而順利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互動。各小組學生在進行病例資料的采集以后,再由臨床老師集中授課,老師針對各小組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與剖析,并總結個案中的教學要點,引導學生作出護理判斷,課后學生要通過寫作來總結與患者互動和交談后的感受。
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和多種授課形式,給學生帶來大量的線上教育資源。課前讓學生以分組互動的形式探究病例,各組人員在查找信息、提出意見、研究課題的活動中能夠有效地提高臨床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交流表達能力。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增加學生的教學參與性,提高學生的團體協作能力。
本模塊的主要內容包括護理職業安全及預防、護士程序、有關規章制度、科學思維能力等。護士是一項具有高風險的職業,研究表明,58%~61%的醫務人員在過去一年里都有發生銳器損傷的經歷,其中多數都是護理人員。在學校教師們通過介紹國內有關醫療護士專業安全方面的研究數據引發護生注意,從而提高了護生的安全意識,并講解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觸及針、縫針、刀刃、剪、玻璃碎片等時應怎樣預防。
在設立思政專題學習內容時,專題的內容可以與患者有關,也可以與護理人員有關。例如,教師設立如何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護理的專題。學生在學習時會發現,部分呼吸科疾病患者的臨床癥狀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類似,這類患者在就診前就會擔心自己患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從而出現恐懼、不安等不良的情緒。
“教學思政教育”的主平臺在于課堂,在教學的進程中動員整體投入,強化全學科的教學,達到學科之間互補、發展的格局,真正達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1]。《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學生掌握各有關專業課程的重要教材,通常設置于第二學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職業心態的關鍵時期。線上線下融為一體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成為一門新型的教學方式,它的優點是針對理解力、學習方式和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通過線上、線下的互動,彌補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節奏快、效率低等不足,讓學生享用多種教學途徑,確保全部學生能夠掌握所有知識點。在專業的教學過程中有人文的嵌入,在專業課程的進行中充分發揮以情感人的作用,形成了全新的職業思維與情感元素,從而激發出真情實感,有效融合了專業知識目標和學科思政知識目標。
利用過程性考評和結果性考評,對學校基于心理護理學混合式教學的課程思政教育成效進行綜合評估,重點包括學校線上學習、線下推廣活動、實訓過程作業和教師理論考試成績等。而在完善系統的考評項目中,更強調了學校隱性思政教育元素的表現。使用學校在線平臺或教學通等APP 軟件,進行學生個人自我評價、學校網絡共享和老師評價,由教師直接反映學校線上線下的學習狀況,學生通過在線交流和課堂總結反映對學校課堂思政教學的認知與理解等,并采用雙向反饋的形成性評估方法,以協助學校形成課程思政教學的理念,培育學生道德與職業素質。
思政是將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學校全課教學的重大實施模式,是學校教學育人的最具體表現形式。項目思政教育開展后,老師們通過實踐活動強化了學生立德樹人意識,并利用集中備課時間編寫了“基礎護理學”的思政教育方案、思政小微課程等教學內容[2]。老師們在項目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中播撒了家國情感與職業理想,以實現課堂教學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學生們也可以更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借助老師的講述,感受和體會理論知識以及專業技術背后的職業意義,并反省護理人文素養以及倫理方面的內涵。
當前專業課老師對課程思政概念的理解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對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宗旨認識還不夠深入,思政教育意識相對淡漠。部分老師甚至覺得自己的教學工作就只是講授知識的能力,對“課程思政”的改革也表示了不了解。專業課老師必須提高課程設計能力,發現有價值的課程思政內容,選擇合理的方式發揮專業的教育功能。
綜合上述研究內容,進行切實有效的分析探討和總結,可以了解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教學指導,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充分發揮課程教學育人的重要職責,讓教師發揮其教育引導的作用,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到專業課程的教學當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培養高素質專業技術型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1] 李麗娟,邢愛紅.護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23(1):31-34.
